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脫模機構及壓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壓鑄制造領域,尤其ー種脫模機構及壓鑄裝置。
背景技術:
薄壁鑄件對于壓鋳工藝來講存在成型難、頂出易變形和易開裂等問題,特別是薄壁深腔鑄件,鋁合金壓鑄エ藝對此類鑄件的鋳造難題一直無能為力,大大限制了鋁合金工藝的發展及產品輕量化的發展空間。在壓鑄生產過程中,深腔薄壁類鑄件,由于其形狀或生產自動化的需要,一次推出往往容易造成鑄件變形、開裂或不能自動脫落,需要采用兩次推出機構或三次推出機構才能保證鑄件順利脫摸。傳統的二次推出機構通常采用杠桿式、滾珠式或者楔板滑塊式等結構,其缺點如下一、杠桿式兩次推出機構利用杠桿原理,實現二次推出,其結構較為復雜,且杠桿的尺寸、安裝及工作局限較大,且為了保證用于第二次推出的頂針可以順利復位,必須要求頂針的直徑大于被頂出位置尺寸或頂針固定板増加拉桿復位。此局限大大限制了杠桿式ニ次頂出的適用范圍,多使用于澆道部分的二次推出。ニ、滾珠式二次頂出機構利用滾珠受力運動的原理,實現二次推出,其結構較為復雜,滾珠及運動配合間隙因模具高溫工作而較難掌握,且滾珠只能承受較小的推力,此機構僅適用結構簡單的小型模具,不適合大批量連續生產。三、楔板滑塊式二次推出機構利用彈簧滑塊楔緊機構實現二次推出,其結構尤為復雜,滑塊的運動靈活性較差,彈簧必須有足夠的彈カ且極易失效,不適合大批量連續自動
化生產。綜上可知,現有薄壁深腔件的脫模機構在實際使用上,顯然存在不便與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ー種脫模機構及壓鑄裝置,其能實現壓鑄模具的二次頂出,二次頂出的延時距離精確可控,能夠有效解決深腔薄壁類零件頂出變形及開裂失效的缺陷。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取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脫模機構,用于深腔薄壁件的壓鑄制造,所述脫模機構包括頂針底板,與穿設于模具底板的壓鑄機頂桿連接;頂針固定板,與所述頂針底板連接,且所述頂針固定板穿設有第一頂針和第二頂針,所述第一頂針與所述頂針底板抵接,所述頂針底板穿設有與所述第二頂針抵接的頂針頂桿,所述頂針頂桿包括位于所述頂針底板的沉臺孔內的第一臺階,所述沉臺孔對應所述第一臺階設有頂出面,所述頂出面與所述第一臺階之間具有一延時距離,所述第一臺階可通過所述頂桿與所述頂針底板的配合在所述沉臺孔內活動,使所述第二頂針延時頂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脫模機構,所述深腔薄壁件的材質為金屬,且所述延時距離小于金屬允許變形長度。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脫模機構,所述深腔薄壁件的材質為鋁合金,所述延時距離為O. 5mm 至 2mm。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脫模機構,所述深腔薄壁件包括內腔以及法蘭面。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脫模機構,所述第一頂針對應所述內腔設置,所述第二頂針對應所述內腔與所述法蘭面的連接處設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脫模機構,所述頂針頂桿包括沉頭部以及與所述沉頭部連接的桿部,所述沉頭部與所述第二頂針抵接,所述桿部與所述模具底板抵接,且所述沉頭部與所述桿部的連接處形成所述第一臺階。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脫模機構,所述第一頂針與所述第二頂針分別包括用于復位的第二臺階和第三臺階,且所述第三臺階與所述第二臺階結構大小相同。根據本實用新型的脫模機構,所述頂針頂桿呈T型。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壓鑄裝置,用于深腔薄壁件的制造,所述壓鑄裝置包括動模和定摸,所述定模包括脫模機構,所述脫模機構包括頂針底板,與穿設于模具底板的壓鑄機頂桿連接;頂針固定板,與所述頂針底板連接,且所述頂針固定板穿設有第一頂針和第二頂針,所述第一頂針與所述頂針底板抵接,所述頂針底板穿設有與所述第二頂針抵接的頂針頂桿,所述頂針頂桿包括位于所述頂針底板的沉臺孔內的第一臺階,所述沉臺孔對應所述第一臺階設有頂出面,所述頂出面與所述第一臺階之間具有一延時距離,所述第一臺階可通過所述頂桿與所述頂針底板的配合在所述沉臺孔內活動,使所述第二頂針延時頂出。本實用新型的脫模機構可通過頂針底板使第一頂針首先頂出,由于沉臺孔的頂出面與頂針頂桿的第一臺階之間具有一延時距離,因此,頂針底板在使第一頂針頂出一等于延時距離長度后,再通過頂針頂桿使第二頂針延時頂出,從而實現了壓鑄模具的二次頂出;同時可通過選用不同的頂針頂桿,實現不同的延時距離,從而達到延時距離精確可控;在壓鑄過程中,若壓鑄件開裂變形時,可通過選擇不同的頂針頂桿實現選擇不同的延時距離,最終達到選取最適合的延時距離,避免壓鑄件開裂變形。借此,本實用新型能實現壓鑄模具的二次頂出,二次頂出的延時距離精確可控,能夠有效解決深腔薄壁類零件頂出變形及開裂失效的缺陷。
