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拋丸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工件表面處理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拋丸機。
背景技術:
在鑄造行業中,隨著汽車行業的高速發展,對汽車缸體、缸蓋、變速箱等具有復雜 內腔的大中型鑄件的清砂除芯工序要求隨之提高。目前,一般采用鼠籠式拋丸機對這些工 件進行拋丸處理,鼠籠式拋丸機通過鼠籠承載工件不斷翻轉,通過拋丸器總成拋出的高速 彈丸對鼠籠內的工件進行表面清理。但是這種結構的拋丸機存在如下缺陷(1)無法實現 定位清理造成內腔清理不徹底,外表面打擊過度;(2)工件的夾具復雜各種規格尺寸的 鑄件均需配備相應的鼠籠,從而延長了設備的輔助時間(更換鼠籠),降低了設備的生產率, 提高了工人的工作強度;(3)加料和卸料采用人工方式,費時費力,效率較低。這就是現有 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 可實現工件全面清理,且清理效率較高的拋丸機。本方案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的該拋丸機包括彈丸循環輸送裝置、丸渣分 離器、除塵裝置、相互平行的進料輥道和出料輥道、殼體和位于殼體內的拋丸室,所述拋丸 室內設置有開口高度可調、并能旋轉的工件夾持裝置,工件夾持裝置位于進料輥道和出料 輥道之間、并與拋丸器總成位置對應,進料輥道上端垂直設置有與工件夾持裝置位置對應 的遞料裝置,出料輥道上端垂直設置有與工件夾持裝置位置對應的卸料裝置。上述遞料裝置和卸料裝置中,水平移動氣缸一端固定連接有水平導軌,水平導軌 的該端部還依次固定連接有護板組總成和托架。通過水平移動氣缸驅動水平導軌水平移 動,從而帶動用于裝載工件的托架水平移動,實現遞料裝置和卸料裝置的水平移動。上述水平導軌的側面還設置有與其滑動連接的升降機構。升降機構中,升降支架 通過滑輪與水平導軌滑動連接,升降支架通過連桿與固定于安裝支架上的升降氣缸相連。 升降氣缸通過連桿驅動水平導軌、水平移動氣缸及托架上下移動,從而實現了遞料裝置和 卸料裝置的垂直運動。遞料裝置和卸料裝通過采用上述結構,實現了遞料裝置為工件夾持裝置送料,卸 料裝置從工件夾持裝置上卸料。上述工件夾持裝置包括上夾持臂和下夾持臂,上夾持臂的一端連接有上四連桿機 構,下夾持臂的對應端連接有下四連桿機構,上四連桿機構和下四連桿機構之間設有用于 驅動二者的驅動油缸,驅動油缸的兩端分別通過平衡桿與由動力裝置驅動的轉動軸連接。 拋丸時,可以根據工件尺寸的不同,由驅動油缸驅動上夾持臂和下夾持臂動作,來調節上夾 持臂和下夾持臂之間的開口大小。拋丸過程中,轉動軸帶動上夾持臂和下夾持臂隨之轉動, 從而實現工件的旋轉拋丸、定點擺動拋丸或定點固定強化拋丸,減小了工件上的陰陽面,使工件得到全面和徹底的拋丸處理。上述出料輥道的下料口端設置有與其配合的翻轉倒丸裝置。通過翻轉倒丸裝置, 將經過拋丸后的工件內的殘余彈丸倒出,使工件可直接進入下道工序,不需經過人工倒丸, 簡化了工序。翻轉倒丸裝置的下端有與其配合的螺旋輸送機,倒出的彈丸由螺旋輸送機送 到彈丸循環輸送裝置,進行循環使用。上述翻轉倒丸裝置中,支座上活動連接有兩個相互對應的轉盤,兩轉盤之間沿軸 向對稱的位置設置有相互對應的壓緊機構和輥道,沿轉盤的轉動方向上設置有能與轉盤配 合的定位機構。拋丸后的工件進入翻轉倒丸裝置中的輥道上,由壓緊機構壓緊后,轉盤轉動 帶動工件進行翻轉,將工件中的殘余彈丸倒出。用于固定上述拋丸器總成的拋丸室上端面與水平方向成角度α,角度α的取值 范圍為10°< α <20° ;用于固定上述拋丸器總成的拋丸室下端面與水平方向成角度β,角度 β的取值范圍為30°<β<38°。這種結構可以保證拋丸器總成拋出的彈丸能覆蓋工件的所有 表面,不會在工件上留下拋丸死角。為了實現更好的拋丸效果,使角度α =15°,角度β =35°。