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及組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及組件。所述切削工具的上端面具有一個縱向的相對切削刀片的幾何中心P對稱分布的“M”形截面;所述截面的外側面由一段過渡圓弧面、一段凸圓弧面和一段凹圓弧面組合而成,所述凹圓弧面上設置有凸起;所述組件包括刀夾本體和可移除地固定的切削工具,所述刀夾本體的夾持部由上卡緊部和下支撐部構成,上卡緊部的下定位面帶有一個與切削刀片的上定位面相對應的、縱向的“M”形截面,上卡緊部的“M”形截面的外側面與切削刀片上定位面上的凸圓弧面和凸起相接觸,形成凸曲面雙重支承定位;該裝夾方式采用雙“M”形狀,防止了刀片的側滑現象,而凸曲面雙重支承定位的設計,保證了即使在離心負載情況下,仍可實現高精度鎖緊,并提高了刀片的重復定位精度。
【專利說明】—種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及組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切削刀具及組件,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及組件。
【背景技術】
[0002]用于開槽和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組件,在夾持切削刀片時,通常是通過刀夾本體的夾持部和切削刀片的上、下定位面的形狀來實現的,現有常規的切削刀片上、下表面為“V”形的凹槽或凸出裝置,該類刀體制作簡單,使用方便,同時上、下定位面為凹槽增大了刀體定位面的接觸面積,加強了刀體在側面承受載荷的能力,因此,該結構被廣泛應用于槽類加工的切削刀具中。
[0003]但是,由于切削刀具的制造誤差以及刀片燒結變形等一系列誤差的存在,很難實現刀體的上、下定位面與刀片的上、下定位面完全地接觸配合,導致切削刀片安裝不穩定。更加常見的缺陷是具有該類定位面的切削工具在進行橫向車削時,將會受到橫向力作用而使切削刀片的中心位置產生側向偏移。
[0004]隨著現代制造業的發展,企業對被加工工件的精度和公差以及切削工具和切削刀片的性價比等都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這樣,一方面,要求無論切削刀片受到什么樣的外力作用,都要保持切削刀片的精確位置,另一方面,對于安裝所述切削工具時,要求將切削工具與切削工具夾持槽之間具有個非常精確的、預先確定好的位置上。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
[0006]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另一技術問題是提供應用所述切削工具的切削組件。
[0007]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0008]提供一種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包括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上端面具有一個縱向的相對切削工具的幾何中心對稱分布的“M”形截面,所述“M”形截面由一“V”形凹槽和“V”形凹槽兩側的兩個彼此成一鈍角α的外側面組成,所述“V”形凹槽由兩個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和一個底面構成,所述“V”形凹槽兩側的外側面分別由一段過渡圓弧面、一段凸圓弧面連接一段凹圓弧面組成,所述凹圓弧面上設置有凸起;所述下端面包括一個反轉的“V”形凹槽。本實用新型將切削工具的上端面設計為“Μ”形截面,克服了現有技術將上端面簡單設計為“V”形截面所存在的顯著缺陷,即當切削工具受到橫向力作用時其理想位置仍將會發生偏移的技術難題,不僅如此,本實用新型創造性地將所述“Μ”形截面的“V”形凹槽的兩個外側面分別設計為由一段過渡圓弧面、一段凸圓弧面連接一段凹圓弧面組成,兩個側面之間形成一個大的鈍角α,進一步在所述凹圓弧面上設置凸起,當被使用時,切削工具上的凸圓弧面和圓形凸起與夾持切削工具的夾持部側面將形成凸曲面雙重支撐定位,從而保證切削工具與切削工具的夾持部實現高精度鎖緊,并提高了刀片的重復定位精度,而所述凸起在成形過程中即使出現了變形也能夠保證二點接觸,保證裝夾的穩定性。
