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再加工火車輪對的由運行與凸緣表面組成的輪面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個通過切削加工分別對圍繞中心軸旋轉驅動的火車軸對的輪子上由運行表面和突緣表面組成的輪外型面進行再成型的方法,其中,在輪子外型面上通過切削制成一個測量表面,其上,測出測量表面的直徑以后,依據這個測量結果和與中心軸垂直存在的磨損深度,沿(朝)中心軸的方向切削工具進行如此的調節,即它在待再成型輪對上完成再成型以后產生相同直徑的新外型。
這個方法已在DE-PS2608940中公開。
檢測磨損深度也已公知例如在DE-AS1552335中,并且其中公開了一個自動測徑裝置,用于決定輪對加工車床的切削刀具進給。這個測徑裝置可使磨損的深度自動地被確定,而后刀架就可根據最大的磨損深度自動地這樣進給,即,切削刀具也應加工到這最大的磨損深度。
在DE-AS1552335的方法中,由于輪子處于不同的磨損狀態,因此,在再成型以后得到的是規則的不同輪子直徑,這個缺陷借助DE-PS2608940的方法是這樣消除的,即在再成型加工之前在每個輪子外型表面上切削加工出一個測量表面,然后測出其直徑,而切削刀具是依據這個測量結果和與輪子軸垂直存在的磨損深度進行徑向進給的,即,它在輪對上完成再成型加工以后制出相同直徑的輪子。然而,如果這個方法在輪對加工車床上應用摩擦滾輪傳動時,則由于輪子之再成型的圓周表面上嚙合的摩擦滾輪會在加工輪子外型的進一步加工過程中,將切削滾壓到已加工好的圓周表面上并留在那里造成不允許的劃痕。
本發明的任務在于,對開頭所述類型的方法作如此地改進,即,可以避免對切削有不希望的滾壓現象。
本發明進一步任務是,提供一種實施這個方法的機器。
這一任務是根據本發明之方法(在開頭所述類型方法的基礎上)如此解決的,即,該待再成形的輪對為了驅動被裝納并固定在軸承箱上,并由至少一個摩擦滾輪旋轉,因此,新型面的再成型加工首先在摩擦滾輪/輪子接觸表面的外邊進行,然后在外型的其余區域內進行。此處和以后,術語“摩擦滾輪”不僅表明這樣的滾輪是用于驅動一個輪對的一個輪子,而且這種滾輪還用于支承一個輪對的輪子。
在對拆下的輪對再成型加工時特別有利的是,該軸承箱不僅不從輪對上拆下,而且還不必打開。因此建議借助于將摩擦滾輪驅動裝置裝納在并支承在未打開的軸承箱上而將再成形加工的輪對可旋轉地裝納在并支承在輪對加工車床中。那么,在帶摩擦滾輪驅動裝置的機器中,該輪對可以用一個靠到一個輪子上的摩擦滾輪來驅動。但是為了改進效率這也是可能的,即用一個或多個摩擦滾輪在每個輪子上來驅動一個輪對。因為,軸承箱具有牢固的污染物,銹或者磨損(當例如必須裝納在導引裝置中時),所以只有在少數情況下可能使輪對在機器中如此容裝,即輪對的中心軸與機床中心軸是一致的。在大多數情況下,該輪對是在其中心軸(也是旋轉軸)的傾斜位置與機床中心軸安裝的。如果一個在傾斜位置安置的輪對之輪子沒有特別的預防措施就被再成型加工的話,那么輪子就不可避免地有不同的直徑。為了檢測在機床中的這種傾斜性,在輪子的外型表面上各加工一個測量表面,并測出其直徑,因此,根據一個參考基準就可知切削刀具或刀架的位置。最好,對兩個刀架用一個相同的參考基準。如果加工測量表面的切削加工從參考基準算起時具有相同的位置或相同的距離,則是有利的。如果測量表面的直徑現在被測出并被認為是不同的,那么就能夠通過直徑的差值很簡單地確定輪子對的傾斜位置。