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據對上述方案的敘述得知,該拋丸機的拋丸室內設置有開 口高度可調并能旋轉的工件夾持裝置,工件夾持裝置位于進料輥道和出料輥道之間、并與 拋丸器總成位置對應,通過工件夾持裝置夾持工件進行拋丸,工件夾持裝置可固定不動,也 可旋轉,從而實現對工件全面、徹底的清理拋丸。進料輥道上端垂直設置有與工件夾持裝置 位置對應的遞料裝置,出料輥道上端垂直設置有與工件夾持裝置位置對應的卸料裝置,通 過遞料裝置的水平及垂直運動為工件夾持裝置送料,通過卸料裝置的水平及垂直運動從工 件夾持裝置向出料輥道送料,從而實現了對工件夾持裝置的自動加料和卸料,有效地提高 了作業效率。該拋丸機可實現對工件全面、徹底及高效的拋丸處理。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 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其實施的有益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的主視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的左視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
的俯視示意圖。圖4為遞料裝置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遞料裝置的局部俯視示意圖。圖6為翻轉倒丸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工件夾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為儲料斗,2為丸渣分離器,3為拋丸器總成,4為拋丸室,5為進料輥道,6 為殼體,7為螺旋輸送機,8為螺旋輸送機,9為翻轉倒丸裝置,10為出料輥道,11為工件夾 持裝置,12為平臺梯子欄桿,13為斗式提升機,14為遞料裝置,15為卸料裝置,16為水平導 軌,17為水平移動氣缸,18為安裝支架,19為連桿,20為升降氣缸,21為升降支架,22為護 板組總成,23為托架,24為滑輪,25為壓緊機構,26為旋轉接頭,27為輥道,28為支座,29 為驅動電機,30為旋轉檢測機構,31為轉盤,32為單上鉗口,33為上夾持臂,34為護板組總 成,35為旋轉滾筒,36為上四連桿機構,37為驅動油缸,38為從動鏈輪,39為轉動軸,40為支架,41為主動鏈輪,42為平衡桿,43為電動機,44為下四連桿機構,45為下夾持臂,46為 雙上鉗口,47為除塵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并結合其附圖,對本方 案進行闡述。一種拋丸機,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它包括彈丸循環輸送裝置、丸渣分離器2、除 塵裝置47、相互平行的進料輥道5和出料輥道10、殼體6和位于殼體6內的拋丸室4,所述 拋丸室4內設置有開口高度可調、并能旋轉的工件夾持裝置11,工件夾持裝置11位于進料 輥道5和出料輥道10之間、并與拋丸器總成3位置對應。如圖7所示,工件夾持裝置11包 括上夾持臂33和下夾持臂45,其中,上夾持臂33上設置有單上鉗口 32和雙上鉗口 46,例 如當清理四缸體時,采用雙上鉗口 46,一次可裝夾兩件工件;當清理六缸體時,采用單上 鉗口 32。上夾持臂33的動力輸入端連接有上四連桿機構36,下夾持臂45的對應端連接有 下四連桿機構44,上四連桿機構36和下四連桿機構44之間設有用于驅動二者的驅動油缸 37,驅動油缸37的兩端通過平衡桿42與由動力裝置(電動機43)驅動的轉動軸39連接,電 動機43通過鏈傳動驅動轉動軸39轉動。拋丸時,可以根據工件尺寸的不同,由驅動油缸37 驅動上夾持臂33和下夾持臂45移動,來調節上夾持臂33和下夾持臂45之間的開口大小。 拋丸過程中,轉動軸39轉動時,帶動上夾持臂33和下夾持臂45隨之轉動,從而實現工件的 旋轉拋丸、定點擺動拋丸或定點固定強化拋丸,減小了工件上的陰陽面,使工件得到全面和 徹底的拋丸處理。