[0009]經過大量實驗研究總結得到,所述鈍角α范圍在110°?160°之間,可以獲得更為穩定的鎖緊和定位效果。優選地,所述銳角β范圍在70°?100°之間。
[0010]優選地,所述凸起為球形面,其半徑Rl范圍在0.2mm?Imm之間;所述凸起的頂部到底部的距離c為0.02mm?0.08mm之間,其中心到刀片幾何中心P的距離d為Imm?1.5mm ;所述凸起為若干個,均勻設置。
[0011]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凸圓弧面半徑R2范圍在0.8mm?3mm之間;所述凹圓弧面范圍R3在0.2mm?Imm之間;所述過渡圓弧面R4在0.2mm?Imm之間。
[0012]進一步優選地,所述鈍角α范圍在120°?140°之間。
[0013]進一步優選地,所述銳角β范圍在80°?90°之間。
[0014]為保證所述切削工具應用安裝于切削工具夾持部時與切削工具夾持部槽之間具有個非常精確的、預先確定好的位置上,所述下端面同時具有縱向的“W”形截面,所述“W”形截面包括一個反轉的“V”形的凹槽。
[0015]優選地,所述底面為平面。
[0016]本實用新型同時提供一種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組件,包括一個具有夾持部的刀夾本體和前述切削工具;所述切削工具可移除地固定在所述刀夾本體內;所述夾持部包括上卡緊部和下支撐部,上卡緊部包括下定位面,下支撐部包括上定位面,上卡緊部的下定位面和下支撐部的上定位面形成一刀片夾持槽,所述切削工具被夾持在具有縱向延伸的刀片夾持槽內;
[0017]所述上卡緊部的下定位面具有一個與切削工具的上端面相對應的、縱向的“Μ”形截面,該截面包括一個“V”形隆起和兩個被“V”形隆起橫向隔開的彼此之間形成一個鈍角α的接觸面,所述“V”形隆起由兩個同樣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和一個頂面構成;所述下支撐部的上定位面具有一個與切削工具的下端面相對應的、縱向的“W”形截面;
[0018]所述切削工具被夾持在切削組件中時,所述兩個被“V”形隆起橫向隔開的彼此之間形成一個鈍角α的接觸面與凸圓弧面和凸起形成接觸配合,形成凸曲面雙重支撐定位。
[0019]所述“V”形隆起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V”形凹槽的深度,以便形成一個間隙,所述間隙保證所述“V”形隆起的頂面和所述“V”形凹槽的底面之間不接觸;當切削工具組件在進行槽加工操作時,“V”形隆起部分和“V”形凹槽表面不接觸,當切削工具組件在進行車削操作時,由于刀片受到了側向外力的作用,則“V”形凹槽的兩個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和“V”形隆起的兩個同樣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中的其中一對側面相接觸,切削工具就在該相接觸的一對側面、兩個被“V”形隆起橫向隔開的彼此之間形成一個鈍角α的接觸面、凸圓弧面和凸起的協同作用下被精確固定。
[0020]在所述“V”形凹槽的兩個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相應點之間的寬度至少比“V”形隆起的兩個同樣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對應點之間的寬度大,在“V”形凹槽和“V”形隆起彼此相對的兩對側面之間形成兩個極小的間隙;優選地,所述銳角β范圍在70°?100°之間,進一步優選為在80°?90°之間。
[0021]所述切削工具被夾持在切削組件中時,所述兩個被“V”形隆起橫向隔開的彼此之間形成一個鈍角α的接觸面與所述凸圓弧面和凸起通過接觸配合形成凸曲面雙重支撐定位。優選地,所述鈍角α范圍在110°?160°之間,進一步優選為在120°?140°之間;
[0022]優選地,所述頂面為平面形狀。
[0023]優選地,所述間隙的取值為0.02mm?0.08mm。
[0024]優選地,所述間隙的取值為0.02mm?0.08mm ;最優范圍為0.03mm?0.06mm。
