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用于工件冷作拉深時的自動潤滑;其中,模具上模座的導套頂端通過封塞封閉,導柱從導套底端插入,在導套內形成變化的密封壓力腔體,所述壓力腔體通過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分別與潤滑油箱和一潤滑油腔連通,所述潤滑油腔與拉深凹模的凹模型腔上表面連通;所述進油管路上設有只進不出的進油口單向閥,所述出油管路上設有只出不進的出油口單向閥。本實用新型在拉深模具的基礎上,結合柱塞泵的原理,利用導套和導柱實現模具拉深工作與潤滑油加注的聯動,實現不停機自動潤滑,系統簡單、成本低,潤滑效果好。
【專利說明】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冷沖壓加工【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拉深模具,具體是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
【背景技術】
[0002]拉深(又稱拉延)是利用拉深模在壓力機的壓力作用下,將平板坯料或空心工序件制成開口空心零件。
[0003]在大型、精密拉深中,需要在凹模和工件之間涂抹潤滑油,潤滑能有效降低工件與凹模之間的摩擦,從而減小拉深力,降低極限拉深系數、改善拉深件的工藝性能。同時由于磨損的減少,能延長模具壽命提高拉深精度。目前在拉深模具上采用的潤滑方法主要有如下兩種:
[0004]第一種方法是利用拉深壓力機工作的間隙,人工在毛坯進入模具工位之前,用毛刷往凸模和凹模表面涂抹潤滑油,采用這種方法具有如下缺陷:1.需停機潤滑,效率低,直接影響模具的使用效率。2.由于不是采用即時潤滑,潤滑效果差,特別是大型拉深件的潤滑。3.人工操作不利于沖壓自動化的實現。
[0005]第二種方法是結合壓力機的液壓系統或另行設計一套液壓系統,設計一套單獨的潤滑油油路,不停地向模具工作面噴涂潤滑油,這種方法相對于第一種人工潤滑的方法具有省時省力的好處,但是也同時存在以下不足:1.單獨的液壓潤滑油系統結構復雜,一方面成本高,另一方面系統可靠性降低。2.作為獨立的潤滑系統,不能與沖壓工作聯動,不停地噴油會污染工作環境,并且潤滑油的浪費嚴重。3.潤滑油不能作用于摩擦表面,潤滑效果甚至有時還不如人工潤滑。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的拉深模具在潤滑過程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和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結合拉深模具的壓力機實現實時自動潤滑,并且不需另設驅動單元,與壓力機工作聯動,潤滑效果明顯。
[0007]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包括下模座1、上模座17和拉深凹模19,所述上模座17與壓力機連接,通過導套9沿豎直設置的導柱7滑移,將工件壓入固設在下模座17上的拉深凹模19的凹模型腔23內;具體的,所述導套9頂端通過封塞15封閉,導柱7從導套底端插入,在導套內形成變化的壓力腔體11,所述壓力腔體11通過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分別與潤滑油箱2和一潤滑油腔21連通,所述潤滑油腔21與拉深凹模的凹模型腔23上表面連通;所述進油管路上設有進油口單向閥3,保證潤滑油只能單向流入壓力腔體內,所述出油管路上設有出油口單向閥6,保證潤滑油只能從壓力腔體內單向流出。
[0008]進一步的,為了擴展導套內部壓力腔體的容積,所述上模座17上開設通孔,所述導套9插裝固設在所述通孔內并朝下方延伸,所述封塞15通過螺釘10固設在通孔上端將導套上端封閉。
[0009]進一步的,為了保障壓力腔體的密封性,所述封塞15和上模座17之間設有第二油封14,所述導套9和導柱7之間設有第一油封8。
[0010]進一步的,所述潤滑油腔21為圍繞凹模型腔23開設的環形槽,其開口端通過油腔封堵環22密封;所述潤滑油腔21的側面拉深凹模19上開設有油腔進油口 24與出油管路連接,圍繞所述凹模型腔23的拉深凹模上表面均勻開設潤滑油口 18與潤滑油腔21連通。
[0011]進一步的,所述拉深凹模19通過凹模固定座20固設在下模座I上。
[0012]進一步的,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其中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導柱7上開設進油孔12和出油孔13分別與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連接,所述進油孔12和出油孔13平行于導柱的軸線方向布置,其出口設置在導柱底部,并在出口位置分別設置進油接頭4和出油接頭5。
