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拉削泵出口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連接有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返回泵出口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連接有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主油缸的上腔與下腔分別與主方向控制閥連通,主方向控制閥與油箱之間連接有主油缸回油油路,蓄能器閥組的充放油口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管道上,蓄能器閥組的充放油口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連接有接通或截斷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的第一控制閥組,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連接有接通或截斷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的第二控制閥組。本實用新型利用蓄能器與拉削泵并聯對主油缸拉削工作行程供油,在保證表面光滑度的前提下,拉削速度可達63米/分鐘,彌補了氮化熱處理后的零件表面硬度太高不能拉削加工的缺憾。
【專利說明】
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傳動與控制技術,特別的,涉及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
【背景技術】
[0002]拉床是一種拉削機床,上拉式拉床的工作原理是:夾刀不動,將加工零件裝夾在主溜板上,加工零件向上運動拉削,現有技術中的拉床最快的拉削速度只有8米/分鐘左右,并且要求拉削加工前,零件表面不得作硬化熱處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現在人們要求零件在氮化熱處理后形成加工表面硬度在HRC50度時,仍能夠進行表面拉削加工,本實用新型經過大量實驗驗證,得出拉床拉削速度在63米/分鐘左右時能達到技術要求,而目前國內還沒有加工零件在氮化熱處理后形成高硬度的上拉式高速拉床液壓系統。現有技術中目前沒有找到關于高速拉床的相關描述,中國專利CN201120193516.4公開了一種上拉式內拉床液壓系統,其利用可編程控制器來控制比例流量閥和比例壓力閥,實現拉削缸的無級變速,對于如何滿足高表面硬度的零件加工,并未提及。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以解決【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包括拉削栗、返回栗、主方向控制閥、主油缸、油箱、蓄能器閥組,拉削栗出□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連接有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返回栗出口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連接有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主油缸的上腔與下腔分別與主方向控制閥連通,主方向控制閥與油箱之間連接有主油缸回油油路,主方向控制閥選擇使主油缸的下腔與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或主油缸回油油路連通,主方向控制閥選擇使主油缸的上腔與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或主油缸回油油路連通;所述蓄能器閥組的充放油口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管道上,蓄能器閥組的充放油口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連接有接通或截斷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的第一控制閥組,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連接有接通或截斷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的第二控制閥組。
[0005]蓄能器閥組的充放油口與拉削栗之間連接有單向閥A,單向閥A的入口與拉削栗出口連接,單向閥A的出口與蓄能器閥組的充放油口連接,單向閥A與拉削栗之間的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上連接有接通或截斷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的第三控制閥組。
