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大厚度35CrMnSi鋼的真空電子束焊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焊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到一種大厚度35CrMnSi鋼的真空電子束焊 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35CrMnSi鋼屬于中碳調質鋼,35CrMnSi鋼的碳當量較高,焊接冷裂傾向大,同時 對熱的敏感性、脆硬傾向非常強,對熱量的輸入要求非常嚴格,焊接工藝參數范圍窄,產生 熱裂紋傾向大,焊接質量的控制難度很大。
[0003] 目前對35CrMnSi鋼常用的焊接方法主要有TIG、MIG和MAG等,這些焊接方式的 熱輸入相對較大,焊接變形較大,焊縫組織粗大,焊接質量不佳,特別是大厚度的35CrMnSi 鋼,需要開坡口進行多層多道焊,焊接效率低,接頭綜合性能不良。
[0004] 陳國慶等人針對2mm厚的35CrMnSi鋼進行了真空電子束焊接,獲得了無冶金缺陷 的焊接接頭,并對接頭組織與性能進行了研宄(陳國慶,張秉剛,王振兵,等.真空電子束焊 接35CrMnSi鋼[J].焊接學報,2011,32(9) :33-36.),該研宄主要針對2mm厚的35CrMnSi 薄板,對于大于5mm厚的35CrMnSi鋼并不適用。
[0005] 截至目前,針對20~150mm大厚度35CrMnSi鋼的電子束焊接方法未見相關報道。
【發明內容】
[0006]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大厚度35CrMnSi鋼的真空電子束焊接方法, 該方法利用電子束焊接具有的穿透能力強、熱輸入量小、焊接速度快、真空條件下焊縫純凈 度高、焊縫及熱影響區組織相比電弧焊細小、焊接變形與殘余應力小等特點,可以將20~ 150mm厚度的35CrMnSi鋼實施焊接,焊接效率高,焊接性能穩定,保障焊接質量。
[0007]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8] 一種大厚度35CrMnSi鋼的真空電子束焊接方法,所述大厚度是指壁厚在20~ 150mm范圍的35CrMnSi鋼,該35CrMnSi鋼或是板材,或是鑄件,或是鍛件,本發明的特征如 下:
[0009]先將兩待焊35CrMnSi鋼的待焊面分別進行機械打磨,機械打磨后再用丙酮、酒精 以及超聲波對其待焊面進行去除油污,干燥后備用;
[0010] 將上述干燥備用的兩待焊35CrMnSi鋼置于真空室中,通過夾具調整兩待焊 35CrMnSi鋼的焊接間距,所述焊接間距控制在0. 2mm內,將電子束準確對準所述焊接間距 任一端的中點,然后對真空室實施抽真空,真空室的抽真空度控制在l(T2Pa~l(T 3Pa ;
[0011] 先采用聚焦電子束對所述焊接間距實施普焊,此時聚焦電子束的加速電壓控制在 150KV,焊接速度控制在200~800mm/min,聚焦電子束的束流控制在30~200mA,聚焦電子 束槍口距兩待焊35CrMnSi鋼表面的垂直距離控制在500~1300mm,聚焦電子束的離焦量為 0,該普焊從所述焊接間距的任一端到其另一端為止;
[0012] 再采用散焦電子束對所述焊接間距實施修飾焊,此時散焦電子束的加速電壓控制 在150KV,焊接速度控制在250~350mm/min,散焦電子束的束流控制在20~30mA,散焦電 子束槍口距兩待焊35CrMnSi鋼表面的垂直距離控制在500~1300mm,散焦電子束的離焦量 控制在0. 3~0. 8mm,所述修飾焊從所述焊接間距的另一端到其任一端為止,至此完成兩待 焊35CrMnSi鋼的真空電子束焊接;
[0013] 真空條件下電子束焊接完成后,將焊好的35CrMnSi鋼放在真空室中自然冷卻 lOmin,之后去除真空室的真空度,取出焊好的35CrMnSi鋼即可,并對焊縫接頭取樣并進行 強度檢測,要求焊縫接頭的強度系數多0. 90。
[0014] 由于采用如上所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產生如下積極效果:
[0015] 1、本發明無論是采用聚焦電子束焊接還是采用散焦電子束焊接,其電子束的能量 集中、熱輸入小、穿透能力強、能量轉化率高、可控性好,使得整個焊接過程時間縮短、熱影 響區減小,焊縫質量滿足GJB 1718-2005 I級要求。
[0016] 2、本發明的電子束焊接過程是在真空室內進行的,真空室的抽真空可以有效避免 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對焊縫的影響,有效提高焊縫的結合強度。
[0017] 3、本發明的電子束焊接可實現待焊面不開坡口的單面焊雙面成形過程,焊接效率 顯著提高,避免現有技術中多層多道焊接造成的焊縫性能及質量下降問題。
[0018] 4、本發明的電子束焊接,其焊熱輸入量小,焊接變形小,能有效控制35CrMnSi鋼 的焊接制造精度。
【具體實施方式】
[0019] 本發明是一種大厚度35CrMnSi鋼的真空電子束焊接方法,所述大厚度是指壁厚 在20~150mm范圍的35CrMnSi鋼,該35CrMnSi鋼或是板材,或是鑄件,或是鍛件。
