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板簧可控壓淬系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鋼板彈簧淬火的壓淬系統。
背景技術:
汽車鋼板彈簧壓淬生產線傳統采用油淬,但是對于厚度較厚、低淬透性的一些板簧難以保證淬硬層,同時油淬會導致工作條件差,環境污染大。隨著水溶性淬火介質的成熟推廣,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采用淬火液,特別是大規格的60Si2Mn板簧應用最為廣泛。隨著對淬火液冷卻性能認識的不斷深入,目前國內很多板簧熱處理企業開始采用淬火液生產 50CrV、SUP9等較好淬透性的產品,但是開裂的風險很大,雖然通過提高淬火液濃度可有效降低開裂風險,但是控制的難度較大,還是容易產生淬火開裂的質量事故。通常板簧淬火機的夾緊和搖擺淬火過程是這樣的鋼板夾入上下模之間,按手動開關(按鈕),上夾模向下夾緊,使鋼板變形,隨即自動啟動搖擺動作;搖擺結束后上夾模自動松開,鋼板落入淬火槽中,鋼板在淬火槽中滯留的時間較長,鋼板基本上冷透。由于這種淬火機構不能夠有效控制冷卻過程及終冷溫度,若采用水溶性淬火介質,較好淬透性的板簧開裂風險極大,所以目前大部分高淬透性板簧還是采用淬火油進行淬火,水溶性淬火介質主要針對60Si2Mn板簧,水溶性淬火介質在板簧行業的未能完全普及。
發明內容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可以有效控制工件冷卻過程,實現終冷溫度可控的板簧可控壓淬系統。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板簧可控壓淬系統,包括用于夾緊工件的上夾模和下夾模,所述上夾模和下夾模上分別設有若干上模噴嘴和下模噴嘴,所述上模噴嘴和下模噴嘴分別通過進液管與噴液控制系統連接,所述噴液控制系統連接與進液口連接。進一步的,所述上模噴嘴和下模噴嘴分布在上夾模和下夾模的合攏面的兩側。進一步的,該系統還包括設置在下夾模下方的淬火積液槽。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摒棄傳統的浸淬形式,而采用噴淬的形式,這樣可以有效控制冷卻過程,實現終冷溫度的可控性,防止淬火組織應力過大導致工件開裂;通過噴嘴的調整,可以實現變截面板簧的均勻冷卻,避免淬火開裂;通過噴射流量、壓力的控制,可以實現不同規格尺寸板簧的淬火,既可以保證淬火的淬硬層,又能避免淬火開裂。
圖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更進一步的解釋。[0011]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板簧可控壓淬系統包括設置在機架龍門10上的上模架運動單元11和下夾模運動單元12,上模架運動單元11和下夾模運動單元12分別用于安裝夾緊工件1的上夾模2和下夾模3,下夾模3下方設置有淬火積液槽9。在上夾模2 和下夾模3的合攏面的兩側分別均勻布置若干上模噴嘴4和下模噴嘴5,所述上模噴嘴4和下模噴嘴5分別通過進液管6與噴液控制系統7連接,所述噴液控制系統7與進液口 8連接。噴液控制系統連接7可以對淬火液的噴射流量、壓力和時間進行控制,即將不同種類板簧需要的噴射流量、壓力、時間等參數設定,然后系統就可根據選擇對各種板簧適用不同的的噴射流量、壓力、時間,達到精確控制的目的。本實用新型基本保留傳統的壓淬模式,摒棄搖擺機構,而采用噴射淬火的形式,根據工件的不同規格尺寸,淬火液噴射的壓力、流量和時間是可控的,能夠根據不同類型產品進行調整,以控制工件的冷卻過程及終冷溫度。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板簧可控壓淬系統,包括用于夾緊工件(1)的上夾模( 和下夾模(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夾模( 和下夾模C3)上分別設有若干上模噴嘴(4)和下模噴嘴(5),所述上模噴嘴(4)和下模噴嘴( 分別通過進液管(6)與噴液控制系統(7)連接,所述噴液控制系統連接(7)與進液口⑶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板簧可控壓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噴嘴(4)和下模噴嘴( 分布在上夾模( 和下夾模(3)的合攏面的兩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板簧可控壓淬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系統還包括設置在下夾模C3)下方的淬火積液槽(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板簧可控壓淬系統,包括用于夾緊工件的上夾模和下夾模,所述上夾模和下夾模上分別設有若干上模噴嘴和下模噴嘴,所述上模噴嘴和下模噴嘴分別通過進液管與噴液控制系統連接,所述噴液控制系統連接與進液口連接。本實用新型摒棄傳統的浸淬形式,而采用噴淬的形式,這樣可以有效控制冷卻過程,實現終冷溫度的可控性,防止淬火組織應力過大導致工件開裂;通過噴嘴的調整,可以實現變截面板簧的均勻冷卻,避免淬火開裂;通過噴射流量、壓力的控制,可以實現不同規格尺寸板簧的淬火,即可以保證淬火的淬硬層,又能避免淬火開裂。
文檔編號C21D9/02GK202131338SQ20112018708
公開日2012年2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3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3日
發明者林天泉, 聶曉霖 申請人:南京科潤工業介質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