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吹氧管聯接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吹氧管聯接機,屬液壓傳動和油壓機技術領域。
現代電爐煉鋼采用吹氧工藝來縮短冶煉時間和節約能耗。吹氧工藝就是通過插在煉鋼爐內的吹氧管往熔融的鐵水內鼓吹氧氣的技術措施。吹氧管是長度一般為4米的鐵管,外壁上涂敷有耐火材料。吹氧管的一端套有氧氣皮管,另一端插在煉鋼爐內熔融的鐵水里,隨著吹氧管邊吹氧,邊熔化在鐵水里,爐前工握著吹氧管,逐漸接近煉鋼爐,當距離為1.5米左右時,爐溫高得使他無法工作,只有換管后才能繼續吹氧把長約1.5米的剩管換下,把氧氣皮管移至一根新管。
背景技術:
的缺點是剩管因無法與新管聯接而廢棄,吹氧管利用率低,僅為62.5%,吹氧成本高,換管頻繁。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能把剩管與新管聯接在一起的吹氧管聯接機。
該目的通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本實用新型吹氧管聯接機主要由機架,油箱,開關箱,電機,油泵,溢流閥,換向閥,油缸,動模塊,定模塊和管道組成。把兩端插有剩管和新管的連接套放在動模塊和定模塊之間,操縱機器,動模塊在液壓油的液壓作用下移動,與定模塊合攏,連接套兩端受鉚壓變形,分別形成兩道向內凹陷的環繞套壁的凹環,使剩管,連接套和新管三者聯接在一起。
圖1是本實用新型吹氧管聯接機的外形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吹氧管聯接機的結構示意圖。
現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吹氧管聯接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吹氧管聯接機,主要由機架1,油箱2,開關箱3,電機4,油泵6,溢流閥10,換向閥15,油缸21,動模塊24,定模塊22,耦合器5,連接線30,吸油管7,連接管8,回流管9,溢油管13,排油管19,總排油管20,T形三通接頭14,連接管12,連接管17和連接管18組成,油箱2內盛液壓油,開關箱3包含電源線23和開關31,電機4包含轉軸28,油泵6包含轉軸29,吸油孔32,回流孔33和出油孔34,溢流閥10包含安全閥11,進油孔35,溢油孔36和出油孔37,換向閥15包含板手16,進油孔38,排油孔39,上出油孔40和下出油孔41,油缸21包含限位環25,活塞26,活塞桿27,左油孔43,右油孔42和活塞孔44,油箱2,開關箱3,電機4,油泵6,溢流閥10,換向閥15,油缸21和定模塊22固定在機架1上,連接線30跨接在開關電路3與電機4之間,耦合器5使轉軸28與轉軸29同軸連接在一起,吸油管7的一端與吸油孔32連接,吸油管7的另一端浸沒在油箱2內的液壓油中,回流管9的一端與回流孔33連接,回流管9的另一端浸沒在油箱2內的液壓油中,連接管8跨接在出油孔34與進油孔35之間,溢油管13跨接在溢油孔36與T形三通接頭14的中孔之間,連接管12跨接在出油孔37與進油孔38之間,排油管19跨接在排油孔39與T形三通接頭14的上孔之間,總排油管20的一端與T形三通接頭14的下孔連接,總排油管20的另一端浸沒在油箱2內的液壓油中,連接管17跨接在下出油孔41與右油孔42之間,連接管18跨接在上出油孔40與左油孔43之間,活塞桿27從活塞孔44伸出,動模塊24與活塞桿27固定在一起。
工作原理。把電源線23的插頭插入三相交流電源的插孔,撥動開關31,三相交流電源經連接線30加至電機4,電機4的轉軸28旋轉,經耦合器5帶動油泵6的轉軸29隨之旋轉。油箱2內的液壓油經吸油管7,吸油孔32吸入油泵6,經出油孔34,連接管8和進油孔35,進入溢流閥10,安全閥11調節在20兆派~31.5兆派,液壓油經出油孔37,連接管12和進油孔38進入換向閥15。板手16處于水平位置時,機器處于等待狀態,換向閥15內進油孔38通向上出油孔40和下出油孔41的閥門關閉,溢流閥10內壓強升高,超過了安全閥11的置定值,溢流閥10內進油孔38通向溢油孔36的閥門開放,液壓油經溢油孔36,溢油管13,T形三通接頭14的中孔,T形三通接頭14的下孔和總排油管20流入油箱2。若總排油管20的排油速度小于吸油管7的吸油速度,油泵6內吸油孔32通向回油孔33的閥門開放,多余的液壓油經回油孔33,回流管9進入油箱2。爐前工把插有剩管和新管的連接套放在動模塊24和定模塊22之間,把板手16向上板,機器進入合模狀態,換向閥15內進油孔38通向下出油孔41的閥門開放和上出油孔40通向排油孔39的閥門開放,液壓油經下出油孔41,連接管17和右油孔42進入油缸21,液壓油推動活塞26向左運動,活塞桿27和動模塊24隨之向左運動,動模塊24與定模塊22合攏,連接套兩端受鉚壓變形,分別形成兩道向內凹陷的環繞套壁的凹環,剩管,連接套和新管三者聯接在一起。原來在活塞26左方的液壓油經左油孔43,連接管18,上出油孔40,排油孔39,排油管19,T形三通接頭14的上孔,T形三通接頭14的下孔和總排油管20,進入油箱2。把板手16向下板,機器進入開模狀態,換向閥15內進油孔38通向上出油孔40的閥門開放和下出油孔40通向排油孔39的閥門開放,液壓油經上出油孔40,連接管18和左油孔43進入油缸21,液壓油推動活塞26向右運動,活塞桿27和動模塊24隨之向右運動,動模塊24離開定模塊22,原來在活塞26右方的液壓油經右油孔42,連接管17,下出油孔41,排油孔39,排油管19,T形三通接頭14的上孔,T形三通接頭14的下孔和總排油管20,進入油箱2。爐前工一面把板手16板成水平,取回剩管與新管聯接在一起的吹氧管,把氧氣皮管移至新管的一端,把剩管的一端插入熔融的鐵水,繼續吹氧的操作。