[0013]進一步的,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封塞15上開設進油孔12和出油孔13分別與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連接。
[0014]本實用新型在在現有的拉深模具基礎上,用封塞將導套內部密封,導套的一個端口與導柱相對移動,并在封塞與模座、導套和導柱之間設置油封,使導套內部形成一個封閉的壓力腔體,當上模座上下往復運動時,導套與導柱相當于活塞和活塞筒,該密閉的壓力腔體內的壓力大小不斷變化,利用柱塞泵的原理實現吸油與排油,在與壓力腔體連通的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上分別設有單向閥,實現潤滑油按照從潤滑油箱吸入導套,并從導套內壓入潤滑油腔對凹槽型腔表面進行潤滑的路線進行。
[0015]由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6]1.本實用新型在導套內形成一個密閉的壓力腔體,利用導柱與導套的相對運動和兩個反向安裝的單向閥門形成類似于柱塞泵的供油系統,不需要專門的液壓系統和動力,系統簡單、成本低。
[0017]2.本實用新型在模具的沖壓工作行程中注油,在模具的回程停止供油,潤滑效率高,潤滑與模具工作聯動,實現不停機自動潤滑,便于實現自動化,且無潤滑油浪費。
[0018]3.壓力潤滑油通過潤滑油口直接均勻地注入到工件與拉深凹模之間的摩擦表面上,潤滑效果好。
[0019]有效的潤滑和冷卻在其它冷沖壓模具上同樣具有重要的技術、經濟意義,同樣,本實用新型為一種具有自潤滑功能的拉深模具,其技術也能應用于其它需要冷卻與潤滑的冷沖壓模具上。
[0020]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 ] 圖1為實施例1中的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的主視圖。
[0022]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的拉深凹模的俯視圖。
[0023]圖3為圖2中的A向剖視圖。
[0024]圖4為實施例2中的導套和導柱的結構示意圖。
[0025]圖5為實施例2中的自潤滑拉深模具的沖壓行程示意圖。
[0026]圖6為實施例2中的自潤滑拉深模具的回程示意圖。
[0027]圖中標號:1-下模座,2-潤滑油箱,3-進油口單向閥,4-進油接頭,5-出油接頭,6-出油口單向閥,7-導柱,8-第一油封,9-導套,10-螺釘,11-壓力腔體,12-進油孔,13-出油孔,14-第二油封,15-封塞,16-模柄,17-上模座,18-潤滑油口,19-拉深凹模,20-凹模固定座,21-潤滑油腔,22-油腔封堵環,23-凹模型腔,24-油腔進油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28]實施例1
[0029]參見圖1至圖3,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包括下模座1、上模座17和拉深凹模19,上模座17通過其上設置的模柄16與壓力機連接,通過導套9沿豎直設置的導柱7滑移,將工件壓入固設在下模座17上的拉深凹模19的凹模型腔23內,拉深凹模19通過凹模固定座20固設在下模座I上,導套9頂端通過封塞15封閉,導柱7從導套底端插入,在導套內形成變化的壓力腔體11,壓力腔體11通過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分別與潤滑油箱2和一個潤滑油腔21連通,具體的,如圖1中所示,導柱7上開設進油孔12和出油孔13分別與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連接,進油孔12和出油孔13平行于導柱的軸線方向布置,其出口設置在導柱底部,并在出口位置分別設置進油接頭4和出油接頭5分別與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連接。潤滑油在進油管路上通過進油口單向閥3,只能單向流入壓力腔體內,在出油管路上經過出油口單向閥6,只能從壓力腔體內單向壓入潤滑油腔內。
[0030]其中,潤滑油腔21與拉深凹模的凹模型腔23上表面連通,具體參見圖2和圖3,潤滑油腔21為拉深凹模19底部開設的環形槽,環形槽圍繞凹模型腔23設置,其底部的開口端通過油腔封堵環22和油封封閉;潤滑油腔21側面的拉深凹模19上開設有油腔進油口24與出油管路連接,圍繞凹模型腔23的拉深凹模上表面均勻開設潤滑油口 18與潤滑油腔21連通。其加工過程可先在拉深凹模的底部銑出環形槽,然后將封堵環與環形槽之間用過盈配合結合密封圈將環形槽封閉成環形空間的潤滑油腔,然后在拉深凹模的頂面環繞凹模型腔的周邊鉆多個潤滑油孔與潤滑油腔連通。
