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涉及一種角鋼焊接和矯直系統,應用于角鋼和嵌壓條之間的自動化焊接、冷卻和矯直、檢驗。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防護類設備門框的角鋼與嵌壓條的焊接都是采用人工手工焊接,三條嵌壓條(比如t=10或12或16mm的兩條、t=4mm的一條)的兩側都需要連續焊縫,共六條焊縫,焊接工作量大,對焊工個人的技術及責任心要求高,且由于多條焊縫在角鋼的一個小區域內反復焊接,焊接的熱感應不均勻的傳導使得焊接成型后的角鋼出現變形且變形不規則,還需要有經驗的員工通過火工或壓機來進行矯平矯直,生產效率低及最終產品質量都受到很大制約;焊縫的表觀質量也受施工人員及焊材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差異。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設計的目的在于解決目前存在的密閉類門框角鋼焊接時的生產效率低下、焊接成型質量不一致、焊后易產生不規則變形、表觀質量差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本申請實施例公開一種用于將嵌壓條固定于角鋼上的夾持件,所述夾持件包括第一夾持架、第二夾持架以及動力組件,所述第一夾持架和第二夾持架之間形成有對嵌壓條進行夾持的切口,動力組件作用于第二夾持架相對第一夾持架移動,以改變切口的大小。
優選的,在上述的用于將嵌壓條固定于角鋼上的夾持件中,所述第一夾持架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壁、以及連接于兩個側壁頂端之間的支撐壁,所述兩個側壁的底邊緣于對稱位置分別向上凹設有卡槽,所述第二夾持架與卡槽之間形成所述切口。
優選的,在上述的用于將嵌壓條固定于角鋼上的夾持件中,所述第二夾持架設于所述兩個側壁之間,所述支撐壁上開設有滑槽,所述第二支持架連接于所述滑槽并可沿該滑槽移動。
優選的,在上述的用于將嵌壓條固定于角鋼上的夾持件中,所述動力組件包括第一驅動桿和第二驅動桿,所述第一驅動桿包括呈V形設置的把手和連桿,所述把手和連桿的接合處轉動連接于支撐壁的頂端,所述第二驅動桿的一端轉動連接于所述第一夾持架的頂端,另一端轉動連接于所述連桿的末端。
優選的,在上述的用于將嵌壓條固定于角鋼上的夾持件中,所述連桿位于水平位置時,所述切口處于最大開口位置,所述把手處于水平位置時,所述切口處于最小的開口位置。
優選的,在上述的用于將嵌壓條固定于角鋼上的夾持件中,所述第一夾持架的底端向下凸伸有相對設置的兩個定位板,該兩個定位板之間的間距等于角鋼水平設置的板體的寬度。
優選的,在上述的用于將嵌壓條固定于角鋼上的夾持件中,所述兩個定位板之間的距離可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本實用新型系統主要用于角鋼與嵌壓條的一次焊接與成型矯直,可以保證所焊接的角鋼與嵌壓條的焊接體構件的焊接質量控制在合理的公差范圍內、表觀質量及焊后不變形;在質量控制方面降低了對焊接及矯直整形人員的技能要求,在產能提高的前提下減少了對焊接員工的技能和數量的要求。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中角鋼與嵌壓條焊接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中角鋼焊接和矯直系統的原理示意圖;
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中夾送輥道系統的側視圖;
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中夾持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夾持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所示為圖1中C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結合圖1和圖2所示,角鋼焊接和矯直系統用于角鋼A與嵌壓條B之間的焊接,其包括夾送輥道系統1、以及沿輸送方向依次設置的焊接系統2、冷卻系統3和矯直系統4。
基于上述系統,其工作方法主要在于:
夾送輥道系統作為傳輸裝置帶動相對固定的角鋼A和嵌壓條B移動,角鋼A和嵌壓條B經過焊接系統2位置時完成實現焊接作業,焊接完成后,角鋼A和嵌壓條B作為一整體經過冷卻系統3進行降溫,然后進一步進入矯直系統4進行矯直和檢驗,最后收集成品。
