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安裝裝置,尤其涉及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人們的生活當中會使用到各種各樣的保溫水壺,保溫水壺一般有杯身和保溫蓋,而為了滿足保溫水壺的密封性及保溫性,保溫蓋的具有多種功能配件及結構配件,其中涉及一種保溫蓋裝配件,該裝配件包括彈簧和兩個環體,安裝時,需要將彈簧和兩個環體安置于保溫蓋的兩個限位部之間,彈簧在兩個環體之間,并且彈簧還需要保持壓緊狀態,然后一桿體配件依次穿過保溫蓋壁、限位部、環體、彈簧、環體、限位部,完成保溫蓋裝配件的組裝。
[0003]現有技術的裝配均是采用手工裝配,首先將桿體穿過保溫蓋壁和限位部,然后在桿體上依次套設環體、彈簧、環體,最后穿過另一限位部,裝配效率低下,勞動強度高,對操作者的要求較高。
【發明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創新的提供一種裝配效率高、勞動強度低的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
[0005]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6]—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所述保溫蓋裝配件包括一彈簧及兩個分別位于彈簧兩側的環體,所述保溫蓋裝配件限位設置于保溫蓋的兩個限位部之間,保溫蓋具有一由外部穿過保溫蓋蓋壁延伸至其內部,并穿過彈簧、兩個環體及兩個限位部的桿體,特別地,
[0007]所述安裝裝置包括用于承載并限位保溫蓋的承載限位件、由一替換桿穿接保溫蓋裝配件組成的替裝組和用于支撐替裝組并夾接保溫蓋裝配件的分合機構,
[0008]其中,所述承載限位件為一外圍與保溫蓋內壁相匹配的盤體,所述盤體上開設有供分合機構穿過的開槽,
[0009]所述分合機構包括兩個用于抵持所述環體的分合端部及一驅動兩分合端部的動力源,所述分合機構的分合端部穿過盤體的開槽并外露,
[0010]所述替裝組設置于所述分合機構上,并且保溫蓋裝配件夾設于兩個分合端部之間,在所述動力源驅動下,所述保溫蓋裝配件具有松弛形態和夾緊形態。
[0011]優選的,所述分合機構的分合端部包括支撐所述替換桿的支撐槽和對所述環體進行限位并與環體形狀相匹配的限位槽。
[0012]優選的,所述安裝裝置包括一具有頂層和底層的基架,所述頂層和底層之間形成裝載分合機構的裝載空間,所述頂層具有供分合機構穿過的槽條,
[0013]所述承載限位件設置于頂層的端面,并且承載限位件上的開槽與槽條位置相匹配,
[0014]所述分合機構設置于底層上并且位于所述裝載空間,所述分合機構的分合端部穿過槽條、開槽延伸出承載限位件的端面。
[0015]優選的,所述分合機構的動力源為一連接氣缸的滑軌座,所述滑軌座上具有供分合端部產生滑動位移的滑軌。
[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體現在:
[0017]1.安裝裝置結構巧妙,采用分合機構對替裝組完成初裝,然后將初裝成型的保溫蓋裝配件直接裝配至保溫蓋內,生產效率高,實現半機械化操作;
[0018]2.分合端部包括支撐槽和限位槽,使替裝組裝配牢靠,在分合過程中不會產生偏移,提高了裝配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替裝組的保溫蓋裝配件為松弛形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3為替裝組的保溫蓋裝配件為夾緊形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處于工作狀態一的示意圖;
[0023]圖5為本實用新型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處于工作狀態二的示意圖;
[0024]圖6為本實用新型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一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7為保溫蓋裝配件設置于保溫蓋內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于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0027]為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先對保溫蓋及保溫裝配件進行描述,如圖7所示,為保溫蓋裝配件I設置于保溫蓋內的示意圖,保溫蓋裝配件包括一彈簧11及兩個分別位于彈簧兩側的環體12,保溫蓋裝配件限位設置于保溫蓋的兩個限位部之間,保溫蓋具有一由外部穿過保溫蓋蓋壁延伸至其內部,并穿過彈簧、兩個環體及兩個限位部的桿體13。
[0028]本實用新型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如圖1至圖6所示,安裝裝置包括用于承載并限位保溫蓋的承載限位件2、由一替換桿31穿接保溫蓋裝配件I組成的替裝組3和用于支撐替裝組3并夾接保溫蓋裝配件I的分合機構4,替換桿31能暫代桿體13,對保溫蓋裝配件I進行初裝形成替裝組3,其中,承載限位件2為一外圍與保溫蓋內壁相匹配的盤體,盤體上開設有供分合機構穿過的開槽21,分合機構4包括兩個用于抵持環體的分合端部41及一驅動兩分合端部的動力源42,分合機構4的分合端部41穿過盤體的開槽21并外露于承載限位件2的頂端面,替裝組3設置于分合機構4上,并且保溫蓋裝配件I夾設于兩個分合端部41之間,在動力源驅動下,替裝組3的保溫蓋裝配件I具有如圖2所示的松弛形態和圖3所示的夾緊形態。
