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振動成型直接復合定徑水口的制作方法
定徑水口應用于小方坯連續鑄鋼中間包無塞棒澆注。為了保證連續鑄鋼的穩定拉坯速度,要求定徑水口工作孔徑在整個連續鑄鋼過程中基本保持不變。
目前用于小方坯連續鑄鋼中間包無塞棒澆注的定徑水口有三種類型
全均質定徑水口,即整個定徑水口化學成份均一,含二氧化鋯60~95%,液壓機成型,高溫燒成,生產成本高;
鑲嵌式定徑水口,即定徑水口由本體和鑲嵌體組成。兩部份分別成型,高溫燒成。燒后再把兩部分用粘結劑粘合在一起。這樣,原料成本降低,但工藝復雜,鑲嵌體在澆鋼時有時脫落,安全可靠性差;
直接復合定徑水口,即定徑水口的本體部分和鑲嵌體部分,分別采用二氧化鋯含量不同的材質液壓機一次復合成型,高溫燒成。解決了鑲嵌式定徑水口的粘結和使用安全性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是使用礬土熟料代替價格昂貴的鋯英石砂和穩定二氧化鋯原料,制作定徑水口的本體;采用振動成型把定徑水口的本體和鑲嵌體一次復合成型,省去液壓機成型工藝;成型后制品不再高溫燒成,節省能耗;定徑水口的外部加有鐵皮保護套,這種保護套和定徑水口的本體及鑲嵌體一起振動成型,使制品外形尺寸標準,使用安裝方便,運輸安全,破損率低。
本發明的詳細內容振動成型直接復合定徑水口由本體(附圖標號1)、鑲嵌體(附圖標號2)和鐵皮保護套(附圖標號3)組成。
本發明定徑水口的鑲嵌體采用含二氧化鋯大于62%的鋯英石砂和二氧化鋯含量大于95%的穩定二氧化鋯作原料。顆粒配比為大于0.088毫米的鋯英石砂占50~70%;小于0.088毫米占30~50%,其中可按任何比例配入小于0.088毫米的穩定二氧化鋯。結合劑為亞硫酸紙漿廢液,外加量為2~3%。液壓機成型,半成品在1560~1700℃的小型窯爐中燒成。
本發明定徑水口的本體部分使用含Al2O3大于46%的礬土熟料作原料。顆粒配比為0.088~3毫米的礬土熟料顆粒占50~70%,小于0.088毫米的占30~50%。結合劑為工業磷酸水溶液,外加量為8~12%。
本發明定徑水口的鐵皮保護套,其外形尺寸同制品尺寸,壁厚0.3~1毫米。
本發明定徑水口的制作在模具中事先安放好鐵皮保護套和定徑水口鑲嵌體,加入本體料,在振動臺上振動成型。脫模后經干燥即為成品。干燥溫度120~300℃。制品不再高溫燒成。
本發明定徑水口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和效果
1.本發明的定徑水口采用振動成型,生產工藝簡單,設備簡化,投資少,生產周期短。
2.本發明定徑水口的本體采用礬土熟料代替價格昂貴的鋯英石砂和穩定二氧化鋯作原料,而且不需燒成,節能,生產成本顯著降低。
3.本發明定徑水口的本體、鑲嵌體和鐵皮保護套一次復合成型,省去粘結工藝,使用安全可靠。
4.本發明定徑水口的外部有鐵皮保護套,外形尺寸標準,使用安裝方便,運輸安全,不易破損。
本發明定徑水口實施舉例
用含二氧化鋯65%的鋯英石砂和含二氧化鋯95%的穩定二氧化鋯為原料,制作鑲嵌體。顆粒配比為大于0.088毫米的鋯英石砂占50%,小于0.088毫米的鋯英石砂占10%,小于0.088毫米的穩定二氧化鋯占40%。結合劑為亞硫酸紙漿廢液,外加2.5%,混合后,在液壓機上成型,半成品在1600℃下燒成。
定徑水口的本體,選用含Al2O3為65%的礬土熟料作原料。其配比為0.088~3毫米礬土熟料顆粒占65%,小于0.088毫米的礬土熟料顆粒占35%。結合劑為工業磷酸水溶液,外加10%,混合后備用。
定徑水口的鐵皮保護套,可用沖壓或焊接方法制成,表面要光滑平整,尺寸符合要求。鐵皮厚0.3~1毫米。外形尺寸同制品尺寸。
定徑水口的成型先把鐵皮保護套和鑲嵌體放入模具中,再加入混合好的本體料,在振動臺上振動成型。脫模后,經干燥即為成品。干燥溫度為200℃。
權利要求
1、連續鑄鋼用鋯質定徑水口,其特征是由礬土質本體(附圖標號1),鋯英石和二氧化鋯質復合體(附圖標號2),鐵皮保護套(附圖標號3)構成。
2、連續鑄鋼用鋯質定徑水口,其特征是礬土質,鋯英石和二氧化鋯復合體,鐵皮保護套,一次振動復合成型。
3、根據權利要求
1、2所述的定徑水口,其特征是礬土質本體由Al2O3大于46%(重量)的礬土熟料作原料,工業磷酸水溶液作結合劑。
4、根據權利要求
1~3所述的定徑水口,其特征是鋯英石和二氧化鋯質復合體,由ZrO2含量大于62%(重量)的鋯英石砂和ZrO2含量大于95%(重量)的二氧化鋯作原料,亞硫酸紙漿廢液作結合劑,機壓成型,1560~1700℃燒成。
5、根據權利要求
1~4所述的定徑水口,其特征是鐵皮保護套的厚度為0.3~1毫米。
專利摘要
本發明的振動成型直接復合定徑水口,用于小方坯連續鑄鋼中間包無塞棒澆注。技術特征是使用礬土熟料制作定徑水口的本體;定徑水口的本體,鋯質復合體,鐵皮保護套,一次振動復合成型。
文檔編號B22D41/08GK85102743SQ85102743
公開日1986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1985年4月10日
發明者周川生, 張悅明, 吳耀臣, 佟延生 申請人:冶金部洛陽耐火材料研究所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