[002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6]本實用新型首先將切削工具的上端面設計為“M”形截面,克服了現有技術將上端面設計為“V”形截面所存在的當切削工具受到橫向力作用時其理想位置仍將會發生偏移的技術難題,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將所述外側面設計為由一段過渡圓弧面、一段凸圓弧面連接一段凹圓弧面組成,,同時,在所述凹圓弧面設置凸起,其“M”形的外側面形成一個大的鈍角,使用時,其切削工具上的凸圓弧面和凸起與夾持切削工具的夾持部側面將形成凸曲面雙重支撐定位,從而保證切削工具與切削工具的夾持部實現高精度鎖緊,并提高了刀片的重復定位精度,而所述凸起在成形過程中即使出現了變形也能夠保證二點接觸,保證裝夾的穩定性。
[0027]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切削工具組件,基于所述切削工具結構的優化設計,進一步優化了夾持部刀夾本體的相應結構,保證切削刀片與切削工具的夾緊更加地牢固,切削工具在受到橫向作用力時,其“V”形的隆起部分的外側面將會與切削工具的“V”形凹槽內側面接觸,從而吸收了橫向力,外側面的細致設計可以更好地保證切削工具在橫向位置上的穩定性。其中刀夾本體的上卡緊部的下定位面和切削工具的上端面都具有“M”形的幾何形狀,其“M”形的外側面形成一個大的合理的鈍角,上卡緊部的“M”形截面的外側面與切削刀片上定位面上的凸圓弧面和凸起相接觸,形成凸曲面雙重支承定位;本實用新型裝夾方式采用雙“M”形狀,防止了刀片的側滑現象,而凸曲面雙重支承定位的設計,保證了即使在離心負載情況下,仍可實現高精度鎖緊,并提高了刀片的重復定位精度。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切削工具組件的部分立體圖。
[0029]圖2是圖1所示的切削工具組件離開一定距離的立體圖。
[0030]圖3是圖1所示切削刀片的立體圖。
[0031]圖4是圖1所示切削工具組件的部分側視圖。
[0032]圖5是圖4的C-C剖視圖。
[0033]圖6是圖5的放大圖,其中,切削刀片的上定位面和上卡緊部的下定位面接觸配八口 ο
[0034]附圖f附圖6中,I為刀夾本體,2為夾持部,21為上卡緊部,22為下支撐部,23為上卡緊部的下定位面,24為下支撐部的上定位面,3為夾持槽,4為切削刀片,41為切削刀片的上定位面,42為切削刀片的下定位面,5為凹圓弧面,5’為凹圓弧面,6為凸圓弧面,6’為凸圓弧面,7為“V”形凹槽側面,7’為“V”形凹槽側面,8為底面,9為接觸面,9’為接觸面,10為“V”形隆起部分的側面,10’為“V”形隆起部分的側面,11為頂面,12為間隙,13為間隙,14為圓形凸起,14’為圓形凸起,15為過渡圓弧面,15’為過渡圓弧面,P為切削刀片幾何中心。
【具體實施方式】
[0035]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附圖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為了更好說明本實施例,附圖某些部件會有省略、放大或縮小,并不代表實際產品的尺寸;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附圖中某些公知結構及其說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說明。
[0036]實施例1
[0037]如附圖3和附圖6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包括上端面41和下端面42,上端面41包括一個“V”形凹槽,下端面42包括一個反轉的“V”形凹槽,所述“V”形凹槽由兩個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7,7’和一個底面8構成,所述切削工具的上端面41具有一個縱向的相對切削工具的幾何中心P對稱分布的“Μ”形截面;所述“Μ”形截面由所述“V”形凹槽及“V”形凹槽兩側的外側面組成,所述“V”形凹槽兩側的外側面分別由一段過渡圓弧面15或15’、一段凸圓弧面6或6’連接一段凹圓弧面5或5’組成。
[0038]所述凹圓弧面5或5’上均勻設置有至少一個的凸起14或14’。本實用新型首先將切削工具4的上端面41設計為“Μ”形截面,克服了現有技術將上端面設計為“V”形截面所存在的當切削工具受到橫向力作用時其理想位置仍將會發生偏移的技術難題,進一步地,本實用新型將所述外側面設計為由一段過渡圓弧面15或15’、一段凸圓弧面6或6’連接一段凹圓弧面5或5’組成,同時,所述凹圓弧面5或5’上均勻設置有至少一個的凸起,其“Μ”形的外側面形成一個大的鈍角,使用時,其切削工具上的凸圓弧面和圓形凸起與切削工具的外側面將形成凸曲面雙重支撐定位,從而保證切削刀片與切削工具實現高精度鎖緊,并提聞了刀片的重復定位精度。
