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淬火用爪鉗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淬火用工裝,特別涉及一種淬火用爪鉗。淬火用爪鉗以支架(1)為主體,其上固定有橫梁(2),橫梁(2)上安裝有導柱(5),導柱(5)的一端固定在升降盤(3)上。升降盤(3)與圓形錐盤為一體結構,呈“L”型的爪勾其拐點處鉸接在支架(1)上,一端與圓形錐盤的圓錐面接觸。彈簧可提升圓形錐盤和爪勾(7),提手能可靠準確的將工件抓起,以45°角入鹽爐池中進行淬火處理。本技術方案解決了現有技術夾持不牢固、工具笨重操作不便的技術問題。
【專利說明】一種淬火用爪鉗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淬火用工裝,特別涉及一種淬火用爪鉗。
【背景技術】
[0002]生產實踐中有很多較重的工件需要進行淬火處理,由于在放入鹽爐池內時需要與液面保持45度的夾角進入,所以目前使用的長柄夾持鉗很難將工件固定牢固,經常出現工件滑落現象。現有技術采取的解決方案,大都是加厚夾持鉗的厚度,這一方案造成了淬火工具笨重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為:提供一種夾持穩定、便于操作的淬火用工具。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所述的淬火用四爪鉗包括支架1、橫梁2、升降盤3、提手4、導柱5、彈簧6和爪勾7,橫梁2固定在支架1上,在橫梁2上開有通孔,導柱5安裝在通孔內,導柱5的一端固定在升降盤3上,提手4固定在升降盤3的上方,在橫梁2與升降盤3之間的導柱5上套裝有彈簧6,升降盤3的下方固定有圓形錐盤,錐盤截面小的向上;
[0005]爪勾7為“I”型,爪勾7的拐點鉸接在支架1上,爪勾7的一端與圓形錐盤的圓錐面相接觸,爪勾7的另一端呈彎鉤狀。
[0006]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提供了一種淬火用的夾裝工具,該方案利用圓錐面截面大小不同的原理來驅動爪勾7的收縮,從而實現對工件的夾持。
[0007]作為該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與圓形錐盤的圓錐面相接觸的爪勾7的一端安裝有滾輪9。
[0008]作為該技術方案的另一種改進,爪勾7均勻分布。
[000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該技術方案通過提拉固定在升降盤3上的提手4,使圓形錐盤上下運動,利用圓錐截面逐漸增大的原理,驅動爪勾7向內收縮,從而固定工件。該實用新型的爪勾為兩個以上,能夠牢靠的固定工件,另外該技術方案可以單手實現爪勾7的收縮,所以操作簡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0011]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六-八剖視圖;
[0012]圖中:1一支架;2—橫梁;3—升降盤;4一提手;5—導柱;6—彈簧;7—爪勾;8—擋圈;9一滾輪;10—螺釘;11一工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0014]本實用新型中,支架1可以通過螺釘10固定而成,也可以通過焊接等方式固定。橫梁2固定在支架1上,兩者可以通過焊接的方式固定。橫梁2上的通孔與導柱5呈間隙配合,主要是起導向作用。彈簧6始終受到壓縮的力,致使爪勾7的一端與圓錐形錐面貼合,另一端在自然狀態下處于張開狀態。爪勾7呈“1/’型,其拐點鉸接在支架1上,鉸接的形式可以是軸孔配合,也可以是其他能夠使爪勾7繞支架1轉動的其他方式。當為軸孔配合時,為防止爪勾7偏轉在軸的兩端布置有擋圈8。
[0015]作為對本技術方案的一種改進,在與圓形錐盤的圓錐面相接觸的爪勾7的一端安裝有滾輪9。這一技術特征便于爪勾7的移動。并且,多個爪勾的位置呈均勻分布,以便于支架1受力均勻,便于操作。
[0016]右手握持四爪專用鉗,四指上提拉手4,彈簧6收縮,導柱5上行,與升降同體的升降盤3上升時將爪勾7向外推,此時爪勾7另一端勾進工件,將工件成45。角入鹽爐池中淬火處理,四指松開提手4,彈簧6復位使升降盤3下降壓迫爪勾7向外復位退出工件11。
【權利要求】
1.一種淬火用爪鉗,其特征為:所述的淬火用四爪鉗包括支架(1)、橫梁(2)、升降盤(3)、提手(4)、導柱(5)、彈簧(6)和爪勾(7),橫梁(2)固定在支架(I)上,在橫梁(2)上開有通孔,導柱(5)安裝在通孔內,導柱(5)的一端固定在升降盤(3)上,提手(4)固定在升降盤⑶的上方,在橫梁(2)與升降盤(3)之間的導柱(5)上套裝有彈簧(6),升降盤(3)的下方固定有圓形錐盤,錐盤截面小的向上; 爪勾(7)為“L”型,爪勾(7)的拐點鉸接在支架⑴上,爪勾(7)的一端與圓形錐盤的圓錐面相接觸,爪勾(7)的另一端呈彎鉤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淬火用爪鉗,其特征為:與圓形錐盤的圓錐面相接觸的爪勾(7)的一端安裝有滾輪(9)。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淬火用爪鉗,其特征為:爪勾(7)均勻分布。
【文檔編號】C21D1/63GK204251649SQ201420701246
【公開日】2015年4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20日
【發明者】范學江, 宋光 , 張健, 楊媛, 張敏 申請人:中國航空工業第六一八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