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模具結構,具體涉及一種具有彎管退出結構的模具。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1,圖1為一種彎管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該彎管100具有內孔。該內孔包括一端口101及一彎孔部102,此類彎管100因為具有內孔無法直接開模退出。
有鑒于此,實有必要開發一種彎管退出結構,以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彎管退出結構,滿足具有內孔的彎管的成型及退出。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彎管退出結構,該退出結構設于一模具,該模具具有第一模仁及第二模仁,所述彎管具有一內孔,該內孔包括一端口及一彎孔部,該彎管退出結構包括:
第一滑塊,設于該第一模仁內,該第一滑塊靠近所述第二模仁一端設有第一入子,所述第一入子具有成型所述彎管的端口的結構;
第二滑塊,設于該第一模仁內,該第二滑塊上設有第一連桿,所述第一連桿遠離所述第二滑塊的一端樞接一第二入子,所述第二入子設于該第二模仁內,所述第二入子為弧形結構,所述第二入子成型所述彎管的彎孔部;
第二連桿,設于該第二模仁內,該第二連桿一端樞接于所述第二模仁內的一個旋轉中心上、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桿及所述第二入子樞接固定。
可選的,所述第一模仁為母模仁,所述第二模仁為公模仁。
可選的,所述第二模仁內具有退出導槽,開模時,所述第二入子沿所述退出導槽運動。
可選的,該結構還具有第一壓塊及第二壓塊,分別設于所述第二入子的內側和外側且分別配合所述第二入子的內側和外側形狀。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發明的彎管退出結構,開模時,所述第一滑塊帶動所述第一入子退出所述彎管的所述端口,所述第二滑塊帶動所述第一連桿進而帶動所述第二入子,所述第二入子在所述第二連桿的作用下沿著所述退出導槽運動,退出所述彎管的所述彎孔部。可見,利用該彎管退出結構,可以達成對具有內孔的彎管成型后的退出。
【附圖說明】
圖1繪示為一種彎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繪示本發明的彎管退出結構的合模狀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繪示本發明的彎管退出結構的開模狀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結合參閱圖1、圖2,其中,圖2繪示本發明的彎管退出結構的合模狀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彎管退出結構,滿足具有內孔的彎管的成型及退出。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彎管退出結構,該退出結構設于一模具,該模具具有第一模仁及第二模仁,所述彎管100具有一內孔,該內孔包括一端口101及一彎孔部102(本實施例,彎孔部102為弧形),該彎管退出結構包括:
第一滑塊201,設于該第一模仁內,該第一滑塊201靠近所述第二模仁一端設有第一入子202,所述第一入子202具有成型所述彎管100的端口101的結構;
第二滑塊203,設于該第一模仁內,該第二滑塊203上設有第一連桿204,所述第一連桿204遠離所述第二滑塊203的一端樞接一第二入子205,所述第二入子205設于該第二模仁內,所述第二入子205為弧形結構,所述第二入子205成型所述彎管100的彎孔部102;
第二連桿206,設于該第二模仁內,該第二連桿206一端樞接于所述第二模仁內的一個旋轉中心207上、另一端與所述第一連桿204及所述第二入子205樞接固定。
其中,所述第一模仁可以為母模仁,所述第二模仁可以為公模仁。
其中,于本實施例,所述第二模仁內具有退出導槽208,開模時,所述第二入子205沿所述退出導槽208運動,所述退出導槽208具有導向作用。
其中,于本實施例,該結構還具有第一壓塊209及第二壓塊210,分別設于所述第二入子205的內側和外側且分別配合所述第二入子205的內側和外側形狀。
請在結合參閱圖3,圖3繪示本發明的彎管退出結構的開模狀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開模時,所述第一滑塊201帶動所述第一入子202退出所述彎管100的所述端口101,所述第二滑塊203帶動所述第一連桿204進而帶動所述第二入子205,所述第二入子205在所述第二連桿206的作用下沿著所述退出導槽208運動,退出所述彎管100的所述彎孔部102。
可見,利用本發明的彎管退出結構,可以達成對具有內孔的彎管100成型后的退出。
需指出的是,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基于本發明技術方案對上述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都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