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段折彎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可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折彎角度精準、兩側折彎部分方向一致、折彎部位規整的鋼筋段折彎器,包括底座,在底座頂面設置左右對稱布置的壓輪,二個壓輪的圓周面上分別設有鋼筋壓槽I,在底板頂面位于二個壓輪之間設置壓塊,壓塊左右端面上分別設有軸向的鋼筋壓槽II,在底板前側鉸接壓桿,并在壓桿前部與壓塊之間連接支撐桿。
【專利說明】
鋼筋段折彎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鋼筋折彎裝置,特別是一種鋼筋段折彎器。
【背景技術】
[0002]在建筑工程中,經常需要將鋼筋折彎加工,尤其是在制作鋼筋籠的過程中,需要將鋼筋段的兩側等距且同向折彎90°。目前,鋼筋段折彎的方式是:在需要折彎的部位直接手工折彎或者用鐵錘敲擊形成,這種人工折彎方式勞動強度高,作業效率低,不僅難以保證折彎角度,而且兩側折彎部分方向不一致,折彎部位也不規整。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可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作業效率、折彎角度精準、兩側折彎部分方向一致、折彎部位規整的鋼筋段折彎器。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0005]—種鋼筋段折彎器,包括底座,其特殊之處在于:在底座頂面設置左右對稱布置的壓輪,二個壓輪的圓周面上分別設有鋼筋壓槽I,在底板頂面位于二個壓輪之間設置壓塊,壓塊左右端面上分別設有軸向的鋼筋壓槽II,在底板前側鉸接壓桿,并在壓桿前部與壓塊之間連接支撐桿。
[0006]進一步,在底座上設有軸向滑道,滑道內設置滑塊,所述滑塊由下向上穿出底座并通過螺釘與所述壓塊固定連接,防止壓塊脫離底座,同時防止壓塊左右竄動。
[0007]進一步,在壓桿尾端設置橡膠套,減輕手掌壓力,增強操作人員舒適度。
[000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9]1、由于在底座頂面設置左右對稱布置的壓輪,二個壓輪的圓周面上分別設有鋼筋壓槽I,在底板頂面位于二個壓輪之間設置壓塊,壓塊左右端面上分別設有軸向的鋼筋壓槽II,折彎操作時,將截斷后的鋼筋段頂靠在兩個壓輪前端,壓塊推動鋼筋段向底座尾部運動,鋼筋段在壓塊和兩個壓輪的擠壓作用下,將鋼筋段兩側反向折彎90°,折彎角度精準,兩側折彎部分方向一致,折彎部位規整。
[0010]2、由于在底板前側鉸接壓桿,并在壓桿前部與壓塊之間連接支撐桿,構成省力杠桿機構,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作業效率。
【附圖說明】
[0011]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是圖1的俯視圖;
[0013]圖3是圖1的右視圖;
[0014]圖中:1-底座,2-壓輪,201-鋼筋壓槽I,3-壓塊,301-鋼筋壓槽II,4-滑道,5-滑塊,6-壓桿,7-橡膠套,8-支撐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如圖所示,一種鋼筋段折彎器,包括底座I,在底座I頂面安裝左右對稱布置的壓輪2,二個壓輪2的圓周面上分別設有鋼筋壓槽1201,在底板頂面位于二個壓輪2之間設置壓塊3,壓塊3左右端面上分別設有軸向的鋼筋壓槽11301,在底座I上設有軸向滑道4,滑道4內設置滑塊5,所述滑塊5由下向上穿出底座I并通過螺釘與所述壓塊3固定連接,在底板前側通過銷軸連接壓桿6,在壓桿6尾端安裝橡膠套7,并在壓桿6前部與壓塊3之間通過銷軸連接支撐桿8。
[0016]操作時,首先將該鋼筋段折彎器座在地面上,然后提起壓桿6,將截斷后的鋼筋段頂靠在兩個壓輪2前端,同時使鋼筋段左右兩端與底座I左右兩端面對其,再下壓壓桿6,壓塊3推動鋼筋段向底座I尾部運動,鋼筋段在壓塊3和兩個壓輪2的擠壓作用下,將鋼筋段兩側反向折彎90°后,經兩個壓輪2之間脫出,完成操作。
[0017]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鋼筋段折彎器,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在底座頂面設置左右對稱布置的壓輪,二個壓輪的圓周面上分別設有鋼筋壓槽I,在底板頂面位于二個壓輪之間設置壓塊,壓塊左右端面上分別設有軸向的鋼筋壓槽II,在底板前側鉸接壓桿,并在壓桿前部與壓塊之間連接支撐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筋段折彎器,其特征在于:在底座上設有軸向滑道,滑道內設置滑塊,所述滑塊由下向上穿出底座并通過螺釘與所述壓塊固定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筋段折彎器,其特征在于:在壓桿尾端設置橡膠套。
【文檔編號】B21F1/00GK205684624SQ201620657222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7日 公開號201620657222.5, CN 201620657222, CN 205684624 U, CN 205684624U, CN-U-205684624, CN201620657222, CN201620657222.5, CN205684624 U, CN205684624U
【發明人】孫強, 徐韜, 楊愷秋
【申請人】孫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