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快速消除稱量料罐底部堵料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對稱量料罐結構的改進,通過本改進可以快速消除稱量料罐底部
產生的堵料現象。
背景技術:
稱量料罐安裝在上料閘下面,用來儲存、轉運和稱量爐料,并實現帶壓上料的裝 置。稱量料罐分串罐和并罐兩種,它是高爐不可缺少的設備之一。 稱量料罐在裝料時,下密封閥及料流調節閥均處于關閉狀態,以保證高爐爐頂壓 力穩定。裝滿料后(由電子稱給料空、滿信號),槽下鎖定,關閉上密封閥,然后對料罐進行 均壓(一次均壓使用半凈煤氣),若需二次均壓則使用氮氣,使其壓力達到爐頂壓力。此時 才能開啟下密封閥及料流調節閥,向高爐進料。進料完畢,稱量料罐成為空罐后,需先將料 流調節閥關閉,再關閉下密封閥,然后進行放散,必須將料罐內的壓力降到大氣壓力,才能 再次開啟上密封閥,對稱量料罐進行第二次裝料。 在并罐式稱量料罐受料過程中,爐料通過主運輸皮帶、翻板閥、上料閘落到稱量料 罐中。但是由于爐料在下落過程中有一定的速度,有時料流就會將稱量料罐底部的爐料砸 實,等裝料完畢后,料罐中的料就會將對底部的料產生一個相互擠壓力,使得料罐底部爐料 受到的前后左右方向的擠壓力大于自身的重力。當下密封閥和料流閥打開時,料罐底部的 爐料就不能因重力原因落到爐身內,這就引起了卡、堵料的發生。 每當稱量料罐底部的爐料砸實后都要對此進行處理,以消除卡、堵料現象。現有的 處理方法是將高爐休風幾個小時,然后把下面的下密封閥、料流調節閥和三角道門打開派 專人上去捅料。捅料本身其實并不難,只要輕輕用力一捅,即可打破受力平衡,爐料就會自 行掉落。關鍵是捅料的同時存在其它安全隱患,主要是煤氣中毒,或被燒傷的可能。因此, 現有的消除卡、堵料的措施不但耗時長,影響了高爐的正常生產,而且對檢修人員的人身安 全帶來潛在的威脅。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不影響高爐正常 生產的情況下、能又安全又快速地消除稱量料罐底部堵料的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快速消除稱量料罐底部堵料的結構,包括
稱量料罐,在稱量料罐內壁上設有若干護板,稱量料罐底部設有氣密箱,其特征在于在稱
量料罐壁上設有第一捅料孔,第一捅料孔位于稱量料罐底部且高于氣密箱,在稱量料罐外
壁上固定有捅料孔座,捅料孔座將第一捅料孔完全蓋住,捅料孔座上設有與第一捅料孔相
通的第二捅料孔,所述捅料孔座上設有捅料孔蓋并由捅料孔蓋將第二捅料孔密封。
進一步地,所述捅料孔座和捅料孔蓋之間設有捅料孔密封壓板,捅料孔密封壓板
與捅料孔座之間設有密封圈,捅料孔蓋螺紋旋接于捅料孔座上并將捅料孔密封壓板和密封
圈壓緊于捅料孔座上。[0009] 所述捅料孔密封壓板上設有環形槽,密封圈嵌于環形槽中,環形槽的深度大于密
封圈截面半徑小于密封圈截面直徑,環形槽的寬度小于密封圈截面直徑。 所述捅料孔密封壓板上設有定位銷,捅料孔蓋上設有與定位銷對應的定位孔,定
位銷位于定位孔內。 所述第一捅料孔位于兩護板之間,從而避免了將護板破壞進而影響其強度,確保 護板壽命不會因此降低。 本實用新型通過對稱量料罐的結構改造,當稱量料罐下密封閥口卡料、堵料事故 發生后,即可使用另一稱量料罐,而對出現卡、堵料的稱量料罐進行處理,在高爐不休風的 前提下就可以解決堵料問題。此時只要取下捅料孔蓋和捅料孔密封壓板,亮出捅料孔,將鐵 棒插入捅料孔,捅搗數下即可使堆卡的爐料自行掉落。本方案間接地減少了高爐休、慢風的 時間,增加了高爐的出鐵量,同時也避免了因高爐休風后從爐內溢出高爐煤氣產生煤氣中 毒、燒傷人員事故的發生,滿足了高爐日常高強度的生產要求,有力地保障了生產目標的圓 滿完成。因此本方案處理快速,對生產沒有影響,且安全性好,對處理人員不會帶來傷害。
