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用于去除壓鑄件澆口廢料的切邊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沖壓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鋁合金壓鑄件修整的切邊模。
背景技術:
對于從產品的側邊進料的鋁合金壓鑄件在成型后會留下與產品邊緣相連的進料 柄,人們通常是通過手工切割的方式加以去除,并用打磨機一類的工具進行修整,以使產品的表面能符合要求。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人們會設計、制造專門用于切邊修整的切邊模,其包括上模、下模和導向結構,上模上設有切邊刀口,下模上會設置與產品的外形輪廓相適應的產品定位結構以便放置需切邊的產品,產品定位結構通常還包括端部具有一定錐度的定位桿,以便利用產品上的成型孔自動對產品進行準確的定位,以確保產品通過類似鈑金沖切的方式將進料柄等去除。例如,一種在中國專利文獻上公開的“福特張緊輪上蓋切邊模”,其授權公告號為CN 201848898 U,涉及一種福特張緊輪上蓋切邊模,包括上模板,導套,固定板,上模腳,彈簧,推板,固定板,刀口,下固定板,墊塊,下模板,下模,導柱,限位塊和型腔,所述的型腔左右對稱安裝于上模板上。上述切邊模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但存在如下問題切邊時產品受到向下的壓力,因此切邊后的產品容易被壓緊在產品定位結構上,造成切邊后的產品取下費力,嚴重的甚至需要動用工具,不僅提高操作員的工作強度,同時也容易對產品的表面造成損傷。另外,在現有的導柱導套類導向結構中,導套的長度較短,而導柱則需要較長的長度,因而當下模在裝配或維修等需要側翻時,導柱較容易發生折斷,并且,過長的導柱也影響下模的裝配和維修,容易產生干涉現象。還有,在進行日常維修或者裝配工作時,需要先將上下模分開,而為了避免上模受損,通常需將上模翻轉放置,由于現有的導柱導套一般是從下壓板的下表面和上壓板的上表面裝入的,并利用導柱導套尾端的軸肩限位,因而在裝配和拆卸導柱導套時,必須將下模或上模側翻,從而增加工作量,尤其是對一些重量較重的模具,要用行車將上下模吊起并側翻是很麻煩的事情,并且有一定的危險性。而下模在翻轉后拆裝下壓板底面的螺釘時,起支撐作用的導柱容易因與下模配合的松動而從下壓板中滑出,使下模向下滑落從而損傷下模。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的切邊模所存在的產品取下費力的問題,提供一種方便產品取下,可避免產品表面損傷的鋁合金壓鑄件切邊模。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的切邊模所存在的導柱導套拆卸困難且導柱容易折斷的問題,提供一種導柱導套拆卸便利且導柱不易折斷的鋁合金壓鑄件切邊模。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用于去除壓鑄件澆口廢料的切邊模,包括上模、下模、設于上、下模之間的導向結構、設于下模的產品定位結構以及設于上模的切邊刀口,下模的上表面豎直地設有第一脫模油缸,下模固定板的下表面則豎直地設有第二脫模油缸,上模上對應第一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位置設有脫模壓桿,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可滑動地設于下模內,并且在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上端部設有與產品形狀相吻合的頂塊,第一脫模油缸的下部腔體與第二脫模油缸的下部腔體之間通過連接管路連通。為了避免產品在沖切后被卡死而難以取下,本實用新型在下模上設置了自動脫模裝置,當上模的脫模壓桿撞擊第一脫模油缸的活塞桿時,與第一脫模油缸連通的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隨即同步上升,形成一個反向聯動,并將產品頂離下模的產品定位結構,從而使操作人員可方便地取下產品,而采用液壓油缸作為反向聯動的傳導構件具有結構簡單、易于布置的優點,并且可通過設置第一、第二脫模油缸的直徑比,方便地調整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的上行行程和上行速度。作為優選,在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上設有擋環,并在活塞桿上套設有復位彈簧,復位彈簧的下端與擋環抵接。從而使上模上行復位時,第一、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能自動 復位。作為優選,導向結構包括設于下模的導柱和設于上模的導套,導柱包括嵌設在下模上表面的導柱固定段、以及伸出下模上表面且與導套滑動配合的導柱導向段;導套包括嵌設在上模下表面的導套固定段、以及伸出上模下表面的導套導向段,并通過設于導套固定段與導套導向段交界處的限位軸肩限位,導柱固定段的直徑等于導套固定段的外徑。由于本實用新型的導柱導套分別是從下模的上表面以及上模的下表面裝入的,因此,當上下模被分開放置進行裝配維修時,導柱導套可直接安裝和拆卸,無需側翻上下模,節省工作量。并且當下模被翻轉放置時,導柱可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導柱在下模上具有可靠的限位,避免下模受到損傷。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的導套是伸出在上模的下表面的,因此,相應地可縮短導柱的長度,從而避免導柱在下模側翻時被折斷。