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連精度孔的加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機械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連精度孔的加工方法,尤其是具有多組單耳片或復雜耳片結構的零件,且耳片上的孔徑比超過14倍的零件。
【背景技術】
[0002]精度深孔加工是許多復雜支座類零件的加工難點,此類零件多具有多組單耳片或復雜耳片結構尤其是零件上有單組或兩組及以上孔結構且孔徑比超過14倍以上的精度孔加工,孔內表面粗糙度Ral.6μπι以上,且兩組孔有形位公差要求且與其他部位還分別有形位公差要求,此類孔加工難度極大,實際加工過程中極容易由于耳片顫動導致孔徑超差或由于孔深導致孔內排肩不暢,造成表面粗糙度不合格,或由于定位偏差或超長鉆頭晃動大導致形位公差不合格,無法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有效加工具有多連精度孔零件的方法,保證零件孔的加工質量;同時可有效避免零件耳片在加工過程中的顫動。
[0004]本發明多連精度孔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零件上數控加工出基準面及基準孔用于多連精度孔的加工定位,鉆孔工裝具有加強筋、頂緊裝置、壓緊裝置和輔助壓緊裝置,在加強筋上設置有固定襯套;
[0005]將工裝固定在工作平臺上,然后將零件放入工裝并固定,先把與鉆頭同規格的芯棒固定在機床的主軸上,移動主軸找正所述襯套的孔心,使得芯棒能夠通過所述襯套,此時固定并鎖緊機床ΧΥ軸并向上抬起,換裝加長鉆頭,并將鉆頭緩慢降低至零件上方,對零件進tx鉆孔加工;
[0006]鉆孔完畢后,清理零件內孔,進行手動鉸孔,直至零件精度孔加工完畢。
【附圖說明】
[0007]圖1是本發明復雜支座零件的多連精度孔加工工裝的主視圖;
[0008]圖2是本發明復雜支座零件的多連精度孔加工工裝的側視圖;
[0009]圖3是本發明復雜支座零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0]1-工裝平板2-定位槽3-銷釘4-筋板5-加強筋板6-襯套7_頂緊裝置[0011 ] 8-壓緊裝置9-輔助壓緊裝置10-零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通過實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0013]本發明一種多連精度孔零件的加工方法通過采用先加工出零件除精度孔以外的部分,再采用工裝配合加長鉆頭加工精度孔的初孔,預留量進行后續鉸孔,最后采用同心鉸刀鉸孔至終孔尺寸,并保證同心要求。具體步驟如下:
[0014]數控加工出零件基準面和或基準孔
[0015]數控加工完零件除精度孔以外的其他部分并加工出零件基準面、基準孔等定位基準元素
[0016]設計工裝裝夾并定位零件
[0017]工裝選定一平面度較好的的工裝平板1作為定位基準面,并在平板上設計有與零件10定位孔配合使用的基準槽2,槽內采用銷釘3插入零件定位孔對零件進行定位,固定好工裝頂緊裝置7,可將零件位置定位準確,最后擰緊壓緊裝置8及輔助壓緊裝置9便可進行鉆孔加工
[0018]鉆孔加工
[0019]將工裝固定在工作平臺上,用同直徑的標準芯棒找正定位工裝襯套6孔心,固定并鎖緊機床XY軸,再裝夾專用加長鉆頭,并將鉆頭緩慢降落至零件上方,開始對零件進行鉆孔加工裝夾加工需要的加長鉆頭,開始加工零件,加工過程中注意不斷加潤滑油,注意控制零件溫度,避免溫度上升過高,每加工一段距離將鉆頭退出零件進行內孔清理,直至加工完畢。
[0020]采用加長同心鉸刀加工精度孔
[0021]鉆孔完畢后,清理零件內孔,進行手動鉸孔加工,鉸刀導引段必須加長,確保良好的定位,并將導引前端進行倒角,減少讓刀,柄部也要加長確保零件能順利通過整組內孔。
[0022]鉸刀進行充分潤滑并打磨毛刺后開始加工零件,分多刀鉸削零件內孔余量,加工過程中注意觀察內孔表面質量,及時潤滑,避免干鉸。直至零件精度孔加工完畢。
【主權項】
1.一種多連精度孔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在零件上數控加工出基準面及基準孔用于多連精度孔的加工定位,鉆孔工裝具有加強筋、頂緊裝置、壓緊裝置和輔助壓緊裝置,在加強筋上設置有固定襯套; 將工裝固定在工作平臺上,然后將零件放入工裝并固定,先把與鉆頭同規格的芯棒固定在機床的主軸上,移動主軸找正所述襯套的孔心,使得芯棒能夠通過所述襯套,此時固定并鎖緊機床XY軸并向上抬起,換裝加長鉆頭,并將鉆頭緩慢降低至零件上方,對零件進行鉆孔加工; 鉆孔完畢后,清理零件內孔,進行手動鉸孔,直至零件精度孔加工完畢。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機械加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連精度孔的加工方法。精度深孔加工是許多復雜支座類零件的加工難點,實際加工過程中極容易由于耳片顫動導致孔徑超差或由于孔深導致孔內排屑不暢,造成表面粗糙度不合格,或由于定位偏差或超長鉆頭晃動大導致形位公差不合格,無法加工出合格的零件。本發明提供一種有效加工具有多連精度孔零件的方法,保證零件孔的加工質量;同時可有效避免零件耳片在加工過程中的顫動。
【IPC分類】B23B35/00
【公開號】CN105414588
【申請號】CN201510919666
【發明人】蔣媛, 葉翔, 趙本春, 倪冬, 邱海慶, 羅麟惠, 鄧亞寧, 朱晨宇, 康偉建, 周慧, 何華
【申請人】昌河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