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煉鋼用渣盆的隨形砂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煉鋼用渣盆的澆注砂箱,屬于砂型鑄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渣盆,亦稱渣盤或渣斗,是煉鋼生產的主要消耗品之一。根據煉鋼生產能力大小,渣盆尺寸大小不一,單件重量由數噸至十數噸不等。目前現有技術中使用的渣盆大多由專業鑄造廠生產銷售,也有少數煉鋼廠由其所屬鑄造分廠鑄造,自產自用。
傳統渣盆鑄造工藝分砂箱法和地坑法兩種。其原理是利用矩形砂箱(或地坑)制做砂型,合箱后通過澆冒口系統進行澆注,待金屬液冷卻后去除澆冒口系統即可獲得渣盆。上述傳統工藝存在如下不足和缺陷①成本高由于采用矩形砂箱,砂箱內大量無用空間必須填充型砂,85%以上的型砂被浪費,同時也浪費了大量混砂和造型工時。②工藝復雜由于采用澆冒口系統澆注,造型、合箱、澆鑄等工序都增加了工藝的難度和工作量;同時澆冒口系統的重量一般占渣盆總重量的5%~13%,造成工藝出品率下降。③成品率低由于吃砂量不均勻,吃砂量大的部位透氣性差、散熱慢,鑄造過程中渣盆凝固、冷卻不均勻,易產生熱裂、冷裂、氣孔、嗆火等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傳統渣盆鑄造工藝的弊端,降低渣盆鑄造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成品率;同時為了解決煉鋼生產中事故鋼水的再利用,降低煉鋼成本,提供一種用于煉鋼用渣盆的隨形砂箱。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煉鋼用渣盆的隨形砂箱,其特征在于它由與渣盆的內表面形狀相同的內箱和與渣盆的外表面形狀相同的外箱以及內外箱之間形成的空腔組成,在所述的內箱的外表面附著一層型砂,在其內表面設有加強筋;在所述外箱的內表面設有掛砂板,其外表面設有加強筋,所述掛砂板上附著一層型砂,在砂箱的頂部設有澆注口。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還在于所述內外箱的型砂厚度為所鑄渣盆壁厚的1.2~5倍。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由于隨形砂箱是根據渣盆形狀設計的,使吃砂量達到最合理,最大限度的節約了造型用砂,型砂使用量僅為傳統工藝的13.5%~15.5%,造型成本降低80%以上。該砂箱省掉了獨立的澆冒口系統,提高了工藝出品率,同時簡化了操作工藝,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采用事故鋼水,對煉鋼生產而言,做到了廢物利用,有效降低了煉鋼成本。由于砂箱吃砂量均勻,砂型透氣性好,散熱合理,從而降低了鑄件的缺陷率,成品率提高65%以上。
圖1為現有技術中煉鋼用常規渣盆的正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隨形砂箱的合箱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構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隨形砂箱由外箱1和內箱6以及內外箱之間構成的空腔5組成,其內箱形狀應與所鑄渣盆的內表面形狀相同或相似,外箱的形狀應與所鑄渣盆的外表面形狀相同或相似,內外箱均采用鋼板拼焊而成,鋼板應根據渣盆的尺寸大小選用不同厚度的鋼板,一般在14~25mm之間。在外箱內表面均勻覆蓋一層型砂4后即可形成渣盆外表面;在內箱外表面均勻覆蓋一層型砂8后即可形成渣盆內表面。合箱后(如圖2所示)即可形成渣盆砂型。型砂層厚度應為渣盆壁厚的1.5~5倍。為了保證砂箱強度,在外箱外側設置加強筋3,在內箱內側設置加強筋7。外箱內側設置掛砂板2以防止塌箱,掛砂板厚度一般為6~10mm,在外箱內壁形成100×350mm網格狀。為增加排氣速度,應在砂箱上開設排氣孔,排氣孔直徑應在φ15~25mm之間,排氣孔間距應在230~260mm之間。
將制做好的砂型運至煉鋼現場(亦可直接在煉鋼現場造型),型砂混制及造型按常規技術要求即可。利用事故鋼水(或事故鐵水)進行澆鑄即可獲得渣盆。在澆注時,通過外箱頂部(即渣盆底部)明澆,澆鑄后12小時方可開箱。
權利要求1.一種煉鋼用渣盆的隨形砂箱,其特征在于一種用于煉鋼用渣盆的隨形砂箱,其特征在于它由與渣盆的內表面形狀相同的內箱和與渣盆的外表面形狀相同的外箱以及內外箱之間形成的空腔組成,在所述的內箱的外表面附著一層型砂,在其內表面設有加強筋;在所述外箱的內表面設有掛砂板,其外表面設有加強筋,所述掛砂板上附著一層型砂,在砂箱的頂部設有澆注口。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隨形砂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外箱的型砂厚度為所鑄渣盆壁厚的1.2~5倍。
專利摘要一種煉鋼用渣盆的隨形砂箱,屬于砂型鑄造技術領域。該砂箱由與渣盆的內表面形狀相同的內箱和與渣盆的外表面形狀相同的外箱以及內外箱之間形成的空腔組成,在所述的內箱的外表面附著一層型砂,在其內表面設有加強筋;在所述外箱的內表面設有掛砂板,其外表面設有加強筋,掛砂板上附著一層型砂,在砂箱的頂部設有澆注口。由于隨形砂箱是根據渣盆形狀設計的,使吃砂量達到最合理,型砂使用量僅為傳統工藝的13.5%~15.5%,造型成本降低80%以上。該砂箱省掉了獨立的澆冒口系統,提高了工藝出品率,同時簡化了操作工藝;可采用事故鋼水現場澆注,做到了廢物利用,降低了煉鋼成本。該砂箱吃砂量均勻,砂型透氣性好,成品率提高65%以上。
文檔編號B22C21/00GK2659590SQ20032010316
公開日2004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10日 優先權日2003年11月10日
發明者尼恒政, 姜海軍, 李偉清 申請人:尼恒政, 姜海軍, 李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