在不同的測量表面直徑情況下,該直徑的半個直徑差就是一個用于輪對中心軸的傾斜位置的度量值,根據它實際的傾斜位置就可以測知。這個半徑差在決定切削刀具有較大測量表面直徑的輪子上的進給量時是必須考慮的。如果測出是相同的測量表面直徑時,則對輪的中心軸線與機床中心軸線是同心的或者平行的磨損深度的檢測例如可以用DE-AS1552335中的一個自動的測徑裝置來完成。利用這個測徑裝置,就可將在旋轉軸對的一個輪對之輪子進行測量并自動地確定摩損深度,而且每個刀架都是根據確定的最強的磨損深度如此自動地進給,即,切削刀具也加工到最大的磨損深度。不僅這個測徑裝置而且其他已經公知的測徑裝置都可以應用,例如歐洲專利Nr0252164公知的一個測徑裝置。
至此,根據測量表面直徑的半個直徑差和每個輪子的最大磨損深度就可以確定用于再成型切削的每個刀架的切削刀具位置。車刀這個位置應彼此進行比較,并對該輪子(即該輪子在車刀的該位置時被加工的直徑)作如此校正,以使這個輪子直徑與另外的輪子直徑相等。
為了避免通過摩擦滾輪將切屑滾壓到已加工好的新外型區域內,首先將加工新外型的再成型加工在摩擦滾輪/輪子的接觸表面之外進行,然后才在接觸表面區域內進行。在摩擦滾輪/輪子的接觸表面區域再成型加工時,在摩擦滾輪和已再成形的表面之間存在一個其大小為切削深度的距離。它足以避免切屑的滾壓現象。只有當該多余的材料無余量地被切掉時,摩擦滾輪才靠置到已加工的表面上。然而此時已不存在切屑了,所以也就不必擔心滾壓現象。
在本發明的另一技術方案中建議,該測量表面在摩擦滾輪/輪子的接觸表面區域中制成,并且一個附加的技術方案規定,制造測量表面的加工是在運行表面的外端側面區域開始的。如果在再成型加工時輪對是被摩擦滾輪在一個已車削的圓周表面上(亦即在已加工的測量表面上)驅動的,那么,摩擦輪測量儀器的測量輪的擺動問題就避免了,而這種擺動可能導致測量誤差和在運行表面上造成不希望的壓痕作用。此外,摩擦滾輪在一個干凈的圓周表面上驅動的,所以具有一個高的摩擦值。如果測量表面在輪子的運行表面上是如此設置的,即它在運行表面的外端側面開始,那么就應在一個存在大的切削深度的區域內通過用于測量表面的切削使這個切削深度有利地得到減少。
在本發法另一個技術方案中建議,該測量表面設置在突緣圓頂上。因為從輪對需要再成形的輪子到一個相應新輪子外型的輪廓該突緣圓頂具有大量的材料積累,而這些在再成型加工時是應該去掉的,所以將測量表面設置在突緣圓頂上是會很有利的。
在本方法又一個技術方案中建議在測量表面區域內的再成型加工是在運行表面的外端側面處開始的。
當輪子外型表面位于測量表面之外的區域再成型加工完時,有利的方式是,在運行表面的外端側面處開始測量表面區域的再成型加工,因為,該切削刀具將快速朝著該端側推進,從而在開始進刀切削時不會在已經再成型加工的表面上產生(切屑)壓痕現象。
但是,再成型加工也可以在測量之后以一次走刀方式完成。而且運行表面的外端側面是一個有利的開始點,因為此時,在突緣處進行驅動可避免切屑的滾壓現象。
按照又一個方法技術方案建議,該待再成形的輪對在拆下狀態為了驅動而被裝納和固定在軸承箱上,并由至少一個摩擦滾輪旋轉地驅動,同時,該切削刀具在制造測量表面以后被拉回,然后回到在突緣表面之內突緣側面處的開始位置上,其與輪子軸線的距離則依據磨損深度和測量表面的直徑測量結果如此選擇,即它(刀具)將輪對加工制造出相同直徑的新外型。在此基礎上,實施再成型加工,在開始位置上開始,接著繼續地朝運行表面的外端側面方向進行切削加工。如果測量表面置于輪子的運行表面上并在運行表面的外端側面處開始,那么有利的方式是,再成型加工在里邊的突緣側面處開始。然后就可以使測量切削加工以后的全部外型在無走刀中斷和無切屑滾壓危險的情況下進行加工。如果此時必要的切削深度過大的話,則走刀可以毫無問題地中斷或者由兩次走刀完成。
然后摩擦滾輪/輪子間的接觸表面才被再成型加工,此時,輪子的另外圓周表面已被再成型加工完,同時,驅動是在運行表面上完成的。
由于必需的切削深度,就使得在接觸表面區域再成型加工時,在摩擦滾輪和已經再成型加工的圓周表面區域之間存在這樣一個距離,即不會有切屑被滾壓到已經加工好的表面上。只有當再成型加工結束時,摩擦滾輪和輪子才會達到完全的接觸。
