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床設計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包括:固定槽,固定槽具有上端敞開的第一空腔;升降槽,升降槽具有上、下端敞開的第二空腔,升降槽可上下移動地套設于固定槽并與固定槽相貼合,第一空腔與第二空腔連通;高度調節機構,包括折疊式起落架和驅動組件,折疊式起落架包括交叉鉸接的連桿,連桿的上端可滑動地設于升降槽的外側壁,且其下端可滑動地設于固定槽的外側壁;驅動組件在連桿的交叉處與連桿連接,用于驅動連桿運動以使折疊式起落架伸展或收縮,以實現帶動升降槽上升或下降。實現了工作液槽的高度的調節。
【專利說明】
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床設計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
【背景技術】
[0002]在機床加工領域,一些工件加工需要浸沒在工作液中進行,例如,電火花加工以工作液作為放電介質,工作液形成火花擊穿放電通道,并在放電結束后迅速恢復間隙的絕緣狀態,幫助電蝕產物拋出和排除。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不僅可以應用于電火花加工機床如電火花成形機、電火花線切割機上,而且可以應用于需要避免切削飛散及采用冷卻液的金屬加工機床上。這類機床需要采用專門的工作液槽盛放加工液。
[0003]現有技術中這一類機床,多數采用工作液槽側壁高度無法調整的結構,少數采用工作液槽高度可調節的結構。工作液槽側壁高度無法調整的結構,通常采用在液槽的一側設置開門式結構,用于安裝和拆卸工件,這樣的結構,使得工件拆裝的效率較低。而工作液槽高度可調節的結構,一般都是整個工作液槽和工作臺一起升降,使得機床的結構不緊湊、不合理,需要的動力較大,機床的承載能力較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4](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能夠實現工作液槽側壁高度的調節,滿足浸液加工對工作液槽的高度調節的需求。
[0006](二)技術方案
[0007]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包括:固定槽,固定槽具有上端敞開的第一空腔;升降槽,升降槽具有上、下端敞開的第二空腔,升降槽可上下移動地套設于固定槽并與固定槽相貼合,第一空腔與第二空腔連通;高度調節機構,包括折疊式起落架和驅動組件,折疊式起落架包括交叉鉸接的連桿,連桿的上端可滑動地設于升降槽的外側壁,且其下端可滑動地設于固定槽的外側壁;驅動組件在連桿的交叉處與連桿連接,用于驅動連桿運動以使折疊式起落架伸展或收縮,以實現帶動升降槽上升或下降。
[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連桿之間通過連接軸鉸接。
[0009]根據本實用新型,固定槽的外側壁和升降槽的外側壁上分別設有滑槽,連桿的上、下端分別通過連接軸可滑動地插設于滑槽中。
[0010]根據本實用新型,驅動組件包括電機、聯軸器、絲杠和設于絲杠的螺母,聯軸器的一端與電機連接,其另一端與絲杠連接;螺母通過連接軸與連桿鉸接。
[0011]根據本實用新型,優選地,交叉鉸接的連桿設有多組,多組交叉鉸接的連桿依次鉸接。
[0012]根據本實用新型,高度調節機構設有兩個,分別設于固定槽的兩側。
[0013]根據本實用新型,升降槽與固定槽之間設有密封件。
[0014]根據本實用新型,固定槽包括底板、內側板和外側板,內側板圍設于底板,與底板形成第一空腔;外側板圍設于底板并位于內側板的外側,與內側板之間形成環狀間隙;升降槽與內側板相貼合。
[0015]根據本實用新型,升降槽插設于環狀間隙中。
[0016]根據本實用新型,還包括工作臺,工作臺設于第一腔室。
[0017](三)有益效果
[0018]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點:
[0019]本實用新型的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由固定槽和升降槽共同構成,并通過高度調節機構的驅動組件驅動折疊式起落架伸展或收縮而帶動升降槽上升或下降,可以改變升降槽的上下位置,從而實現了該工作液槽的高度的調節,滿足了浸液加工對工作液槽的高度調節的需求:在需要對工件進行加工作業時,可使升降槽上升至工作液槽的高度以達到使用要求,然后注入工作液體,即可進行加工作業;在加工作業完畢需取出工件時,則可在排放完工作液槽內的工作液體后,使升降槽下降,工作液槽高度降低,從而可方便地將工件取出。該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具有運動平穩、工作效率高、噪聲小、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21]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的后視示意圖;
[0022]圖3是圖2中A部的放大圖;