[0006]進一步的,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出口與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的出口連接到主方向控制閥的同一個入口處,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還連接有單向閥B,單向閥B的入口與第二控制閥組的入口以及返回栗的出口連接,單向閥B的出口與第一控制閥組的出口以及主方向控制閥的入口連接。
[0007]進一步的,主油缸的下腔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的油路管道上還連接有為下腔回油提供一定背壓的第四控制閥組,第四控制閥組包括單向閥D、換向閥D、溢流閥D、插裝閥D,單向閥D入口與主方向控制閥連接,單向閥D出口與主油缸下腔連接,插裝閥D的進油口連接到單向閥D出口與主油缸下腔的連接管路上,插裝閥D的出油口連接到主方向控制閥與主油缸上腔的連接管路上,插裝閥D的控制油口分別與換向閥D及插裝閥D的進油口連接,換向閥D另與溢流閥D的進油口連接,溢流閥D的出油口與油箱連接,換向閥D的一個位置位使插裝閥D的進油口與出油口截止,換向閥D的另一個位置使插裝閥D進油口與溢流閥D的進油口連通,當插裝閥D進油口處的壓力小于溢流閥D的調定壓力時,插裝閥D進油口與出油口連通,油液經插裝閥D的出油口進入主油缸上腔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的連接管路,加快活塞桿的返回速度。
[0008]進一步的,主油缸上腔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的連接管路上還連接有第六安全閥組,所述第六安全閥組包括插裝閥H與溢流閥H,插裝閥H的進油口、插裝閥H的控制油口、及溢流閥H的進油口均連接到主油缸上腔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的連接管路上,插裝閥H的出油口連接到主油缸回油油路上,溢流閥H的出油口與油箱連接。
[0009]進一步的,所述第四控制閥組還包括液控單向閥F,溢流閥D的出油口先連接到液控單向閥F的出口,再通過液控單向閥F的入口與油箱連接,所述液壓控制系統還包括外控栗,外控栗的出口通過換向閥F連接到液控單向閥F的控制油口。
[0010]所述主方向控制閥采用帶液壓先導控制及外部電反饋控制的比例伺服閥,主油缸設有檢測活塞桿行程的并與比例伺服閥電信號接收終端連接的位移傳感器,外控栗與伺服閥的先導控制油口連接,為伺服閥提供液壓先導控制信號。
[0011]進一步的,所述外控栗的出口處連有接通或截斷外控栗提供的控制油的第五控制閥組,第五控制閥組包括換向閥E、溢流閥E,溢流閥E的進油口及換向閥E分別與外控栗的出口連接,溢流閥E的出油口與油箱連接,換向閥E另與油箱連接,換向閥E的一個位置使外控栗出口直接與油箱連通,換向閥E的另一個位置使外控栗出口直接與油箱斷開并由溢流閥E提供安全壓力。
[0012]所述蓄能器閥組包括依次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上的截止閥A與蓄能器,蓄能器充放油口與油箱之間分別連接有截止閥B、溢流閥G、換向閥G。
[0013]進一步的,所述蓄能器為充放油口并聯在一起的多級蓄能器。
[0014]所述第一控制閥組包括換向閥A與插裝閥A,插裝閥A的進油口、出油口均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上,換向閥A—個位置位使插裝閥A的控制油口與油箱連通,插裝閥A的進油口與出油口連通;換向閥A另一個位置使插裝閥A的進油口與控制油口連通,插裝閥A的進油口與出油口截止。
[0015]所述第二控制閥組包括換向閥B、插裝閥B、溢流閥B,插裝閥B的進油口連接到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插裝閥B的出油口連接到油箱,溢流閥B的進油口、插裝閥B的進油口、及換向閥B均與插裝閥B的控制油口連接,溢流閥B出油口與油箱連接,換向閥B另與油箱連接,換向閥B的一個位置使返回栗的出口油回流入油箱,換向閥B的另一個位置使返回栗的出口油流向主方向控制閥,并由溢流閥B提供安全壓力。
[0016]進一步的,返回栗的出口處還連接有第七安全閥組,第七安全閥組采用單個溢流閥I O
[0017]所述第三控制閥組包括換向閥C、插裝閥C、溢流閥C,插裝閥C的進油口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上,插裝閥C的出油口連接到油箱,插裝閥C的控制油口分別與溢流閥C的進油口、插裝閥C的進油口、換向閥C連接,溢流閥C出油口與油箱連接,換向閥C另與油箱連接,換向閥C的一個位置使拉削栗的出口油回流入油箱,換向閥C的另一個位置使拉削栗的出口油流向主方向控制閥,并由溢流閥C提供安全壓力。
