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通管件液壓脹形模具的型腔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多通管件液壓脹形模具的型腔結構,屬于模具設計與加工的【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的多通管件液壓脹形模具型腔結構,包括上模型腔曲面和下模型腔曲面組成的主管與支管,主管與支管間的過渡區域采用圓角直接過渡,上下模型腔的背面均形成為平面區域。本實用新型模具型腔結構可以使成品管件流線完整且分布合理、壁厚均勻,支管脹形高度增高,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褶皺、直裂紋等缺陷的產生,提高成形產品的質量,其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可廣泛應用于正三通、斜三通、四通等多通管件的加工。
【專利說明】 多通管件液壓脹形模具的型腔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件液壓脹形模具的型腔結構,具體講是一種多通管件液壓脹形模具的型腔結構,屬于模具設計與加工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多通管是工程管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管件生產的份額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不僅可以改變管路中介質流動的方向,而且可以提高管路柔順性,緩解管件振動和約束力,補償熱膨脹所帶來的負效應,從而對提高整個管路系統的穩定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能有效的采用多通管,不僅可以減少管道的流動損失,有效的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可以縮短管道的長度,降低管道設備投資。目前,制備尺寸精確、力學性能優越的金屬多通管一般采用液壓脹形的工藝,而在此工藝中,加載路徑、摩擦系數、液體內壓力和模具型腔結構等對液壓脹形的結果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模具型腔結構的優化一直沒有受到相應地重視。
[0003]現有用以制造多通管件的模具型腔結構主要采取主管和支管以相貫的方式接通,并輔助以打磨的方式光滑相貫線,采用此工藝制造出來的模具在主管與支管過渡區不能做到完全的圓滑過渡,同時在型腔背面存在尖角,導致以下缺點:(I)、在支管與主管的過渡區阻力較大,材料流動不暢、堆積,導致背部褶皺、裂紋、凹陷等缺陷產生。(2)、其制備出來的多通管件壁厚不均勻,支管高度不夠,性能不能完全達到預期的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通管件液壓脹形模具型腔結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模具型腔結構中過渡區阻力較大,材料流動不暢,用其制造的多通管件壁厚不均勻的技術問題。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多通管件液壓脹形模具型腔結構,包括上模型腔曲面和下模型腔曲面組成的主管與支管,所述主管與支管間的過渡區域采用圓角直接過渡,所述上模型腔曲面和下模型腔曲面的背面均形成為平面區域。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I)、本實用新型模具型腔結構可以使成品管件流線完整且分布合理、壁厚均勻,支管脹形高度增高,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褶皺、裂紋等缺陷的產生,明顯提高了成形產品的質量,具有重要的工程應用價值;(2)、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可廣泛應用于正三通、斜三通、四通等多通管件的加工。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斜三通液壓脹形模具型腔結構立體示意圖;
[0008]圖2為本實用新型斜三通液壓脹形模具型腔結構正視圖;
[0009]圖3為現有斜三通液壓脹形模具型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0010]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
[0011]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多通管件液壓脹形模具型腔結構,包括上模型腔曲面5和下模型腔曲面6組成主管I與支管2,主管I與支管2間的過渡區域3采用圓角直接過渡,上模型腔曲面5和下模型腔曲面6的背面均形成為平面區域4。
[0012]使用過程中當管坯放入型腔,管段在左右沖頭向中心擠壓的壓力和管坯內油液的壓力下,開始脹出支管,由于模具主管I與支管2間的過渡區域3處采用圓角直接過渡,并且上模型腔曲面5和下模型腔曲面6的背面均形成為平面區域4,保證了材料流動性增強,支管脹形的高度增長,壁厚均勻,所生產出來的產品精確度較高。
[0013]如圖3所示,現有的斜三通液壓脹形模具型腔結構圖,采用主管與支管之間以相貫的形式接通,隨后對主管與支管之間連接處7相貫線進行打磨的工藝制成。當管坯液壓脹形,隨著左右沖頭不斷進給,在液壓的共同作用下,支管沿著主管不斷的突起,由于支管與主管的過渡區背部存在尖角區域8,過渡區域阻力較大,材料流動不暢堆積,導致背部褶皺、裂紋、凹陷等缺陷產生。
[0014]以上以斜三通為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液壓脹形模具型腔結構進行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及原理也同樣可以應用正三通、四通等多通管件液壓脹形模具型腔結構,在此不作詳細介紹。
[0015]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多通管件液壓脹形模具型腔結構,包括上模型腔曲面(5)和下模型腔曲面(6)組成的主管(I)與支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I)與支管(2)間的過渡區域(3)采用圓角直接過渡,所述上模型腔曲面(5)和下模型腔曲面(6)的背面均形成為平面區域(4)。
【文檔編號】B21D26/047GK203678987SQ201320856992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4日
【發明者】陶杰, 郭訓忠, 崔圣強 申請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