這一任務,即本發明裝置,是在一個立式車床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解決的,該車床用于再成型加工一個圍繞其中心軸線可旋轉安置和支承的輪對之輪子,并由至少一個可靠置在該輪對的至少一個輪子圓周面上的摩擦滾輪所驅動,同時,該摩擦滾輪還可在靠置作用力下如此地運動,即,它(摩擦輪)可以跟隨旋轉輪對的相應接觸表面的瞬時徑向位置變化;還具有至少一個車刀架用于裝納并移動加工刀具和一個車床控制裝置,其特征在于還設置有用于裝納和固定一個輪對軸承箱的裝置以及通過一個圓周測量確定直徑的裝置;該確定直徑的裝置與一個控制裝置相連接以便依據圓周測量的結果調節切削刀具。
通過這種結構設置的車床就能夠使輪對在其軸承箱中裝納并固定,同時,這種固定作用不僅在徑向而且在輪對的軸線方向上都應是有效的。這種用于確定直徑而設置的裝置應能將至少每個輪子上已加工的測量表面直徑檢測出來。這個確定直徑的裝置還可以如此移動,即,它不僅可以檢測位于突緣圓頂的測量表面直徑而且可以檢測位于運行表面的測量表面直徑。作為用于確定直徑的裝置,使用公知和已提及的摩擦輪測量裝置是有利的。
對于摩擦深度的測量還可以在立式車床的外邊完成。然而有利的方式是,正如在一個建議的結構方案中那樣,即用于檢測輪對的每個輪子上磨損深度的裝置是附加設置在該車床上的。
利用這樣結構設置的立式車床就能夠,檢測出一個輪對之輪子上的磨損深度,同樣還能夠,通過一個圓周測量檢測出已加工的測量表面直徑。這些測量數據被輸入到車床控制裝置中,它然后將這些數據進行評估和計算出用于刀架上切削工具必需的進給路線并且控制進刀運動。
在車床的第二個進一步結構方案中,建議,至少一個用于驅動的摩擦滾輪是可以靠置在運行表面或突緣表面上的。或者該摩擦滾輪是相對于輪對軸向位置可變化地保持的,以便有選擇地靠置到運行表面或突緣表面上。然而,使摩擦滾軸在運行表面或突緣表面上的靠置有利的方式是,通過切削加工出測量表面,既可以在運行表面上或者也可以在突緣圓頂上將特別多的多余材料消除掉,所以,這個測量表面的制造(車削)就如粗加工一樣的作用,這樣,就使得再成型加工的切削深度變得有利。利用位置可變化保持的摩擦滾輪、車床的柔性也提高了。
本車床另外有利的結構方案涉及到用于軸承箱的固定結構設置,其可在附加的從屬權利要求中得到建議。
現在,借助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
圖1表示一個輪對的輪子,其帶有一個在輪子外型面上運行表面區域靠置的摩擦滾輪。
圖2是和圖1一樣的但具有已車削的測量表面的圖;
圖3是一個簡化的輪對圖其帶有在運行表面上靠置的摩擦滾輪及切削刀具;
圖4是一個輪對的輪子并具有一個靠置在運行表面區域中測量表面上的摩擦滾輪和切削刀具;
圖5是一個輪對的輪子并具有一個靠置在運行表面區域中測量表面上的摩擦滾輪和在摩擦輪/輪子的接觸表面外邊已再成型加工完的輪子外型;
圖6是本發明立式車床的前視圖;
圖7是圖6的車床的側視(簡)圖;
圖8是一個輪對的輪子并具有一個在突緣表面上的測量表面和一個那里靠置的摩擦滾輪;
圖9是如圖4的但在里邊的突緣側面處開始加工的圖。
圖1表示一個輪子帶有在運行表面2上靠置的摩擦滾輪3和中央軸4(其同時是旋轉軸)。被磨損的輪子外型表面5由運行表面2和突出輪緣表面33構成,并表明在運行表面2上具有最大的磨損深度6。這個最大的磨損深度6可以例如用一個測徑規確定其尺寸,并記錄下來。按照目的要求,該磨損深度6可作為距一個參考基準7的距離11而測得。而適合于檢測最大磨損深度6位置的測徑規是公知的。該參考基準7可以是切削工具的原始位置或刀架的原始位置。
一個公知的磨損測徑規可以安置在機器支架的適當位置上,并是可這樣運行的,即可以到達輪子外型表面5,但是,該磨損測徑規還可以安置在一刀具支架上,并與該架一起運行。
