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的技術方案,該方案包括支撐平臺,所述支撐平臺的上表面固定有與鋼絲繩的繩圈相匹配的繩圈前部頂緊件、繩圈擴張件以及繩圈后部夾緊件。利用本實用新型將鎖扣從鋼絲繩上安裝或拆卸時,操作簡單,效率高,消除了鋼絲繩的反彈產生的安全隱患。
【專利說明】一種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鑄造【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鑄造生產時,車間工人需要根據吊鉤的承重來更換鋼絲繩的尺寸,每次更換鋼絲繩都需要對鋼絲繩端部繩圈的鎖扣進行安裝或拆卸,這至少需要四個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鑄造機使用的鋼絲繩的剛性很強,反彈力很大,每更換一次鋼絲繩需要耗時3-4小時,工作效率低,且更換困難,而且經常被反彈的鋼絲繩打傷,存在安全隱患。這種人工更換鋼絲繩的方法費時、費力、費時,耽誤生產而且耽誤承接鋁水,這就是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之處。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針對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的技術方案,利用本實用新型將鎖扣從鋼絲繩上安裝或拆卸時,操作簡單,效率高,消除了鋼絲繩的反彈產生的安全隱患。
[0004]本方案是通過如下技術措施來實現的:一種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包括支撐平臺,所述支撐平臺的上表面固定有與鋼絲繩的繩圈相匹配的繩圈前部頂緊件、繩圈擴張件以及繩圈后部夾緊件。
[0005]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有,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繩圈擴張件以及繩圈后部夾緊件均為管狀結構,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繩圈擴張件以及繩圈后部夾緊件的軸線均與所述支撐平臺的上表面垂直。
[0006]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有,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的直徑為2-3cm,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的高度為14_16cm,繩圈前部頂緊件能將繩圈的前端牢牢頂緊,如果繩圈前部頂緊件的直徑和高度過小,則會使繩圈產生滑動現象,不足以起到頂緊作用,如果繩圈前部頂緊件的直徑和高度過大,則會浪費材料。
[0007]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有,所述繩圈擴張件位于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的后部,且所述繩圈擴張件的軸線與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的軸線在同一縱向切面上,所述繩圈擴張件的直徑為5_7cm,所述繩圈擴張件的外表面與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的外表面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為4-6cm,繩圈擴張件能使繩圈擴張到合適的尺寸,以適應不同型號的吊鉤,根據實際生產需要可以對繩圈擴張件的尺寸進行選擇。
[0008]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有,所述繩圈后部夾緊件包括第一夾緊件和與第一夾緊件配合使用的第二夾緊件,所述第一夾緊件和第二夾緊件對稱固定在所述縱向切面的兩側;所述第一夾緊件的高度為9-llcm,所述第二夾緊件的高度為19-21cm,所述第一夾緊件的外表面與繩圈擴張件的外表面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為7-9cm,所述第一夾緊件的外表面與第二夾緊件的外表面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為4-6cm,第一夾緊件和第二夾緊件能對擴張后的繩圈產生聚攏的作用,為安裝鎖扣做鋪墊,同時防止了繩圈的彈力對人體產生的損害。
[0009]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有,所述繩圈后部夾緊件的后部的支撐平臺上固定有繩圈輔助夾緊件,所述繩圈輔助夾緊件為管狀結構,所述繩圈輔助夾緊件的軸線與所述支撐平臺的上表面相垂直,繩圈輔助夾緊件進一步增強了上述繩圈夾緊件的夾緊繩圈的效果O
[0010]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還有,所述繩圈輔助夾緊件包括第一輔助夾緊件和第二輔助夾緊件,所述第一輔助夾緊件和第二輔助夾緊件對稱固定在所述縱向切面的兩側,所述第一輔助夾緊件的高度為7-9cm,所述第二輔助夾緊件的高度為7-9cm,所述第一輔助夾緊件的外表面與第一夾緊件的外表面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為7-9cm。
[0011]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據對上述方案的敘述得知,該方案包括支撐平臺,所述支撐平臺的上表面固定有與鋼絲繩的繩圈相匹配的繩圈前部頂緊件、繩圈擴張件以及繩圈后部夾緊件,繩圈前部頂緊件起到對繩圈前部頂緊的作用,繩圈擴張件使繩圈張開到合適的尺寸以便適應不同型號的吊鉤,繩圈后部夾緊件能將張開的繩圈進行聚攏,從而為后續的安裝鎖扣做了鋪墊,同時消除了繩圈的彈力對人體產生的傷害。工作過程中,人工將鋼絲繩放置在該裝置上進行彎折獲得鋼絲繩圈,繩圈前部頂緊件、繩圈擴張件以及繩圈后部夾緊件各自發揮作用且三者又相互配合,即能完成對鋼絲繩圈的鎖扣的安裝或拆卸,減少了人力,同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鋼絲繩完全由該裝置進行夾緊,從而避免了鋼絲繩的彈力對人體產生的損害。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實質性特點和進步,其實施的有益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工作狀態的俯視圖。
[0014]圖中,I為支撐平臺,2為第二輔助夾緊件,3為第一輔助夾緊件,4為第二夾緊件,5為第一夾緊件,6為繩圈擴張件,7為繩圈前部頂緊件,9為繩圈,10為鎖扣。
