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切削油回收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回收裝置,尤其是一種切削油回收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切削油在金屬切肩加工過程中主要用于潤滑、冷卻、防銹和清洗加工工具和部件。當某些零件在加工過程中經過切削油的冷卻之后,該零件就變成附著切削油的混合產品。目前對切削油的回收裝置均是將回收到的切削油存放在廢油盒中,然后由負責清理的工作人員每天對回收盒進行清理。若相關人員不能及時清理,則會造成泄漏污染,同時,若回收盒經過長時間的使用老化、破損,和會導致切削油的泄漏,造成污染。
【發明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切削油回收裝置,通過將軟管將廢油盒、氣缸和回收盒連接起來,并且在軟管的進口和出口處設置有單向閥,將廢油盒中的切削油抽到氣缸內,然后再排放到制定地點。實現了切削油的回收,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需要人為移動或處理廢油盒中的油而導致的容易泄漏造成污染的技術問題。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切削油回收裝置,包括有氣缸、廢油盒,其特征在于:氣缸中設置有活塞,在活塞外端連接有壓力板,氣缸的內缸筒的上端面通過軟管連接有單向閥I,單向閥I的另一端設置在回收盒中,氣缸的內缸筒的下端面通過軟管連接有單向閥II,單向閥II的另一端設置在廢油盒中,氣缸外缸筒上開有通氣口;單向閥I的液體流向為由軟管流向回收盒,單向閥II的液體流向為由廢油盒流向軟管。
[0005]所述的活塞的外部套有彈簧。
[0006]所述的軟管和氣缸的連接處設置有連接件。
[000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一種切削油回收裝置,通過將軟管將廢油盒、氣缸和回收盒連接起來,并且在軟管的進口和出口處設置有單向閥,將廢油盒中的切削油抽到氣缸內,然后再排放到制定地點。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結構,降低了人工成本,減少了污染排放,使用該回收裝置不但有效利用廢棄物減少浪費,結構簡單實用,制作成本低的特點,而且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需要人為移動或處理廢油盒中的油而導致的容易泄漏造成污染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如圖1所示的一種切削油回收裝置,包括有氣缸1和廢油盒6,其結構為:氣缸1中設置有活塞1-1,在活塞外端連接有壓力板1-2,氣缸1的內缸筒1-3的上端面通過軟管2連接有單向閥13,單向閥13的另一端設置在回收盒7中,氣缸1的內缸筒1-3的下端面通過軟管2連接有單向閥118,單向閥118的另一端設置在廢油盒6中,氣缸1外缸筒1-4上開有通氣口 1-5 ;單向閥13的液體流向為由軟管2流向回收盒7,單向閥118的液體流向為由廢油盒6流向軟管2。活塞1-1的外部套有彈簧1-6。軟管2和氣缸1的連接處設置有連接件4。
[0010]實際使用時,可以人工直接拉動壓力板1-2,也可以使用動力裝置帶動壓力板1-2。使用時,給壓力板1-2—個向外的作用力,使廢油盒6中的切削油通過單向閥118、軟管2后進入氣缸1的內缸筒1-3中,之后取消對壓力板1-2的作用力,活塞1-1在彈簧1-6的作用下向內運動,將氣缸1中的切削油通過軟管2和單向閥13后排入到回收盒7中。
【主權項】
1.一種切削油回收裝置,包括有氣缸(1)、廢油盒(6),其特征在于:氣缸(1)中設置有活塞(1-1),在活塞外端連接有壓力板(1-2),氣缸(1)的內缸筒(1-3)的上端面通過軟管(2)連接有單向閥I (3),單向閥I (3)的另一端設置在回收盒(7)中,氣缸(1)的內缸筒(1-3)的下端面通過軟管(2)連接有單向閥II (8),單向閥II (8)的另一端設置在廢油盒(6)中,氣缸(1)外缸筒(1-4)上開有通氣口(1-5);單向閥I (3)的液體流向為由軟管(2)流向回收盒(7),單向閥II (8)的液體流向為由廢油盒(6)流向軟管(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切削油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1-1)的外部套有彈簧(1-6)。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切削油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軟管(2)和氣缸(1)的連接處設置有連接件(4)。
【專利摘要】一種切削油回收裝置,包括有氣缸和廢油盒,其結構為:氣缸中設置有活塞,在活塞外端連接有壓力板,氣缸的內缸筒的上端面通過軟管連接有單向閥I,單向閥I的另一端設置在回收盒中,氣缸的內缸筒的下端面通過軟管連接有單向閥II,單向閥II的另一端設置在廢油盒中,氣缸外缸筒上開有通氣口;單向閥I的液體流向為由軟管流向回收盒,單向閥II的液體流向為由廢油盒流向軟管。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結構,降低了人工成本,減少了污染排放不但有效利用廢棄物減少浪費,結構簡單實用,制作成本低的特點,而且解決了現有技術中需要人為移動或處理廢油盒中的油而導致的容易泄漏造成污染的技術問題。
【IPC分類】B23Q11/00
【公開號】CN205021286
【申請號】CN201520711359
【發明人】劉婉竹, 劉豐軍
【申請人】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2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