[0018]進一步的,所述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為上拉式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即主油缸下腔進油、活塞桿向上運動時進行拉削工作。
[0019]進一步的,所述主油缸采用雙聯油缸,所述主油缸上腔為有桿腔,下腔為無桿腔;蓄能器閥組的充放油口與第一控制閥組之間連接有壓力傳感器。
[0020]進一步的,所述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還包括裝夾工件與刀具的輔助油缸、對機床導軌進行冷卻的潤滑油腔、輔助栗,每一個輔助油缸分別通過換向閥與輔助栗及油箱連接,形成循環油路;每一個輔助油缸的兩個油腔分別與該輔助油缸對應的換向閥連接,每一個油腔與其對應的換向閥之間連接有可調單向節流閥。
[0021]所述輔助油缸包括將刀具送至或退出加工位置的送提刀油缸、裝夾刀具的主夾刀油缸與輔夾刀油缸、將加工零件送至或退出加工位置的推送料油缸、對加工零件進行限位的定位油缸、沿水平方向夾緊加工零件的夾緊油缸。
[0022]潤滑油腔的入口通過換向閥O與輔助栗的出口連接,潤滑油腔的入口與換向閥O之間連接有可調單向節流閥O,潤滑油腔的出口與油箱連接。
[0023]所述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還包括沿豎直方向壓緊加工零件的壓緊油缸,壓緊油缸有桿腔與油箱連接,無桿腔通過換向閥R及單向閥R與輔助栗連接。
[0024]送提刀油缸與輔助栗及油箱之間連接的換向閥為兩個并聯的換向閥J與換向閥K,換向閥J對應兩個可調單向節流閥分別為可調單向節流閥JX與可調單向節流閥JY,換向閥K對應兩個可調單向節流閥分別為可調單向節流閥KX與可調單向節流閥KY,即送提刀油缸兩個油腔均對應兩個換向閥、四個可調單向節流閥。
[0025]進一步的,送提刀油缸的上腔與換向閥J及換向閥K之間的連接管路上及送提刀油缸的下腔與換向閥J及換向閥K之間的連接管路上均連接有液控單向閥,其中換向閥J與送提刀油缸上腔及下腔之間的管路上對應的兩個液控單向閥分別為液控單向閥JX與液控單向閥JY互聯控制,換向閥K與送提刀油缸上腔及下腔之間的管路上對應的兩個液控單向閥分別為液控單向閥KX與液控單向閥KY互聯控制。
[0026]進一步的,送提刀油缸下腔與換向閥J的連接管路上連接有溢流閥J,溢流閥J的進油口連接到送提刀油缸下腔與換向閥J的連接管路上,溢流閥J的出油口與油箱連接;送提刀油缸下腔與換向閥K的連接管路上連接有溢流閥K,溢流閥K的進油口連接到送提刀油缸下腔與換向閥K的連接管路上,溢流閥K的出油口與油箱連接。
[0027]進一步的,輔助栗與換向閥O之間連接有溢流閥0,油箱與潤滑油腔之間連接有為潤滑油腔提供回油背壓的溢流閥T,輔助栗與換向閥Q之間連接有溢流閥Q,輔助栗出口處連接有溢流閥S84,為輔助系統提供安全壓力。
[0028]進一步的,輔助栗的出口依次連接有單向閥S與二位四通換向閥S。
[0029]進一步的,所述拉削栗、返回栗、外控栗的出油口分別連接有過濾器A、過濾器B、過濾器C,各輔助油缸與油箱之間的回油油路上連接有過濾器D,所述油箱還連接有油冷機、液位傳感器、油溫傳感器。
[0030]所述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還設有控制器,拉削栗、返回栗、外控栗、輔助栗、主方向控制閥、油冷機、液位傳感器、壓力傳感器、位移傳感器、及各換向閥均由控制器電連接控制。
[0031]所述拉削栗采用定量栗,返回栗、外控栗、輔助栗、采用變量栗。
[0032]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利用蓄能器與拉削栗并聯對主油缸拉削工作行程供油,經測試,使用本實用新型的液壓控制系統加工表面經氮化熱處理的零件,在保證表面光滑度的前提下,其拉削速度可達63米/分鐘,返回速度可達23米/分鐘,拉削及返回速度大大提升,效率大大提高,彌補了現有技術中氮化熱處理后的零件表面硬度太高不能拉削加工的缺憾,且蓄能器利用主油缸的返回過程充液蓄能,無需單獨的充液蓄能時間,蓄能與返回行程互不干涉,整個系統精簡易控,帶位移傳感器的伺服閥使整個系統具備自適應反饋調節功能,控制更精準,減小流量脈動,系統更平穩,主油缸返回行程中,下腔部分油液返流至上腔,使活塞桿快速返回,提高效率。
[0033]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之外,本實用新型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0034]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35]圖1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主油缸及其閥塊組液壓原理圖;
[0036]圖2是本實用新型優選實施例的各輔油缸及其閥塊組液壓原理圖;
[0037]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圖1的A-A放大視圖;
[0038]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圖1的B-B放大視圖;