在再成型工作開始之前,該最大的磨損深度6或距離11應檢測出來和記錄好。當這個測量過程完成時,轉動一個測量表面8,如圖2所示,同時其直徑9通過圓周測量而獲知。
圖3中簡化描繪了一個輪對10,其帶有在輪子1,1′上靠置的摩擦滾輪3,3′。該輪對由摩擦滾輪3,3′來驅動,同時繞中央軸4,4′旋轉。輪子1,1′各自最大的磨損深度6,6′可在轉動的輪對上測知,并通過距參考基準7的距離11,11′加以確定。可以看出切削刀具12,12′距參考基準7具有一個比橫向進給距離11,11′稍小的距離13,13′,并且在此車削該測量表面8,8′。對于切削工具12,12′的這個橫向進給,可以按照目的要求規定,到參考基準7是相同的距離13,13′。因為,對于檢測切削工具有效的橫向進給所必需的數據計算是較簡單的。一旦旋轉的測量表面8,8′具有足夠的寬度足以靠置一個摩擦滾輪測量儀器23,23′時,就將這測量儀器靠到這測量表面8,8′上,從而,通過圓周測量確定了直徑9,9′。在圖3中,通過虛線的中央軸4′表示出了輪對10的一個傾斜位置。對于該圖描繪的情況,輪對10在通過摩擦滾輪3,3′驅動時,繞中央軸4′旋轉。
在確定測量表面8,8′的直徑9,9′時,就會因此在輪子1上確定一個比在輪子1′上的更大的測量表面直徑9。
該直徑9,9′的半個直徑差是用于輪對10的傾斜夾緊位置的一個尺寸。在圖3中,該半個直徑差用參考標號14表明用于車削測量表面8,8′的切削工具12,12′的位置和相對于參考基準7的最大磨損深度6,6′都是已知的。現在,在輪對10的輪子1′處,切削工具12′的位置是如此改變的,即,在加工新的外型15′時,測出最大的磨損深度6′。在輪子1處,該切削工具12是這樣進給的,即,檢測出最大的磨損深度6,包括半個直徑差14,以便加工新的外型15。然后將切削工具12,12′的這些橫向進給彼此進行比較。如果在切削工具的這些進給中,得到了不同的直徑,那么對于具有較大直徑的輪子,該工件應如此校正,以使加工出的新的外型具有相等的直徑。
在圖4中,描繪了輪子1,其帶有在測量表面8上靠置的摩擦滾輪3。該切削工具12的刀刃18置于新外型15的輪廓上,并將多余材料19切削掉。在這個切削加工中,不會將切屑滾壓到一個完工的新外型再成形表面上,因為摩擦滾輪3是靠置在測量表面8上的。而在測量表面8中則留下了切屑滾壓的壓痕。但是,這些壓痕在再成型測量表面范圍時而被切削掉。
在圖5中,也描繪了輪子1,其帶有在測量表面8上靠置的摩擦滾輪3。在摩擦滾輪/輪子接觸表面外邊的該新外型15已經再成型完畢。現在,車刀12置于外端側20的區域,以便在摩擦滾輪/輪子的接觸表面范圍內再成型新外型15。從圖5可以容易地看出,在摩擦滾輪3和新外型15之間的距離21是如此之大,以致于不可能有切屑被滾壓到在摩擦滾輪/輪子接觸表面區域中再成型的表面上。
圖6表示一個立式車床,其帶有摩擦滾輪驅動裝置來對輪對的輪子再加工成型。這種機器在DE-OS3931747中就其功能已作了描述,為此不必再詳細說明。
在圖6中描述的該立式車床裝備有裝置22,22′,其用于裝納和固定輪子對10的軸承箱24,24′,還有裝置23,23′,其通過在輪子1,1′上的一個圓周測量確定直徑。該裝納和固定軸承箱24,24′的裝置22,22′是固定在機器支架25上的。該用于確定直徑的裝置23,23′也同樣安置。在該裝置23,23′情況下,可以考慮公知的摩擦輪測量裝置。此外,圖6表明立式車床置于柔性基礎上并在每個側邊置有一個帶尾錐尖的可移動尾架軸26,26′。但在一個只應該在軸承箱24,24′上裝納輪對的機器中,這些尾架軸就可以省去。但是,該軸承箱例如大多數在其端側蓋上置有中心孔。在這種情況下,具有尾錐尖的尾架軸作為裝納和固定軸承箱的裝置是很有利的。
圖7示意性地表明從圖6中X方向的該車床的左側視圖,用于裝納和固定軸承箱24的裝置22是安置在機床支架25上的。另外,在刀具架28上固定一個磨損測徑規27。