【具體實施方式】
[0015]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一個【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0016]通過附圖可以看出,一種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包括支撐平臺1,所述支撐平臺I的上表面固定有與鋼絲繩的繩圈9相匹配的繩圈前部頂緊件7、繩圈擴張件6以及繩圈后部夾緊件。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7、繩圈擴張件6以及繩圈后部夾緊件均為管狀結構,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7、繩圈擴張件6以及繩圈后部夾緊件的軸線均與所述支撐平臺I的上表面垂直。
[0017]實際使用時,進行處理的是直徑為2-3cm的鋼絲繩。相應的,繩圈前部頂緊件7的直徑為3cm,繩圈前部頂緊件7的高度為15cm,能將繩圈9的前部可靠的頂緊;所述繩圈擴張件6位于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7的后部,且所述繩圈擴張件6的軸線與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7的軸線在同一縱向切面上,繩圈擴張件6的直徑為6cm,繩圈擴張件6的外表面與繩圈前部頂緊件7的外表面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為5cm,繩圈擴張件6能將繩圈9擴張到合適的尺寸;將繩圈9擴張之后,為了方便安裝鎖扣必須將兩根鋼絲繩聚攏,因此本實用新型中繩圈后部夾緊件包括第一夾緊件5和與第一夾緊件5配合使用的第二夾緊件4,第一夾緊件5和第二夾緊件4對稱固定在所述縱向切面的兩側,第一夾緊件5的高度為10cm,第二夾緊件4的高度為20cm,第一夾緊件5的外表面與繩圈擴張件6的外表面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為8cm,第一夾緊件5的外表面與第二夾緊件4的外表面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為5cm,第一夾緊件5和第二夾緊件4配合使用起到對鋼絲繩聚攏的作用,防止鋼絲繩的反彈對人體產生的危害;為了進一步提高繩圈后部夾緊件的夾緊效果,繩圈后部夾緊件的后部的支撐平臺I上固定有繩圈輔助夾緊件,繩圈輔助夾緊件為管狀結構,繩圈輔助夾緊件的軸線與所述支撐平臺I的上表面相垂直。繩圈輔助夾緊件包括第一輔助夾緊件3和第二輔助夾緊件2,第一輔助夾緊件3和第二輔助夾緊件2對稱固定在所述縱向切面的兩側,第一輔助夾緊件3的高度為8cm,第二輔助夾緊件2的高度為8cm,第一輔助夾緊件3的外表面與第一夾緊件5的外表面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為8cm。
[0018]使用時,要確保鋼絲繩繩圈9位于輔助裝置的合適位置,使繩圈前部頂緊件7、繩圈擴張件6、繩圈后部夾緊件以及繩圈輔助夾緊件能發揮各自最大的作用,兩個操作者共同操作便可以完成鎖扣的安裝或拆卸。也可以將第一夾緊件5、第二夾緊件4、第一輔助夾緊件3以及第二輔助夾緊件2設置為可移動的,以便適應不同尺寸的鋼絲繩或不同尺寸的繩圈9。
[0019]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其特征是:包括支撐平臺,所述支撐平臺的上表面固定有與鋼絲繩的繩圈相匹配的繩圈前部頂緊件、繩圈擴張件以及繩圈后部夾緊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繩圈擴張件以及繩圈后部夾緊件均為管狀結構,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繩圈擴張件以及繩圈后部夾緊件的軸線均與所述支撐平臺的上表面垂直。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的直徑為2-3cm,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的高度為14-16cm。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繩圈擴張件位于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的后部,且所述繩圈擴張件的軸線與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的軸線在同一縱向切面上;所述繩圈擴張件的直徑為5-7cm,所述繩圈擴張件的外表面與所述繩圈前部頂緊件的外表面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為4-6c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繩圈后部夾緊件包括第一夾緊件和與第一夾緊件配合使用的第二夾緊件,所述第一夾緊件和第二夾緊件對稱固定在所述縱向切面的兩側;所述第一夾緊件的高度為9-llcm,所述第二夾緊件的高度為19-21cm,所述第一夾緊件的外表面與繩圈擴張件的外表面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為7-9cm,所述第一夾緊件的外表面與第二夾緊件的外表面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為4-6cm。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繩圈后部夾緊件的后部的支撐平臺上固定有繩圈輔助夾緊件,所述繩圈輔助夾緊件為管狀結構,所述繩圈輔助夾緊件的軸線與所述支撐平臺的上表面相垂直。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鋼絲繩鎖扣拆裝用輔助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繩圈輔助夾緊件包括第一輔助夾緊件和第二輔助夾緊件,所述第一輔助夾緊件和第二輔助夾緊件對稱固定在所述縱向切面的兩側,所述第一輔助夾緊件的高度為7-9cm,所述第二輔助夾緊件的高度為7-9cm,所述第一輔助夾緊件的外表面與第一夾緊件的外表面之間的最短直線距離為7_9cm0
【文檔編號】B23P19/00GK204075625SQ201420389259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15日
【發明者】崔立新, 趙曉光, 呂濤, 劉科, 辛文霞 申請人:山東創新金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