[0023]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的驅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中:1:固定槽;11:底板;12:外側板;13:內側板;2:升降槽;3:密封件;4:工作臺;5:折疊式起落架;51:第一連桿;52:第二連桿;53:第三連桿;54:第四連桿;61:第一連接軸;62:第二連接軸;63:第三連接軸;64:第四連接軸;65:第五連接軸;66:第六連接軸;67:第七連接軸;68:第八連接軸;7:驅動組件;70:電機座;71:電機;72:聯軸器;73:絲杠;74:螺母;75:導軌。
【具體實施方式】
[0025]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26]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的一種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包括:固定槽1、升降槽2和高度調節機構。
[0027]其中,固定槽I具有上端敞開的第一空腔。升降槽2具有上、下端敞開的第二空腔,升降槽2可上下移動地套設于固定槽I并與固定槽I相貼合,第一空腔與第二空腔連通,第一空腔與第二空腔共同形成工作液槽的工作液盛放區域。升降槽2與固定槽I之間設有密封件3,以對升降槽2與固定槽I接觸面之間的縫隙進行密封,防止工作液滲漏。
[0028]具體地,本實施例的固定槽I包括底板11、外側板12和內側板13,內側板13圍設于底板11,內側板13呈環狀,內側板13與底板11形成第一空腔,在第一空腔內設有工作臺4,工作臺4設于底板11上,用于放置待加工工件。外側板12呈環狀,外側板12圍設于底板11并位于內側板13的外側,與內側板13之間形成環狀間隙。升降槽2插設于環狀間隙,且升降槽2與內側板13的外表面相貼合。在升降槽2與內側板13之間設有密封件3,密封件3為環狀密封條。環狀密封條可以嵌設在升降槽2的內表面并部分地相對其內表面突出,以與內側板13的外表面相接觸而起到密封作用;環狀密封條也可以嵌設在內側板13的外表面并部分地相對其外表面突出,以與升降槽2的內表面相接觸而起到密封作用。由此,可保證升降槽2在相對內側板13上下移動的同時使升降槽2與內側板13之間保持密封。當然,升降槽2也可以插設于第一腔室內并與內側板13的內表面相貼合。當密封件3損壞造成密封不嚴時,工作液盛放區域內的工作液將滲漏進入外側板12與內側板13之間形成的環狀間隙,從而避免了工作液外流。
[0029]本實施例的高度調節機構包括折疊式起落架5和驅動組件7,折疊式起落架5包括交叉鉸接的第一連桿51和第二連桿52,第一連桿51的上端可滑動地設于升降槽2的外側壁、第一連桿51的下端可滑動地設于固定槽I的外側壁;第二連桿52的上端可滑動地設于升降槽2的外側壁、第二連桿52的下端可滑動地設于固定槽I的外側壁。驅動組件7在第一連桿51和第二連桿52的交叉處與第一連桿51和第二連桿52連接,用于驅動第一連桿51和第二連桿52運動以使折疊式起落架5伸展或收縮,以實現帶動升降槽2上升或下降。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為了保證升降的穩定性,高度調節機構設有兩個,分別設于固定槽I的兩側,且高度調節機構設于固定槽I的底板11。
[0030]其中,交叉鉸接的第一連桿51和第二連桿52可以設有多組,且多組交叉鉸接的第一連桿51和第二連桿52依次鉸接。當設有多組交叉鉸接的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時,僅位于最上方的第一連桿的上端和第二連桿的上端可滑動地設于升降槽2的外側壁;僅位于最下方的第一連桿的下端和第二連桿的下端可滑動地設于固定槽I的外側壁;驅動組件僅與位于最下方的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連接。具體到本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折疊式起落架5設有兩組交叉鉸接的第一連桿51和第二連桿52,為了方便說明,分別稱為第一連桿51、第二連桿52、第三連桿53和第四連桿54。其中,第一連桿51和第二連桿52呈X形交叉連接并在各自的中點處通過第一連接軸61鉸接,且第一連桿51和第二連桿52與第一連接軸61之間均設有軸承。第三連桿53和第四連桿54呈X形交叉連接并在各自的中點處通過第二連接軸62鉸接,且第三連桿53和第四連桿54與第二連接軸62之間均設有軸承。第一連桿51的上端通過第三連接軸63與升降槽2的外側壁連接,且第一連桿51與第三連接軸63之間設有軸承,升降槽2的外側壁設有與第三連接軸63相配合的滑槽;第一連桿51的下端通過第四連接軸64與第四連桿54的上端鉸接,且第一連桿51和第四連桿54與第四連接軸64之間均設有軸承;第四連桿54的下端通過第五連接軸65與固定槽I的外側壁連接,且第四連桿54與第五連接軸65之間設有軸承,固定槽I的外側壁設有與第五連接軸65相配合的滑槽。第二連桿52的上端通過第六連接軸66與升降槽2的外側壁連接,且第二連桿52與第六連接軸66之間設有軸承,升降槽2的外側壁設有與第六連接軸66相配合的滑槽;第二連桿52的下端通過第七連接軸67與第三連桿53的上端鉸接,且第二連桿52和第三連桿53與第七連接軸67之間均設有軸承;第三連桿53的下端通過第八連接軸68與固定槽I的外側壁連接,且第三連桿53與第八連接軸68之間設有軸承,固定槽I的外側壁設有與第八連接軸68相配合的滑槽。由此構成上、下兩端分別可滑動地設于升降槽2的外側壁和固定槽I的外側壁的折疊式起落架5。
