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上沖模具及其加工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上沖模具及其加工工藝,采用內外圓磨加工第一定位孔,線切割精加工中以第一定位孔為基準,一起加工第一定位孔和4個第二定位孔,然后校對第一定位孔,采用內外圓磨加工第一定位孔和沖壓段的外圓達到要求尺寸。該工藝大大提高了上沖模具的加工精度,從而提高上沖模具制造的壓縮機法蘭的安裝孔位置精度,保證壓縮機法蘭與曲軸的順利安裝。
【專利說明】
一種上沖模具及其加工工藝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上沖模具,尤其涉及一種上沖模具及其加工工藝。【背景技術】
[0002]壓縮機廣泛應用于空調、冰箱等制冷設備中,其中壓縮機法蘭是一個關鍵零件。現有的標準件壓縮機法蘭參照圖2,包括1個設置在中心的中間孔2和4個圍繞中間孔2均布設置的安裝孔3。壓縮機法蘭通過上沖模具、下沖上沖模具和連接桿沖壓而成,上沖模具制造工藝一般如下:下料—車—鉆—熱處理—平面磨—內外圓磨。目前,壓縮機法蘭存在安裝孔 3錯位的現象,造成壓縮機法蘭安裝困難。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旨在解決上述所提及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上沖模具及其加工工藝,增加了一次線切割工序和內外圓磨工序,以第一定位孔為基準,同時加工第一定位孔和4個第二定位孔,提高4個第二定位孔相對于第一定位孔的位置精度,從而提高上沖模具制造的壓縮機法蘭的安裝孔3位置精度,保證壓縮機法蘭與曲軸的順利安裝。
[0004]本發明是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上沖模具,包括底座、圓柱形沖壓段、連接底座的過渡段、連接沖壓段的避讓段、設置在過渡段與避讓段之間的倒圓角、設置在底座的中心的第一沉孔、繞底座的中心均布的4 個第二沉孔、貫穿沖壓段并連通第一沉孔的第一定位孔、貫穿沖壓段并分別與第二沉孔相對應設置的4個第二定位孔和設置在避讓段上連通第一沉孔與第二沉孔的連通孔;所述第一定位孔與第一沉孔同軸設置,第二定位孔與第二沉孔同軸,所述避讓段的徑向尺寸小于沖壓段的徑向尺寸。
[0005]—種上沖模具的加工工藝,它包括以下工藝步驟:1)車:對坯料進行車加工,半精車沖壓段的外圓和上沖模具的兩端面,精車過渡段、避讓段、倒圓角、和底座的徑向表面;2)預鉆孔:先粗加工第一定位孔和4個第二定位孔,再精加工第一沉孔、4個第二沉孔和連通孔;3)熱處理:對上沖模具進行調質處理后進行淬火;4)平面磨:平面磨加工上沖模具的兩端面,保證兩端面的平行度小于0.01mm;5)內外圓磨:粗磨第一定位孔;6)線切割:校對第一定位孔的中心,精加工4個第二定位孔和半精加工第一定位孔;7)內外圓磨:以底座的底面為基準,夾持底座的外圓,校對第一定位孔的中心,精磨第一定位孔和沖壓段的外圓。
[0006]進一步地,對所述步驟3 ),先預鉆第一沉孔、4個第二沉孔、第一定位孔和4個第二定位孔,再鉸第一沉孔和4個第二沉孔。
[0007]進一步地,對所述步驟3),第一定位孔的孔口加工有倒角。[00〇8] 進一步地,對所述步驟5),第一定位孔內表面的粗糙度達到Ra0.4。
[0009]進一步地,對所述上沖模具表面進行研磨使上沖模具表面的粗糙度達到Ra0.1。
[0010]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采用內外圓磨加工第一定位孔,線切割精加工中以第一定位孔為基準,一起加工第一定位孔和4個第二定位孔,然后校對第一定位孔, 采用內外圓磨加工第一定位孔和小端的外圓達到要求尺寸。該工藝大大提高了上沖模具的加工精度,從而提高上沖模具制造的壓縮機法蘭的安裝孔位置精度,保證壓縮機法蘭與曲軸的順利安裝。【附圖說明】
[0011]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其中:圖1為本發明的上沖模具剖視圖;圖2為現有技術的壓縮機法蘭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2]如圖1和圖2所示,一種上沖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7、圓柱形沖壓段13、連接底座的過渡段、連接沖壓段13的避讓段、設置在過渡段與避讓段之間的倒圓角、設置在底座 17的中心的第一沉孔14、繞底座17的中心均布的4個第二沉孔15、貫穿沖壓段13并連通第一沉孔14的第一定位孔11、貫穿沖壓段13并分別與第二沉孔15相對應的4個第二定位孔12和設置在避讓段上連通第一沉孔11與第二沉孔15的連通孔16;所述第一定位孔11與第一沉孔 14同軸設置,第二定位孔12與第二沉孔15同軸,所述避讓段的徑向尺寸小于沖壓段13的徑向尺寸。避讓段的徑向尺寸小于沖壓段13的徑向尺寸是為了方便磨削加工沖壓段13時,不損壞其他的尺寸。
