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臥式連續舊砂再生機的制作方法
臥式連續舊砂再生機,用于鑄造工業中樹脂自硬砂舊砂的連續再生。
現有的舊砂再生機械,運用的機械動作原理為撞擊、摩擦、研磨、震動等四種;現有的舊砂再生設備有兩個特點一是原理單一;二是多數以間歇方式再生舊砂,只有一種單一撞擊式原理的連續舊砂再生機。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復合原理使舊砂連續再生的設備。
本發明工作原理如下由形狀不規則的再生機筒體和葉輪軸兩大核心部件和其它一般機械中常見的必備零部件,構成本發明的原理工作機械。如圖1所示,工作時,電動機1通過主動輪2向再生機提供工作能源;由從動輪3和鼓輪10,以及葉片12組成的葉輪軸,受電動機驅動后高速旋轉;舊砂從機身筒體8上的進砂口7加入;加入后的舊砂在高速旋轉的單頭螺旋推進葉片作用下,沿機身筒體內壁高速螺旋式推進;推進中,舊砂在葉片與內壁之間高速攪拌摩擦,舊砂砂粒之間受到擠壓研磨,舊砂在再生機身筒體內壁凹陷處,沿葉片切向飛起撞擊白剛玉鑄石撞擊板9時受到撞擊摩擦;各種摩擦縮合作用使舊砂砂粒表面的樹脂薄膜充分剝離;最后,被剝離的樹脂薄膜,從連接一個負壓源的抽出口11抽走;而從出砂口16排出的砂就是得到再生的舊砂。本發明的上述工作過程,稱為螺旋推進離心撞擊攪拌摩擦原理。
本發明是一種再生舊砂的撞擊、摩擦、研磨等三種單一機械動作原理復合作用,連續剝離舊砂樹脂薄膜,使舊砂再生的設備;具有連續再生的特點,再生后砂粒均勻;本發明結構簡單,操作維修方便;體積小,造價低,所用材料易得;在相同生產率條件下,本發明比現有同類設備節能50%;并可根據砂的種類和舊砂再生產量大小的不同要求,適當改進結構參數,形成本發明的產品系列。
本發明的
如下按圖1中標號順序,1、電動機;2主動輪;3、從動輪;4、左軸承蓋;5、左軸承;6、左機身蓋;7、進砂口;8、機身筒體;9、撞擊板;10、鼓輪;11、抽出口;12、葉片;13、右機身蓋;14、右軸承;15、右軸承蓋;16、出砂口。圖2是機身筒體、撞擊板,和葉片軸的側視圖。
實施例本發明采用三角皮帶傳動,電機同步轉速1400轉/分左右,三角皮帶傳動必須保證鼓輪葉片線速度達24~26米/秒。葉片由耐磨材料(如白剛玉鑄石)和葉片座(由A3板制成)用環氧樹脂膠合而成,并用螺栓固定在鼓輪上,葉片的工作面為白剛玉鑄石,它耐磨,可延長葉片的使用壽命,葉片工作面與鼓輪軸線的夾角為15°~30°。所有葉片組成一個單頭的螺旋推進器,其螺旋升角為15°~30°。一個螺距上分布4~8個葉片,鼓輪和機身筒體的長度以2-3個螺距長度為宜。鼓輪用鋼制成,它與葉片組成一個單頭螺旋推進器,鼓輪上有鋼制主軸;主軸與從動輪采用鍵連接。電機與主動輪采用鍵連接。鼓輪兩端分別用圓錐推力軸承和向心推力球軸承與機身兩側端蓋連接,軸承采用黃油潤滑,用毛氈密封。機身筒體(毛坯為鑄鐵件)內圓表面上有三個均布的凹陷(從側視圖上看,凹陷如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與圓相割),凹陷的尺寸必須保證1、容納撞擊板;2、砂撞擊撞擊板的入射角為45°;3、砂能沿切面離心飛擊撞擊板。機身筒體內表面用三塊2mm厚的耐磨橡膠面襯,耐磨橡膠與機身筒體用環氧樹脂等高強度的粘接劑粘合;機身筒體上開有進砂口,出砂口和樹脂薄膜抽出口;耐磨橡膠與葉片的間隙為2-4mm。撞擊板的材料為白剛玉鑄石,其厚度大于12mm,寬度在40-100mm之間,長度與機身筒體相同,它與機身筒體用環氧樹脂粘合。其它未述及的需要連接的部分,均采用螺栓連接。本發明無特殊外購件、標準件和特別的加工件,通過普通機械加工方法均可達到制造目的。
權利要求
1.臥式連續舊砂再生機,特別是一種以形狀不規則的機身筒體和葉輪軸為核心部件的臥式連續舊砂再生機,其特征是一、機身筒體(8)內表面開有凹陷結構,可安裝撞擊板(9);二、葉輪軸由鼓輪(10)和葉片(12)組成一個螺旋推進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臥式連續舊砂再生機,其特征是凹陷結構上裝的撞擊板(9)入射角為4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臥式連續舊砂再生機,其特征是撞擊板為耐磨材料制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臥式連續舊砂再生機,其特征是葉輪軸為一個單頭螺旋推進器,螺旋升角為15°-30°。
5.根據權利要求1和4所述的臥式連續舊砂再生機,其特征是螺旋推進器的一個螺距布置4-8個葉片(12)。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臥式連續舊砂再生機,其特征是機身筒體長度為2-3個螺距長度。
全文摘要
臥式連續舊砂再生機,一種運用撞擊、摩擦、研磨復合作用機械原理,在鑄造工業中連續再生樹脂自硬砂舊砂的設備;特點是一、連續再生舊砂,再生后的舊砂砂粒均勻,二、結構簡單,操作維修方便,三、體積小,造價低,制造材料易得;四、在相同生產率條件下,比現有同類設備節能50%;五、可根據砂的種類和再生舊砂產量的不同要求,適當改進結構參數,形成本發明產品系列。
文檔編號B22C5/04GK1059678SQ90107878
公開日1992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1990年9月15日 優先權日1990年9月15日
發明者萬詩皓 申請人:萬詩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