[0039]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圖1的C-C放大視圖。
[0040]圖中:1、拉削栗;11、單向閥A; 12、第一控制閥組;121、換向閥A; 122、插裝閥A; 13、第三控制閥組;131、換向閥C; 132、插裝閥C; 133、溢流閥C; 14、過濾器A; 15、第四控制閥組;151、單向閥D; 152、換向閥D; 153、溢流閥D; 154、插裝閥D; 155、液控單向閥F; 16、第六安全閥組;161、插裝閥H; 162、溢流閥H; 2、返回栗;21、第二控制閥組;211、換向閥B;212、插裝閥B;213、溢流閥B; 22、溢流閥I; 23、過濾器B; 24、壓力傳感器;25、單向閥B; 3、主方向控制閥(伺服閥);31、位移傳感器;4、主油缸;5、油箱;51、油冷機;52、液位傳感器;53、油溫傳感器;6、蓄能器閥組;61、截止閥A;62、截止閥B;63、溢流閥G;64、換向閥G;65、蓄能器;7、外控栗;71、換向閥F;72、第五控制閥組;721、換向閥E;722、溢流閥E;8、輔助栗;81、單向閥S;82、換向閥S;83、過濾器D;84、溢流閥S;9、溢流閥J;90、溢流閥K;91、送提刀油缸;911、換向閥J;912、換向閥K; 913、可調單向節流閥JX; 914、可調單向節流閥JY; 915、可調單向節流閥KX; 916、可調單向節流閥KY; 917、液控單向閥JX; 918、液控單向閥KX; 919、液控單向閥JY; 910、液控單向閥KY; 92、主夾刀油缸;93、輔夾刀油缸;94、推送料油缸;95、定位油缸;96、夾緊油缸;961、換向閥Q; 962、溢流閥Q; 97、壓緊油缸;971、換向閥R; 972、單向閥R; 100、潤滑油腔;101、換向閥O; 102、單向節流閥O; 103、溢流閥O; 104、溢流閥T;
【具體實施方式】
[0041]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根據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0042]參見圖1?圖2的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包括拉削栗1、返回栗2、主方向控制閥3、主油缸4、油箱5、蓄能器閥組6,拉削栗I出口與主方向控制閥3之間連接有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X,返回栗2出口與主方向控制閥3之間連接有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Y,主油缸4的上腔與下腔分別與主方向控制閥3連通,主方向控制閥3與油箱5之間連接有主油缸回油油路W,主方向控制閥3選擇使主油缸4的下腔與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X或主油缸回油油路W連通,主方向控制閥3選擇使主油缸4的上腔與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Y或主油缸回油油路W連通;蓄能器閥組6的充放油口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X管道上,蓄能器閥組6的充放油口與拉削栗I之間連接有單向閥Al I,單向閥Al I的入口與拉削栗I出口連接,單向閥Al I的出口與蓄能器閥組6的充放油口連接,蓄能器閥組6的充放油口與主方向控制閥3之間連接有接通或截斷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X的第一控制閥組12,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Y上連接有接通或截斷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Y的第二控制閥組21,單向閥Al I與拉削栗I之間的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X上連接有接通或截斷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X的第三控制閥組13。
[0043]主油缸4的下腔與主方向控制閥3之間的油路管道上還連接有為下腔回油提供一定背壓的第四控制閥組15,第四控制閥組15包括單向閥D151、二位四通換向閥D152、溢流閥D153、插裝閥D154,單向閥D151入口與主方向控制閥3連接,單向閥D151出口與主油缸4下腔連接,插裝閥D154的進油口連接到單向閥D151出口與主油缸4下腔的連接管路上,插裝閥D154的出油口連接到主方向控制閥3與主油缸4上腔的連接管路上,插裝閥D154的控制油口分別與換向閥D152及插裝閥D154的進油口連接,換向閥D152另與溢流閥D153的進油口連接,溢流閥D153的出油口與油箱5連接,換向閥D15 2的上位使插裝閥D154的進油口與出油口截止,換向閥D152的下位使插裝閥D154進油口與溢流閥D153的進油口連通。當插裝閥D154進油口處的壓力小于溢流閥D153的調定壓力時,插裝閥D154進油口與出油口連通,油液經插裝閥D154的出油口進入主油缸4上腔與主方向控制閥3之間的連接管路,加快活塞桿的返回速度。