[0031]為了擴展導套內壓力腔體的容積,導套9與上模座17可采用如下連接方式:在上模座I上開設通孔,導套9插裝固設在通孔內并朝下方延伸,封塞15通過螺釘10固設在通孔上端將導套上端封閉。封塞15和上模座I之間設有第二油封14,導套9和導柱7之間設有第一油封8,以保證壓力腔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0032]實施例2
[0033]作為實施例1的另一種優選方案,壓力腔體與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連接的方式如圖4所示:在封塞15上開設進油孔12和出油孔13分別與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連接。
[0034]具體參見圖5,上模座17下行時,即模具閉合工作時,壓力腔體11的體積減小,壓力增大,此時進油口單向閥3關閉,出油口單向閥6打開,將壓力腔體11內的潤滑油通過出油孔13經出油口單向閥6壓入潤滑油腔內,潤滑油腔得油并在壓力下通過潤滑油孔向拉深凹模的凹模型腔上表面注油,完成工件在凹模型腔內拉深的潤滑。參見圖6,上模座17上行時,即模具開模時,壓力腔體11的體積增加,壓力降低,此時進油口單向閥3打開,出油口單向閥6關閉,潤滑油腔因為沒有壓力腔體的壓力,停止向凹模表面注油,同時,壓力腔體11內的低壓將潤滑油箱2中的潤滑油經進油口單向閥3和進油孔12吸入,補充下次模具閉合工作時加注的潤滑油。
[0035]上述兩個步驟隨著上模座17的連續生產實現實時對拉深凹模進行潤滑油加注。
[0036]上述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說明書所限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在形式和細節上對本實用新型所作出的各種變化,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包括下模座(I)、上模座(17)和拉深凹模(19),所述上模座(17)與壓力機連接,通過導套(9)沿豎直設置的導柱(7)滑移,將工件壓入固設在下模座(17)上的拉深凹模(19)的凹模型腔(23)內,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套(9)頂端通過封塞(15)封閉,導柱(7)從導套底端插入,在導套內形成變化的壓力腔體(11),所述壓力腔體(11)通過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分別與潤滑油箱(2)和一潤滑油腔(21)連通,所述潤滑油腔(21)與拉深凹模的凹模型腔(23)上表面連通;所述進油管路上設有進油口單向閥(3),保證潤滑油只能單向流入壓力腔體內,所述出油管路上設有出油口單向閥(6),保證潤滑油只能從壓力腔體內單向流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17)上開設通孔,所述導套(9)插裝固設在所述通孔內并朝下方延伸,所述封塞(15)通過螺釘(10)固設在通孔上端將導套上端封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套(9)和導柱(7)之間設有第一油封(8),所述封塞(15)和上模座(17)之間設有第二油封(14)。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潤滑油腔(21)為圍繞凹模型腔(23)開設的環形槽,其開口端通過油腔封堵環(22)密封;所述潤滑油腔(21)側面的拉深凹模(19)上開設有與出油管路連接的油腔進油口(24),圍繞所述凹模型腔(23)的拉深凹模上表面均勻開設潤滑油口(18)與潤滑油腔(21)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深凹模(19)通過凹模固定座(20)固設在下模座(I)上。
6.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柱(7)上開設進油孔(12)和出油孔(13)分別與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連接,所述進油孔(12)和出油孔(13)平行于導柱的軸線方向布置,其出口設置在導柱底部,并在出口位置分別設置進油接頭⑷和出油接頭(5)。
7.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自潤滑拉深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塞(15)上開設進油孔(12)和出油孔(13)分別與進油管路和出油管路連接。
【文檔編號】B21D37/18GK203955918SQ201420411914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4日
【發明者】周光永 申請人: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