專利名稱:急冷制粉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備急冷金屬粉末的裝置,尤其是制備非晶、準晶和微晶粉未的裝置。
急冷制粉設備是隨急冷金屬的發展而出現的。在這類設備中,為追求高冷卻速率,一般均采用兩級淬火而獲得急冷粉未,實際上是高壓氣體霧化和離心旋轉盤霧化的結合體。CN88204942U公開了一種噴霧制粉裝置,它由漏包、霧化噴咀、旋轉圓盤、霧化筒(室)、冷卻水管和調速電機等組成,其特征是霧化作用由環縫式噴咀和旋轉圓盤二級霧化完成。該專利主要目的是追求細粉率,圓盤結構簡單,霧化后的金屬顆粒與圓盤接觸時間短,對提高冷卻速率不利。CN2030117U公開了又一個急冷制粉裝置,其基本結構與上述CN88204942U相似,其主要改進在于在冷卻圓錐下面有一個開有若干引流孔的冷卻圓盤,以增加金屬顆粒同固體接觸的時間,從而提高冷卻速率。但其冷卻圓盤的結構復雜,對提高冷卻速度沒有很明顯的作用,且噴咀噴出的金屬顆粒直接沖擊冷卻圓錐頂部,制備的粉未球形度也較差。此外,上述兩項專利裝置的霧化室均系非密封結構,因此生產出來的金屬粉未含氧量較高,而且,其旋轉冷卻盤(或錐體)表面均系外凸型曲面,金屬液滴噴射在上面后接觸時間短,從而冷卻效率低。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急冷制粉裝置的缺點,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冷卻速率高、制得的粉未粒度細、球形度好、含氧量低的急冷制粉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改變冷卻錐體的表面幾何形狀,并改變霧化室的結構。
本實用新型結構如
圖1所示。該裝置有一個霧化室2,其頂蓋上裝有環縫式高壓噴咀1和漏包5,霧化室2的中部有一可高速旋轉的冷卻錐體3(驅動電機未畫出),其底徑為300~500mm,從霧化室2的頂蓋上還插入一根冷卻介質管6,霧化室2的下部為粉未收集筒7。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是(A)霧化室2為一靜密封結構,其其壁上還有一根抽氣一充氣管8,(B)冷卻錐體3的表面呈凹形曲面,其曲率半徑為0.3~1.5米。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先通過抽氣一充氣管8對霧化室2抽真空,然后再充以惰性氣體。待漏包5中之金屬熔化后,打開高壓噴咀1的噴射口和出料口。熔融金屬流4經環縫式噴咀霧化成液滴后,再噴射到高速旋轉的,并為冷卻介質(常用水)冷卻的冷卻錐體3上。由于錐體3表面呈具有一定曲率半徑的凹形曲面,因此,未完全凝固的粒子在錐體3的表面第二次粉碎后,受離心力作用沿凹形曲面滾動下滑一段路程,之后彈落到粉未收集筒7中。這一過程增加了粒子與冷卻錐體表面的接觸時間,提高了冷卻速率,同時,沿凹形曲面滾下的粒子固化后球形度也較好。噴射氣體也采用惰性氣體,所以整個霧化過程是在惰性氣氛中進行的,因而制得的粉未含氧量很低。噴霧過程中,經冷卻介質管6有冷水或其他冷卻介質噴灑在高速旋轉的冷卻錐體3上。
本實用新型在制粉過程中所采用的其它參數為噴咀氣體噴射壓力>10kgf/cm2
液流直徑2~ mm噴射角(相對于液流)30~120°冷卻錐體的轉速1000~10000轉/分用本實用新型制得的粉未平均粒度<5~15μm,含氧量低于0.1%,粉未形狀基本為球形,日產量可達100kg以上。本實用新型制粉過程的冷卻速率用A1-Cm合金的二次枝晶間距進行間接測量,計算結果冷卻速率為105-10 K/s。
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正視示意圖。
下面對附圖也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說明。
實施例1該裝置由環縫式噴咀1、霧化室2、冷卻錐體3、漏包5、冷卻介質管6、粉未收集筒7和抽氣一充氣管8組成。霧化室2為靜密封結構,其室壁由不銹鋼制成。冷卻錐體3由紫銅制成,其表面為凹形曲面,曲率半徑0.5米,其底徑320mm。
實施例2裝置結構基本與實施例1相同,但冷卻錐體3的表面曲率半徑為1.0米,其底徑為500mm。
權利要求1.一種急冷制粉裝置,該裝置有一個霧化室2,其頂蓋上裝有一個環縫式高壓噴咀1和漏包5,霧化室2的中部有一個高速旋轉的冷卻錐體3,其底徑為300~500mm,從霧化室2的頂蓋上還插入一根冷卻介質管6,霧化室2的下端為粉未收集筒7,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是A、霧化室2為一靜密封結構,在其壁上還有一根抽氣一充氣管8;B、冷卻錐體3的表面呈凹形曲面。
2.根據權利要求1的制粉裝置,其特征是所說的冷卻錐體3的表面曲率半徑為0.3~1.5米。
專利摘要一種急冷制粉裝置,由環縫式噴嘴、霧化室、冷卻錐體、漏包、粉末收集筒、抽氣—充氣管組成。其特征是霧化室為靜密封結構,冷卻錐體表面呈凹形曲面,曲率半徑0.3~1.5米。該裝置用于制備急冷金屬粉末,特別是非晶、準晶、微晶粉末。該裝置冷卻速率高,制備的金屬粉末細而均勻,粒度5~15μm,球形度好,含氧量低于0.1%,日產量可達100kg以上。
文檔編號B22F9/08GK2091732SQ91209848
公開日1992年1月1日 申請日期1991年6月4日 優先權日1991年6月4日
發明者鄭福前, 謝明, 李耀萱 申請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昆明貴金屬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