圖I為本實用新型脫模機構一種實施例的截面視圖;圖2為圖I中頂針底板、頂針固定板、第一頂針、第二頂針、頂針頂桿以及模具底板的截面示意圖;圖3為圖2中頂針頂桿和第二頂針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一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歩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0030]如圖I所示,本實用新型ー種脫模機構100,用于深腔薄壁件200的壓鑄制造,脫模機構100包括頂針底板10、頂針固定板20、第一頂針30、第二頂針40以及頂針頂桿50。頂針底板10,與穿設于模具底板60的壓鑄機頂桿61連接,在本實施例中,頂針底板10與壓鑄機頂桿61抵接。頂針固定板20,與頂針底板10連接,且頂針固定板20穿設有第一頂針30和第二頂針40,第一頂針30與頂針底板10抵接。如圖2和圖3所示,頂針底板10穿設有與第二頂針40抵接的頂針頂桿50,頂針頂桿50具有位于頂針底板10的沉臺孔11內的第一臺階51,沉臺孔11對應第一臺階51設有頂出面12,頂出面12與第一臺階51之間具有一延時距離D,第一臺階51可通過頂桿61與頂針底板10的配合在沉臺孔11內活動,使第二頂針40延時頂出。頂針頂桿50呈T型,其 包括沉頭部52以及與沉頭部52連接的桿部53,沉頭部52與第二頂針抵接40,桿部53與模具底板60抵接,且沉頭部52與桿部53的連接處形成第一臺階51。頂針頂桿50與第二頂針40的結構適配。在脫模過程中,脫模機構100可通過頂針底板10使第一頂針30首先頂出,由于在沉臺孔11的頂出面12與頂針頂桿50的第一臺階51之間具有一延時距離,因此,頂針底板10在使第一頂針30頂出一等于延時距離長度后,再通過頂針頂桿50使第二頂針40延時頂出,從而實現了壓鑄模具的二次頂出。同時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通過選用不同的頂針頂桿50,實現不同的延時距離,從而達到延時距離精確可控;在壓鑄過程中,若壓鑄件開裂變形時,可通過選擇不同的頂針頂桿50實現選擇不同的延時距離,最終達到選取最適合的延時距離,避免壓鑄件開裂變形。借此,本實用新型能實現壓鑄模具的二次頂出,二次頂出的延時距離精確可控,能夠有效解決深腔薄壁類零件頂出變形及開裂失效的缺陷。如圖3所示,深腔薄壁件200包括內腔以及法蘭面。深腔薄壁件200的材質為金屬,且延時距離小于金屬允許變形長度。第一頂針30對應內腔設置,第二頂針40對應內腔與法蘭面的連接處設置。在薄壁深腔件的壓鑄過程中,若將內腔和法蘭面同時頂出,由于內腔與模具之間結合較為緊密,需要較大力才能頂出,而法蘭面僅需較小力就可頂出,若第一頂針30和第ニ頂針40同時頂出,則會造成內腔與法蘭面的連接處受カ不均導致變形或斷裂;若現將法蘭面頂出,同樣會造成內腔與法蘭面的連接處變形或斷裂。因此在本實用新型中,采用第一頂針30首先頂出內腔,使內腔松動,同時在延時距離內第二頂針40頂出法蘭面,由于延時距離小于金屬允許變形長度,因此第一頂針30先于第二頂針40頂出僅會使內腔與模具之間松動,而不會造成內腔與法蘭面的連接處因受カ不均而變形或斷裂。優選的是,深腔薄壁件200的材質為鋁合金,所述延時距離為O. 5mm至2mm,當然深腔薄壁件也可以為其他合金和金屬,延時距離根據不同金屬的變形特性而設置。優選的是,第一頂針30與第二頂針40分別包括用于復位的第二臺階和第三臺階,且第三臺階與第二臺階結構大小相同,第二臺階和第三臺階用于將第一頂針30和第二頂針40復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脫模方法具體可包括以下步驟(一 )、壓鑄機充型時,頂針固定板20、頂針底板10,頂針頂桿50共同作用,保證第ー頂針30和第二頂針40處在同一高度,以保證鑄件頂針痕高度一致。[0041]( ニ )、壓鑄機頂桿61推動頂針底板10,帶動第一頂針30運動,完成第一次頂出。(三)、壓鑄機頂桿61繼續推動頂針底板10,當頂針底板10位移大于預設的延時距離時,頂針底板10推動頂針頂桿50,頂針頂桿50帶動第二頂針40運動,完成第二次頂出。(四)通過模具本身復位桿或者壓鑄機拉桿的作用力,使第一頂針30和第二頂針40復位。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壓鑄裝置,用于深腔薄壁件的制造,壓鑄裝置包括動模和定模,所述定模包括脫模機構,所述脫模機構包括頂針底板,與穿設于模具底板的壓鑄機頂桿連接;頂針固定板,與所述頂針底板連接,且所述頂針固定板穿設有第一頂針和第二頂針,所述第一頂針與所述頂針底板抵接,所述頂針底板穿設有與所述第二頂針抵接的頂針頂桿,所述頂針頂桿包括位于所述頂針底板的沉臺孔內第一臺階所述沉臺孔對應所述第一臺階設有頂出面,所述頂出面與所述第一臺階之間具有一延時距離,所述第一臺階可通過所述頂桿與所述頂針底板的配合在所述沉臺孔內活動,使所述第二頂針延時頂出。脫模機構的具體結構已在前文中做詳細描述,故在此不再贅述。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脫模機構的第一頂針與頂針底板抵接,第二頂針與穿設于頂針底板的頂針頂桿抵接,頂針頂桿具有位于頂針底板的沉臺孔內的第一臺階,沉臺孔對應所述第一臺階設有頂出面,頂出面與第一臺階之間具有一延時距離。