如圖3所示,在進料輥道5上端垂直設置有與工件夾持裝置11位置對應的遞料裝 置14,出料輥道10上端垂直設置有與工件夾持裝置11位置對應的卸料裝置15。如圖4和圖5所示,在遞料裝置14和卸料裝置15中,水平移動氣缸17 —端固定 連接有水平導軌16,水平導軌16的該端部還依次固定連接有護板組總成22和托架23,托 架23與遞料裝置14和卸料裝置15中的輥子為間隔排列,以方便托架23能方便地將工件 托起。通過水平移動氣缸17驅動水平導軌16移動,水平導軌16帶動用于承載工件的托架 23水平移動。水平導軌16的側面還設置有與其滑動連接的升降機構;在升降機構中,升降 支架21通過滑輪24與水平導軌16滑動連接,升降支架21通過連桿19與固定于安裝支架 18上的升降氣缸20相連。升降氣缸20通過連桿19驅動水平導軌16、水平移動氣缸17及 托架23上下移動。通過采用上述結構,實現了遞料裝置14和卸料裝置15的水平及垂直運 動,從而實現了遞料裝置14為工件夾持裝置11送料,卸料裝置15從工件夾持裝置11上卸 料。如圖3所示,上述出料輥道10的下料口端設置有與其配合的翻轉倒丸裝置9,通過 翻轉倒丸裝置9,將經過拋丸后的工件內的殘余彈丸倒出,使工件可直接進入下道工序,不 需經過人工倒丸,簡化了工序。如圖6所示,翻轉倒丸裝置9包括支座28,支座28上活動連接有兩個相互對應的 轉盤31,兩轉盤31之間沿軸向對稱的兩個位置分別固定連接有壓緊機構(壓緊氣囊)25和 輥道27,沿轉盤31的轉動方向上設置有能與其配合的定位機構。定位機構為采用氣缸驅 動的折線型或弧線型的連桿,連桿的活動端可與轉盤31卡接,將轉盤31固定住,兩者脫開,
5轉盤31即可轉動。拋丸后的工件進入翻轉倒丸裝置9中的輥道27上,由壓緊機構25壓緊 后,轉盤31轉動帶動工件進行翻轉,將工件中的殘余彈丸倒出。翻轉倒丸裝置9的下端有 與其配合的螺旋輸送機8,倒出的彈丸由螺旋輸送機8輸送至斗式提升機13,由斗式提升機 13將彈丸輸送到丸渣分離器2進行丸渣分離,分離后的干凈彈丸進入儲料斗1,進行再次循 環利用,灰塵由除塵裝置47吸走。如圖1和圖2所示,用于固定所述拋丸器總成3的拋丸室4的上端面與水平方向 成角度α,用于固定所述拋丸器總成3的拋丸室4的下端面與水平方向成角度β,角度α 的取值范圍為10°< α <20°,角度β的取值范圍為30°<β<38°。這種結構可以保證拋丸器總 成3拋出的彈丸能覆蓋工件的所有表面,不會在工件上留下拋丸死角。為了實現更好的拋 丸效果,可使角度α =15°,角度β =35°。工件拋丸過程待拋丸的工件由進料輥道5輸送到拋丸室4內,當工件行進至與工 件夾持裝置11對應的位置時,遞料裝置14在水平移動氣缸17的驅動下水平運動,由托架 23將工件托起,升降氣缸20驅動遞料裝置14上升至設定高度,然后水平移動氣缸17驅動 水平導軌16及托架23向工件夾持裝置11水平運動,將工件輸送至工件夾持裝置11。拋 丸器總成3向工件拋射彈丸,同時,工件夾持裝置11可根據拋丸需要夾持工件進行旋轉拋 丸、定點擺動拋丸或定點固定強化拋丸。拋丸后的彈丸落入位于拋丸室4底部的螺旋輸送 機7,由螺旋輸送機7將彈丸輸送到斗式提升機13,彈丸由斗式提升機13進入丸渣分離器 2,進行丸渣分離,分離出的彈丸進入拋丸室4頂部的儲料斗1,由儲料斗1進入拋丸器總成 3進行循環使用。拋丸完成后,卸料裝置15的水平導軌16及托架23在水平移動氣缸17的驅動下 水平移動至工件夾持裝置11的位置,由托架23托起工件,然后,升降氣缸20驅動整個卸料 裝置15上升,水平移動氣缸17回縮,使托架23帶動工件移動至出料輥道10上方,升降氣 缸20驅動卸料裝置15下降,將工件放置到出料輥道10上,由出料輥道10將工件輸送至翻 轉倒丸裝置9的輥道27上,由壓緊機構25將工件壓緊,轉盤31帶動工件轉動,將工件內部 的殘余彈丸倒出。倒出的彈丸落入翻轉倒丸裝置9下部的螺旋輸送機8,由螺旋輸送機8將 彈丸輸送至彈丸循環輸送裝置中的斗式提升機13,使彈丸能進行循環使用。本實用新型中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征可以通過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