該輪對10是裝納和固定在裝納和固定該軸承箱24,24′的裝置22,22′的軸承箱24,24′上的。為此,該輪對10被摩擦滾輪對29,29′從滾壓導軌31,31′(圖6)上抬起,并被放入裝置22,22′上對著輪對10的孔30,30′(圖7)中,然后壓住。
用于裝納和固定一個輪對10之軸承箱24,24′的裝置22,22′幾乎在三個側面包圍住該軸承箱,因此,形成一個徑向的固定座位。為了軸向的固定,該裝置22,22′可以形狀配合地銜接在軸承箱24,24′的導引件32,32′中。
通過例如軸向移動到一個限位件上,就可以防止軸向形狀配合的間隙。但是,還可以實現一個力配合的夾緊作用和因此的固定作用,或者兩個可能性的組合(每個都遵循所要固定的方向)。
在圖6的描繪中,輪對10是被摩擦滾輪對29,29′夾持在其輪子1,1′的突緣表面33,33′上的。然而,按照圖6的機器還可以如此設置,即,摩擦滾輪對29,29′和摩擦滾輪3,3′是如圖7所示夾持在輪對10之輪子1,1′的運行表面2,2′上的,因為,至少起驅動作用的摩擦滾輪(它可能是摩擦輪3,3′)應該是可靠置在運行表面2,2′上或者突緣表面33,33′上的。
對于一個柔性的車床結構來說甚至規定,摩擦滾輪相對于輪對在軸向是位置可改變地設置的,依此,就可以有選擇地靠置在對應安置的運行表面2,2′上或者突緣表面33,33′上。
然而,還可能將測量表面設置在運行表面或者突緣圓頂或者突緣表面上并在那里驅動。這種類型的位置可變的摩擦滾輪的設置,對于普通技術人員來說是常規的,所以此處也不必重述。
該摩擦滾輪3,3′如已描述的那樣,可以和摩擦滾輪對29,29′沿直徑相反對置的布置,而摩擦滾輪對29,29′必須將輪對10用這樣的作用力壓入裝置22,22′中,即摩擦滾輪3,3′能夠以驅動所必需的法向力進行靠置以使再成型工作能夠實施,同時不用將裝置22,22′中的固定裝置松開。
圖8表示帶有一個靠置到測量表面8上的摩擦滾輪3的輪子1,而測量表面8位于突緣33的范圍內,同時滾輪3應該驅動輪子1。該切削工具12此時置于外側面20處開始進行再成型并朝突緣33的方向進給。
圖9表示帶摩擦滾輪3的輪子1,該摩擦滾輪3靠置在位于運行表面2區域中的測量表面8上,該輪3可驅動輪子1。該切削工具12此時處在突緣表面33的內側面35之開始位置34上,準備開始再成型加工,并朝外輪端側面20的方向進給。這種形式的再成型是很有利的,因為,再成型切削可以在一個起始于突緣側面35直至外端面20的螺旋線中完成。
最后應該描述一下再成型過程。一個在滾壓導軌31,31′上滾動到車床36的輪對10,被下降到滾壓導軌31,31′下方的摩擦滾輪對29,29′裝納住,并提舉到機器中心37處。
在抬升過程的同時,該軸承箱24,24′被推入裝置22,22′的孔30,30′,而裝置22,22′用于裝納和固定該軸承箱,而且,該軸承箱被壓在裝置22,22′上。
大約與此同時,摩擦滾輪3,3′靠置到輪子1,1′的圓周表面上。而滾輪對29,29′的擠壓力必須這樣大,即在再成型加工時,在軸承箱24,24′和裝置22,22′之間不會出現間隙,或者沒有松動出現。當輪對10被這樣裝納時,則如前面已述的那樣,每個輪子1,1′的最大磨損深度可用一個測徑規27(圖7)進行測量,并通過一個導線38,38′輸入計算器39中。采用切削工具12,12′的一次橫向進給小于每個輪子1,1′的最大磨損深度的方法就可在輪子1,1′上就車削出測量表面8,8′。一旦每個測量表面8,8′達到為了使具有測量滾輪的摩擦輪測量儀23,23′靠置到該測量表面上的足夠寬度時,就進行檢測該測量表面直徑9,9′的工作。這一測量工作的測量值通過一條導線40,40′輸入到計算器39中。該計算器39將測量表面8,8′的直徑9,9′計算出來,并相互進行比較。然后,一個(真正)存在的半個直徑差14就是一個說明輪對10之中心軸4′相對機器中心(軸)37傾斜的標志。