[0044]主油缸4上腔與主方向控制閥3之間的連接管路上還連接有第六安全閥組16,第六安全閥組16包括插裝閥Hl61與溢流閥Hl62,插裝閥Hl61的進油口、插裝閥Hl61的控制油口、及溢流閥H162的進油口均連接到主油缸4上腔與主方向控制閥3之間的連接管路上,插裝閥H161的出油口連接到主油缸回油油路W上,溢流閥H162的出油口與油箱5連接,本實施例中,溢流閥Hl 62的調定壓力為300bar。
[0045]第四控制閥組15還包括液控單向閥F155,溢流閥D153的出油口先連接到液控單向閥F155的出口,再通過液控單向閥F155的入口與油箱5連接,本液壓控制系統還包括外控栗7,外控栗7的出口通過二位四通換向閥F71連接到液控單向閥Fl 55的控制油口。
[0046]本實施例中,主方向控制閥3采用帶液壓先導控制及外部電反饋控制的比例伺服閥,主油缸4設有檢測活塞桿行程的并與比例伺服閥3電信號接收終端連接的位移傳感器31,位移傳感器31將活塞桿的行程通過遞增或遞減的電流反饋至比例伺服閥3,從而控制比例伺服閥3油口開合及開口大小,外控栗7出口與換向閥F71之間的管路上另連有一條與比例伺服閥3的液壓先導控制回路連通的控制油路Z,由外控栗7控制比例伺服閥3的啟動及關閉動作。
[0047]進一步的,外控栗7的出口處連有接通或截斷外控栗7提供的控制油的第五控制閥組72,第五控制閥組72包括二位四通換向閥E721、溢流閥E722,溢流閥E722的進油口及換向閥E721分別與外控栗7的出口連接,溢流閥E722的出油口與油箱5連接,換向閥E721另與油箱5連接,換向閥E721的右位使外控栗7出口直接與油箱5連通,換向閥E721的左位使外控栗7出口直接與油箱5斷開并由溢流閥E722提供安全壓力,本實施例中,溢流閥E722的調定壓力為40bar。
[0048]蓄能器閥組6包括依次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X上的截止閥A61與蓄能器65,蓄能器65充放油口與油箱5之間分別連接有截止閥B62、溢流閥G63、二位三通換向閥G64,本實施例中,溢流閥G63的調定壓力為330bar,截止閥A61常開,截止閥B62常閉,換向閥G位于左位時,蓄能器65直接與油箱5連通,換向閥G64位于右位時,蓄能器65與油箱5斷開,由拉削栗I對蓄能器65補液充能或由蓄能器65對外排液放能。
[0049]本實施例中,蓄能器65為充放油口并聯的二級蓄能器。
[0050]第一控制閥組12包括二位四通的換向閥A121與插裝閥A122,插裝閥A122的進油口、出油口均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X上,換向閥A121左位使插裝閥A122的控制油口與油箱5連通,插裝閥A122的進油口與出油口連通;換向閥A121右位使插裝閥A122的進油口與控制油口連通,插裝閥Al 22的進油口與出油口截止。
[0051 ] 第二控制閥組21包括二位四通的換向閥B211、插裝閥B212、溢流閥B213,插裝閥B212的進油口連接到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Y上,插裝閥B212的出油口連接到油箱5,溢流閥B213的進油口、插裝閥B212的進油口、及換向閥B211均與插裝閥B212的控制油口連接,溢流閥B213出油口與油箱5連接,換向閥B211另與油箱5連接,換向閥B211的上位使返回栗2的出口油回流入油箱5,換向閥B211的下位使返回栗2的出口油流向主方向控制閥3,并由溢流閥B213提供安全壓力,本實施例中,溢流閥B213的調定壓力為60bar。
[0052]本實施例中,返回栗2的出口處還連接有第七安全閥組,第七安全閥組采用單個溢流閥122,本實施例中,溢流閥122的調定壓力為40bar。
[0053 ] 第三控制閥組13包括二位四通換向閥C131、插裝閥C132、溢流閥C133,插裝閥C13 2的進油口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X上,插裝閥Cl 32的出油口連接到油箱5,插裝閥Cl 32的控制油口分別與溢流閥C133的進油口、插裝閥C132的進油口、換向閥C131連接,溢流閥C13 3出油口與油箱5連接,換向閥C131另與油箱5連接,換向閥C131的右位使拉削栗I的出口油回流入油箱5,換向閥C131的左位使拉削栗I的出口油流向主方向控制閥3,并由溢流閥C133提供安全壓力,本實施例中,溢流閥C133調定壓力為220bar。
[0054]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X出口與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Y的出口連接到主方向控制閥3的同一個入口處,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X出口與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Y的出口之間連接有單向閥B25,單向閥B25的入口與第二控制閥組21的入口即插裝閥B212的入口以及返回栗2的出口連接,單向閥B25的出口與第一控制閥組12的出口即插裝閥A122的出口以及伺服閥3的入口連接。
