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料定位裝置及采用該托料定位裝置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托料定位裝置及采用該托料定位裝置的模具,該托料定位裝置包括與模座連接的第一臂部、轉動地安裝在所述第一臂部上的第二臂部,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臂部上的符型定位塊。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采用上述托料定位裝置的模具。通過將第二臂部轉動地安裝在第一臂部上使得第二臂部及設置在第二臂部上的符型定位塊可以相對于第一臂部從折疊狀態轉動至展開狀態或從展開狀態轉動至折疊狀態,如此,在存放及運輸時,可將折疊好后的托料定位裝置與模座連接起來,這樣,可縮小模具的整體尺寸,便于存放及運輸。當模具用于生產時,通過手工或自動控制方式將折疊好的托料定位裝置展開即可。
【專利說明】托料定位裝置及采用該托料定位裝置的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設備,特別涉及一種托料定位裝置及采用該托料定位裝置的模具。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定位及托料裝置通常形成在模具內部,然而,對于較長的制件,現有的定位及托料裝置經常因為定位需要而造成模具結構變大,既導致成本增加,又不便于生產及運輸。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成本較低且便于生產及運輸的托料定位裝置及采用該托料定位裝置的模具。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提供一種托料定位裝置,包括與模座連接的第一臂部、轉動地安裝在所述第一臂部上的第二臂部,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臂部上的符型定位塊。
[0005]進一步地,所述符型定位塊具有與數模相符的型面。
[0006]進一步地,所述托料定位裝置還包括樞接部;所述樞接部將所述第二臂部與所述第一臂部轉動地連接。
[0007]進一步地,所述樞接部包括基部、轉動部和樞軸;所述基部設置在所述第一臂部上;所述轉動部的一端通過所述樞軸轉動地安裝所述基部上;所述轉動部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臂部連接。
[0008]進一步地,所述基部上間隔形成有兩個耳部;所述轉動部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兩個耳部之間并通過所述樞軸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兩個耳部上。
[0009]進一步地,所述轉動部上設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為形成在所述轉動部上的凸塊結構。
[0010]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臂部上設有與所述限位部配合的支撐塊。
[0011]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模具,包括上述的托料定位裝置。
[0012]進一步地,所述模具還包括模座;所述模座與所述托料定位裝置的第一臂部連接。
[0013]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的托料定位裝置將第二臂部轉動地安裝在第一臂部上使得第二臂部及設置在第二臂部上的符型定位塊可以相對于第一臂部從折疊狀態轉動至展開狀態或從展開狀態轉動至折疊狀態,如此,在存放及運輸時,可將折疊好后的托料定位裝置與模座連接起來,這樣,可縮小模具的整體尺寸,便于存放及運輸。當模具用于生產時,通過手工或自動控制方式將折疊好的托料定位裝置展開即可。
[0014]此外,托料定位裝置的結構簡單,便于生產,可降低生產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圖1中模具的托料定位裝置的放大示意圖,其中托料定位裝置處于折疊狀態。
[0017]圖3為圖2中托料定位裝置處于展開狀態時的示意圖。
[0018]圖4為圖1中模具的使用狀態示意圖,其中托料定位裝置處于展開狀態。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模具100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模具100包括模座110和托料定位裝置120。托料定位裝置120可通過鏈條、螺栓、焊接等方式安裝在模座Il0上,用于起到托料及定位等作用。
[0021]具體地,如圖2和圖3所示,托料定位裝置120包括第一臂部121、第二臂部123和符型定位塊124。其中,第一臂部121可通過鏈條、螺栓、焊接等方式安裝在模座110上;第二臂部123樞接在第一臂部121上,即第二臂部123可相對于第一臂部121轉動;符型定位塊124設置在第二臂部123上,并可隨著第二臂部123—起相對于第一臂部121運動,用于起到托料定位作用。
[0022]在圖2和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臂部121包括第一基體1211、第一筋板1213和第一連接部1215。第一基體1211可大致呈平板狀。第一連接部1215大致垂直地設置在第一基體1211上,用于模座110連接。第一筋板1213大致垂直地設置在第一基體1211上并大致垂直于第一連接部1215,且分別與第一基體1211和第一連接部1215連接以增強第一基體1211和第一連接部1215之前的連接強度。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基體1211、第一筋板1213和第一連接部1215分別由鋼板制成,并可通過焊接等方式連接在一起形成第一臂部 121。
