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避免軋輥鑄件產生縮孔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鑄件加工裝置,特別是避免軋輥鑄件產生縮孔的裝置。
背景技術:
金屬及其合金鑄件在凝固過程中都伴隨著體積的收縮。如果體積較大,由于外層及厚度較薄的地方先冷卻凝固,厚度較大的中心部位后冷卻,外部空間形狀先予固定,中心
部位在冷凝時其體積收縮后熔液不能得到補充,就會在留下縮孔或造成組織疏松。為了防止鑄件產生縮孔, 一般是設置冒口以在鑄件冷凝、體積收縮時向其補充熔液,要達到該目的,冒口必須最后冷凝,因此,冒口的厚度應大于鑄件的最大厚度。待鑄件冷凝成型后,再切除冒口,這樣大大增加了鑄件的加工成本,能源消耗大。如果是軋輥等厚度很大的鑄件,冒口的設置就十分困難,很難保證不留下縮孔及組織緊密。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避免軋輥等大型鑄件產生縮孔的裝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可使軋輥等大型鑄件的質量大大提高,并降低生產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包括直流電源,直流電源正極與石墨電極相連,直流電源負極與軋輥爐相連,軋輥在軋輥爐中,軋輥澆冒口與石墨電極相對,石墨電極安裝在橫臂上,橫臂安裝在立柱上。 所述直流電源為可控硅加熱電源。 所述橫臂上有鋼繩連接安裝在電機上的鋼繩輪。 本實用新型利用大功率直流電源,在軋輥澆冒口與石墨電極相對處形成短路,產生電弧,通過電弧對軋輥澆冒口進行加熱,使澆冒口在軋輥凝固前始終保持液態,鑄件按理想的順序凝固。隨著鑄件的不斷凝固,澆冒口處鋼水進行補縮,澆冒口的鋼水慢慢下降,最后就得到無縮孔、組織致密、頂端平整、加工余量僅50-80毫米無須切割冒口的軋輥。[0008] 本實用新型能減小冒口尺寸,使冒口重量的比率僅為2.5_4%,節約了鋼水,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和能耗,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本實用新型提高了補縮效率,使鑄件組織致密,無疏松、縮孔,質量大幅度提高,軋輥毛壞合格率達96%以上。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示意圖。 圖中l-立柱,2-直流電源,3-導線,4-橫臂,5-鋼繩,6-電機,7-石墨電極,8-軋輥,9-導線,10-軋輥爐。
具體實施方式如圖l所示,大功率可控硅加熱直流電源2的正極通過導線3與石墨電極7相連,石墨電極7安裝在橫臂4的鋼質夾持上;橫臂4安裝在立柱1上,可沿立柱1上下移動,電機6上安裝有鋼繩輪,鋼繩輪上的鋼繩懷橫臂4相連,橫臂4在立柱上的移動由電機6通過 鋼繩5驅動。直流電源2負極通過導線9與軋輥爐10相連,而軋輥鑄件8安放在軋輥爐10 中,因此軋輥鑄件8與直流電源負極相連;石墨電極7與軋輥鑄件8澆冒口相對,在電機6作 用下,橫臂4慢慢向下移動,當距離進一步縮小,在石墨電極7與軋輥8澆冒口處形成短路, 就會在產生電弧,電弧對軋輥8澆冒口起到加熱作用,使之在軋輥凝固前始終保持液態,對 軋輥8的冷凝起到很好的補縮作用,隨著補縮的進行,澆冒口處鋼水不斷下降,在電機6作 用下石墨電極7繼續慢慢向下移動。優選地,電機6選用步進電機。同時,在控制件作用 下,直流電源2隨時調整電流大小,使澆冒口的鋼水始終保持液態,這樣可大幅度減小澆冒 口尺寸,使其重量比率降低至2. 5-4%,節約了鋼水,降低了原料和能源消耗,使生產成本大 幅度降低。由于能得到很好的補縮,鑄件縮孔完全可以避免,得到組織致密、頂端平整、澆冒 口處只有50-80毫米加工余量、無須切割冒口的優質軋輥毛壞。 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 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 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一種避免軋輥鑄件縮孔產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直流電源(2),電源正極與石墨電極(7)相連,電源負極與軋輥爐(10)相連,軋輥(8)放在軋輥爐(10)中,軋輥澆冒口與石墨電極(7)相對,石墨電極(7)安裝在橫臂(4)上,橫臂(4)安裝在立柱(1)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避免軋輥鑄件縮孔產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電源 (2)為可控硅加熱電源。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避免軋輥鑄件縮孔產生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橫臂 (4)上有鋼繩(5)連接安裝在電機(6)上的鋼繩輪。
專利摘要一種避免軋輥鑄件產生縮孔的裝置,包括可控硅加熱直流電源,正極與石墨電極相連,負極與軋輥爐相連,軋輥放在軋輥爐中,軋輥澆冒口與石墨電極相對,石墨電極安裝在橫臂上鋼質夾持上,橫臂可沿立柱上下移動。能減小冒口尺寸,使冒口重量的比率僅為2.5-4%,節約了鋼水,降低了原材料的消耗和能耗,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可提高補縮效率,使鑄件組織致密,無疏松、縮孔,質量大幅度提高,軋輥毛壞合格率達96%以上。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文檔編號B22C9/28GK201482934SQ200920169078
公開日2010年5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13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13日
發明者任泰林, 劉宏偉, 郭伊永 申請人:成都宏偉焊接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