[0039]進一步優選地,所述下端面42具有縱向的“W”形截面,所述“W”形截面包括一個反轉的“V”形的凹槽。
[0040]優選地,所述鈍角α范圍在110°?160°之間;最優范圍在120°?140°之間。
[0041]優選地,所述銳角β范圍在70°?100°之間;最優范圍在80°?90°之間。
[0042]優選地,所述凸起為球形面,其半徑Rl范圍在0.2mm?Imm之間;所述凸起的頂部到底部的距離c為0.02mm?0.08mm之間,其中心到刀片幾何中心P的距離d為Imm?1.5mm ;所述凸起為若干個,均勻設置。
[0043]優選地,所述凸起為圓形凸起。
[0044]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凸圓弧面半徑R2范圍在0.8mm?3mm之間;所述凹圓弧面范圍R3在0.2mm?Imm之間;所述過渡圓弧面R4在0.2mm?Imm之間。
[0045]提供一種用于槽加工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組件,如附圖1?附圖4所示,包括一個由第一種材料制成具有夾持部2的刀夾本體I和由不同的、更硬的材料制成的切削工具4 ;所述切削工具4能夠可移除地固定在所述刀夾本體I內;所述夾持部2由上卡緊部21和下支撐部22構成,上卡緊部21包括下定位面23,下支撐部22包括上定位面24,上卡緊部21的下定位面23和下支撐部22的上定位面24形成一刀片夾持槽3,所述切削工具4被夾持在具有縱向延伸的刀片夾持槽3內;
[0046]所述切削工具4的上端面41包括一個“V”形凹槽,切削工具4的下端面42包括一個反轉的“V”形凹槽,所述“V”形凹槽由兩個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7,7’和一個底面8構成;所述上卡緊部21的下定位面23帶有一個與切削工具4的上端面41相對應的、縱向的一個“V”形隆起部分,所述下支撐部22的上定位面24帶有一個反轉的與下端面42相對應的“V”形隆起部分,所述“V”形隆起部分由兩個同樣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10,10’和一個頂面11構成;所述“V”形隆起部分的高度小于“V”形凹槽的深度,以便形成一個所述頂面11和所述底面8不接觸的間隙12 ;在側面7,7’之間的“V”形凹槽某一處的寬度至少比側面10,10’同一區域內的“V”形隆起部分的寬度大,這樣,在彼此相對的兩對側面之間形成兩個極小的間隙13 ;所述“V”形凹槽由兩側面7,7’限定,且其底面8為平面形的形狀;所述“V”形隆起部分由兩側面10,10’限定,且其頂面11亦具有平面形的形狀;
[0047]所述上端面41的“V”形凹槽兩側分別還包括由一段過渡圓弧面15或15’、一段凸圓弧面6或6’連接一段凹圓弧面5或5’組成的外側面,外側面與所述“V”形凹槽相接,所述凹圓弧面5,5’上均勻布置有圓形凸起14,14’,所述“V”形凹槽兩側的外側面和“V”形凹槽形成了具有“Μ”形截面的上端面41 ;所述切削工具4的下端面42具有與上端面41 一樣的反轉過來的“Μ”形截面,即“W”形截面;所述上卡緊部21的下定位面23具有兩個被隆起部分橫向隔開的彼此之間形成一個鈍角α的接觸面9,9’,所述接觸面9,9’和“V”形隆起部分形成了具有“Μ”形截面的下定位面23,所述下支撐部22的上定位面24具有與下定位面23 —樣的反轉過來的“Μ”形截面,即“W”形截面;如圖5示出了切削工具4與上卡緊部21的下定位面23和下支撐部22的上定位面24的配合示意圖;如圖6所示,圖中示出了切削工具4的上端面41和上卡緊部21的下定位面23接觸配合時的放大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所述切削工具4的上端面41具有一個縱向的相對切削工具4的幾何中心P對稱分布的“Μ”形截面;所述切削工具4被夾持在切削工具中時,所述接觸面9,9’與凸圓弧面6,6’和圓形凸起14,14’形成接觸配合,切削刀片上的凸圓弧面6,6’和圓形凸起14,14’與切削工具上的接觸面9,9’形成了凸曲面雙重支撐定位。
