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止水銅片的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止水銅片的加工模具,由模具框架、模具壓頭和液壓千斤頂組成,是一種用于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在施工現場進行少量止水銅片加工的簡易模具。現場加工時,將銅片平放在模具框架的弧形下橫梁上面,然后伸長液壓千斤頂的油缸,推動壓頭,使壓頭最前端的壓頭圓鋼貼緊銅片,然后繼續通過伸長液壓千斤頂的油缸,向前頂進止水銅片,使止水銅片中間部分向下凸起進行入立面鋼板之間的空隙,并貼緊模具框架上的底模圓鋼,完成止水銅片的加工成型,然后收縮液壓千斤頂油缸,取出止水銅片。利用該裝置加工止水銅片操作簡單、方便,能夠多次重復循環使用,且解決了止水銅片加工的精度及質量要求,加快了施工進度,降低了工程成本。
【專利說明】—種止水銅片的加工模具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止水銅片的加工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種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在施工現場進行少量止水銅片加工的簡易模具。
【背景技術】
[0002]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止水銅片在單個工程中用量較少,以往一般在專業工廠加工生產,運到現在安裝,或是在現場由人工用榔頭等錘擊加工成型。如果在專業工廠加工生產,運到現在安裝,則由于止水銅片厚度較薄,運輸過程中極易變形,造成止水銅片損壞,從而達不到要求;加之一般單個工程需要量少,加工成本反而高,不經濟。如果在現場靠人工制作,由人工用榔頭等錘擊加工成型,不但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容易對止水銅片造成損傷,而且質量難以保證。
【發明內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不但能夠保證止水銅片的精度及質量要求,而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生產效率高、工藝性能好、可重復使用,可用于現場進行止水銅片加工成型的簡易加工模具。
[0004]解決上述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措施是:
一種止水銅片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由模具框架、模具壓頭和液壓千斤頂構成,其中,模具框架由上橫梁1、弧形下橫梁14、上縱梁2、下縱梁4、立柱3、立面鋼板15和底模圓鋼13組成:上橫梁I由兩根工字鋼并排焊接而成,兩根上縱梁2設置在上橫梁I和立柱3之間并分別與上橫梁I和立柱3焊接在一起,兩根立柱3設置在上縱梁2和下縱梁4之間并分別與上縱梁2和下縱梁4焊接在一起,兩根下縱梁4設置在立柱3的下部與立柱3焊接在一起并與上縱梁2平行設置,弧形下橫梁14由兩組工字鋼組成,每組工字鋼由彎成弧形的兩個工字鋼并排焊接而成,弧度與擬加工的止水銅片設計弧度相同,兩組工字鋼平行設置,其兩端分別與立柱3焊接在一起,兩組工字鋼兩鄰的內側分別焊接一塊與工字鋼長度相同的立面鋼板15,底模圓鋼13與弧形下橫梁14的弧度相同,底模圓鋼13的長度與弧形下橫梁14相同,底模圓鋼13焊接固定在2個立面鋼板15中間;模具壓頭由工字鋼橫梁