[0013]—種上沖模具的加工工藝,按所需的尺寸和材料選擇坯料進行加工,它包括以下工藝步驟:1)車工序:對坯料進行車加工,半精車沖壓段13的外圓和上沖模具1的兩端面,精車過渡段、避讓段、倒圓角、和底座17的徑向表面到所需的尺寸;2)預鉆孔:先粗加工第一定位孔11和4個第二定位孔12,再將第一沉孔14、4個第二沉孔 15和連通孔16精加工到所需的尺寸;即先預鉆第一沉孔14、4個第二沉孔15、第一定位孔11 和4個第二定位孔12,也就是說先使用一個鉆頭在第一定位孔11中心的位置貫穿沖壓段13 和底座17,再使用另一個鉆頭在4個第二定位孔12中心的位置貫穿沖壓段13和底座17,再鉸第一沉孔14和4個第二沉孔15,這樣可以提高第一定位孔11和第一沉孔14的同軸度以及4個第二定位孔12和4個第二沉孔15的同軸度。第一定位孔11的孔口加工有倒角,倒角防止后面的平面磨工序產生的毛刺等堆積在第一定位孔11和4個第二定位孔12中,影響后面工序對第一定位孔11的校對。在預鉆孔工序加工第一定位孔11的孔口倒角,相比于傳統的在平面磨后去毛刺,可以防止去毛刺時對第一定位孔11損傷,保證第一定位孔11的粗糙度和尺寸精度。[〇〇14]3)熱處理:對上沖模具1進行調質處理后進行淬火,使上沖模具1的硬度達到所需的硬度;4)平面磨加工上沖模具1的兩端面,保證兩端面的平行度小于0.01mm;5)內外圓磨粗磨第一定位孔11,加工后的第一定位孔11的直徑比圖紙的要求小0.8-1.2mm;第一定位孔11內表面的粗糙度達到Ra0.4。[〇〇15]6)線切割精加工:校對第一定位孔11的中心,同時加工第一定位孔11和4個第二定位孔12,將4個第二定位孔12精確加工到設計所需的具體尺寸,加工后的第一定位孔11)的直徑比圖紙的要求小0.12mm-0.15_;線切割通過校對第一定位孔11作為基準,統一了第一定位孔11和4個第二定位孔12的工藝基準,然后一次性加工,大大提高了第一定位孔11和4 個第二定位孔12間的位置精度。
[0016]7)內外圓磨工序:以底座17的底面為基準,夾持底座17的外圓,校對第一定位孔11的中心,將第一定位孔11和沖壓段13的外圓精加工到所需尺寸;校對第一定位孔11作為內外圓磨的旋轉中心,最大限度地保證與步驟7)的工藝基準統一,進一步保證精加工后的第一定位孔11和4個第二定位孔12的位置精度。沖壓段13的外圓在同一基準下與第一定位孔 11同時加工,還保證沖壓段13相對于第一定位孔11中心的跳動。[〇〇17]對上沖模具1表面進行研磨使上沖模具1表面的粗糙度達到Ra0.1。當然也可以對上沖模具1表面進行拋光使上沖模具1表面的粗糙度達到Ra0.1。
[0018]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并非對其進行限制,凡未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上沖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7)、圓柱形沖壓段(13)、連接底座的過渡段、 連接沖壓段(13)的避讓段、設置在過渡段與避讓段之間的倒圓角、設置在底座(17)的中心 的第一沉孔(14)、繞底座(17)的中心均布的4個第二沉孔(15)、貫穿沖壓段(13)并連通第一 沉孔(14)的第一定位孔(11)、貫穿沖壓段(13)并分別與第二沉孔(15)相對應設置的4個第 二定位孔(12)和設置在避讓段上連通第一沉孔(11)與第二沉孔(15)的連通孔(16);所述第 一定位孔(11)與第一沉孔(14)同軸設置,第二定位孔(12)與第二沉孔(15)同軸,所述避讓 段的徑向尺寸小于沖壓段(13)的徑向尺寸。2.—種上沖模具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藝步驟:1)車:對坯料進行車加工,半精車沖壓段(13)的外圓和上沖模具(1)的兩端面,精車過 渡段、避讓段、倒圓角、和底座(17)的徑向表面;2)預鉆孔:先粗加工第一定位孔(11)和4個第二定位孔(12),再精加工第一沉孔(14)、4 個第二沉孔(15)和連通孔(16);3)熱處理:對上沖模具(1)進行調質處理后進行淬火;4)平面磨:平面磨加工上沖模具(1)的兩端面,保證兩端面的平行度小于0.01mm;5)內外圓磨:粗磨第一定位孔(11);6)線切割:校對第一定位孔(11)的中心,精加工4個第二定位孔(12)和半精加工第一定 位孔(11);7)內外圓磨:以底座(17)的底面為基準,夾持底座(17)的外圓,校對第一定位孔(11)的 中心,精磨第一定位孔(11)和沖壓段(13)的外圓。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上沖模具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對所述步驟3),先預 鉆第一沉孔(14)、4個第二沉孔(15)、第一定位孔(11)和4個第二定位孔(12),再鉸第一沉孔 (14)和4個第二沉孔(15)。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上沖模具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對所述步驟3),第一 定位孔(11)的孔口加工有倒角。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上沖模具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對所述步驟5),第一 定位孔(11)內表面的粗糙度達到Ra0.4。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上沖模具的加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對所述上沖模具(1) 表面進行研磨使上沖模具(1)表面的粗糙度達到Ra0.1。
【文檔編號】B21D37/20GK106077275SQ201511009766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5日
【發明人】趙善杰, 蔡胡磊, 楊陽, 陳柱寧
【申請人】廣東東睦新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