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閥定扭自動擰緊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閥門自動擰緊裝置,包括裝置機架、平臺、擰緊軸機架、物料移送裝置和擰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臺安裝在機架上,所述擰緊軸機架安裝在平臺上,所述擰緊裝置安裝在擰緊軸機架上,擰緊裝置的下壓氣缸安裝在擰緊軸機架的上平臺上,上平臺通過軸座固定在擰緊軸機架的豎桿上,下壓氣缸的活塞桿連接到中間平臺上,中間平臺通過直線軸承可以沿豎桿上下移動,中間平臺下部安裝有扭矩傳感器,扭矩傳感器的凸臺與電機機架連接,電機機架上安裝有步進電機,電機機架通過法蘭軸承可以在下平臺上旋轉,下平臺和上平臺通過豎直固定板實現固聯,下平臺下部安裝有傳感器支架,傳感器支架上安裝有激光對射傳感器。
【專利說明】
一種閥定扭自動擰緊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閥門裝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閥定扭自動擰緊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外八角閥門在裝配時,需要先將O型密封圈裝入到閥座上,然后將閥蓋擰到閥座上,再將閥座插入到固定在桌子上的八角槽內,然后將含有與閥蓋的外八角配套的扳手套入到閥蓋上,然后旋轉將閥蓋與閥座擰緊,同時,閥蓋也將閥座內的O型密封圈壓緊,從而起到密封防漏水的作用,在實際操作時,將閥蓋擰緊到閥座上的過程采用的是手工擰緊的方式,這種方式不但效率低下,而且每次的擰緊扭力也不一樣,所以無法保證每次都擰緊到位,從而產品的質量無法保證,而目前市場上的伺服擰緊機價格昂貴,所以需要一種成本低且能夠保證閥蓋能夠以指定扭矩擰到閥座上的自動擰緊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了可以自動擰緊到指定力矩的一種閥定扭自動擰緊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一種閥定扭自動擰緊裝置,包括裝置機架、大平臺、自動擰緊裝置和物料移送裝置,所述大平臺安裝在機架上,所述自動擰緊裝置安裝在大平臺上側,所述物料移送裝置安裝在大平臺上部且位于自動擰緊裝置下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擰緊裝置通過四根豎棒和軸座固定在大平臺上,四根豎棒最上部通過軸座安裝有上平板,所述上平板上部安裝有下壓氣缸,所述下壓氣缸的活塞頭連接到電機固定機架,所述電機固定機架為中間平板和下平板加兩根連接板結構,步進電機安裝在兩根連接板之間,中間平板和下平板通過直線軸承安裝到豎棒上并可以沿豎棒上下移動,所述下平板上部安裝有步進電機,所述步進電機輸出軸安裝有擰緊頭,所述擰緊頭穿過下平板的通孔位于下平板下部,所述擰緊頭內部為八角槽結構且與閥套匹配,在下平板下部位于擰緊頭的兩側安裝有兩個傳感器支架,在傳感器支架上安裝有激光對射傳感器。
[0005]進一步,所述物料移送裝置包括直線機器人、直線滑塊滑軌組合、閥座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線機器人安裝在平臺下方,所述直線滑塊滑軌組合安裝在平臺上方,所述閥座固定裝置安裝在直線滑塊滑軌組合上,所述平臺上開有長條矩形槽,所述直線機器人通過連接板將直線運動傳遞給閥座固定裝置。
[0006]進一步,所述閥座固定裝置上部并排設置有多個與閥座的外八角匹配的八角槽,八角槽跟閥座的外八角留有0.2mm-0.3mm的間隙。
[0007]進一步,所述八角槽的旁邊設置有限位閥座上閥桿的閥桿限位裝置,所述閥桿限位裝置包括卡入槽、卡緊塊、壓力彈簧和彈簧導向軸,所述卡緊塊位于卡入槽右側,并伸入到導向槽內,所述導向槽底部安裝有燕尾導軌,對應的,卡緊塊底部設置有燕尾槽,所述卡緊塊朝閥桿側設置有斜面以利于閥桿卡入,所述卡緊塊背側安裝有導電的圓塊一,所述彈簧導向軸頭部也夜有安裝有圓塊二,所述圓塊一和所述圓塊二分別有導線一和導線二連接到控制器,對應的卡緊塊和彈簧導向軸上分別設置有走線槽一和走線槽二,所述卡緊塊和所述彈簧導向軸為非導電材料,優選為聚四氟乙烯。
[0008]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用戶只需要將閥座插入到八角槽內,直線機器人就會一步一步的將已經初步擰在閥座上的閥蓋擰緊到指定力矩,在實現自動化擰緊的同時不僅節省了人工也保證了每次擰緊都能夠達到指定力矩。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示意圖一。
[0010]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示意圖二。
[0011]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閥座固定裝置示意圖。