8、加勁鋼板9、連接鋼板10、弧形橫梁11、壓頭圓鋼12組成:加勁鋼板9每側4塊分別間隔焊接在工字鋼橫梁8的兩側,三對連接鋼板10每對兩個分別設置在兩側與工字鋼橫梁8及弧形橫梁11焊接將工字鋼橫梁8和弧形橫梁11連接成整體,弧形橫梁11由單根工字鋼加工而成,弧度與下橫梁14及擬加工的止水銅片設計弧度相同并與連接鋼板10、壓頭圓鋼12焊接在一起,壓頭圓鋼12采用圓鋼彎成與弧形橫梁11相同的弧度,長度與弧形橫梁11相同,與底模圓鋼13設置在同一垂直線上的壓頭圓鋼12焊接固定在弧形橫梁11的底部正中間;液壓千斤頂6通過底座鋼墊板5、頂部鋼墊板7分別與模具框架中的上橫梁1、模具壓頭中的弧形橫梁11連接。
[0005]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現場使用時,將銅片平放在模具框架的弧形下橫梁上面,然后伸長液壓千斤頂的油缸,推動壓頭,使壓頭最前端的壓頭圓鋼貼緊銅片,然后繼續通過伸長液壓千斤頂的油缸,向前頂進止水銅片,使止水銅片中間部分向下凸起進行入立面鋼板之間的空隙,并貼緊模具框架上的底模圓鋼,完成止水銅片的加工成型,然后收縮液壓千斤頂油缸,取出止水銅片。利用該裝置加工止水銅片操作簡單、方便,能夠多次重復循環使用,且解決了止水銅片加工的精度及質量要求,加快了施工進度,降低了工程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側視圖。
[0007]圖中:1、上橫梁;2、上縱梁;3、立柱;4、下縱梁;5、底部鋼墊板;6、液壓千斤頂;7、頂部鋼墊板;8、工字鋼橫梁;9、加勁鋼板;10、連接鋼板;11、弧形橫梁;12、壓頭圓鋼;13、底模圓鋼;14、弧形下橫梁;15、立面鋼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0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具體描述。
[0009]一種止水銅片的加工模具,如圖1和圖2所示,由模具框架、模具壓頭和液壓千斤頂組成,其中,模具框架由上橫梁1、弧形下橫梁14、上縱梁2、下縱梁4、立柱3、立面鋼板15和底模圓鋼13組成:其中,上橫梁I由兩根120工字鋼并排焊接而成;上縱梁2共兩根,均采用120工字鋼加工而成,布置在上橫梁I和立柱3之間,分別與上橫梁I和立柱3焊接;立柱3共兩根,均采用120工字鋼加工而成,布置在上縱梁2和下縱梁4之間,分別與上縱梁2和下縱梁4焊接;下縱梁4共兩根,均采用120工字鋼加工而成,布置在立柱3下部,與立柱3焊接,并與上縱梁2平行布置;弧形下橫梁14由兩組120工字鋼組成,每組120工字鋼由彎成弧形的兩個120工字鋼并排焊接而成,弧度與擬加工的止水銅片設計弧度相同,兩組工字鋼平行布置,兩端分別與立柱3焊接;兩組工字鋼兩鄰的內側分別焊接一塊與工字鋼長度相同的立面鋼板15,鋼板厚度為10mm,寬度為200mm,長度與弧形下橫梁14的120工字相同;底模圓鋼13采用Φ18_圓鋼彎成與弧形下橫梁14相同的弧度,長度與弧形下橫梁14相同,將底模圓鋼13焊接固定在2個立面鋼板15中間,由此便構成了模具框架。
[0010]模具壓頭由工字鋼橫梁8、加勁鋼板9、連接鋼板10、弧形橫梁11、壓頭圓鋼12組成:加勁鋼板9采用厚度為1mm的鋼板,長度為100mm,高度為200mm,作為工字鋼橫梁8加勁鋼板,分別間隔焊接在工字鋼橫梁8的兩側,每側共4塊板;連接鋼板10采用厚度為1mm的鋼板,共三對,每對兩個分別在兩側與工字鋼橫梁8、弧形橫梁11焊接,將工字鋼橫梁8和弧形橫梁11連接成整體;弧形橫梁11由單根120工字鋼加成而成,弧度與下橫梁14及擬加工的止水銅片設計弧度相同,并與連接鋼板10、壓頭圓鋼12焊接在一起;壓頭圓鋼12采用Φ18πιπι圓鋼彎成與弧形橫梁11相同的弧度,長度與弧形橫梁11相同,將壓頭圓鋼12焊接固定在弧形橫梁11的底部正中間,與底模圓鋼13在同一垂直線上,由此便構成了模具壓頭。