圖1-
圖2-圖3-圖4-圖5-
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l局部放大圖; 本實用新型捅料孔座結構圖; 本實用新型捅料孔密封壓板結構圖 本實用新型捅料孔蓋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當卡料現象發生后打開下密閥發現卡料部位為于稱量料罐氣密箱上方,爐料成 "拱形"堆積,并發現當用東西捅其"拱形"頂部時稱量料罐內的料就會落下,因此決定在稱 量料罐底部位于氣密箱上方的部位開孔。為了避免開孔后將稱量料罐內部護板破壞從而影 響其強度,使護板壽命降低,本實用新型決定從稱量料罐內兩塊護板中間的位置開孔。 為了保證稱量料罐開捅料孔后,稱量料罐的壓力不受影響(保證料罐不漏氣)。因 此就要設計密封性能良好的密封組合。如果使用一座、一蓋形式的密封組合,當壓緊密封蓋 時會把密封圈或密封條擠跑、擠壞,因此就起不到密封作用。經過反復分析和設計比對,本 實用新型決定采用捅料孔座、捅料孔密封壓板和捅料孔蓋的密封組合,本結構克服了傳統 方式密封組件的不足,能很好地起到密封作用。 本實用新型具體的設計結構參見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包括稱量料罐l,在稱量 料罐1內壁上設有若干護板,稱量料罐底部設有氣密箱,在稱量料罐1壁上設有第一捅料孔 2,第一捅料孔2位于稱量料罐1底部且高于氣密箱,第一捅料孔位于兩護板之間。在稱量 料罐1外壁上以焊接方式固定有捅料孔座3,捅料孔座3將第一捅料孔2完全蓋住,捅料孔 座3上設有與第一捅料孔相通的第二捅料孔4,所述捅料孔座3上設有捅料孔蓋5并由捅料 孔蓋5將第二捅料孔4密封。 進一步地,所述捅料孔座3和捅料孔蓋5之間設有捅料孔密封壓板6,捅料孔密封壓板6與捅料孔座3之間設有密封圈7。捅料孔蓋上設有內螺紋(見圖5),捅料孔座上設 有外螺紋(見圖3),捅料孔蓋5螺紋旋接于捅料孔座3上并將捅料孔密封壓板6和密封圈 7壓緊于捅料孔座3上,見圖2。 見圖4,所述捅料孔密封壓板6上設有環形槽8,密封圈7嵌于環形槽8中,環形槽 的深度大于密封圈截面半徑小于密封圈截面直徑,環形槽的寬度小于密封圈截面直徑。 所述捅料孔密封壓板6上設有定位銷9,捅料孔蓋5上設有與定位銷對應的定位孔 10,定位銷9位于定位孔10內。 考慮到稱量料罐在生產中有一定的溫度,如果采用普通的密封材料會使其老化變 形,從而喪失密封能力。根據生產實踐中的經驗硅橡膠受熱后耐老化、不變形,并且其耐熱 度在30(TC左右的特點,現決定采用硅橡膠密封圈(條)來密封。現場設計時選用小= 10mm的硅橡膠密封圈,因小=10mm的硅橡膠密封圈的最佳密封壓縮量在3 4mm,因此在 設計捅料孔密封壓板(見圖4)時,在壓板上開寬度為9mm,深度為6mm的環形槽,因寬度為 9mm、深度為6mm的環形槽可以將小=10mm的硅橡膠密封圈卡緊不松動落下。 安裝方式將捅料孔座焊接在稱量料罐底部開孔處,取小=10mm的硅橡膠密封圈 填裝在捅料孔密封壓板的環形槽內,最后將捅料孔密封壓板與捅料孔蓋組合起來,旋壓在 捅料孔座上完成安裝。 注意問題一定要先焊接捅料孔座,避免三件組裝后再焊接引起捅料孔密封壓板 環形槽內的硅橡膠密封圈受熱失效。 本實用新型在稱量料罐上開孔既不會對料罐內部護板產生影B向,開孔后也不會破 壞氣密箱等內部結構,并且改造完成后不會影響高爐的正常生產,及保證料罐在生產時的 壓力不變化。 本實用新型通過對稱量料罐的技術改造,當稱量料罐下密封閥口卡料、堵料事故 發生后,在高爐不休風的前提下就可以解決堵料問題。這樣間接地減少了高爐休、慢風的時 間,增加了高爐的出鐵量,同時也避免了因高爐休風后從爐內溢出高爐煤氣產生煤氣中毒、 燒傷人員事故的發生,滿足了高爐日常高強度的生產要求,有力地保障了鐵廠生產目標的 圓滿完成。