[0020] 本發明先將兩待焊35CrMnSi鋼的待焊面分別進行機械打磨,機械打磨后再用丙 酮、酒精以及超聲波對其待焊面進行去除油污,干燥后備用。
[0021] 將上述干燥備用的兩待焊35CrMnSi鋼置于真空室中,通過夾具調整兩待焊 35CrMnSi鋼的焊接間距,所述焊接間距控制在2mm內,將電子束準確對準所述焊接間距任 一端的中點,然后對真空室實施抽真空,真空室的抽真空度控制在l(T 2Pa~10_3Pa。
[0022] 先采用聚焦電子束對所述焊接間距實施普焊,此時聚焦電子束的加速電壓控制在 150KV,焊接速度控制在200~800mm/min,聚焦電子束的束流控制在30~200mA,聚焦電子 束槍口距兩待焊35CrMnSi鋼表面的垂直距離控制在500~1300mm,聚焦電子束的離焦量為 0,該普焊從所述焊接間距的任一端到其另一端為止;
[0023] 再采用散焦電子束對所述焊接間距實施修飾焊,此時散焦電子束的加速電壓控制 在150KV,焊接速度控制在250~350mm/min,散焦電子束的束流控制在20~30mA,散焦電 子束槍口距兩待焊35CrMnSi鋼表面的垂直距離控制在500~1300mm,散焦電子束的離焦量 控制在0. 3~0. 8mm,所述修飾焊從所述焊接間距的另一端到其任一端為止,至此完成兩待 焊35CrMnSi鋼的真空電子束焊接;
[0024] 電子束在普焊過程中會存在焊接表面下塌缺陷,而修飾焊則可以修補下塌缺陷, 使焊接表面更加平滑光整,無論普焊還是修飾焊均不填加其它焊接材料。
[0025] 真空條件下電子束焊接完成后,將焊好的35CrMnSi鋼放在真空室中自然冷卻 lOmin,之后去除真空室的真空度,取出焊好的35CrMnSi鋼即可,并對焊縫接頭取樣并進行 強度檢測,要求焊縫接頭的強度系數多0. 90。
[0026] 在本發明中,電子束焊接的熱輸入量小,焊接速度快,在真空條件下焊縫的純凈度 高,焊縫及熱影響區組織相比普通電弧焊細小,焊接變形與殘余應力小,相對鎢極氬弧焊接 的性能對比見下表。
[0028] 以兩塊尺寸為300 X 150 X 25mm的35CrMnSi鋼板對接焊為例,其焊接效率見下表。
[0030] 上述兩表充分說明:本發明在抗拉強度平均值、延伸率平均值、強度系數及焊接效 率上明顯優于鎢極氬弧焊接。
【主權項】
1. 一種大厚度35CrMnSi鋼的真空電子束焊接方法,所述大厚度是指壁厚在20~ 150mm范圍的35CrMnSi鋼,該35CrMnSi鋼或是板材,或是鑄件,或是鍛件,其特征是: 先將兩待焊35CrMnSi鋼的待焊面分別進行機械打磨,機械打磨后再用丙酮、酒精以及 超聲波對其待焊面進行去除油污,干燥后備用; 將上述干燥備用的兩待焊35CrMnSi鋼置于真空室中,通過夾具調整兩待焊35CrMnSi鋼的焊接間距,所述焊接間距控制在〇. 2mm內,將電子束準確對準所述焊接間距任一端的 中點,然后對真空室實施抽真空,真空室的抽真空度控制在KT2Pa~KT3Pa; 先采用聚焦電子束對所述焊接間距實施普焊,此時聚焦電子束的加速電壓控制在 150KV,焊接速度控制在200~800mm/min,聚焦電子束的束流控制在30~200mA,聚焦電子 束槍口距兩待焊35CrMnSi鋼表面的垂直距離控制在500~1300mm,聚焦電子束的離焦量為 〇mm,該普焊從所述焊接間距的任一端到其另一端為止; 再采用散焦電子束對所述焊接間距實施修飾焊,此時散焦電子束的加速電壓控制在 150KV,焊接速度控制在250~350mm/min,散焦電子束的束流控制在20~30mA,散焦電子 束槍口距兩待焊35CrMnSi鋼表面的垂直距離控制在500~1300mm,散焦電子束的離焦量控 制在0. 3~0. 8mm,所述修飾焊從所述焊接間距的另一端到其任一端為止,至此完成兩待焊 35CrMnSi鋼的真空電子束焊接; 真空條件下電子束焊接完成后,將焊好的35CrMnSi鋼放在真空室中自然冷卻lOmin, 之后去除真空室的真空度,取出焊好的35CrMnSi鋼即可,并對焊縫接頭取樣并進行強度檢 測,要求焊縫接頭的強度系數多〇. 90。
【專利摘要】一種大厚度35CrMnSi鋼的真空電子束焊接方法,將20~150mm厚的兩待焊35CrMnSi鋼機械打磨并放進真空室,真空室的抽真空度控制在10-2Pa~10-3Pa,兩待焊35CrMnSi鋼的焊接間距控制在0.2mm內,先采用聚焦電子束對焊接間距實施普焊,再采用散焦電子束對焊接間距實施修飾焊,真空條件下電子束焊接完成后,將焊好的35CrMnSi鋼放在真空室中自然冷卻10min,之后去除真空室的真空度,取出焊好的35CrMnSi鋼即可,焊縫質量滿足GJB 1718-2005I級要求,可實現待焊面不開坡口的單面焊雙面成形過程,焊接效率顯著提高,焊熱輸入量小,焊接變形小,能有效控制焊接精度。
【IPC分類】B23K15/06, B23K103/04, B23K101/16
【公開號】CN104907685
【申請號】CN201510301960
【發明人】熊進輝, 耿永亮, 安飛鵬
【申請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
【公開日】2015年9月16日
【申請日】201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