[0011]液壓千斤頂6通過底座鋼墊板5、頂部鋼墊板7分別與模具框架的上橫梁1、模具壓頭的弧形橫梁11連接:液壓千斤頂6采用1t液壓千斤頂;底座鋼墊板5采用厚度為1mm的鋼板,長度為200臟,寬度為200臟,分別與模具框架的上橫梁I和液壓千斤頂6的底部焊接;頂部鋼墊板7采用厚度為1mm的鋼板,長度為100mm,寬度為100mm,分別與工字鋼橫梁8和液壓千斤頂6的頂部焊接。
[0012]本發明使用時,將銅片平放在模具框架的弧形下橫梁14上面,然后伸長液壓千斤頂6的油缸,推動壓頭,使壓頭最前端的壓頭圓鋼12貼緊銅片,然后繼續通過伸長液壓千斤頂6的油缸,向前頂進止水銅片,使止水銅片中間部分向下凸起進行入立面鋼板15之間的空隙,并貼緊模具框架上的底模圓鋼13,完成止水銅片的加工成型,然后收縮液壓千斤頂6油缸,取出止水銅片。利用該裝置加工止水銅片操作簡單、方便,能夠多次重復循環使用,且解決了止水銅片加工的精度及質量要求,加快了施工進度,降低了工程成本。
【權利要求】
1.一種止水銅片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由模具框架、模具壓頭和液壓千斤頂組成,其中,模具框架由上橫梁(I)、弧形下橫梁(14)、上縱梁(2)、下縱梁(4)、立柱(3)、立面鋼板(15)和底模圓鋼(13)組成:上橫梁(I)由兩根工字鋼并排焊接而成,兩根上縱梁(2)設置在上橫梁(I)和立柱(3 )之間并分別與上橫梁(I)和立柱(3 )焊接在一起,兩根立柱(3 )設置在上縱梁(2)和下縱梁(4)之間并分別與上縱梁(2)和下縱梁(4)焊接在一起,兩根下縱梁(4)設置在立柱(3)的下部與立柱(3)焊接在一起并與上縱梁(2)平行設置,弧形下橫梁(14)由兩組工字鋼組成,每組工字鋼由彎成弧形的兩個工字鋼并排焊接而成,弧度與擬加工的止水銅片設計弧度相同,兩組工字鋼平行設置,其兩端分別與立柱(3)焊接在一起,兩組工字鋼兩鄰的內側分別焊接一塊與工字鋼長度相同的立面鋼板(15),底模圓鋼(13)與弧形下橫梁(14)的弧度相同,底模圓鋼(13)的長度與弧形下橫梁(14)相同,底模圓鋼(13)焊接固定在2個立面鋼板(15)中間;模具壓頭由工字鋼橫梁(8)、加勁鋼板(9)、連接鋼板(10)、弧形橫梁(11)、壓頭圓鋼(12)組成:加勁鋼板(9)每側4塊分別間隔焊接在工字鋼橫梁(8)的兩側,三對連接鋼板(10)每對兩個分別設置在兩側與工字鋼橫梁(8)及弧形橫梁(11)焊接,將工字鋼橫梁(8)和弧形橫梁(11)連接成整體,弧形橫梁(11)由單根工字鋼加工而成,弧度與下橫梁(14)及擬加工的止水銅片設計弧度相同并與連接鋼板(10)、壓頭圓鋼(12)焊接在一起,壓頭圓鋼(12)采用圓鋼彎成與弧形橫梁(11)相同的弧度,長度與弧形橫梁(11)相同,與底模圓鋼(13)設置在同一垂直線上的壓頭圓鋼(12)焊接固定在弧形橫梁(11)的底部正中間;液壓千斤頂(6)通過底座鋼墊板(5)、頂部鋼墊板(7)分別與模具框架中的上橫梁(I)、模具壓頭中的弧形橫梁(11)連接。
【文檔編號】B21D5/01GK104190799SQ201410437299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1日
【發明者】田樹申, 何金星, 葉明
申請人:中國水利水電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