權利要求一種快速消除稱量料罐底部堵料的結構,包括稱量料罐(1),在稱量料罐內壁上設有若干護板,稱量料罐底部設有氣密箱,其特征在于在稱量料罐(1)壁上設有第一捅料孔(2),第一捅料孔位于稱量料罐底部且高于氣密箱,在稱量料罐(1)外壁上固定有捅料孔座(3),捅料孔座(3)將第一捅料孔(2)完全蓋住,捅料孔座(3)上設有與第一捅料孔(2)相通的第二捅料孔(4),所述捅料孔座(3)上設有捅料孔蓋(5)并由捅料孔蓋(5)將第二捅料孔(4)密封。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消除稱量料罐底部堵料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捅料 孔座(3)和捅料孔蓋(5)之間設有捅料孔密封壓板(6),捅料孔密封壓板(6)與捅料孔座 (3)之間設有密封圈(7),捅料孔蓋(5)螺紋旋接于捅料孔座(3)上并將捅料孔密封壓板 (6)和密封圈(7)壓緊于捅料孔座(3)上。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消除稱量料罐底部堵料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捅料 孔密封壓板(6)上設有環形槽(8),密封圈(7)嵌于環形槽(8)中,環形槽的深度大于密封 圈截面半徑小于密封圈截面直徑,環形槽的寬度小于密封圈截面直徑。
4. 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快速消除稱量料罐底部堵料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 捅料孔密封壓板(6)上設有定位銷(9),捅料孔蓋(5)上設有與定位銷對應的定位孔(10), 定位銷(9)位于定位孔(10)內。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快速消除稱量料罐底部堵料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捅料孔位于兩護板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快速消除稱量料罐底部堵料的結構,稱量料罐底部設有氣密箱,在稱量料罐壁上設有第一捅料孔,第一捅料孔位于稱量料罐底部且高于氣密箱,在稱量料罐外壁上固定有捅料孔座,捅料孔座將第一捅料孔完全蓋住,捅料孔座上設有與第一捅料孔相通的第二捅料孔,所述捅料孔座上設有捅料孔蓋并由捅料孔蓋將第二捅料孔密封。本實用新型處理快速,間接地減少了高爐休、慢風的時間,對生產沒有影響,同時也避免了因高爐休風后從爐內溢出高爐煤氣產生煤氣中毒、燒傷人員事故的發生,安全性好,對處理人員不會帶來傷害。
文檔編號C21B7/18GK201459169SQ200920128388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10日
發明者史忠其, 廖長明 申請人: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