權利要求一種拋丸機,它包括彈丸循環輸送裝置、丸渣分離器、除塵裝置、相互平行的進料輥道和出料輥道、殼體和位于殼體內的拋丸室,拋丸室上固定有拋丸器總成,其特征是所述拋丸室內設置有開口高度可調并能旋轉的工件夾持裝置,工件夾持裝置位于進料輥道和出料輥道之間、并與拋丸器總成位置對應,進料輥道上端垂直設置有與工件夾持裝置位置對應的遞料裝置,出料輥道上端垂直設置有與工件夾持裝置位置對應的卸料裝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拋丸機,其特征是所述遞料裝置和卸料裝置中,水平移動氣 缸一端固定連接有水平導軌,水平導軌的該端部還依次固定連接有護板組總成和托架。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拋丸機,其特征是所述水平導軌的側面還設置有與其滑動 連接的升降機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拋丸機,其特征是所述升降機構中,升降支架通過滑輪與水 平導軌滑動連接,升降支架通過連桿與固定于安裝支架上的升降氣缸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拋丸機,其特征是所述工件夾持裝置包括上夾持臂 和下夾持臂,上夾持臂的一端連接有上四連桿機構,下夾持臂的對應端連接有下四連桿機 構,上四連桿機構和下四連桿機構之間設有用于驅動二者的驅動油缸,驅動油缸的兩端分 別通過平衡桿與由動力裝置驅動的轉動軸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拋丸機,其特征是所述出料輥道的下料口端設置有與其配 合的翻轉倒丸裝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拋丸機,其特征是所述翻轉倒丸裝置中,支座上活動連接有 兩個相互對應的轉盤,兩轉盤之間沿軸向對稱的位置設置有相互對應的壓緊機構和輥道, 沿轉盤的轉動方向上設置有能與其配合的定位機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拋丸機,其特征是所述翻轉倒丸裝置的下端設置有與其配 合的螺旋輸送機。
9.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拋丸機,其特征是用于固定所述拋丸器總成的拋丸 室上端面與水平方向成角度α,角度α的取值范圍為10°< α <20°;用于固定所述拋丸器總 成的拋丸室下端面與水平方向成角度β,角度β的取值范圍為30°<β<38°。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拋丸機,其特征是所述角度α為15°,角度β為3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拋丸機,它包括彈丸循環輸送裝置、丸渣分離器、除塵裝置、相互平行的進料輥道和出料輥道、殼體和位于殼體內的拋丸室,所述拋丸室內設置有開口高度可調并能旋轉的工件夾持裝置,通過工件夾持裝置夾持工件進行拋丸,工件夾持裝置可固定不動,也可旋轉,從而實現對工件全面、徹底的清理拋丸。工件夾持裝置位于進料輥道和出料輥道之間、并與拋丸器總成位置對應,進料輥道上端垂直設置有與工件夾持裝置位置對應的遞料裝置,出料輥道上端垂直設置有與工件夾持裝置位置對應的卸料裝置。通過遞料裝置和卸料裝置實現了對工件夾持裝置的自動加料和卸料,有效地提高了作業效率。
文檔編號B24B3/14GK201711820SQ20102029605
公開日2011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8月19日
發明者張萬鈞, 王佃光, 秦玉廣, 胡德軍 申請人:濟南萬通鑄造裝備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