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應用于冶金火法冶煉過程中的燃料還原劑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于冶金火法冶煉過程中的燃料還原劑,屬于冶金技術【技術領域】。該燃料還原劑為生物燃油和柴油的混合燃油,混合燃油中生物燃油和柴油的體積比為9:1~1:9,其中生物燃油為動物油或植物油,成分為混合脂肪酸甲酯。該應用于冶金火法冶煉過程中的燃料還原劑在使用過程中極大的減少煙氣和煙氣等污染物的排放,可節省柴油10%~90%,起到了節能減排的效果,為促進有色冶煉行業的節能減排提供切實可行的優化型技術方案。
【專利說明】一種應用于冶金火法冶煉過程中的燃料還原劑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應用于冶金火法冶煉過程中的燃料還原劑,屬于冶金技術【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傳統的石化燃料日趨緊張,石化燃料替代品的開發與利用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其中生物燃油是一種優良的替代品,它是以可再生的動植物油脂為原料,燃燒后有毒有機物排放量僅為石化柴油的10%,由于生物燃油無毒、無硫的特點,燃燒后生成的氣體不會污染環境,對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由于生物柴油熱值稍低,因此要與柴油混配使用。
【發明內容】
[0003]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應用于冶金火法冶煉過程中的燃料還原劑。該應用于冶金火法冶煉過程中的燃料還原劑在使用過程中極大的減少煙氣和煙氣等污染物的排放,可節省柴油10%?90%,起到了節能減排的效果,為促進有色冶煉行業的節能減排提供切實可行的優化型技術方案,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4]一種應用于冶金火法冶煉過程中的燃料還原劑,該燃料還原劑為生物燃油和柴油的混合燃油,混合燃油中生物燃油和柴油的體積比為9:1?1:9。
[0005]所述生物燃油為動物油或植物油,成分為混合脂肪酸甲酯。
[0006]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1)具有優良的環保特性,可使二氧化硫和硫化物排放可降低約30%,有毒有機物排放降低約60%,顆粒物排放降低約4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排放降低約50% ;
(2)具有優良的燃燒性能,生物燃油的十六烷值比柴油高,因此燃料在使用時具有更好的燃燒抗暴性能,雖然生物柴油的熱值比柴油低,但由于生物柴油中所含的氧元素能促進燃料的燃燒,可以提高熱效率;
(3)具有可再生性,生物柴油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其資源不會像石油、煤炭那樣會枯竭;
(4)具有經濟性,使用生物柴油的系統投資少,節約了柴油等不可再生資源;
(5)較好的安全性能,閃點高,運輸、儲存、使用方面安全。
【具體實施方式】
[0007]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0008]實施例1
某冶煉廠煉銅車間的艾薩爐,在生產過程中采用柴油作為燃料進行富氧頂吹對冶煉過程中的溫度波動進行平衡,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硫化物以及有毒有機物,在改用柴油和生物燃油按體積比為2:8混配作為燃料替代柴油進行富氧頂吹,其中生物燃油為動物油,在不影響冶煉效果的前提下,排出二氧化硫和硫化物排放可降低約30%,有毒有機物排放降低約60%,顆粒物排放降低約4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排放降低約50%,節省柴油80%,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的。
[0009]實施例2
某冶煉廠煉銅車間的貧化爐采用柴油作為還原劑,在生產過程中將柴油通過浸沒式頂吹的方式噴入渣層中,柴油碳化并還原渣層中的磁性鐵,同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硫化物以及有毒有機物,在改用柴油和生物燃油按體積比為1:9混配作為還原劑替代柴油進行頂吹,其中生物燃油為植物油,在不影響還原效果的前提下,排出二氧化硫和硫化物排放可降低約30%,有毒有機物排放降低約20%,顆粒物排放降低約2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排放降低約10%,節省柴油90%,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的。
[0010]實施例3
某冶煉廠煉鐵車間的HIsmelt爐采用煤作為還原劑,在生產過程中將煤粉通過側吹的方式噴入熔池中,煤粉還原FeO并產生混合煤氣,在改用柴油和生物燃油按體積比為1:9混配作為還原劑替代煤粉進行頂吹,在不影響還原效果的前提下,節省了大量的煤,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的。
[0011]上面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
【權利要求】
1.一種應用于冶金火法冶煉過程中的燃料還原劑,其特征在于:該燃料還原劑為生物燃油和柴油的混合燃油,混合燃油中生物燃油和柴油的體積比為9:1?1:9。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應用于冶金火法冶煉過程中的燃料還原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燃油為動物油或植物油,成分為混合脂肪酸甲酯。
【文檔編號】C22B5/02GK104327886SQ201410530338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0日
【發明者】王 華, 劉泛函, 王仕博 申請人: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