本實用新型的脫模機構可通過頂針底板使第一頂針首先頂出,由于沉臺孔的頂出面與頂針頂桿的第一臺階之間具有一延時距離,因此,頂針底板在使第一頂針頂出一等于延時距離長度后,再通過頂針頂桿使第二頂針延時頂出,從而實現了壓鑄模具的二次頂出;同時可通過選用不同的頂針頂桿,實現不同的延時距離,從而達到延時距離精確可控;在壓鑄過程中,若壓鑄件開裂變形時,可通過選擇不同的頂針頂桿實現選擇不同的延時距離,最終達到選取最適合的延時距離,避免壓鑄件開裂變形。借此,本實用新型能實現壓鑄模具的二次頂出,二次頂出的延時距離精確可控,能夠有效解決深腔薄壁類零件頂出變形及開裂失效的缺陷。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他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當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ー種脫模機構,用于深腔薄壁件的壓鑄制造,所述脫模機構包括 頂針底板,與穿設于模具底板的壓鑄機頂桿連接; 頂針固定板,與所述頂針底板連接,且所述頂針固定板穿設有第一頂針和第二頂針,所述第一頂針與所述頂針底板抵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針底板穿設有與所述第二頂針抵接的頂針頂桿,所述頂針頂桿包括位于所述頂針底板的沉臺孔內的第一臺階,所述沉臺孔對應所述第一臺階設有頂出面,所述頂出面與所述第一臺階之間具有一延時距離,所述第一臺階可通過所述頂桿與所述頂針底板的配合在所述沉臺孔內活動,使所述第二頂針延時頂出。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脫模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深腔薄壁件的材質為金屬,且所述延時距離小于金屬允許變形長度。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脫模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深腔薄壁件的材質為鋁合金,所述延時距離為O. 5謹至2謹。
4.根據權利要求I至3任一項所述的脫模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深腔薄壁件包括內腔以及法蘭面。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脫模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頂針對應所述內腔設置,所述第二頂針對應所述內腔與所述法蘭面的連接處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脫模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針頂桿包括沉頭部以及與所述沉頭部連接的桿部,所述沉頭部與所述第二頂針抵接,所述桿部與所述模具底板抵接,且所述沉頭部與所述桿部的連接處形成所述第一臺階。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脫模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頂針與所述第二頂針分別包括用于復位的第二臺階和第三臺階,且所述第三臺階與所述第二臺階結構大小相同。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脫模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針頂桿呈T型。
9.一種壓鑄裝置,用于深腔薄壁件的制造,所述壓鑄裝置包括動模和定模,所述定模包括脫模機構,所述脫模機構包括 頂針底板,與穿設于模具底板的壓鑄機頂桿連接; 頂針固定板,與所述頂針底板連接,且所述頂針固定板穿設有第一頂針和第二頂針,所述第一頂針與所述頂針底板抵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針底板穿設有與所述第二頂針抵接的頂針頂桿,所述頂針頂桿包括位于所述頂針底板的沉臺孔內的第一臺階,所述沉臺孔對應所述第一臺階設有頂出面,所述頂出面與所述第一臺階之間具有一延時距離,所述第一臺階可通過所述頂桿與所述頂針底板的配合在所述沉臺孔內活動,使所述第二頂針延時頂出。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壓鑄制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脫模機構及壓鑄裝置,脫模機構包括頂針底板,與穿設于模具底板的壓鑄機頂桿連接;頂針固定板,與頂針底板連接,且頂針固定板穿設有第一頂針和第二頂針,第一頂針與頂針底板抵接,頂針底板穿設有與第二頂針抵接的頂針頂桿,頂針頂桿包括位于頂針底板的沉臺孔內的第一臺階,沉臺孔對應所述第一臺階設有頂出面,頂出面與第一臺階之間具有一延時距離,第一臺階可通過頂桿與頂針底板的配合在沉臺孔內活動,使第二頂針延時頂出。借此,本實用新型能實現壓鑄模具的二次頂出,二次頂出的延時距離精確可控,能夠有效解決深腔薄壁類零件頂出變形及開裂失效的缺陷。
文檔編號B22D17/22GK202447635SQ20112049062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30日
發明者常凱, 徐曉亮 申請人: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