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筋校直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加工設備領域,具體講是一種鋼筋校直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鋼筋在投入使用前,通常會在長度方向存在彎曲變形,因此,使用前要經過校直來調整它的直線度。現有技術中,用來校直鋼筋直線度的調直裝置多數采用的是調整輪的結構,即包括上行調整輪和下行調整輪,上行調整輪與下行調整輪之間為交錯設置,通常下行調整輪轉動連接在固定板上,上行調整輪轉動連接在活動板上,活動板與固定板通過導向結構滑動連接。在使用時,先將鋼筋放置在下行調整輪的輪槽中,再向下壓活動板,帶動上行調整輪向下移動,直至鋼筋位于上行調整輪的輪槽內,最后對鋼筋進行調直。但是,這種結構的鋼筋的調直裝置存在以下的問題:由于鋼筋的調直是通過調節上行調整輪與下行調整輪之間的間隙來實現的,因此,每次調節都需要將全部調整輪松開、擰緊,操作非常不方便;同時,調整輪的間隙調整也非常困難、因此,精準度并不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操作方便、效率高,并且調直度高的鋼筋校直裝置。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鋼筋校直裝置,它包括底座、夾持機構和校直機構,待校直的鋼筋通過夾持機構連接在底座上;所述的校直機構包括氣缸組件、兩組下端均設有調整輪的調直單元以及連接兩組調直單元的聯動機構,兩組調直單元之間通過聯動機構連接,兩個調整輪分別位于鋼筋的兩端;所述的氣缸組件的活塞桿自由端與其中一組調直單元連接,該組調直單元包括第一壓桿、驅動桿和第一滑座,驅動桿的一端與氣缸組件的活塞桿自由端連接,驅動桿的另一端設有滑槽,第一壓桿的一端鉸接有滑塊,滑塊滑動連接在滑槽內,第一壓桿滑動在第一滑座上,第一滑座連接在夾持機構上,第一壓桿的另一端連接有調整輪。
[0005]所述的夾持機構包括背板和擋板,背板和擋板平行設置且兩者的下端均與底座固定連接,氣缸組件的缸體固定連接在背板面向擋板的一側;所述的鋼筋位于背板和擋板之間,相應的兩個調整輪均位于背板和擋板之間。
[0006]所述的兩組調直單元中,另一組調直單元包括第二滑座和第二壓桿,第二滑座固定連接在夾持機構的背板上,第二壓桿滑動連接在第二滑座上,第二壓桿的上端與聯動機構連接,下端連接有調整輪。
[0007]所述的聯動機構包括中間齒輪,驅動桿上設有與中間齒輪嚙合的驅動齒條,第二壓桿上設有與中間齒輪嚙合的從動齒條,中間齒輪轉動連接在背板上。
[0008]所述的第二壓桿和第一壓桿均與水平面呈45度夾角,并且第二壓桿和第一壓桿之間呈90度夾角。
[0009]所述的滑槽由兩段相交且相連的長腰孔組成,分別為長度方向與驅動桿邊緣相平行的斜槽和豎直槽,所述的滑塊滑動連接在斜槽和豎直槽內。
[0010]采用以上結構后,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0011]I)由于彎曲的鋼筋通過夾持機構放置在底座上,并在彎曲段的兩端通過校直機構向下壓直鋼筋,因此,完全由氣缸組件來驅動實現鋼筋的壓緊、調直、保壓及卸壓,操作簡單、方便,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無需事先調整調整輪的間隙,保證了鋼筋調直的精準度;
[0012]2)校直機構采用了兩組調直單元分別對鋼筋的兩端進行下壓動作,兩組調直單元之間通過聯動機構實現同步,結構簡單緊湊,而且鋼筋兩端的受力均衡,從而進一步保證了鋼筋的直線度。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鋼筋校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夾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5]其中:1、背板;2、第二壓桿;3、中間齒輪;4、從動齒條;5、滑塊;6、驅動桿;7、氣缸組件;8、調整輪;9、第二滑座;10、鋼筋;11、驅動齒條;12、滑槽;13、第一壓桿;14、第一滑座;15、底座;16、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6]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0017]由圖1和圖2所示的本實用新型鋼筋校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可知,它包括底座15、夾持機構和校直機構,待校直的鋼筋10通過夾持機構連接在底座15上。所述的校直機構包括氣缸組件7、兩組下端均設有調整輪8的調直單元以及連接兩組調直單元的聯動機構,兩組調直單元之間通過聯動機構連接,兩個調整輪8分別位于鋼筋10的兩端。所述的氣缸組件7的活塞桿自由端與其中一組調直單元連接,該組調直單元包括第一壓桿13、驅動桿6和第一滑座14,驅動桿6的一端與氣缸組件7的活塞桿自由端連接,驅動桿6的另一端設有滑槽12,第一壓桿13的一端鉸接有滑塊5,滑塊5滑動連接在滑槽12內,第一壓桿13滑動在第一滑座14上,第一滑座14連接在夾持機構上,第一壓桿13的另一端連接有調整輪8。
[0018]所述的夾持機構包括背板I和擋板16,背板I和擋板16平行設置且兩者的下端均與底座15固定連接,氣缸組件7的缸體固定連接在背板I面向擋板16的一側。所述的鋼筋10位于背板I和擋板16之間,相應的兩個調整輪8均位于背板I和擋板16之間。
[0019]所述的兩組調直單元中,另一組調直單元包括第二滑座9和第二壓桿2,第二滑座9固定連接在夾持機構的背板I上,第二壓桿2滑動連接在第二滑座9上,第二壓桿2的上端與聯動機構連接,下端連接有調整輪8。
[0020]所述的聯動機構包括中間齒輪3,驅動桿6上設有與中間齒輪3嚙合的驅動齒條11,第二壓桿2上設有與中間齒輪3嚙合的從動齒條44,中間齒輪3轉動連接在背板I上。