[0023]第二臂部123包括第二基體1231、第二筋板1234和第二連接部1232。第二基體1231可大致呈平板狀。第二連接部1232大致垂直地設置在第二基體1231上,可用于與第一臂部121的第一基體1211轉動連接(下文中將對此作進一步說明)。第二筋板1234大致垂直地設置在第二基體1231上并大致垂直于第二連接部1232,且分別與第二基體1231和第二連接部1232連接以增強第二基體1231和第二連接部1232之前的連接強度。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基體1231、第二筋板1234和第二連接部1232分別由鋼板制成,并可通過焊接等方式連接在一起形成第二臂部123。
[0024]在圖2和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臂部123可通過樞接部125與第一臂部121轉動連接。如圖2和圖3所示,樞接部125包括基部1251、轉動部1252和樞軸1253。其中,基部1251可通過焊接等方式設置在第一臂部121的第一基體1211上。基部1251上間隔形成有兩個耳部1254。轉動部1252的一端位于兩個耳部1254之間并通過樞軸1253轉動地安裝在兩個耳部1254上,轉動部1252的另一端可通過焊接等方式與第二臂部123如第二連接部1232連接。如此,第二臂部123即可通過樞接部125與第一臂部121轉動連接,即第二臂部123可以樞軸1253為轉軸相對于第一臂部121轉動。在一實施例中,樞軸1253可采用銷軸及開口銷。
[0025]此外,為了限定第二臂部123相對于第一臂部121的轉動,轉動部1252上設置有限位部1256。在圖2和圖3所示的實施例中,限位部1256可以為形成在轉動部1252上的凸塊結構。當第二臂部123沿著圖2中箭頭A所示的方向從圖2所示折疊狀態轉動至圖3所示的展開狀態時,限位部1256可以與第一臂部121的第一基體1211接觸或與設置在第一基體1211上的支撐塊126接觸,從而限定了第二臂部123相對于第一臂部121的轉動,起到限位作用。
[0026]如圖3所示,符型定位塊124設置在第二臂部123的第二基體1231上,并可隨著第二臂部123 —起相對于第一臂部121轉動。符型定位塊124具有型面1242。如圖4所示,型面1242可與數模200相符從而起托料定位作用。具體地,在使用過程中,將鏈條等松開并通過手工或自動控制方式將折疊好的托料定位裝置120展開使得第二臂部123及其上的符型定位塊124轉動至預定的位置,并令符型定位塊124上的型面1242接觸并托住數模200,如此,即可對數模200起到托料定位作用。
[0027]上述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模具100及其托料定位裝置120的具體結構,下面簡述其使用方法。
[0028]先將托料定位裝置120折疊起來即令托料定位裝置120處于圖2所示的折疊狀態,并可利用鏈條等將折疊好后的托料定位裝置120與模座110連接起來。這樣,可縮小模具100的整體尺寸,便于存放及運輸。當模具100用于生產時,將鏈條等松開并通過手工或自動控制方式將折疊好的托料定位裝置120展開即可。此外,托料定位裝置120的結構簡單,便于生產,可降低生產成本。
[0029]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托料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與模座連接的第一臂部、轉動地安裝在所述第一臂部上的第二臂部,以及設置在所述第二臂部上的符型定位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托料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符型定位塊具有與數模相符的型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托料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料定位裝置還包括樞接部;所述樞接部將所述第二臂部與所述第一臂部轉動地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托料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樞接部包括基部、轉動部和樞軸;所述基部設置在所述第一臂部上;所述轉動部的一端通過所述樞軸轉動地安裝所述基部上;所述轉動部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臂部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托料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上間隔形成有兩個耳部;所述轉動部的所述一端位于所述兩個耳部之間并通過所述樞軸轉動地安裝在所述兩個耳部上。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托料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動部上設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為形成在所述轉動部上的凸塊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托料定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部上設有與所述限位部配合的支撐塊。
8.一種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至7中任何一項所述的托料定位裝置。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還包括模座;所述模座與所述托料定位裝置的第一臂部連接。
【文檔編號】B21D43/00GK203972661SQ201420351142
【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6日
【發明者】郭強, 李樹新, 張明揚, 張常勇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濰坊福田模具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