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清洗槽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鋼生產領域中帶鋼酸洗后的帶鋼清洗設備,特別涉及一種 用于帶鋼清洗的并有效防止堆鋼的清洗槽。
背景技術:
在帶鋼生產領域,需要在酸洗之后將帶鋼表面殘余酸液和雜物清洗干凈,通常是 將帶鋼輸送到清洗槽進行清洗。在現有技術的清洗槽中,相鄰導向板之間具有間隙,在這個 間隙內設置噴淋管以通過噴淋管上的噴嘴向帶鋼噴水清洗。沿帶鋼的運動方向由于相鄰 帶鋼導向板之間的交界線垂直于帶鋼的運動方向,導致帶鋼的頭部經常與交界線處的帶鋼 導向板邊沿相撞;此外,由于設置在相鄰導向板之間的間隙內的噴淋管也垂直于帶鋼的運 動方向,帶鋼的頭部也非常容易與噴淋管相撞。因此,現有技術中的清洗槽容易發生帶鋼堆 鋼,進而損壞清洗槽的槽體、噴淋管及噴嘴,從而導致需要停止帶鋼生產進行維修,使得帶 鋼生產效率大大降低,而且停產維修還會導致帶鋼生產成本的增加。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有效防止發生 帶鋼堆鋼的清洗槽,降低帶鋼生產成本,提高帶鋼生產效率。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清洗槽,包括槽體,所述槽體內安裝有 帶鋼導向板;沿帶鋼運動方向A 相鄰兩塊所述帶鋼導向板的鄰接邊分別為臨近帶鋼入口 的頭部側邊和遠離所述帶鋼入口的尾部側邊;所述尾部側邊至少有一段與所述帶鋼運動方 向A的夾角不等于90度。上述清洗槽,所述尾部側邊的任意一段與所述帶鋼運動方向A的夾角均不等于90度。上述清洗槽,所述尾部側邊至少有一段為拋物線形或鋸齒形。上述清洗槽,所述尾部側邊由第一側邊和第二側邊組成,所述第一側邊與所述第 二側邊形成的角為β,所述角β的開口朝向所述帶鋼運動方向A。上述清洗槽,所述角β的角平分線C與所述帶鋼導向板沿所述帶鋼運動方向A的 中心線B重合。上述清洗槽,所述角β為90-170度。上述清洗槽,所述角β為150度。上述清洗槽,沿所述帶鋼運動方向A 相鄰所述帶鋼導向板之間的間隙內設置有 噴淋管,所述噴淋管在長度方向沿所述尾部側邊設置。上述清洗槽,所述頭部側邊與所述尾部側邊相吻合。上述清洗槽,所述帶鋼導向板包括上導向板和下導向板,所述上導向板和所述下 導向板之間形成帶鋼通道;并且所述上導向板與所述下導向板之間的距離為50毫米,帶鋼 的厚度為1.8毫米-4毫米。[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夠有效防止發生帶鋼堆鋼,可以更好地保護清洗槽 的槽體、噴淋管及噴嘴,降低帶鋼生產成本,提高帶鋼生產效率。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清洗槽的帶鋼導向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清洗槽的η部位放大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清洗槽的m部位放大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清洗槽的上導向板和下導向板位置關系結構示意 圖;圖5為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清洗槽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槽體,2-槽蓋,3-噴淋管,4-帶鋼入口,5-頭部側邊,6-尾部側邊,61-第 一側邊,62-第二側邊,7-上導向板,8-下導向板,9-帶鋼出口,10-沖洗水輸送管,11-帶鋼 導向板。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清洗槽包括槽體1和密封所述槽體1的槽蓋2,所 述槽體1與所述槽蓋2的鄰接處用水進行密封,當向所述槽體1內通入蒸汽時,可以有效地 減少蒸汽的外泄;所述槽體1內安裝有帶鋼導向板11,所述帶鋼導向板11包括上導向板7 和下導向板8,所述上導向板7和所述下導向板8之間形成帶鋼通道;并且所述上導向板7 與所述下導向板8之間的距離為50毫米,適用于帶鋼的厚度為1. 8毫米-4毫米;沿帶鋼運 動方向A 相鄰兩塊所述上導向板7的鄰接邊分別為臨近帶鋼入口 4的頭部側邊5和遠離 所述帶鋼入口 4的尾部側邊6,以及相鄰兩塊所述下導向板8的鄰接邊也分別為臨近帶鋼 入口 4的頭部側邊5和遠離所述帶鋼入口 4的尾部側邊6 ;所述尾部側邊6由第一側邊61 和第二側邊62組成,所述第一側邊61與所述第二側邊62形成的角為β,所述角β為150 度并且所述角β的開口朝向所述帶鋼運動方向Α;所述角β的角平分線C與所述帶鋼導 向板11沿所述帶鋼運動方向A的中心線B重合。沿所述帶鋼運動方向A 相鄰所述上導向 板7之間的間隙內以及相鄰所述下導向板8之間的間隙內均設置有噴淋管3,所述噴淋管3 在長度方向沿所述尾部側邊6設置,所述噴淋管3的數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所述 頭部側邊5與所述尾部側邊6相吻合。本實施例的清洗槽在清洗帶鋼的過程中,帶鋼自所述帶鋼入口 4進入所述上導向 板7和所述下導向板8之間形成的帶鋼通道內,并沿所述帶鋼運動方向A向所述帶鋼出口 9的方向行走;通過沖洗水輸送管10向所述噴淋管3中輸送沖洗水,設置在相鄰所述上導 向板7之間的間隙內的所述噴淋管3以及設置在相鄰所述下導向板8之間的間隙內的所述 噴淋管3同時向所述帶鋼通道內噴出沖洗水,以沖洗帶鋼表面殘余酸液和雜物。