[0021]所述的第二壓桿2和第一壓桿13均與水平面呈45度夾角,并且第二壓桿2和第一壓桿13之間呈90度夾角。
[0022]所述的滑槽12由兩段相交且相連的長腰孔組成,分別為長度方向與驅動桿6邊緣相平行的斜槽和豎直槽,所述的滑塊5滑動連接在斜槽和豎直槽內。
[0023]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首先將鋼筋10彎曲朝上放置在背板I和擋板16之間,并且驅動氣缸組件7,使鋼筋10的兩端卡在調整輪8上;繼續驅動氣缸組件7,使驅動桿6向上移動,此時滑塊5依次沿著滑槽12上的斜槽和豎直槽的軌跡滑動,從而使第一壓桿13沿著第一滑座14向下移動;同時,在驅動齒條11、中間齒輪3、從動齒條4的嗤合傳動下,第二壓桿2也同步沿著第二滑座9向下移動;此時鋼筋10的兩端由兩個調整輪8受到向下的作用力,中間由底座15處抵緊受到向上的作用力,從而使彎曲的鋼筋10得到校直;氣缸組件7在將鋼筋10校直后保持一定的時間進行保壓,最后氣缸組件7反方向驅動,使調整輪8脫離鋼筋10,從夾持機構中取出鋼筋10。
[0024]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可行的實施示例,不能因此即局限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范圍,對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凡運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和技術構思做出的其他各種相應的改變都應屬于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鋼筋校直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底座(15)、夾持機構和校直機構,待校直的鋼筋(10)通過夾持機構連接在底座(15)上;所述的校直機構包括氣缸組件(7)、兩組下端均設有調整輪(8)的調直單元以及連接兩組調直單元的聯動機構,兩組調直單元之間通過聯動機構連接,兩個調整輪(8)分別位于鋼筋(10)的兩端;所述的氣缸組件(7)的活塞桿自由端與其中一組調直單元連接,該組調直單元包括第一壓桿(13)、驅動桿(6)和第一滑座(14),驅動桿(6)的一端與氣缸組件(7)的活塞桿自由端連接,驅動桿(6)的另一端設有滑槽(12),第一壓桿(13)的一端鉸接有滑塊(5),滑塊(5)滑動連接在滑槽(12)內,第一壓桿(13)滑動在第一滑座(14)上,第一滑座(14)連接在夾持機構上,第一壓桿(13)的另一端連接有調整輪(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筋校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夾持機構包括背板(I)和擋板(16),背板(I)和擋板(16)平行設置且兩者的下端均與底座(15)固定連接,氣缸組件⑵的缸體固定連接在背板⑴面向擋板(16)的一側;所述的鋼筋(10)位于背板(I)和擋板(16)之間,相應的兩個調整輪(8)均位于背板(I)和擋板(16)之間。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鋼筋校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兩組調直單元中,另一組調直單元包括第二滑座(9)和第二壓桿(2),第二滑座(9)固定連接在夾持機構的背板(I)上,第二壓桿(2)滑動連接在第二滑座(9)上,第二壓桿(2)的上端與聯動機構連接,下端連接有調整輪(8)。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鋼筋校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聯動機構包括中間齒輪(3),驅動桿(6)上設有與中間齒輪(3)嚙合的驅動齒條(11),第二壓桿(2)上設有與中間齒輪(3)嚙合的從動齒條(44),中間齒輪(3)轉動連接在背板(I)上。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鋼筋校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壓桿(2)和第一壓桿(13)均與水平面呈45度夾角,并且第二壓桿(2)和第一壓桿(13)之間呈90度夾角。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鋼筋校直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槽(12)由兩段相交且相連的長腰孔組成,分別為長度方向與驅動桿(6)邊緣相平行的斜槽和豎直槽,所述的滑塊(5)滑動連接在斜槽和豎直槽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鋼筋校直裝置,它包括底座(15)、夾持機構和校直機構,校直機構包括氣缸組件(7)、兩組下端均設有調整輪(8)的調直單元以及連接兩組調直單元的聯動機構;其中一組調直單元包括第一壓桿(13)、驅動桿(6)和第一滑座(14),驅動桿(6)的一端與氣缸組件(7)的活塞桿自由端連接,驅動桿(6)的另一端設有滑槽(12),第一壓桿(13)的一端滑動連接在滑槽(12)內,第一壓桿(13)滑動在第一滑座(14)上,第一滑座(14)連接在夾持機構上,第一壓桿(13)的另一端連接有調整輪(8)。采用以上結構后,操作簡單、方便,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并保證了鋼筋調直的精準度。
【IPC分類】B21F1/02
【公開號】CN204638983
【申請號】CN201520347732
【發明人】李秋芬
【申請人】李秋芬
【公開日】2015年9月16日
【申請日】2015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