結合圖3所示,夾送輥道系統1包括相對設置的定輥組件11和動輥組件12,定輥組件11和動輥組件12之間形成有對角鋼一板體進行夾持的豎直的夾持空間13,定輥組件11的頂面具有用以對角鋼另一板體進行支撐的水平的支撐面111,第一動力組件作用于動輥組件12并驅動其接近或遠離定輥組件11,定輥組件11包括定輥支架112以及轉動安裝于定輥支架112上的多個第一夾送輥113,該多個第一夾送輥113豎直設置且線性陣列分布,動輥組件12包括動輥支架121以及轉動安裝于動輥支架121上的多個第二夾送輥122,該多個第二夾送輥122豎直設置且線性陣列分布,所述夾持空間形成于第一夾送輥和第二夾送輥之間,第二動力組件作用于至少一個所述第一夾送輥和/或第二夾送輥并驅動其轉動。
進一步地,第一動力組件包括絲桿14和電機,絲桿14與動輥支架之間螺紋配合,電機作用于絲桿并可驅動其轉動。
在優選的實施例中,第二動力組件作用于兩個第一夾送輥或第二夾送輥,該兩個夾送輥分別位于夾送輥道系統的首尾兩端。
該技術方案中,角鋼通過位于頭部的夾送輥作為主動輥進行輸送,然后通過位于尾部的夾送輥接力將角鋼送至下一道工序。
嵌壓條B通過夾持件5相對固定于角鋼A表面,并隨角鋼A整體輸送至焊接系統2。
結合圖4和圖5所示,夾持件5包括第一夾持架51、第二夾持架52以及第三動力組件53,第一夾持架51和第二夾持架52之間形成有對嵌壓條B進行夾持的切口54,第三動力組件53作用于第二夾持架52相對第一夾持架51移動,以改變切口54的大小。
第一夾持架51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側壁511、以及連接于兩個側壁頂端之間的支撐壁512,兩個側壁511的底邊緣于對稱位置分別向上凹設有卡槽5111,第二夾持架52與卡槽5111之間形成所述切口54。
進一步地,第二夾持架52設于所述兩個側壁511之間,支撐壁512上開設有滑槽513,第二支持架52連接于所述滑槽513并可沿該滑槽移動。
更進一步地,第三動力組件53包括第一驅動桿531和第二驅動桿532,第一驅動桿531包括呈V形設置的把手5311和連桿5312,把手5311和連桿5312的接合處轉動連接于支撐壁512的頂端,第二驅動桿532的一端轉動連接于所述第一夾持架51的頂端,另一端轉動連接于所述連桿5312的末端。
該技術方案中,連桿5312位于水平位置時,切口54處于最大開口位置,便于嵌壓條B的安裝,采用人工方式下壓把手5311,使得把手處于水平位置時,第二夾持架52被帶動移動,切口54處于最小的開口位置,實現對嵌壓條B的夾持固定。
進一步地,第一夾持架51的底端向下凸伸有相對設置的兩個定位板514,該兩個定位板514之間的間距等于角鋼水平設置板體的寬度。
更進一步地,所述兩個定位板之間的距離可調。
該技術方案中,夾持件通過改變切口大小實現對嵌壓條B的夾持,夾持后通過定位板將整個夾持件固定在角鋼A的頂面上,從而實現角鋼A和嵌壓條B的相對固定,角鋼移動時,可帶動嵌壓條同步移動。
結合圖6所示,焊接系統的入口處設置有頂桿6,該頂桿6沿輸送方向設置,其對應于把手5311位置,把手5311的底端開設有與頂桿6末端配合的導引槽,頂桿6作用于導引槽以驅動把手抬升。
該技術方案中,通過水平且固定設置的頂桿,當夾持件移動至頂桿位置時,把手與頂桿末端接觸,頂桿在導引槽作用下將把手挑起,把手抬起進而釋放嵌壓條,當角鋼與嵌壓條焊接完成后,夾持件全部被阻擋于焊接系統外部,便于自動進入下一工序。
進一步地,頂桿6的末端形成一與導引槽配合的坡面61。
綜上所述,本案設計的門框類角鋼焊接及矯直專用生產線,采用輥道輸入方式,角鋼與嵌壓條通過輥道輸送到焊機定位裝置前,經定位檢測后喂入焊接裝置內,焊接裝置感應到工件喂入后自動點火進行焊接,為保證焊接應力的均勻分布六個焊接點有序的分先后或同時進行,焊接后的成型角鋼與嵌壓條的焊接體在輥道的作用下進入到定型矯直機中,經定型矯直后的成型角鋼與嵌壓條的焊接體結構件,通過輥道后部的吹掃裝置后輸送到成品堆場。由于防護密閉門框角鋼焊接及矯直專用一體機是固定的,減少了該一體機設備移動時自生誤差傳遞;工件在輥道上行走,可以在理論上實現工件的焊接與矯直能夠滿足任何長度的要求;由于焊接的角鋼與嵌壓條的規格尺寸會依據不同的門框要求有所差異,本案在喂料裝置的出口、焊機的入口、出口、矯直機的入口、出口、吹掃裝置的入口側均加裝了嵌壓條的檢測與定位夾送裝置,以保證嵌壓條與角鋼的準確定位,焊機裝置依據使用現狀擬采用氣保焊或激光焊接方式進行,矯直機優選為九輥矯直機。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僅是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申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申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