[0048]上卡緊部21的下定位面23和下支撐部22的上定位面24與切削工具4的上端面41和切削工具4的下端面42的截面形狀相對應,以便安裝切削工具4時提供所必需的剛度。也就是說,上卡緊部21的下定位面23的形狀大致與切削工具4的上端面41的“Μ”形截面形狀相對應,而下支撐部22的上定位面24的形狀大致與切削工具4的下端面42的“W”形截面形狀相對應。在切削工具4的上端面41的“Μ”形截面中包含一個“V”形凹槽,在切削工具4的下端面42的“W”形截面中包含一個反轉的“V”形凹槽;在上卡緊部21的下定位面23的“Μ”形截面中包含一個“V”形隆起部分,在下支撐部22的上定位面24的“W”形截面中包含一個反轉的“V”形隆起部分。
[0049]優選地,所述切削工具上的接觸面9,9’之間的鈍角α范圍在110°?160°之間。最優范圍在120°?140°之間,本實施例中,角度α為130°。
[0050]優選地,所述“V”形隆起部分和“V”形凹槽的兩個側面12,12’,10,10’之間的銳角β在70°?100°之間。最優范圍在80°?90°之間,本實施例中,角度β為86°。
[0051]優選地,所述“V”形隆起部分和“V”形凹槽形成的間隙12的距離h為0.02mm?0.08mm。最優范圍為0.03mm?0.06mm,本實施例中,距離h為0.05mm。
[0052]切削工具4安放在夾持槽3中的初始狀態,即在刀片受到負載作用之前,兩個側面10,10’區域中的隆起部分的寬度應小于兩個側面7,7’之間的凹槽的寬度,所述接觸面與凸圓弧面和圓形凸起9,6,14和9’,6’,14’彼此緊密接觸配合時,在側面7和10以及7’和10’之間形成極小的間隙13,當切削工具組件在進行槽加工操作時,由于切削工具4只受到夾持槽3的彈性力和來自被切削工件的縱向力的作用,“V”形隆起部分和“V”形凹槽表面不會接觸,而當切削工具組件在進行車削操作時,切削工具4除了會受到夾持槽3的彈性力和來自被切削工件的縱向力的作用,還會受到橫向力的作用,這樣,在刀夾本體I的較軟的材料上,產生一定的塑性變形,這使得隆起部分更進一步深入凹槽中,當其距離超過圖6中所示的極小間隙13的距離時,則兩對側面中的一對側面接觸,即側面7和10或V和10’之間接觸。這樣,所述切削工具4接觸面9,9’與凸圓弧面6,6’和圓形凸起14,14’以及兩對側面中的一對側面作用下被固定,即達到穩定的三點定位,可以吸收橫向力。因此,保證了切削工具4在其理想位置上不動,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刀片(切削工具)的安全性,即降低了刀片斷裂的危險性。
[005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切削工具組件,上卡緊部21的下定位面23和切削工具4的上端面41具有“M”形的復雜幾何形狀,下支撐部22的上定位面24和切削工具4的下端面42具有“W”形的復雜幾何形狀,且切削工具4定位面的外側面設置有凸圓弧面6,6’和圓形凸起14,14’,形成了凸曲面的雙支撐定位,并在其中心區域包含了“V”形凹槽和“V”形隆起部分,這樣,切削工具組件在開槽和車削操作時,切削工具4都能被穩定地夾持。
[0054]這里,應該指出,所謂“上定位面”和“下定位面”只是用來簡化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稱呼,因此,在工作時,刀夾本體I不一定需要垂直放置,只要其上卡緊部21在下支撐部22之上就可以。換句話說,即附圖1所示的刀具可以放在任意的空間位置上。
[0055]上述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等同變換,這些等同變換均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包括上端面和下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面具有一個縱向的相對切削工具的幾何中心對稱分布的“M”形截面,所述“M”形截面由一“V”形凹槽和“V”形凹槽兩側的兩個彼此成一鈍角α的外側面組成,所述“V”形凹槽由兩個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和一個底面構成,所述“V”形凹槽兩側的外側面分別由一段過渡圓弧面、一段凸圓弧面連接一段凹圓弧面組成,所述凹圓弧面上設置有凸起;所述下端面包括一個反轉的“V”形凹槽; 所述鈍角α范圍在110°?160°之間;所述銳角β范圍在70°?100°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為球形面,其半徑R1范圍在0.2mm?1mm之間;所述凸起的頂部到底部的距離c為0.02mm?0.08mm之間,其中心到刀片幾何中心P的距離d為1mm?1.5mm ;所述凸起為若干個,均勻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圓弧面半徑R2范圍在0.8mm?3mm之間;所述凹圓弧面范圍R3在0.2mm?1mm之間;所述過渡圓弧面R4在0.2mm?1mm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端面具有縱向的“W”形截面,所述“W”形截面包括一個反轉的“V”形的凹槽。