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鉆削加工中心刀庫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一種鉆削加工中心刀庫,主要用于鉆削加工中心機床上自動換刀系統。
通常鉆削加工中心的刀庫容量少,只有七把刀,即刀盤上只有七個刀位,直接安裝在主軸箱下端。發出換刀指令,刀庫旋轉,所用刀具轉到主軸下端,刀庫旋轉停止,該刀具插入主軸孔內并夾緊,換刀完成。
容有十幾把刀的刀庫則無法安裝在主軸箱下端,一般應安裝在機床的上方或左右兩側,并帶有機械手,結構復雜。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刀庫容量為12至24把刀,不用機械手即可實現自動換刀。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刀庫安裝在機床左側或右側,刀庫具有移動系統和刀盤轉動系統。發出換刀指令,刀庫移動系統帶動刀庫進入(或退出)刀具換刀區,刀盤轉動系統帶動刀盤轉動,所換刀具轉到主軸下端時刀盤停止轉動,主軸箱下降,刀具插入主軸孔內,鎖緊刀具,刀庫退出換刀區,則換刀完成。
結合附圖和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表示出各部主要結構,刀庫已進入主軸下端換刀區。
圖2是
圖1的B-B剖視圖。
圖1和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之一。
圖中1,上導軌,1a,上導軌的滑座,1b,上導軌體,2,下導軌,2a,下導軌的滑體,2b,下導軌的定體,3,滑板,4,氣缸,4a,氣缸的活塞桿,4b,氣缸體,5,伺服電機,6,齒形帶輪,7,蝸桿軸,8,齒形帶輪,9,齒形帶,10,蝸輪軸,11,脈沖編碼器,12,蝸輪,13,刀盤。
本實用新型的鉆削加工中心刀庫由刀庫移動系統A和刀盤轉動系統B組成。
刀庫移動系統A由上導軌(1)、下導軌(2)、滑板(3)和氣缸(4)組成。上導軌(1)為滾動導軌副,下導軌(2)為V型滑動導軌副,上導軌(1)和下導軌(2)均水平放置。上導軌(1)的上導軌體(1b)和下導軌(2)的下導軌定體(2b)固定在主機立柱的左側或右側。滑板(3)與上導軌(1)的滑座(1a)和下導軌(2)的滑體(2a)連接。氣缸(4)的活塞桿(4a)與滑板(3)連接,氣缸體(4b)固定。
刀盤轉動系統B由伺服電機(5)、齒形帶輪(6)和(8)、齒形帶(9)、蝸桿軸(7)、蝸輪軸(10)、脈沖編碼器(11)、蝸輪(12)和刀盤(13)組成。
刀盤轉動系統B安裝在刀庫移動系統A的滑板(3)上。伺服電機(5)的軸伸出端裝有齒形帶輪(6)。蝸桿軸(7)的右端為蝸桿,左端裝有齒形帶輪(8),齒形帶(9)連接齒形帶輪(6)和(8)。蝸輪軸(10)的上端裝有脈沖編碼器(11),中部裝有蝸輪(12),蝸輪軸(10)的下端裝有刀盤(13)。
刀盤(13)上有16個刀位,即可裝16把刀。每個刀位上都裝有刀具定位用的彈簧刀夾。
機床發出換刀指令,主軸箱移至換刀原點。伺服電機(5)轉動,刀盤(13)上的刀具空位轉到空刀位置,抓刀,主軸,松刀,主軸箱上升拔刀。刀盤(13)原位轉動使所需刀具到主軸下。主軸箱下降并吹氣,刀具插入主軸錐孔內并夾緊,氣缸帶動刀庫退出換刀區。換刀完畢。
刀具在刀盤上位置是固定的。
用脈沖編碼器(11)消除傳動誤差。
本實用新型的鉆削加工中心刀庫不用機械手即能自動換刀,刀庫容量16把刀。省略了機械手、刀套,結構大為簡化。
顯然,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已經達到。
權利要求1.一種鉆削加工中心刀庫,其特征在于由刀庫移動系統A和刀盤轉動系統B組成,所述的刀庫移動系統A的上導軌(1)為滾動導軌副,下導軌(2)為V型滑動導軌副,上導軌(1)和下導軌(2)均水平放置,滑板(3)與上導軌(1)的滑座(1a)和下導軌(2)的滑體(2a)連接,氣缸(4)的活塞桿(4a)與滑板(3)連接,所述的刀盤轉動系統B安裝在刀庫移動系統A的滑板(3)上,伺服電機(5)的軸伸出端裝有齒形帶輪(6),蝸桿軸(7)的右端為蝸桿,左端裝有齒形帶輪(8),齒形帶(9)連接齒形帶輪(6)和(8),蝸輪軸(10)的上端裝有脈沖編碼器(11),中部裝有蝸輪(12),蝸輪軸(10)的下端裝有刀盤(13)。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鉆削加工中心刀庫,其特征在于刀盤(13)上有12~24個刀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的鉆削加工中心刀庫,用于鉆削加工中心自動換刀系統。主要由刀庫移動系統A和刀盤轉動系統B組成。刀庫移動系統由上導軌(1)、下導軌(2)、滑板(3)和氣缸(4)組成;刀盤轉動系統由伺服電機(5)、齒形帶輪(6)和(8)、齒形帶(9)、蝸輪軸(10)、脈沖編碼器(11)、蝸輪(12)和刀盤(13)組成。刀盤(13)上有16個刀位,不用機械手即可自動換刀。
文檔編號B23B47/00GK2100269SQ9122436
公開日1992年4月1日 申請日期1991年9月9日 優先權日1991年9月9日
發明者李建剛, 孫紅旻, 吳青陽, 董志平, 陳炎麟, 陳曉光, 戴凱生, 張伯酉 申請人:北京第三機床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