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〇〇〇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專用夾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大多制動閥制造工廠對于閥體加工的夾具設計原理是以端面和內孔定位,以螺紋緊固件、斜契或偏心輪的形式作為夾緊方式。由于內孔是鑄造成型的,不會對其進行精加工,若精度不夠高很容易造成欠定位或者過定位,造成定位誤差的產生,影響加工精度,同時對定位芯軸的磨損較大(孔與芯軸通過配合關系定位);其次,采用螺紋緊固件夾緊的方式雖然其夾緊可靠但是拆裝過程比較復雜,耗費工人大量體力和時間,嚴重降低了生產效率,而采用斜契或偏心輪夾緊方式雖然不用拆裝夾具,但是因其利用的是機械自鎖原理夾緊,其夾緊的可靠性下降,夾具磨損較大,夾緊力的大小也不易控制,可能對已加工表面造成二次傷害,而且上述幾種夾緊方式的自動化程度都不夠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該專用夾具通過液壓缸或者氣壓缸提供夾緊力,通過固定夾塊和活動夾塊對制動閥上殼體上已加工的圓柱面進行軸向定位和夾緊,定位精度高,夾緊力容易控制;固定夾塊上的V型夾持槽和活動夾塊上的弧形夾持部與制動閥上殼體的已加工的圓柱面接觸,不會對已加工面造成損壞。
[0004]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0005]—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包括夾具體、定位板和夾緊裝置;所述夾具體包括底板和垂直于底板的側板;所述定位板安裝于底板上;所述夾緊裝置安裝于側板上;所述夾緊裝置設有固定夾塊和活動夾塊。
[0006]進一步地,所述夾緊裝置包括第一活塞桿、第二活塞桿、第一活塞缸、第二活塞缸、活塞缸固定板、固定夾塊和活動夾塊;所述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安裝于活塞缸固定板上;所述活塞缸固定板和固定夾塊分別安裝于側板的兩側;所述活動夾塊通過螺栓固定于第一活塞桿和第二活塞桿的末端。
[0007]進一步地,所述定位板通過螺栓與底板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板由4個帶斜槽型支撐板構成;所述帶斜槽型支撐板設有帶倒角的定位凸臺。
[0008]進一步地,所述活塞缸固定板通過連接螺栓與側板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螺栓貫穿側板與固定夾塊連接。
[0009]進一步地,所述活動夾塊的中部設有弧形夾持部。
[0010]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均為液壓缸。
[0011]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均為氣壓缸。
[0012]進一步地,所述定位板通過螺栓與底板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板的上端面設有定位凸臺。
[0013]進一步地,所述底板設有U型開口槽。
[0014]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以液壓缸或者氣壓缸提供夾緊力,通過固定夾塊和活動夾塊對制動閥上殼體上已加工的圓柱面進行軸向定位和夾緊,定位精度高,夾緊力容易控制;固定夾塊上的V型夾持槽和活動夾塊上的弧形夾持部與制動閥上殼體的已加工的圓柱面接觸,不會對已加工面造成損壞。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側視角度的局部剖視圖;
[0017]圖3為本實用新型俯視角度的局部剖視圖;
[0018]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固定板的安裝示意圖;
[0019]圖5為制動閥上殼體的剖視圖;
[0020]附圖標記說明:底板1,U型開口槽la,側板2,定位槽2a,帶斜槽型支撐板3,定位凸臺3a,第一活塞桿4,第二活塞桿5,第一活塞缸6,第二活塞缸7,活塞缸固定板8,固定夾塊9,定位凸起9a,V型夾持槽%,活動夾塊10,弧形夾持部10a,連接螺栓11,制動閥上殼體12〇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2]制動閥是汽車行車制動系統中的主要控制裝置,在雙回路主制動系統的制動過程和釋放過程中實現靈敏的隨動控制。
[0023]參照圖1至圖5所示的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包括夾具體、定位板和夾緊裝置;所述夾具體包括底板1和垂直于底板1的側板2 ;所述定位板安裝于底板1上;所述夾緊裝置安裝于側板2上;所述夾緊裝置設有固定夾塊9和活動夾塊10。
[0024]所述夾緊裝置包括第一活塞桿4、第二活塞桿5、第一活塞缸6、第二活塞缸7、活塞缸固定板8、固定夾塊9和活動夾塊10 ;所述第一活塞缸6和第二活塞缸7安裝于活塞缸固定板8上;所述活塞缸固定板8和固定夾塊9分別安裝于側板2的兩側;所述活動夾塊10通過螺栓固定于第一活塞桿4和第二活塞桿5的末端。
[0025]所述固定夾塊9設有定位凸起9a和V型夾持槽9b ;所述側板2上設有與定位凸起9a配合的定位槽2a。
[0026]所述活塞缸固定板8通過連接螺栓11與側板2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螺栓11貫穿側板2與固定夾塊9連接。
[0027]所述活動夾塊10的中部設有弧形夾持部10a。