[0055]主油缸4采用雙聯油缸,蓄能器閥組6的充放油口與第一控制閥組12之間連接有壓力傳感器24。
[0056]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還包括裝夾工件與刀具的輔助油缸、對機床導軌進行冷卻的潤滑油腔100、輔助栗8,每一個輔助油缸分別通過換向閥與輔助栗8及油箱5連接,形成循環油路;每一個輔助油缸的兩個油腔分別與該輔助油缸對應的換向閥連接,每一個油腔與其對應的換向閥之間連接有可調單向節流閥,可調單向節流閥中,單向閥的入口與換向閥連接,單向閥的出口與輔助油缸油腔連接。
[0057]助油缸包括將刀具送至或退出加工位置的送提刀油缸91、裝夾刀具的主夾刀油缸92與輔夾刀油缸93、將加工零件送至或退出加工位置的推送料油缸94、對加工零件進行限位的定位油缸95、沿水平方向夾緊加工零件的夾緊油缸96。
[0058]潤滑油腔1 O的入口通過換向閥O1I與輔助栗8的出口連接,潤滑油腔1 O的入口與換向閥O1I之間連接有可調單向節流閥O1 2,潤滑油腔1 O的出口與油箱5連接,可調單向節流閥0102中,單向閥的入口與換向閥0101連接,單向閥的出口與潤滑油腔100連接。
[0059]本實施例中,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還包括沿豎直方向壓緊加工零件的壓緊油缸97,本實施例中,壓緊油缸97為單作用彈簧復位缸,其有桿腔抵有用于壓緊加工零件的彈簧,有桿腔與油箱5連接,無桿腔通過二位四通換向閥R971及單向閥R972與輔助栗8連接。
[0060]送提刀油缸91與輔助栗8及油箱5之間連接的換向閥為兩個并聯的換向閥J911與換向閥K 912,換向閥J 911對應兩個可調單向節流閥分別為可調單向節流閥J X 913與可調單向節流閥JY914,換向閥K912對應兩個可調單向節流閥分別為可調單向節流閥KX915與可調單向節流閥KY916,即送提刀油缸91兩個油腔均對應兩個換向閥、四個可調單向節流閥。[0061 ]本實施例中,送提刀油缸91的上腔與換向閥J911及換向閥K912之間的連接管路上及送提刀油缸91的下腔與換向閥J911及換向閥K912之間的連接管路上均連接有液控單向閥,其中換向閥J911與送提刀油缸91上腔及下腔之間的管路上對應的兩個液控單向閥分別為液控單向閥JX917與液控單向閥JY919,兩者互聯控制,換向閥K912與送提刀油缸91上腔及下腔之間的管路上對應的兩個液控單向閥分別為液控單向閥KX918與液控單向閥KY910,兩者互聯控制。
[0062 ]送提刀油缸91下腔與換向閥J911的連接管路上連接有溢流閥J9,溢流閥J9的進油口連接到送提刀油缸91下腔與換向閥J911的連接管路上,溢流閥J的出油口與油箱5連接;送提刀油缸91下腔與換向閥K912的連接管路上連接有溢流閥K90,溢流閥K90的進油口連接到送提刀油缸91下腔與換向閥K912的連接管路上,溢流閥K90的出油口與油箱5連接。
[0063]輔助栗8與換向閥0101之間連接有溢流閥0103,油箱5與潤滑油腔100之間連接有為潤滑油腔100提供回油背壓的溢流閥T104,輔助栗8與換向閥Q961之間連接有溢流閥Q9620
[0064]輔助栗8的出口依次連接有單向閥S81與二位四通換向閥S82。
[0065]拉削栗1、返回栗2、外控栗7的出油口分別連接有過濾器A14、過濾器B23、過濾器C73,各輔助油缸與油箱5之間的回油油路上連接有過濾器D83,油箱5還連接有油冷機51、液位傳感器52、油溫傳感器53。
[0066]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還設有控制器,拉削栗1、返回栗2、外控栗7、輔助栗8、主方向控制閥3、油冷機51、液位傳感器52、油溫傳感器53、壓力傳感器24、位移傳感器31、及各換向閥均由控制器電連接控制。
[0067]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大致如下:
[0068]工作:主油缸下腔進油,上腔回油,換向閥C131位于左位,換向閥G64位于右位,蓄能器65排油放能,換向閥D152位于上位,換向閥F71位于左位,換向閥A121位于左位,換向閥B211位于上位,返回栗2供油回流入油箱5,換向閥E721位于左位,伺服閥3開啟并逐漸移到左位,蓄能器65及拉削栗I排出的油經插裝閥A122、伺服閥3、單向閥D151進入主油缸4下腔,上腔油經伺服閥3回流入油箱5。
[0069]返回:主油缸上腔進油,下腔回油,換向閥C131位于左位,換向閥G64位于右位,換向閥D152位于下位,換向閥F71位于左位,換向閥A121位于右位,拉削栗I對蓄能器65充油蓄能,換向閥B211位于下位,返回栗2供油經過濾器B23、單向閥B25、伺服閥3進入主油缸4上腔,下腔油部分經插裝閥D154返流入上腔,實現活塞桿快速返回,另一部分經溢流閥D153、液控單向閥Fl 55回流入油箱。