然后,基于一個參考基準7并考慮最大磨損深度的情況下計算出用于刀架28,28′橫向進給的進給量(行程),同時,在具有最大的測量表面直徑9,9′的輪子上的半個直徑差14也應考慮。此后,這些用于進給量的數據應彼此比較和檢驗,是否在應用計算的進給量控制刀具12,12′或刀架28,28′進給的情況下加工的新外型15,15′具有相同的直徑16,16′。
如果這種比較得出,加工的輪子1,1′具有相同的直徑16,16′,那么,切削工具12,12′就在軌道17,17′上運行直至新的外型15,15′輪廓加工成。如果比較計算的進給量得到不同的直徑16,16′的輪子1,1′,那么,用于具有較大直徑的輪子的進給量要如此校正,即,兩個輪子1,1要被加工成相同的直徑16,16′。然后,在摩擦滾輪/輪子接觸表面外部進行再成型加工,此后是對外輪廓的其余區域進行再成形加工。
參考符號表1,1'輪子21距離2,2'運行表面22,22'裝置3,3'摩擦滾輪23,23'裝置4,4'中央軸承24,24'軸承箱5輪外型面25機器支架6,6'磨損深度26,26'尾架軸7參考基準27磨損測徑規8,8'測量表面28,28'刀架9,9'直徑29,29'摩擦滾輪對10輪對30,30'孔11,11'距離31,31'滾壓導軌12,12'切削刀具32,32'導引件13,13'距離33,33'突緣表面14半個直徑差34開始位置15,15'新外型35突緣表面16,16'直徑36車床17,17'軌道37機器中心線18刀刃38,38'導線19多余材料39計算器20端側面40,40'導線X方向
權利要求
1.通過車削,對圍繞一個中心軸旋轉驅動的火車輪對(10)中各運行表面(2,2′)和突緣表面(33,33′)組成的輪子外型表面(5)再成型的方法,其中在輪子外型面(5)上用車削加工成一個測量表面(8,8′)在該測量表面(8,8)上測量出其直徑(9,9′)以后,使切削工具(12,12′)依據這個測量結果和垂直于中央軸(4,4′)而存在的磨損深度(6,6′)沿著至中央軸(4,4′)的方向作如此調節,即它們(12,12′)在要再成形的輪對(10)上完成再成型以后,使新外型(15,15′)加工成相同的直徑,其特征在于該要成成型的輪對(10)在拆卸狀態時為了驅動而被裝置并被固定在其軸承箱(24,24′)上并由至少一個摩擦滾輪(3,3′)進行旋轉驅動,同時,新外型(15,15′)的再成型(加工)首先在摩擦滾輪/輪子的接觸表面之外進行,然后在外型的其余區域中進行。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測量表面(8,8′)是在摩擦滾輪/輪子的接觸表面區域中加工成的。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制造測量表面(8,8′)是在運行表面(2,2′)的外端側面(20)的區域內開始的。
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測量表面(8,8′)設置在突緣圓頂上。
5.按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測量表面(8,8′)區域的再成型是在運行表面(2,2′)的外側端面(20)上開始的。
6.按權利要求1-4中至少之一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測量表面(8,8′)區域內的再成型是朝輪子外端側面(20)的方向進行的。
7.按權利要求1所述類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再成型的輪對(10)在拆卸狀態,為了驅動被裝納并被固定在其軸承箱(24,24′)上并由至少一個摩擦滾輪作旋轉地驅動,同時,該切削工具(12,12′)在制造測量表面(8,8′)以后被撤回,然后再行駛到一個位于突緣表面(33,33′)的內側(35)處的開始位置(34)上,其(12,12′)徑向位置是依據磨損深度(6,6′)和測量表面(8,8′)的直徑測量結果如此選擇的,即它們加工出相同直徑(16,16′)的新外型(15,15′),依此,該再成型加工,在開始位置(34)上加工開始和繼續地朝運行表面(2,2′)的外端側面(20)的方向進行再成型加工。
