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襯套內孔磨削夾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襯套內孔磨削夾具。
背景技術:
襯套是增壓器的關鍵部件,主要起到聯接主軸和壓氣機葉輪的作用,在增壓器工 作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對該零件的要求非常高。對于該零件難度最大的就是保證內孔Φ1、中間孔Φ2及錐孔Φ3-Φ4的同軸度, 以及內孔Φ1與外圓Φ 5的同軸度。由于該零件的結構特點是中間孔Φ2小,左邊內孔Φ 1大,右邊錐孔Φ3-Φ4也 大,因此在加工時為保證三個內孔的同軸度,必須在夾具設計及加工時嚴格控制。為保證三 個內孔的同軸度要求,原有加工方法是精加工之后,首先磨左邊內孔Φ 1,然后以此內孔定 位磨外圓,最后在車床上找正加工中間孔Φ2及右邊錐孔Φ3-Φ4。這種加工方法的缺點主 題有以下幾點1加工精度保證的不好,由于加工中間孔Φ 2和右邊錐孔Φ 3-Φ 4時需要人工找
正,誤差大。2加工效率低,人工找正,需要反復調整,因此加工效率低。3對工件的保護不利,由于工件在最后車床加工前,外圓已經磨好,因此在車床上 加工時,裝夾外圓,容易對工件造成傷害。
發明內容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保證內孔Φ1、中間孔Φ2及錐孔 Φ3-Φ4的同軸度的襯套內孔磨削夾具。這種襯套內孔磨削夾具,圓形夾具體的一側端面設有與磨床盤根相配合的內孔 Φ6,另一側端面設有與工件外圓Φ5相配合的定位孔Φ 7,該端面還設有用于夾緊壓板的 3個螺釘孔,圓形夾具體上還設有便于夾緊工件的徑向凹槽,圓形夾具體設有軸向中間孔 Φ 8,擰緊螺母通過壓板將工件緊固在圓形夾具體上。本實用新型優點是由于夾具安裝時只需一次找正,大大的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產 品精度,工件裝夾到此夾具上利用圓形夾具體的內孔φ 7端面槽定位,壓板壓緊工件,磨工 件內孔Φ 1,由于加工中間孔Φ2以及錐孔Φ3-Φ4內孔時,外圓Φ5也同時被加工,即中間 孔Φ2、錐孔Φ3-Φ4,外圓Φ5的同軸度得以保證,因此在磨內孔Φ1時,很好的保證了內 孔Φ 1與中間孔Φ2、錐孔Φ3-Φ4的同軸度。
圖1是工件結構示意圖。圖2是圓形夾具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襯套內孔磨削夾具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現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圖1在中,工件1從左至右設有內孔 Φ1、中間孔Φ2及錐孔Φ3-Φ4,以及外圓Φ5。該零件的結構特點是中間孔Φ2小,左邊 內孔Φ 1大,右邊錐孔Φ3-Φ4也大。對該零件的技術要求是保證內孔Φ1、中間孔Φ2及 錐孔Φ 3-Φ 4的同軸度,以及內孔Φ1與外圓Φ 5的同軸度。在圖2圖3中,首先工件1要精加工,在車床上先將中間孔Φ 2及右邊錐孔Φ 3-Φ 4 加工好,這兩個內孔采用一次裝夾加工,能很好地保證同軸度。由于加工中間孔Φ2以及 錐孔Φ3-Φ4內孔時,外圓Φ5也同時被加工,即中間孔Φ2、錐孔Φ3-Φ4,外圓Φ5的同 軸度得以保證。再利用本實用新型襯套內孔磨削夾具,將此工件1裝夾到內孔磨床上。圓 形夾具體2的一側端面設有與磨床盤根相配合的夾具內孔Φ6,另一側端面設有與工件外 圓Φ 5相配合的定位孔Φ 7,該側端面還設有用于夾緊壓板3的3個螺釘孔,圓形夾具體2 上還設有便于夾緊工件的徑向凹槽,圓形夾具體2軸向設有中間孔Φ8,擰緊螺母4通過壓 板3將工件1緊固在圓形夾具體2上。圓形夾具體2和機床連接部分采用盤根定位,精度 高。圓形夾具體2內孔Φ6與磨床盤根相連接,保證了夾具與機床主軸的同軸,圓形夾具體 內孔Φ 7與工件1外圓Φ 5相配合,3- Φ 24螺釘孔用于放置壓板3,以便夾緊工件1,磨工件 1內孔Φ1。圓形夾具體2內孔Φ7用于定位工件1,圓形夾具體2的軸向中間孔Φ8作為 機床冷卻水通道,此圓形夾具體2中間留有凹槽便于夾緊工件。
權利要求1. 一種襯套內孔磨削夾具,其特征在于圓形夾具體O)的一側端面設有與磨床盤根 相配合的內孔Φ6,另一側端面設有與工件(1)外圓Φ5相配合的定位孔Φ7,該側端面還 設有用于夾緊壓板(3)的3個螺釘孔,圓形夾具體( 上還設有便于夾緊工件的徑向凹槽, 圓形夾具體( 軸向設有中間孔Φ 8,擰緊螺母(4)通過壓板C3)將工件(1)緊固在圓形夾 具體⑵上。
專利摘要一種襯套內孔磨削夾具,圓形夾具體(2)的一側端面設有與磨床盤根相配合的內孔φ6,另一側端面設有與工件(1)外圓φ5相配合的定位孔φ7,該側端面還設有用于夾緊壓板(3)的3個螺釘孔,圓形夾具體(2)上還設有便于夾緊工件的徑向凹槽,圓形夾具體(2)軸向設有中間孔φ8,擰緊螺母(4)通過壓板(3)將工件(1)緊固在圓形夾具體(2)上。它的優點是由于夾具安裝時只需一次找正,大大的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產品精度,由于加工中間孔φ2以及錐孔φ3-φ4內孔時,外圓φ5也同時被加工,因此在磨內孔φ1時,很好的保證了內孔φ1與中間孔φ2、錐孔φ3-φ4的同軸度。
文檔編號B24B41/06GK201856132SQ201020274369
公開日2011年6月8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9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29日
發明者李琦, 潘忠慶 申請人:中國北車集團大連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