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其主要技術特征為包括帶有上模固定盆的上模架和帶有下模固定盆的下模架,在所述下模架靠近外側設置有至少兩個導向柱,在所述上模架上設置有該導向柱匹配的導向套,在所述上模固定盆中部設置有上模鑲塊,在所述上模鑲塊的周邊設置有上模楔塊;在所述下模固定盆中部設置有下模鑲塊,在所述下模鑲塊的周邊設置有下模楔塊,這樣,對應不同型號的產品或者不同產品來說,只需更換上模鑲塊和下模鑲塊,然后配上相應的上模楔塊和下模楔塊即可,節約了模具鋼,模具數量少、工作效率高便于安裝、精度大大提高。
【專利說明】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模具【技術領域】,具體的講涉及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
【背景技術】
[0002]模鍛件在汽車、工程機械、鐵路車輛、航空、國防等工業中應用廣泛,隨著轎車工業、國防工業的發展,對模鍛件的精度要求越來越高,例如汽車氣門,傳統模鍛設備如模鍛錘、熱模鍛壓力機,很難制作出頂鐓類模鍛件。螺旋壓力機打擊速度介于模鍛錘和液壓機之間,同時具有擠壓與打擊的特點,可以適應各類鍛造。由于其離合器的巨大飛輪的蓄能作用,高能螺旋壓力機的打擊速度明顯加快。每分鐘打擊次數是摩擦壓力機的2-3倍。并且滑塊在下滑過程中,滑塊行程在總行程的1/4處時就能達到80%的打擊能量。這樣大大提高了模具的封閉高的調節量。這對高度很大的鍛件的鍛造無疑具有很大的優勢。原因是高度大的鍛件要求模具的厚度也大,模具厚度大就意味著閉合高度增大,這也導致行程的減小,而摩擦壓力機的行程太短,會大大降低滑塊的打擊力,所以離合器式高能螺旋壓力機的滑塊打擊過程中,在1/4行程時就已經可達到高能量的打擊,使得其鍛造適應性大大高于摩擦壓力機。由于打擊速度的提高,其打擊薄璧件的能力大大提高。
[0003]但是,目前模具設計相對比較落后。每種型號產品需要不同模具和模具架,這樣,就存在以下缺陷:需要的模具數量多,模具投資比較大,為了降低成本,模具精度較低,生產模具的鋼材浪費嚴重,模具加工速度慢,安裝速度慢,工作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模具數量少、工作效率高、節約模具鋼、便于安裝、精度高的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技術方案為:包括帶有上模固定盆的上模架和帶有下模固定盆的下模架,在所述下模架靠近外側設置有至少兩個導向柱,在所述上模架上設置有該導向柱匹配的導向套,在所述上模固定盆中部設置有上模鑲塊,在所述上模鑲塊的周邊設置有上模楔塊;在所述下模固定盆中部設置有下模鑲塊,在所述下模鑲塊的周邊設置有下模楔塊。
[0006]其附加技術特征為:
[0007]所述上模鑲塊和下模鑲塊的外形為外小內大的棱臺形,所述上模楔塊與上模鑲塊的接觸面為與該上模鑲塊匹配的斜面,所述下模楔塊與下模鑲塊的接觸面為與該下模鑲塊匹配的斜面;
[0008]所述上模架和下模架相對應的其中一個內側面為向外傾斜的斜面,其他三面為豎直面,上模楔塊與上模架的接觸面與上模架的內側面相匹配,下模楔塊與下模架的接觸面與下模架的內側面相匹配;
[0009]所述上模固定盆和下模固定盆的底部設置有螺孔,所述上模楔塊和下模楔塊通過固定螺栓分別固定在上模架和下模架上;[0010]在所述的下模架上設置有導向柱孔,所述導向柱通過螺栓固定在導向柱孔內,在所述上模架上設置有導向套孔,所述導向套通過螺栓固定在導向套孔內;
[0011]所述上模鑲塊和下模鑲塊為多個,在所述上模鑲塊之間及所述下模鑲塊之間分別設置有上模楔塊和下模楔塊。
[001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同現有技術相比較具有以下優點:其一,由于包括帶有上模固定盆的上模架和帶有下模固定盆的下模架,在所述下模架靠近外側設置有至少兩個導向柱,在所述上模架上設置有該導向柱匹配的導向套,在所述上模固定盆中部設置有上模鑲塊,在所述上模鑲塊的周邊設置有上模楔塊;在所述下模固定盆中部設置有下模鑲塊,在所述下模鑲塊的周邊設置有下模楔塊,這樣,對應不同型號的產品或者不同產品來說,只需更換上模鑲塊和下模鑲塊,然后配上相應的上模楔塊和下模楔塊即可,節約了模具鋼,模具數量少、工作效率高便于安裝、精度大大提高;其二,由于所述上模鑲塊和下模鑲塊的外形為外小內大的棱臺形,所述上模楔塊與上模鑲塊的接觸面為與該上模鑲塊匹配的斜面,所述下模楔塊與下模鑲塊的接觸面為與該下模鑲塊匹配的斜面;所述上模架和下模架相對應的其中一個內側面為向外傾斜的斜面,其他三面為豎直面,上模楔塊與上模架的接觸面與上模架的內側面相匹配,下模楔塊與下模架的接觸面與下模架的內側面相匹配;所述上模固定盆和下模固定盆的底部設置有螺孔,所述上模楔塊和下模楔塊通過固定螺栓分別固定在上模架和下模架上,上模楔塊和下模楔塊為單面斜楔或雙面斜楔,首先將單面斜楔和上模鑲塊及下模鑲塊固定,讓后將雙面斜楔用固定螺栓緊固,這樣,上模鑲塊和下模鑲塊固定更加牢固;其三,由于在所述的下模架上設置有導向柱孔,所述導向柱通過螺栓固定在導向柱孔內,在所述上模架上設置有導向套孔,所述導向套通過螺栓固定在導向套孔內,對于不同高度的工件來說,可以通過更換不同長度的導向柱和導向套,適用范圍更廣;其四,由于所述上模鑲塊和下模鑲塊為多個,在所述上模鑲塊之間及所述下模鑲塊之間分別設置有上模楔塊和下模楔塊,可以將多個上模鑲塊和下模鑲塊置于同一個模架中,實現了“一模多鍛”。這樣的鍛造方式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和鍛造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為兩個上模鑲塊和下模鑲塊的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所提出的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的結構做進一步說明。