由于導柱固定段的直徑等于導套固定段的外徑,從而使上、下壓板上用于安裝導柱導套的安裝孔大小相同,便于在安裝孔加工時將上下壓板疊合后進行一次性配合加工,確保上下壓板的安裝孔之間的同軸度,進而保證導柱導套的裝配精度。作為優選,在限位軸肩周邊等分設置2-4個緊壓限位軸肩并與上模可拆卸連接的壓塊;在導柱固定段與導柱導向段交界處的周邊等分設置2-4個緊壓導柱固定段并與下模可拆卸連接的壓塊。通過壓塊將導柱導套可靠地固定,避免其在工作過程中因松動而掉出。作為優選,所述導柱導向段前部設有延伸至端面的錐度,從而便于模具在裝配等需要手動合饃時導柱進入到導套內,避免因上模的微小傾斜而導致卡死,提高裝配效率。作為優選,所述導套的內孔為臺階孔,其包括導套導向段一端的配合孔、以及導套固定段一端直徑大于配合孔的沉孔,配合孔的長度為10-20毫米。從而極大地減少與導柱的配合長度,便于手動裝配,避免模具出現卡死現象。作為優選,導柱導向段外側面設有螺旋狀的油槽。現有的油槽設計通常是在導柱上等間距地設置若干個環形槽,由于導柱需要經過淬火處理,其材質硬而脆,環形的油槽使導柱在受到側向力時容易折斷,而螺旋狀的油槽既有利于提高導柱的強度,避免其折斷,同時,油槽聯通為一個整體,有利于提高潤滑油的均勻性確保導柱導套之間良好的潤滑效果。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沖切的同時產品被同步頂出,方便產品取出,可避免產品表面損傷;(2)導柱導套拆裝便利,且導柱不易折斷。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2是第一、第二脫模油缸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上模11、上壓板2、下模21、下模固定板22、下壓板3、導向結構31、導柱32、導套311、導柱固定段312、導柱導向段321、導套固定段322、導套導向段323、限位軸肩4、產品定位結構 5、切邊刀口 6、拆卸孔7、油槽8、壓塊15、第一脫模油缸16、第二脫模油缸161、頂塊17、脫模壓桿18、連接管路19、擋環20、復位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實施例I :如圖I所示的實施例中,一種用于去除壓鑄件澆口廢料的切邊模,包括上模I、下模2、設于上、下模之間的導向結構3、設于下模的產品定位結構4以及設于上模的切邊刀口 5,其中導向結構包括設于下模四個邊角的導柱31和相應地設于上模上的四個導套32,當然,根據模具的大小不同,也可僅在一側設置兩個導柱、導套。導柱為一臺階軸,其包括導柱固定段311、以及與導套滑動配合的導柱導向段312,導柱固定段嵌設在下模的上表面,具體可在下模固定板21上表面設置固定孔,導柱固定段嵌設在固定孔內,同時,在固定孔的底面設置貫通至下壓板22底面的拆卸孔6,在從上面無法拆卸導柱時,可用插桿通過拆卸孔將導柱頂出。進一步地,導柱導向段前部設置1-3度延伸至端面的錐度,以便于上、下模之間的合模。此外,在導柱導向段外側面設置螺旋狀的油槽7,油槽的橫截面為半圓形,以避免導柱在側向受力時被折斷。為避免導柱被拔出,本實用新型在導柱固定段與導柱導向段交界處的周邊等分設置2-4個緊壓導柱固定段并與下模螺紋連接的壓塊8,其優選值為3個,同時,為方便加工和安裝,可將導柱固定段的長度設置成與下模上相應的固定孔深度相同,因而,壓塊可直接設在下模的上表面,并采用塊狀結構。與導柱的結構相類似,導套則包括導套固定段321、以及伸出上模下表面的導套導向段322,導套固定段嵌設在上模的上壓板11下表面,并通過設于導套固定段與導套導向段交界處的限位軸肩323限位,當然,可在上壓板上設置相應的沉孔,使限位軸肩能設于沉孔內,并且在限位軸肩周邊等分設置2-4個緊壓限位軸肩并與上模螺紋連接的壓塊8,其優選值為3個。此外,導套的內孔可制成臺階孔,其包括導套導向段一端的配合孔、以及導套固定段一端的沉孔,配合孔的長度可在10-20毫米之間,其優選值為15毫米,而沉孔的直徑應比配合孔直徑大1-2毫米。進一步地,導柱固定段的直徑應和導套固定段的外徑相等,從而使上、下模上相應的固定孔可一起配作加工,以確保其同心度。本實用新型的產品定位結構用于放置并定位需要切邊的產品,其可由表面形狀與產品形狀適配的單個整體型芯構成,考慮到產品在成型時的變形,定位結構也可由支承塊、定位桿等構成,支承塊的上端面形狀與產品上相對應的表面形狀相適配,以便減少與產品的接觸面積,形成一種類似點接觸的效果,減少因產品尺寸誤差造成的定位誤差,從而能可靠準確地支承產品,定位桿的位置與產品的其中一個圓形成型孔對應,以用于產品的準確定位并便于定位桿的加工,同時,定位桿的端部設置錐度,以便于產品的放置并實現自動對中。定位桿可設置二根,以便使產品在水平面內完全定位。為了方便切邊后產品的取出,本實用新型設置有相應的輔助頂出機構,其包括豎直地設置在下模上表面的第一脫模油缸15、以及豎直地設置在下模固定板的下表面上的第二脫模油缸16,第一脫模油缸的活塞桿和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均向上伸出,并且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可滑動地設于下模的過孔內,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上端部伸出下模,其上端部設置與產品形狀相吻合的頂塊161,以用于在切邊后將產品頂起。此外,在上模上對應第一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位置設置脫模壓桿17,并且在第一脫模油缸的下部腔體與第二脫模油缸的下部腔體之間設置連接管路18,以使兩個油缸的活塞桿能形成聯動。