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鈍角α范圍在120°?140°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銳角β范圍在80°?90°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為平面。
8.一種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具有夾持部的刀夾本體和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切削工具;所述切削工具可移除地固定在所述刀夾本體內;所述夾持部包括上卡緊部和下支撐部,上卡緊部包括下定位面,下支撐部包括上定位面,上卡緊部的下定位面和下支撐部的上定位面形成一刀片夾持槽,所述切削工具被夾持在具有縱向延伸的刀片夾持槽內; 所述上卡緊部的下定位面具有一個與切削工具的上端面相對應的、縱向的“Μ”形截面,該截面包括一個“V”形隆起和兩個被“V”形隆起橫向隔開的彼此之間形成一個鈍角α的接觸面,所述“V”形隆起由兩個同樣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和一個頂面構成;所述下支撐部的上定位面具有一個與切削工具的下端面相對應的、縱向的“W”形截面; 所述“V”形隆起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V”形凹槽的深度,以便形成一個間隙,所述間隙保證所述“V”形隆起的頂面和所述“V”形凹槽的底面之間不接觸; 在所述“V”形凹槽的兩個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相應點之間的寬度至少比“V”形隆起的兩個同樣彼此成一銳角β的側面對應點之間的寬度大,在“V”形凹槽和“V”形隆起彼此相對的兩對側面之間形成兩個極小的間隙; 所述切削工具被夾持在切削組件中時,所述兩個被“V”形隆起橫向隔開的彼此之間形成一個鈍角α的接觸面與所述凸圓弧面和凸起通過接觸配合形成凸曲面雙重支撐定位。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開槽或車削操作的切削工具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頂面為平面形狀。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切削工具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鈍角α范圍在110°?160°之間;所述銳角β范圍在70°?100°之間;所述間隙的取值h為0.02mm?0.08mm。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切削工具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鈍角α范圍在120°?140°之間。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切削工具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銳角β范圍在80°?90°之間。
【文檔編號】B23B29/04GK204209144SQ201420572021
【公開日】2015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30日
【發明者】李樹強, 鄧劍, 袁美和, 譚文清, 周焱強 申請人:株洲歐科億硬質合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