[0028]所述第一活塞缸6和第二活塞缸7均為液壓缸。
[0029]所述第一活塞缸6和第二活塞缸7均為氣壓缸。
[0030]所述定位板通過螺栓與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板由4個帶斜槽型支撐板
(3)構成;所述帶斜槽型支撐板(3)設有帶倒角的定位凸臺(3a)。
[0031]所述底板1設有U型開口槽la。
[0032]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活塞缸6和第二活塞缸7均為液壓缸時,通過管道與液壓控制系統連接,液壓控制系統對第一活塞缸6和第二活塞缸7進行控制,使其能夠同步動作。
[0033]當第一活塞缸6和第二活塞缸7均為氣壓缸時,通過管道與氣壓控制系統連接,氣壓控制系統對第一活塞缸6和第二活塞缸7進行控制,使其能夠同步動作。
[0034]在具體使用時,首先通過底板1上的U型開口槽la將夾具體安裝在機床上,通過人工或者機械手將制動閥上殼體12安裝在該夾具上,使制動閥上殼體12左端面與定位板上定位凸臺3a配合,通過液壓控制系統或氣壓控制系統控制第一活塞桿4和第二活塞桿5動作,驅動活動夾塊10向固定夾塊9的方向運動,對制動閥上殼體12進行夾緊。當銑削加工完成后,通過液壓控制系統或氣壓控制系統控制第一活塞桿4和第二活塞桿5動作,驅動活動夾塊10向遠離固定夾塊9的方向運動,接觸對制動閥上殼體12的夾緊,便可取出加工后的制動閥上殼體12。
[0035]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制動閥上殼體12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以液壓缸或者氣壓缸提供夾緊力,通過固定夾塊9和活動夾塊10對制動閥上殼體12上已加工的圓柱面進行軸向定位和夾緊,定位精度高,夾緊力容易控制;固定夾塊9上的V型夾持槽9b和活動夾塊10上的弧形夾持部l〇a與制動閥上殼體12的已加工的圓柱面接觸,不會對已加工面造成損壞。
[0036]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范圍作出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細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夾具體、定位板和夾緊裝置;所述夾具體包括底板(1)和垂直于底板(1)的側板(2);所述定位板安裝于底板(1)上;所述夾緊裝置安裝于側板(2)上;所述夾緊裝置設有固定夾塊(9)和活動夾塊(10)〇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緊裝置包括第一活塞桿(4)、第二活塞桿(5)、第一活塞缸(6)、第二活塞缸(7)、活塞缸固定板(8)、固定夾塊(9)和活動夾塊(10);所述第一活塞缸(6)和第二活塞缸(7)安裝于活塞缸固定板(8)上;所述活塞缸固定板(8)和固定夾塊(9)分別安裝于側板(2)的兩側;所述活動夾塊(10)通過螺栓固定于第一活塞桿(4)和第二活塞桿(5)的末端。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夾塊(9)設有定位凸起(9a)和V型夾持槽(9b);所述側板(2)上設有與定位凸起(9a)配合的定位槽(2a)。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缸固定板(8)通過連接螺栓(11)與側板(2)固定連接;所述連接螺栓(11)貫穿側板(2)與固定夾塊(9)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夾塊(10)的中部設有弧形夾持部(l〇a)。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缸(6)和第二活塞缸(7)均為液壓缸。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缸(6)和第二活塞缸(7)均為氣壓缸。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通過螺栓與底板(1)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板由4個帶斜槽型支撐板(3)構成;所述帶斜槽型支撐板(3)設有帶倒角的定位凸臺(3a)。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設有U型開口槽(la)。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專用夾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制動閥上殼體右端面銑削加工的自動夾緊裝置,包括夾具體、定位板和夾緊裝置;所述夾具體包括底板和垂直于底板的側板;所述定位板安裝于底板上;所述夾緊裝置安裝于側板上;所述夾緊裝置設有固定夾塊和活動夾塊。本實用新型以液壓缸或者氣壓缸提供夾緊力,通過固定夾塊和活動夾塊對制動閥上殼體上已加工的圓柱面進行軸向定位和夾緊,定位精度高,夾緊力容易控制;固定夾塊上的V型夾持槽和活動夾塊上的弧形夾持部與制動閥上殼體的已加工的圓柱面接觸,不會對已加工面造成損壞。
【IPC分類】B23Q3/08
【公開號】CN205096906
【申請號】CN201520679730
【發明人】王幼民, 朱波, 楊周, 徐俊, 陶小剛, 胡小勇, 王宇, 李龍, 袁麗娟
【申請人】安徽工程大學
【公開日】2016年3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9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