8.按權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該再成型加工是在一個走刀中完成的。
9.用于再成型輪子(1,1′)的立式車床,其(1,1′)屬于圍繞自己中央軸(4,4′)可轉動安置的和支承的輪子對(10),并至少被一個可靠置在輪對的至少一個輪子圓周表面上的摩擦滾輪(3,3′)來驅動,同時,摩擦滾輪(3,3′)在靠置作用力下還處于可如此運動,即,它可以跟隨旋轉輪子對(10)中各自瞬時接觸表面的徑向位置變化;還具有至少一個刀具架用于裝納和移動加工刀具(12,12′)并具有一個機床控制裝置(39),用以實施權利要求1至8之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設置有用于裝納和固定輪子對(10)的軸承箱(24,24′)的裝置(22,22′)以及設置有通過一個圓周測量來確定直徑的裝置,該確定直徑的裝置與控制裝置(39)相連接,以便根據圓周測量結果調節加工切削刀具。
10.按權利要求9所述的車床,其特征在于還設置用于檢測輪對(10)每個輪子(1,1′)的磨損深度(6,6′)的裝置(27)。
11.按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車床,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用于驅動的摩擦滾輪(3,3′)是可靠置在運行表面(2)或突緣表面(33)上的。
12.按權利要求11所述的車床,其特征在于摩擦滾輪(3,3′)是相對于輪子對(10)軸線上位置可變地安置的,以便有選擇地靠置在運行表面(2)上或突緣表面(33)上。
13.按權利要求9所述的車床,其特征在于用于裝納和固定軸承箱(24,24′)的裝置(22,22′)設置成懸臂結構以適用于該軸承箱(24,24′),其至少在垂直方向上形狀配合地支承著軸承箱。
14.按權利要求13所述的車床,其特征在于設置一個另外的形狀配合的固定裝置以適用于和轉軸垂直的水平方向。
15.按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車床,其特征在于該用于裝納和固定軸承箱(24,24′)的裝置(22,22′)是設置成向下或向上敞開的卡爪結構,它分別在三個側面圍住軸承箱(24,24′),并且裝置(22,22′)是通過在基礎件或車床支架(25)上的固定裝置進行安置的。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個方法,其通過切削加工分別對圍繞中心軸旋轉驅動的火車輪對的每個輪子外形表面進行再成型加工,所述輪子外形面由運動表面和凸緣表面構成,同時,在輪子外形面上用切削加工制成一個測量表面,依此,在測出該測量表面的直徑以后,使切削刀具依據這個測量結果和與中心軸垂直的磨損深度朝中心軸方向如此調節,即它(刀具)在再成型輪對上的再成型加工完成以后,制成相同直徑的新外形。
文檔編號B23B5/28GK1093322SQ9310944
公開日1994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1993年6月21日 優先權日1993年4月3日
發明者A·海曼 申請人:赫根沙伊德特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