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單氣缸造型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技術是涉及一種造型機結構,特別是一種單氣缸造型機。
背景技術:
現行造型機都是由機身和震動缸、壓實缸、頂箱雙缸四個氣缸組成,機身高達一米八以上,四個氣缸都裝在機身內部,機體龐大。Z145造型機重量在兩噸半以上,必須打基礎定位,才能使用。造型工人勞動強度大,四個氣缸,三步操作,耗氣量大,生產效率低。目前國內外尚無一臺能移動、微震、壓實、頂箱的單氣缸造型機。
發明內容針對以上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單氣缸造型機。該單氣缸造型機包括滾輪1、氣缸2、墊板3、氣動彈環4、頂板5、橫梁6、型板7、 漏板8、掛環9、砂箱10、余砂箱11、壓砂板12、方形壓框13、滾輪架14、高頻震動器15、模具 16、直澆道17、連桿18、型砂19、機身20,其中滾輪1設置在滾輪架14的下方,并位于機身 20的下方;滾輪架14位于滾輪縱向的軸線上,并連接在型板7之下;氣缸2位于機身內部的下方;墊板3設置在氣缸2頂部;氣動彈環4位于墊板3上方,型板7下方,并位于造型機兩邊的內壁與滾輪架14之間;高頻震動器15固定在型板下方的兩邊靠近滾輪架14的位置;頂板5固定在型板7的下方中部的位置;漏板8設置在型板的上方;砂箱設置在漏板之上;砂箱上方設置余砂箱11 ;砂箱內部設有模具16,模具之上設有型砂19,砂箱中部設有直澆道17 ;壓砂板12設置在余砂箱之上;在頂板下方設有橫梁6,壓砂板上方設有連桿18,方形壓框下方穿過橫梁6,上方穿過連桿18,固定在機身外部,用來將整個砂箱壓緊。該單氣缸造型機體積小,高1. 2米左右,寬0. 5米左右,重量輕,機動靈活,操作簡便。
圖1為造型機主視圖。圖2為造型機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砂箱裝滿型砂19,起動裝在型板下面的高頻震動器,再將余砂箱裝滿型砂,起動氣缸,氣缸頂部的墊板3上升,將型板、漏板向上頂壓,形成強有力的震壓功能。當氣缸回程時,型板、漏板隨墊板下落,裝在墊板3上的氣動彈環4支撐著砂箱脫模。同時,利用氣缸的升降,使連在型板之下的滾輪架產生離合,滾輪架離開時造型機貼地,滾輪架合攏時,造型機離地,滾輪可以滾動。型板下方設置的高頻震動器與氣壓結合形成震壓功能,使型砂緊實均勻。該單氣缸造型機使用時,一個氣缸帶著整機連動,環環相扣,有條不紊,打破了現行造型機一個動作配一個氣缸的陳舊設計。頂箱自動平移,沒有沖擊,沒有搖擺,消除了氣缸頂箱的不穩定性。壓砂裝置采用翻板正壓,雙掛環緊扣橫梁6,兩邊受力,降低了機身高度,增強了壓實力量,造型質量可靠,工人操作方便。該單氣缸造型機可以實現移動、微震、壓實、起模等功能。該造型機機小但效能大,能生產500X500X80砂箱有效面積和產品高度。超過了 Z145造型機450X500X80的使用能效。因為高頻微震壓實所用的壓力只有震動壓實所用壓力的50%,所以該造型機既節能有實用。
權利要求1. 一種單氣缸造型機,包括滾輪(1)、氣缸O)、墊板(3)、氣動彈環、頂板(5)、橫梁(6)、型板(7)、漏板(8)、掛環(9)、砂箱(10)、余砂箱(11)、壓砂板(12)、方形壓框(13)、 滾輪架(14)、高頻震動器(15)、模具(16)、直澆道(17)、連桿(18)、型砂(19)、機身(20),其特征在于滾輪(1)設置在滾輪架(14)的下方,并位于機身(20)的下方;滾輪架(14)位于滾輪縱向的軸線上,并連接在型板(7)之下;氣缸( 位于機身內部的下方;墊板C3)設置在氣缸( 頂部;氣動彈環(4)位于墊板C3)上方,型板(7)下方,并位于造型機兩邊的內壁與滾輪架(14)之間;高頻震動器(1 固定在型板下方的兩邊靠近滾輪架(14)的位置; 頂板( 固定在型板(7)的下方中部的位置;漏板(8)設置在型板的上方;砂箱設置在漏板之上;砂箱上方設置余砂箱(11);余砂箱內部設有模具(16),模具之上設有型砂(19),余砂箱中部設有直澆道(17);壓砂板(1 設置在余砂箱之上;在頂板下方設有橫梁(6),壓砂板上方設有連桿(18),方形壓框下方穿過橫梁(6),上方穿過連桿(18),固定在機身外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單氣缸造型機。該造型機包括滾輪(1)、氣缸(2)、墊板(3)、氣動彈環(4)、頂板(5)、橫梁(6)、型板(7)、漏板(8)、掛環(9)、砂箱(10)、余砂箱(11)、壓砂板(12)、方形壓框(13)、滾輪架(14)、高頻震動器(15)、模具(16)、直澆道(17)、連桿(18)、型砂(19)、機身(20)。砂箱裝滿型砂19,起動裝在型板下面的高頻震動器,再將余砂箱裝滿型砂,起動氣缸,氣缸頂部的墊板3上升,將型板、漏板向上頂壓,形成強有力的震壓功能。該單氣缸造型機可以實現移動、微震、壓實、起模等功能。重量輕,機動靈活,操作簡便。
文檔編號B22C15/34GK201940546SQ20112000272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6日
發明者李彥, 李德權, 楊師堯 申請人:李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