由定模塊22和動模塊24組成的模塊對與機架1和活塞桿27之間的連接為可拆卸連接,模塊對可更換,確保本實用新型吹氧管聯接機能聯接外徑介于21.5毫米~60毫米的吹氧管。
實施例。電機4為1.5千瓦,380伏的交流三相電機,油泵6,溢流閥10和換向閥15的型號分別為CY141B,YF-L10H4和34SH-110H-T,回流管9為外徑和內徑分別為10毫米和8毫米的塑料管,安全閥11調節在25兆派~28兆派,油缸21由內徑和壁厚分別為110毫米和10毫米的無縫鋼管和鋼板制成,吸油管7,連接管8,溢油管13,排油管19,總排油管20,連接管12,連接管17和連接管18均為外徑和壁厚分別為14毫米和2毫米的無縫鋼管。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能把原來廢棄的剩管聯接到新管上繼續使用,把背景技術的指標吹氧管利用率從62.5%升高至100%,減少了吹氧成本,降低了換管頻度。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特別適于在煉鋼廠的電爐前聯接吹氧管。
權利要求1.一種吹氧管聯接機,主要由機架1,油箱2,開關箱3,電機4,油泵6,溢流閥10,換向閥15,油缸21,動模塊24,定模塊22,耦合器5,連接線30,吸油管7,連接管8,回流管9,溢油管13,排油管19,總排油管20,T形三通接頭14,連接管12,連接管17和連接管18組成,油箱2內盛液壓油,開關箱3包含電源線23和開關31,電機4包含轉軸28,油泵6包含轉軸29,吸油孔32,回流孔33和出油孔34,溢流閥10包含安全閥11,進油孔35,溢油孔36和出油孔37,換向閥15包含板手16,進油孔38,排油孔39,上出油孔40和下出油孔41,油缸21包含限位環25,活塞26,活塞桿27,左油孔43,右油孔42和活塞孔44,油箱2,開關箱3,電機4,油泵6,溢流閥10,換向閥15,油缸21和定模塊22固定在機架1上,其特征在于,連接線30跨接在開關電路3與電機4之間,耦合器5使轉軸28與轉軸29同軸連接在一起,吸油管7的一端與吸油孔32連接,吸油管7的另一端浸沒在油箱2內的液壓油中,回流管9的一端與回流孔33連接,回流管9的另一端浸沒在油箱2內的液壓油中,連接管8跨接在出油孔34與進油孔35之間,溢油管13跨接在溢油孔36與T形三通接頭14的中孔之間,連接管12跨接在出油孔37與進油孔38之間,排油管19跨接在排油孔39與T形三通接頭14的上孔之間,總排油管20的一端與T形三通接頭14的下孔連接,總排油管20的另一端浸沒在油箱2內的液壓油中,連接管17跨接在下出油孔41與右油孔42之間,連接管18跨接在上出油孔40與左油孔43之間,活塞桿27從活塞孔44伸出,動模塊24與活塞桿27固定在一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吹氧管聯接機,其特征在于,由定模塊22和動模塊24組成的模塊對與機架1和活塞桿27之間的連接為可拆卸連接,模塊對可更換,確保本實用新型吹氧管聯接機能聯接外徑介于21.5毫米~60毫米的吹氧管。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吹氧管聯接機,其特征在于,電機4為1.5千瓦,380伏的交流三相電機,油泵6,溢流閥10和換向閥15的型號分別為CY141B,YF-L10H4和34SH-110H-T,回流管9為外徑和內徑分別為10毫米和8毫米的塑料管,安全閥11調節在25兆派~28兆派,油缸21由內徑和壁厚分別為110毫米和10毫米的無縫鋼管和鋼板制成,吸油管7,連接管8,溢油管13,排油管19,總排油管20,連接管12,連接管17和連接管18均為外徑和壁厚分別為14毫米和2毫米的無縫鋼管。
專利摘要一種吹氧管聯接機,屬液壓傳動和油壓機技術領域,主要由機架1,油箱2,開關箱3,電機4,油泵6,溢流閥10,換向閥15,油缸21,動模塊24,定模塊22組成,能把原來廢棄的外徑介于21.5毫米~60毫米的剩管聯接到新管上繼續使用,把背景技術的指標吹氧管利用率從62.5%升高至100%,減少了吹氧成本,降低了換管頻度,特別適于在煉鋼廠的電爐前聯接吹氧管。
文檔編號B21D39/04GK2383600SQ9922776
公開日2000年6月21日 申請日期1999年7月7日 優先權日1999年7月7日
發明者邵茂龍 申請人:邵茂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