[0070]送刀:送提刀油缸上腔進油,下腔回油,換向閥S82位于左位,換向閥J911與換向閥K912中任一個位于左位時送刀,換向閥J911與換向閥K912均位于左位時快速送刀;
[0071]提刀:送提刀油缸下腔進油,上腔回油,換向閥J911與換向閥K912中任一個位于右位時提刀,換向閥J911與換向閥K912均位于右位時快速提刀。
[0072]導軌潤滑:換向閥0101位于右位,輔助栗出口油經溢流閥0103、換向閥0101、可調單向節流閥0102進入潤滑油腔100,兩從潤滑油腔100出口、溢流閥T104、過濾器D83回流入油箱5。
[0073]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拉削栗、返回栗、主方向控制閥、主油缸、油箱、蓄能器閥組,拉削栗出口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連接有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返回栗出口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連接有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主油缸的上腔與下腔分別與主方向控制閥連通,主方向控制閥與油箱之間連接有主油缸回油油路,主方向控制閥選擇使主油缸的下腔與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或主油缸回油油路連通,主方向控制閥選擇使主油缸的上腔與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或主油缸回油油路連通;所述蓄能器閥組的充放油口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管道上,蓄能器閥組的充放油口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連接有接通或截斷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的第一控制閥組,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連接有接通或截斷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的第二控制閥組。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蓄能器閥組的充放油口與拉削栗之間連接有單向閥A,單向閥A的入口與拉削栗出口連接,單向閥A的出口與蓄能器閥組的充放油口連接,單向閥A與拉削栗之間的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上連接有接通或截斷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的第三控制閥組; 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出口與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的出口連接到主方向控制閥的同一個入口處,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還連接有單向閥B,單向閥B的入口與第二控制閥組的入口以及返回栗的出口連接,單向閥B的出口與第一控制閥組的出口及主方向控制閥的入口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主油缸的下腔與主方向控制閥之間的油路管道上還連接有為下腔回油提供一定背壓的第四控制閥組,第四控制閥組包括單向閥D、換向閥D、溢流閥D、插裝閥D,單向閥D入口與主方向控制閥連接,單向閥D出口與主油缸下腔連接,插裝閥D的進油口連接到單向閥D出口與主油缸下腔的連接管路上,插裝閥D的出油口連接到主方向控制閥與主油缸上腔的連接管路上,插裝閥D的控制油口分別與換向閥D及插裝閥D的進油口連接,換向閥D另與溢流閥D的進油口連接,溢流閥D的出油口與油箱連接,換向閥D的一個位置位使插裝閥D的進油口與出油口截止,換向閥D的另一個位置使插裝閥D進油口與溢流閥D的進油口連通。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控制閥組還包括液控單向閥F,溢流閥D的出油口先連接到液控單向閥F的出口,再通過液控單向閥F的入口與油箱連接,所述液壓控制系統還包括外控栗,外控栗的出口通過換向閥F連接到液控單向閥F的控制油口,所述主方向控制閥采用帶液壓先導控制及外部電反饋控制的比例伺服閥,主油缸設有檢測活塞桿行程的并與比例伺服閥電信號接收終端連接的位移傳感器,外控栗與伺服閥的先導控制油口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控栗的出口處連有接通或截斷外控栗提供的控制油的第五控制閥組,第五控制閥組包括換向閥E、溢流閥E,溢流閥E的進油口及換向閥E分別與外控栗的出口連接,溢流閥E的出油口與油箱連接,換向閥E另與油箱連接,換向閥E的一個位置使外控栗出口直接與油箱連通,換向閥E的另一個位置使外控栗出口直接與油箱斷開并由溢流閥E提供安全壓力。