[0031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驅動組件7包括電機71、聯軸器72、絲杠73和設于絲杠73的螺母74,電機71設于電機座70。絲杠73垂直于水平面設置,絲杠73的兩側設有垂直于水平面設置的導軌75,螺母74與導軌75接觸。聯軸器72的一端與電機71連接,聯軸器72的另一端與絲杠73連接。螺母74與位于折疊式起落架5的下端的第三連桿53和第四連桿54的交叉處鉸接。如圖3所示,第二連接軸62的一端與第三連桿53和第四連桿54鉸接,第二連接軸62的另一端與螺母74連接。通過電機71驅動絲杠73轉動,可帶動絲杠73上的螺母74沿絲杠73做上下直線運動,從而帶動與螺母74連接的第三連桿53及第四連桿54的交叉處上下移動,進而驅動折疊式起落架5伸展或收縮,實現其高度的上升或下降,并帶動升降槽2隨之上升或下降。由此實現了升降槽2高度的調節。
[0032]本實施例的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由固定槽I和升降槽2共同構成,并通過高度調節機構的驅動組件7驅動折疊式起落架5伸展或收縮而帶動升降槽2上升或下降,可以改變升降槽2的上下位置,從而實現了該工作液槽的高度的調節,滿足了浸液加工對工作液槽的高度調節的需求:在需要對工件進行加工作業時,可使升降槽2上升至工作液槽的高度以達到使用要求,然后注入工作液體,即可進行加工作業;在加工作業完畢需取出工件時,則可在排放完工作液槽內的工作液體后,使升降槽2下降,工作液槽高度降低,從而可方便地將工件取出。該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具有運動平穩、工作效率高、噪聲小、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0033]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具有上端敞開的第一空腔; 升降槽,所述升降槽具有上、下端敞開的第二空腔,所述升降槽可上下移動地套設于所述固定槽并與所述固定槽相貼合,所述第一空腔與所述第二空腔連通; 高度調節機構,包括折疊式起落架和驅動組件,所述折疊式起落架包括交叉鉸接的連桿,所述連桿的上端可滑動地設于所述升降槽的外側壁,且其下端可滑動地設于所述固定槽的外側壁;所述驅動組件在所述連桿的交叉處與所述連桿連接,用于驅動所述連桿運動以使所述折疊式起落架伸展或收縮,以實現帶動所述升降槽上升或下降。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桿之間通過連接軸鉸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外側壁和所述升降槽的外側壁上分別設有滑槽,所述連桿的上、下端分別通過連接軸可滑動地插設于所述滑槽中。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組件包括電機、聯軸器、絲杠和設于所述絲杠的螺母,所述聯軸器的一端與所述電機連接,其另一端與所述絲杠連接;所述螺母通過連接軸與所述連桿鉸接。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鉸接的連桿設有多組,多組所述交叉鉸接的連桿依次鉸接。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調節機構設有兩個,分別設于所述固定槽的兩側。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槽與所述固定槽之間設有密封件。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包括底板、內側板和外側板,所述內側板圍設于所述底板,與所述底板形成所述第一空腔;所述外側板圍設于所述底板并位于所述內側板的外側,與所述內側板之間形成環狀間隙;所述升降槽與所述內側板相貼合。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槽插設于所述環狀間隙中。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調節的工作液槽,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工作臺,所述工作臺設于所述第一空腔。
【文檔編號】B23H1/10GK205571634SQ201620319679
【公開日】2016年9月14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5日
【發明人】李艷, 蔡延華, 劉建勇
【申請人】北京市電加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