[0016]如圖1所示,為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的結構示意圖。其結構包括帶有上模固定盆I的上模架2和帶有下模固定盆3的下模架4,在下模架4靠近外側設置有至少兩個導向柱5,在上模架2上設置有該導向柱5匹配的導向套6,在上模固定盆I中部設置有上模鑲塊7,在上模鑲塊7的周邊設置有上模楔塊8 ;在下模固定盆3中部設置有下模鑲塊9,在下模鑲塊9的周邊設置有下模楔塊10,這樣,對應不同型號的產品或者不同產品來說,只需更換上模鑲塊7和下模鑲塊9,然后配上相應的上模楔塊8和下模楔塊10即可,節約了模具鋼,模具數量少、工作效率高便于安裝、精度大大提高。[0017]上模鑲塊7和下模鑲塊9的外形為外小內大的棱臺形,上模楔塊8與上模鑲塊7的接觸面為與該上模鑲塊7匹配的斜面,下模楔塊10與下模鑲塊9的接觸面為與該下模鑲塊9匹配的斜面;上模架2和下模架4相對應的其中一個內側面為向外傾斜的斜面,其他三面為豎直面,上模楔塊8與上模架2的接觸面與上模架2的內側面相匹配,下模楔塊10與下模架4的接觸面與下模架的內側面相匹配;上模固定盆I和下模固定盆3的底部設置有螺孔11,上模楔塊8和下模楔塊10通過固定螺栓12分別固定在上模架2和下模架4上,上模楔塊8和下模楔塊10為單面斜楔或雙面斜楔,首先將單面斜楔和上模鑲塊及下模鑲塊固定,讓后將雙面斜楔用固定螺栓緊固,這樣,上模鑲塊和下模鑲塊固定更加牢固。
[0018]下模架4上設置有導向柱孔13,導向柱5通過螺栓14固定在導向柱孔13內,在上模架2上設置有導向套孔15,導向套6通過螺栓14固定在導向套孔15內。對于不同高度的工件來說,可以通過更換不同長度的導向柱和導向套,適用范圍更廣。
[0019]如圖2所示,上模鑲塊7和下模鑲塊9為多個,在上模鑲塊7之間及所述下模鑲塊9之間分別設置有上模楔塊8和下模楔塊10,可以將多個上模鑲塊7和下模鑲塊9置于同一個模架中,實現了 “一模多鍛”。這樣的鍛造方式大大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和鍛造效率。
[0020]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僅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只要結構與本實用新型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結構相同,就落在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權利要求】
1.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帶有上模固定盆的上模架和帶有下模固定盆的下模架,在所述下模架靠近外側設置有至少兩個導向柱,在所述上模架上設置有該導向柱匹配的導向套, 在所述上模固定盆中部設置有上模鑲塊,在所述上模鑲塊的周邊設置有上模楔塊; 在所述下模固定盆中部設置有下模鑲塊,在所述下模鑲塊的周邊設置有下模楔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鑲塊和下模鑲塊的外形為外小內大的棱臺形,所述上模楔塊與上模鑲塊的接觸面為與該上模鑲塊匹配的斜面,所述下模楔塊與下模鑲塊的接觸面為與該下模鑲塊匹配的斜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架和下模架相對應的其中一個內側面為向外傾斜的斜面,其他三面為豎直面,上模楔塊與上模架的接觸面與上模架的內側面相匹配,下模楔塊與下模架的接觸面與下模架的內側面相匹配。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固定盆和下模固定盆的底部設置有螺孔,所述上模楔塊和下模楔塊通過固定螺栓分別固定在上模架和下模架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下模架上設置有導向柱孔,所述導向柱通過螺栓固定在導向柱孔內,在所述上模架上設置有導向套孔,所述導向套通過螺栓固定在導向套孔內。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壓力機通用模具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鑲塊和下模鑲塊為多個,在所述上模鑲塊之間及所述下模鑲塊之間分別設置有上模楔塊和下模楔塊。
【文檔編號】B21J13/03GK203526442SQ201320741656
【公開日】2014年4月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2日
【發明者】焦偉祥, 焦晗, 韋梅 申請人:焦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