6.根據權利要求2?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閥組包括依次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上的截止閥A與蓄能器,蓄能器充放油口與油箱之間分別連接有截止閥B、溢流閥G、換向閥G; 所述第一控制閥組包括換向閥A與插裝閥A,插裝閥A的進油口、出油口均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上,換向閥A—個位置位使插裝閥A的控制油口與油箱連通,插裝閥A的進油口與出油口連通;換向閥A另一個位置使插裝閥A的進油口與控制油口連通,插裝閥A的進油口與出油口截止; 所述第二控制閥組包括換向閥B、插裝閥B、溢流閥B,插裝閥B的進油口連接到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插裝閥B的出油口連接到油箱,溢流閥B的進油口、插裝閥B的進油口、及換向閥B均與插裝閥B的控制油口連接,溢流閥B出油口與油箱連接,換向閥B另與油箱連接,換向閥B的一個位置使返回栗的出口油回流入油箱,換向閥B的另一個位置使返回栗的出口油流向主方向控制閥,并由溢流閥B提供安全壓力; 所述第三控制閥組包括換向閥C、插裝閥C、溢流閥C,插裝閥C的進油口連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上,插裝閥C的出油口連接到油箱,插裝閥C的控制油口分別與溢流閥C的進油口、插裝閥C的進油口、換向閥C連接,溢流閥C出油口與油箱連接,換向閥C另與油箱連接,換向閥C的一個位置使拉削栗的出口油回流入油箱,換向閥C的另一個位置使拉削栗的出口油流向主方向控制閥,并由溢流閥C提供安全壓力。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還包括裝夾工件與刀具的輔助油缸、對機床導軌進行冷卻的潤滑油腔、輔助栗,每一個輔助油缸分別通過換向閥與輔助栗及油箱連接,形成循環油路;每一個輔助油缸的兩個油腔分別與該輔助油缸對應的換向閥連接,每一個油腔與其對應的換向閥之間連接有可調單向節流閥。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油缸包括將刀具送至或退出加工位置的送提刀油缸、裝夾刀具的主夾刀油缸與輔夾刀油缸、將加工零件送至或退出加工位置的推送料油缸、對加工零件進行限位的定位油缸、沿水平方向夾緊加工零件的夾緊油缸; 潤滑油腔的入口通過換向閥O與輔助栗的出口連接,潤滑油腔的入口與換向閥O之間連接有可調單向節流閥O,潤滑油腔的出口與油箱連接; 所述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還包括沿豎直方向壓緊加工零件的壓緊油缸,壓緊油缸有桿腔與油箱連接,無桿腔通過換向閥R及單向閥R與輔助栗連接。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送提刀油缸與輔助栗及油箱之間連接的換向閥為兩個并聯的換向閥J與換向閥K,換向閥J對應兩個可調單向節流閥分別為可調單向節流閥JX與可調單向節流閥JY,換向閥K對應兩個可調單向節流閥分別為可調單向節流閥KX與可調單向節流閥KY,即送提刀油缸兩個油腔均對應兩個換向閥、四個可調單向節流閥; 送提刀油缸的上腔與換向閥J及換向閥K之間的連接管路上及送提刀油缸的下腔與換向閥J及換向閥K之間的連接管路上均連接有液控單向閥,其中換向閥J與送提刀油缸上腔及下腔之間的管路上對應的兩個液控單向閥分別為液控單向閥JX與液控單向閥JY互聯控制,換向閥K與送提刀油缸上腔及下腔之間的管路上對應的兩個液控單向閥分別為液控單向閥KX與液控單向閥KY互聯控制; 送提刀油缸下腔與換向閥J的連接管路上連接有溢流閥J,溢流閥J的進油口連接到送提刀油缸下腔與換向閥J的連接管路上,溢流閥J的出油口與油箱連接;送提刀油缸下腔與換向閥K的連接管路上連接有溢流閥K,溢流閥K的進油口連接到送提刀油缸下腔與換向閥K的連接管路上,溢流閥K的出油口與油箱連接。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油缸采用雙聯油缸,蓄能器閥組的充放油口與第一控制閥組之間連接有壓力傳感器;所述拉削栗、返回栗、外控栗的出油口分別連接有過濾器A、過濾器B、過濾器C,各輔助油缸與油箱之間的回油油路上連接有過濾器D,所述油箱還連接有油冷機、液位傳感器、油溫傳感器;所述高速拉床液壓控制系統還設有控制器,拉削栗、返回栗、外控栗、輔助栗、主方向控制閥、油冷機、液位傳感器、壓力傳感器、位移傳感器、及各換向閥均由控制器電連接控制。
【文檔編號】B23D41/08GK205414571SQ201620080823
【公開日】2016年8月3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7日
【發明人】徐蔡
【申請人】長沙市南方機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