[0029]為使分合機構4夾設替裝組穩定,防止替裝組3產生偏移,對分合端部41進行了優化,分合機構的分合端部41包括支撐替換桿31的支撐槽411和對環體12進行限位并與環體12形狀相匹配的限位槽412。限位槽412能限制環體產生偏移,支撐槽411能防止替換桿產生偏移。
[0030]以下是安裝裝置的一具體實施例,如圖6所示,安裝裝置包括一具有頂層51和底層52的基架5,頂層51和底層52之間形成裝載分合機構的裝載空間6,頂層51具有供分合機構4穿過的槽條,承載限位件2設置于頂層51的端面,并且承載限位件2上的開槽21與槽條位置相匹配,分合機構4設置于底層52上并且位于裝載空間6,分合機構4的分合端部41穿過槽條、開槽21延伸出承載限位件2的端面。
[0031 ] 細化描述分合機構4,其動力源42為一連接氣缸7的滑軌座,滑軌座上具有供分合端部41產生滑動位移的滑軌8。此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結構。
[0032]以下是本實用新型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的具體安裝過程及原理:
[0033]首先,分合機構處于如圖1所示的展開狀態,替換桿穿接保溫蓋裝配件組成替裝組,此時保溫蓋裝配件處于如圖2所示的松弛形態,接著將替裝組裝載于分合機構的兩個分合端部,裝載后安裝裝置處于如圖4所示的工作狀態一,然后動力源驅動分合機構進行夾緊操作,兩個分合端部使得保溫蓋裝配件被夾緊為如圖3所示的夾緊形態,此時安裝裝置處于如圖5所示的工作狀態二,最后,即可進行保溫蓋的裝配,將保溫蓋倒扣于承載限位件上,使兩個夾設替裝組的分合端部穿接于保溫蓋的兩個限位部之間,然后進行桿體穿接,桿體將替換桿頂出,此時即完成了保溫蓋裝配件的裝配。裝配效率大大提高。
[0034]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所述保溫蓋裝配件包括一彈簧及兩個分別位于彈簧兩側的環體,所述保溫蓋裝配件限位設置于保溫蓋的兩個限位部之間,保溫蓋具有一由外部穿過保溫蓋蓋壁延伸至其內部,并穿過彈簧、兩個環體及兩個限位部的桿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裝裝置包括用于承載并限位保溫蓋的承載限位件、由一替換桿穿接保溫蓋裝配件組成的替裝組和用于支撐替裝組并夾接保溫蓋裝配件的分合機構, 其中,所述承載限位件為一外圍與保溫蓋內壁相匹配的盤體,所述盤體上開設有供分合機構穿過的開槽, 所述分合機構包括兩個用于抵持所述環體的分合端部及一驅動兩分合端部的動力源,所述分合機構的分合端部穿過盤體的開槽并外露, 所述替裝組設置于所述分合機構上,并且保溫蓋裝配件夾設于兩個分合端部之間,在所述動力源驅動下,所述保溫蓋裝配件具有松弛形態和夾緊形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合機構的分合端部包括支撐所述替換桿的支撐槽和對所述環體進行限位并與環體形狀相匹配的限位槽。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裝置包括一具有頂層和底層的基架,所述頂層和底層之間形成裝載分合機構的裝載空間,所述頂層具有供分合機構穿過的槽條, 所述承載限位件設置于頂層的端面,并且承載限位件上的開槽與槽條位置相匹配, 所述分合機構設置于底層上并且位于所述裝載空間,所述分合機構的分合端部穿過槽條、開槽延伸出承載限位件的端面。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意一項所述的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合機構的動力源為一連接氣缸的滑軌座,所述滑軌座上具有供分合端部產生滑動位移的滑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保溫蓋裝配件的安裝裝置,安裝裝置包括承載限位件、分合機構和由一替換桿穿接保溫蓋裝配件組成的替裝組,其中,承載限位件為一盤體,盤體上開設有開槽,分合機構包括兩個分合端部及一驅動兩分合端部的動力源,分合機構的分合端部穿過盤體的開槽并外露,替裝組設置于分合機構上,并且保溫蓋裝配件夾設于兩個分合端部之間,在動力源驅動下,保溫蓋裝配件具有松弛形態和夾緊形態。本實用新型安裝裝置結構巧妙,采用分合機構對替裝組完成初裝,然后將初裝成型的保溫蓋裝配件直接裝配至保溫蓋內,生產效率高,實現半機械化操作;分合端部包括支撐槽和限位槽,使替裝組裝配牢靠,在分合過程中不會產生偏移,提高了裝配的穩定性。
【IPC分類】B23P21/00
【公開號】CN204935061
【申請號】CN201520578049
【發明人】劉新院, 董雪峰
【申請人】蘇州奔騰塑業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1月6日
【申請日】2015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