[0012]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閥桿限位裝置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一種閥定扭自動擰緊裝置,包括裝置機架1、大平臺2、自動擰緊裝置3和物料移送裝置4,所述大平臺2安裝在機架I上,所述自動擰緊裝置3安裝在大平臺2上側,所述物料移送裝置4安裝在大平臺2上部且位于自動擰緊裝置3下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擰緊裝置3通過四根豎棒13和軸座5固定在大平臺2上,四根豎棒13最上部通過軸座5安裝有上平板6,所述上平板6上部安裝有下壓氣缸7,所述下壓氣缸7的活塞頭連接到電機固定機架8,所述電機固定機架8為中間平板8.1和下平板8.2加兩根連接板8.3結構,步進電機9安裝在兩根連接板8.3之間,中間平板8.1和下平板8.2通過直線軸承10安裝到豎棒13上并可以沿豎棒13上下移動,所述下平板6上部安裝有步進電機9,所述步進電機9輸出軸安裝有擰緊頭9.1,所述擰緊頭9.1穿過下平板8.2的通孔8.21位于下平板8.2下部,所述擰緊頭9.1內部為八角槽結構且與閥套匹配,在下平板8.2下部位于擰緊頭9.1的兩側安裝有兩個傳感器支架12,在傳感器支架12上安裝有激光對射傳感器11。
[0014]所述物料移送裝置4包括直線機器人4.1、直線滑塊滑軌組合4.2、閥座固定裝置4.3,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線機器人4.1安裝在大平臺2下方,所述直線滑塊滑軌組合4.2安裝在大平臺2上方,所述閥座固定裝置4.3安裝在直線滑塊滑軌組合4.2上,所述大平臺2上開有長條矩形槽2.1,所述直線機器人4.1通過連接板4.4將直線運動傳遞給閥座固定裝置4.3。
[0015]進一步,所述閥座固定裝置4.3上部并排設置有多個與閥座的外八角匹配的八角槽4.31,八角槽4.31跟閥座的外八角留有0.lmm-0.2mm的間隙。
[0016]所述八角槽4.31的旁邊設置有限位閥座上閥桿的閥桿限位裝置4.5,所述閥桿限位裝置4.5包括卡入槽4.51、卡緊塊4.52、壓力彈簧4.53和彈簧導向軸4.54,所述卡緊塊4.52位于卡入槽4.51右側,并伸入到導向槽4.55內,所述導向槽4.55底部安裝有燕尾導軌4.56,對應的,卡緊塊4.52底部設置有燕尾槽4.521,所述卡緊塊4.52朝閥桿側設置有斜面4.522以利于閥桿卡入,所述卡緊塊4.52背側安裝有導電的圓塊一4.57,所述彈簧導向軸
4.54頭部也夜有安裝有圓塊二4.58,所述圓塊一4.57和所述圓塊二4.58分別有導線一4.571和導線二 4.581連接到控制器,對應的卡緊塊4.52和彈簧導向軸5.54上分別設置有走線槽一4.523和走線槽二5.541,所述卡緊塊4.52和所述彈簧導向軸4.54為非導電材料,優選為聚四氟乙烯。
[0017]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是這樣工作的:
[0018]1.工人先將閥蓋初步擰到閥座上,然后將閥座并排放到閥座固定裝置4.3的八角槽4.31內,并將閥桿壓入到卡入槽4.51和卡緊塊4.52之間,然后開動機器。
[0019]2.隨著直線機器人4.1的運動一定距離后停止,一個未擰緊閥蓋的閥座位于擰緊頭9.1下方,然后下壓氣缸7向下運動,當激光對射傳感器11檢測到閥蓋時,步進電機9開始轉動,下壓氣缸7同時往下運動,當擰緊頭9.1與閥蓋旋合時,擰緊頭9.1開始擰緊閥蓋和閥座,當抒緊到指定力矩時,步進電機9因為固定在電機固定機架8上,電機固定機架8又只能沿豎棒13上下運動而無法轉動,而閥座由于被卡緊塊4.52卡緊在未達到克服壓力彈簧4.53的力時無法轉動,因此閥蓋進一步被擰向閥座,當閥蓋和閥座被擰到指定力矩時,閥座的閥桿進一步壓向卡緊塊4.52,最后克服壓力彈簧4.53,使得卡緊塊4.52向彈簧導向軸4.54運動,當圓塊一4.57和圓塊二4.58碰到時,導線一4.571和導線二4.581接通,因此控制器接收到閥蓋和閥座已經擰緊到指定力矩,然后步進電機9停止轉動,下壓氣缸9回位。
[0020]3.不斷重復步驟2,直到閥座固定裝置4.3的閥座和閥蓋全部擰緊到指定扭矩后,直線機器人4.1將閥座固定裝置4.3退回到原始位置,從而進行下一輪擰緊。
[0021]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任何對本技術做出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想到的替換、變形、改進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閥定扭自動擰緊裝置,包括裝置機架(I)、大平臺(2)、自動擰緊裝置(3)和物料移送裝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動擰緊裝置(3)通過四根豎棒(13)和軸座(5)固定在大平臺(2)上,四根豎棒(13)最上部通過軸座(5)安裝有上平板(6),所述上平板(6)上部安裝有下壓氣缸(7),所述下壓氣缸(7)的活塞頭連接到電機固定機架(8),所述電機固定機架(8)為中間平板(8.1)和下平板(8.2)加兩根連接板(8.3)結構,步進電機(9)安裝在兩根連接板(8.3)之間,中間平板(8.1)和下平板(8.2)通過直線軸承(10)安裝到豎棒(13)上并可以沿豎棒(13)上下移動,所述下平板(6)上部安裝有步進電機(9),所述步進電機(9)輸出軸安裝有擰緊頭(9.1),所述擰緊頭(9.1)穿過下平板(8.2)的通孔(8.21)位于下平板(8.2)下部,所述擰緊頭(9.1)內部為八角槽結構且與閥套匹配,在下平板(8.2)下部位于擰緊頭(9.1)的兩側安裝有兩個傳感器支架(12),在傳感器支架(12)上安裝有激光對射傳感器(11)。
【文檔編號】B23P19/04GK205587930SQ201620291569
【公開日】2016年9月21日
【申請日】2016年4月7日
【發明人】楊四清
【申請人】楊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