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在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上設有擋環19,當然,也可以是彈性擋圈等結構,然后在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上套設復位彈簧20,復位彈簧的下端與擋環抵接,從而使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能自動下行復位。本實用新型在對產品的進料柄進行沖切時,先將產品放置于產品定位結構4上, 然后上模下行,當上模的切邊刀口 5與進料柄相接觸并開始對進料柄進行沖切時,上模的脫模壓桿抵押并推動第一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使第一脫模油缸下部腔體內的液壓油通過連接管路進入到第二脫模油缸的下部腔體,進而使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上行,并通過第二脫模油缸活塞桿上端的頂塊將沖切的產品頂起,與產品定位結構分離。當進料柄被切斷后,上模上行復位,第二脫模油缸活塞桿上的復位彈簧推動第二脫模油缸活塞桿下行復位,并通過連接管路推動第一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上行復位,然后即可將切邊后的產品取下。當需要維修模具時,只需拆卸壓塊上的螺釘,即可將導柱和導套直接拔出,而無需翻動模具。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去除壓鑄件澆口廢料的切邊模,包括上模(I)、下模(2)、設于上、下模之間的導向結構(3)、設于下模的產品定位結構(4)以及設于上模的切邊刀口(5),其特征是,下模的上表面豎直地設有第一脫模油缸(15),下模固定板(21)的下表面則豎直地設有第二脫模油缸(16),上模上對應第一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位置設有脫模壓桿(17),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可滑動地設于下模內,并且在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上端部設有與產品形狀相吻合的頂塊(161),第一脫模油缸的下部腔體與第二脫模油缸的下部腔體之間通過連接管路(18)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用于去除壓鑄件澆口廢料的切邊模,其特征是,在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上設有擋環(19),并在活塞桿上套設有復位彈簧(20),復位彈簧的下端與擋環抵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用于去除壓鑄件澆口廢料的切邊模,其特征是,導向結構包括設于下模的導柱(31)和設于上模的導套(32),導柱包括導柱固定段(311)、以及與導套滑動配合的導柱導向段(312),導柱固定段嵌設在下模上表面;導套包括嵌設在上模下表面的導套固定段(321)、以及伸出上模下表面的導套導向段(322),并通過設于導套固定段與導套導向段交界處的限位軸肩(323)限位,導柱固定段的直徑等于導套固定段的外徑。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用于去除壓鑄件澆口廢料的切邊模,其特征是,在限位軸肩周邊等分設置2-4個緊壓限位軸肩并與上模可拆卸連接的壓塊(8);在導柱固定段與導柱導向段交界處的周邊等分設置2-4個緊壓導柱固定段并與下模可拆卸連接的壓塊。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用于去除壓鑄件澆口廢料的切邊模,其特征是,所述導柱導向段前部設有延伸至端面的錐度。
6.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用于去除壓鑄件澆口廢料的切邊模,其特征是,所述導套的內孔為臺階孔,其包括導套導向段一端的配合孔、以及導套固定段一端直徑大于配合孔的沉孔,配合孔的長度為10-20毫米。
7.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種用于去除壓鑄件澆口廢料的切邊模,其特征是,導柱導向段外側面設有螺旋狀的油槽(7)。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去除壓鑄件澆口廢料的切邊模,包括上模、下模、設于上、下模之間的導向結構、設于下模的產品定位結構以及設于上模的切邊刀口,下模的上表面豎直地設有第一脫模油缸,下模固定板的下表面則豎直地設有第二脫模油缸,上模上對應第一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位置設有脫模壓桿,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可滑動地設于下模內,并且在第二脫模油缸的活塞桿上端部設有與產品形狀相吻合的頂塊,第一脫模油缸的下部腔體與第二脫模油缸的下部腔體之間通過管路連通。本實用新型沖切的同時產品被同步頂出,方便產品取出,可避免產品表面損傷;導柱導套拆裝便利,且導柱不易折斷。
文檔編號B22D31/00GK202411391SQ20122002437
公開日2012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9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9日
發明者裘偉春, 陸迎旗 申請人:寧波久騰車燈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