帶鋼在所 述上導向板7和所述下導向板8之間形成帶鋼通道內不會發生堆鋼,可以很好地保護所述 槽體1、所述噴淋管3及噴嘴不受損壞,避免由于帶鋼堆鋼造成的停止帶鋼生產進行維修, 大大提高帶鋼生產效率,進一步縮短帶鋼生產成本,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為了減少帶鋼與帶鋼導向板11之間的碰撞造成的損害,所述帶鋼導向板11采用PP板,在帶鋼與帶鋼導向板11接觸或碰撞的時候,PP板的柔韌性可 以緩沖二者之間的作用力,從而可以減少帶鋼與帶鋼導向板11之間的碰撞造成的損害。在其它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角β可以為90-170度之間的任意數值,均可以有效降 低帶鋼堆鋼事故的發生,優選所述角β為150度。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清洗槽也可以這樣設計所述尾部側邊6至少有一段 與所述帶鋼運動方向A的夾角不等于90度,這種設計相對于現有技術中清洗槽也可以降低 帶鋼堆鋼事故;優選所述尾部側邊6的任意一段與所述帶鋼運動方向A的夾角均不等于90 度,同時所述噴淋管3在長度方向沿所述尾部側邊6設置,這種設計可以大幅降低帶鋼堆鋼 事故的發生,甚至可以完全杜絕帶鋼堆鋼事故的發生。為了設計、制造和加工上的方便,所述尾部側邊6可以至少有一段為拋物線形或 鋸齒形,這種設計相對于現有技術中清洗槽可以降低帶鋼堆鋼事故;優選所述尾部側邊6 為拋物線形或鋸齒形,或者所述尾部側邊6由多段拋物線形或多段鋸齒形組成,同時所述 噴淋管3在長度方向沿所述尾部側邊6設置,這種設計能夠大幅降低帶鋼堆鋼事故的發生, 甚至能夠完全避免帶鋼堆鋼事故的發生。綜合考慮所述帶鋼導向板11與所述噴淋管3的設計、制造加工的難度以及實際應 用效果等各方面的情況,上述實施例1中方案是最為優選的技術方案,能夠完全避免帶鋼 堆鋼事故的發生,同時帶鋼導向板11與所述噴淋管3的設計、制造加工也比較容易實現,非 常適合于實際工業應用。優選的技術方案是當帶鋼的厚度為1.8毫米-4毫米時,所述上 導向板7與所述下導向板8之間的距離為50毫米,這樣能夠更加有效地防止堆鋼事故的發 生;在帶鋼的厚度為1. 8毫米-4毫米時,如果所述上導向板7與所述下導向板8之間的距 離大于50毫米,則在帶鋼厚度趨向于1. 8毫米的時候相對比較容易發生堆鋼事故;如果所 述上導向板7與所述下導向板8之間的距離小于50毫米,則在帶鋼厚度趨向于4毫米的時 候相對不利于帶鋼的順利通過。當帶鋼的厚度為其它數值的時候,可以通過調整所述上導 向板7與所述下導向板8之間的距離,以使得能夠更好防止堆鋼事故的發生。
權利要求1.一種清洗槽,包括槽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體(1)內安裝有帶鋼導向板(11); 沿帶鋼運動方向A 相鄰兩塊所述帶鋼導向板(11)的鄰接邊分別為臨近帶鋼入口(4)的頭 部側邊(5)和遠離所述帶鋼入口(4)的尾部側邊(6);所述尾部側邊(6)至少有一段與所 述帶鋼運動方向A的夾角不等于90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側邊(6)的任意一段與所述帶 鋼運動方向A的夾角均不等于90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側邊(6)至少有一段為拋物線 形或鋸齒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側邊(6)由第一側邊(61)和 第二側邊(6 組成,所述第一側邊(61)與所述第二側邊(6 形成的角為β,所述角β的 開口朝向所述帶鋼運動方向Α。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角β的角平分線C與所述帶鋼導 向板(11)沿所述帶鋼運動方向A的中心線B重合。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角β為90-170度。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角β為150度。
8.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帶鋼運動方向A相鄰 所述帶鋼導向板(11)之間的間隙內設置有噴淋管(3),所述噴淋管C3)在長度方向沿所述 尾部側邊(6)設置。
9.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頭部側邊( 與所述尾部 側邊(6)相吻合。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7任一所述的清洗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帶鋼導向板(11)包括上 導向板⑵和下導向板(8),所述上導向板(7)和所述下導向板⑶之間形成帶鋼通道;并 且所述上導向板(7)與所述下導向板(8)之間的距離為50毫米,帶鋼的厚度為1.8毫米-4毫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清洗槽,包括槽體,所述槽體內安裝有帶鋼導向板;沿帶鋼運動方向A相鄰兩塊所述帶鋼導向板的鄰接邊分別為臨近帶鋼入口的頭部側邊和遠離所述帶鋼入口的尾部側邊;所述尾部側邊至少有一段與所述帶鋼運動方向A的夾角不等于90度。本實用新型的清洗槽能夠有效防止發生帶鋼堆鋼,降低帶鋼生產成本,提高帶鋼生產效率。
文檔編號C23G3/02GK201817552SQ20102051590
公開日2011年5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3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3日
發明者曹楠 申請人:北京全有時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