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延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拉延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壓邊圈及復位裝置;其中,所述壓邊圈安裝于所述下模;所述復位裝置安裝于所述上模;所述復位裝置包括復位塊及驅動所述復位塊移動的驅動裝置;所述復位塊用于在所述壓邊圈復位前,延伸于所述上模與所述壓邊圈之間,并在所述壓邊圈復位后,由所述上模與所述壓邊圈之間抽離。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復位裝置的設置,有效避免壓邊圈在復位時對料帶產生干涉;且復位裝置結構簡單,成本較低,利于成本控制。
【專利說明】
拉延模具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機械加工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拉延模具。
【背景技術】
[0002]拉延模(DR)是在壓力機的作用下,通過凸模.壓邊圈.凹模的聯合作用使平板狀坯料經過塑性變形獲得穩定的空間形狀的一種工藝裝備。拉延一般常用單工序拉延,其生產穩定性高,但人工成本高和生產效率低。有些產品根據客戶生產力和成本的控制需要開發級進模連續生產。
[0003]然而,級進模拉延對于料帶的整體穩定性較弱,要在結構設計當中主要要考慮到壓邊圈回位干涉料帶的因素,有些設計可以把上模拉深放置在上脫料板上,這樣可以防止干涉,但上模需要足夠大的成型力受力在上脫料板上,這樣會導致成本的增加和整體結構的不穩定。還有些設計會做拉延伸縮帶,讓系帶自由伸縮,這樣也會導致料帶送料過程中的不穩定。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拉延模具,旨在低成本實現壓邊圈復位,有效避免壓邊圈復位對料帶的干涉。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拉延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壓邊圈及復位裝置;其中,所述壓邊圈安裝于所述下模;所述復位裝置安裝于所述上模;所述復位裝置包括復位塊及驅動所述復位塊移動的驅動裝置;所述復位塊用于在所述壓邊圈復位前,延伸于所述上模與所述壓邊圈之間,并在所述壓邊圈復位后,由所述上模與所述壓邊圈之間抽離。
[0006]可選的,所述復位裝置還包括連接塊;所述驅動裝置通過驅動所述連接塊驅動所述復位塊。
[0007]可選的,所述驅動裝置為固定安裝于所述上模的雙動氣缸;所述雙動氣缸包括缸體及推桿;所述缸體固定安裝于所述上模;所述連接塊固定連接于所述推桿遠離所述缸體的一端,并與所述復位塊固定連接。
[0008]可選的,所述連接塊與所述復位塊通過螺釘固定連接。
[0009]可選的,所述推桿與所述連接塊通過螺釘固定連接。
[0010]可選的,所述缸體通過連接件固定安裝于所述上模。
[0011]可選的,所述連接件呈“L”型,一端與所述上模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缸體固定連接。
[0012]可選的,所述缸體通過螺釘與所述連接件固定連接。
[0013]可選的,所述連接件通過焊接或螺釘連接的方式與所述上模固定連接。
[001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通過復位裝置的設置,有效避免壓邊圈在復位時對料帶產生干涉;且復位裝置結構簡單,成本較低,利于成本控制。
【附圖說明】
[001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拉延模具一狀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17]圖2為本實用新型拉延模具另一狀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18]圖3為本實用新型拉延模具又一狀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本實用新型拉延模具再一狀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20]本實用新型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22]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拉延模具。
[0023]參照圖1至圖4,圖1為本實用新型拉延模具一狀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拉延模具另一狀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拉延模具又一狀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拉延模具再一狀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002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拉延模具包括上模100、下模200、壓邊圈300及復位裝置400;其中,所述壓邊圈300安裝于所述下模200;所述復位裝置400安裝于所述上模100;所述復位裝置400包括復位塊420及驅動所述復位塊420移動的驅動裝置440;所述復位塊420用于在所述壓邊圈300復位前,延伸于所述上模100與所述壓邊圈300之間,并在所述壓邊圈300復位后,由所述上模100與所述壓邊圈300之間抽離。
[0025]具體的,當所述上模100與所述下模200在合模打死之前,所述復位塊420位于初始位置,也即所述復位塊420位于所述壓邊圈300的側邊(如圖1所示)。當所述上模100與所述下模200再合模打死時,所述驅動裝置440驅動所述復位塊420向右移動,并延伸于所述上模100與所述壓邊圈300之間(如圖2所示)。拉延完成后,所述上模100向上移動,所述復位裝置400隨著所述上模100向上移動,同時,所述壓邊圈300也隨著所述復位裝置400向上移動。所述上模100、復位裝置400及壓邊圈300同時向上移動,并走完下模200行程,也即所述壓邊圈300復位完成(如圖3所示)。所述上模100繼續向上移動,所述驅動裝置440驅動所述復位塊420由所述上模100與所述壓邊圈300之間抽離,回復到初始位置(如圖4所示)。
[0026]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通過復位裝置400的設置,有效避免壓邊圈300在復位時對料帶產生干涉;且復位裝置400結構簡單,成本較低,利于成本控制。
[0027]進一步的,參照圖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復位裝置400還包括連接塊460;所述驅動裝置440通過驅動所述連接塊460驅動所述復位塊420。具體的,所述驅動裝置440為固定安裝于所述上模100的雙動氣缸;所述雙動氣缸包括缸體442及推桿444;所述缸體442固定安裝于所述上模100;所述連接塊460固定連接于所述推桿444遠離所述缸體442的一端,并與所述復位塊420固定連接。所述連接塊460與所述復位塊420通過螺釘固定連接。所述推桿444與所述連接塊460通過螺釘固定連接。
[0028]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通過雙動氣缸及連接塊460實現對所述復位塊420的驅動,結構簡單,成本較低。
[0029]進一步的,參照圖1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缸體442通過連接件500固定安裝于所述上模100。具體的,所述連接件500呈“L”型,一端與所述上模100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缸體442固定連接。所述缸體442通過螺釘與所述連接件500固定連接。所述連接件500通過焊接或螺釘連接的方式與所述上模100固定連接。
[0030]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通過連接件500實現驅動裝置440與上模100的固定連接,結構簡單,成本較低。
[003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在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構思下,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下模、壓邊圈及復位裝置;其中,所述壓邊圈安裝于所述下模;所述復位裝置安裝于所述上模;所述復位裝置包括復位塊及驅動所述復位塊移動的驅動裝置;所述復位塊用于在所述壓邊圈復位前,延伸于所述上模與所述壓邊圈之間,并在所述壓邊圈復位后,由所述上模與所述壓邊圈之間抽離。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裝置還包括連接塊;所述驅動裝置通過驅動所述連接塊驅動所述復位塊。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裝置為固定安裝于所述上模的雙動氣缸;所述雙動氣缸包括缸體及推桿;所述缸體固定安裝于所述上模;所述連接塊固定連接于所述推桿遠離所述缸體的一端,并與所述復位塊固定連接。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塊與所述復位塊通過螺釘固定連接。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桿與所述連接塊通過螺釘固定連接。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缸體通過連接件固定安裝于所述上模。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呈“L”型,一端與所述上模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缸體固定連接。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缸體通過螺釘與所述連接件固定連接。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通過焊接或螺釘連接的方式與所述上模固定連接。
【文檔編號】B21D37/10GK205684587SQ201620614647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21日 公開號201620614647.8, CN 201620614647, CN 205684587 U, CN 205684587U, CN-U-205684587, CN201620614647, CN201620614647.8, CN205684587 U, CN205684587U
【發明人】黃叢林, 黃華, 周海生, 史運節
【申請人】深圳市華源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