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火花線切割放電穿孔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制造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電火花線切割放電穿孔裝置。
背景技術:
現階段電加工設備中線切割機床和電火花穿孔機床都是模具加工中常用的機床設備,能大大提高模具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在使用線切割機床加工零件的內輪廓(如沖壓模具的凹模)時,首先需要在待加工工件上進行穿孔,再將切割絲線從孔中穿過,才能進行放電加工,完成待加工工件的內輪廓的切割,所穿的孔必須完全位于所切割輪廓的內部。當根據需要切割更細小輪廓時,就要求穿孔的直徑足夠的小,這時候就需要使用電火花穿孔機進行穿孔作業。然而,將放電穿孔和放電切割分別放在兩個獨立的機床上進行加工時,需要待加工工件在不同的機床上裝夾并定位,誤差大,影響工件的加工精度,且多次的工件裝夾與定位需要花費更多的加工時間,減低了生產效率。此外,更多的加工機床同時意味著更多的加工工人和占地空間,生產效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點的問題,提供一種電火花線切割放電穿孔裝置,結構簡單、緊湊,加工方便,定位精度高,有效地減少了二次裝夾的誤差和對刀校正時間,大大提高了加工速度。一種電火花線切割放電穿孔裝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設有線切割機構和穿孔機構,所述穿孔機構包括立柱、第一滑動體、第二滑動體和銅管夾頭,所述立柱設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立柱的一側設有Z軸直線導軌副,所述第一滑動體沿Z軸直線導軌副滑動;所述第二滑動體連接第一滑動體,所述第二滑動體的端部設有電機和滾珠絲桿副,所述銅管夾頭套設于滾珠絲桿副上,所述電機驅動滾珠絲桿副運作,所述滾珠絲桿副帶動銅管夾頭上下運作。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動體上設有導滑套,所述第二滑動體的一側設有滑桿,所述導滑套套設于所述滑桿外,所述第二滑動體經滑桿和導滑套沿第一滑動體左右移動。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滑動體的端部設有銅管導向器。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銅管導向器與銅管夾頭同軸,銅管穿過所述銅管導向器固定設于銅管夾頭上,所述銅管夾頭帶動銅管上下運作。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線切割機構包括走絲機構、X軸滑動座、Y軸滑動座、夾具、上線架總成和下線架總成;所述走絲機構設于所述底座的一端部,所述底座的另一端上部設有滑軌,所述X軸滑動座底部設有滑動塊,所述X軸滑動座上部設有導軌,所述X軸滑動座沿所述滑軌移動,所述Y軸滑動座沿所述導軌移動,所述夾具設于所述Y軸滑動座上;所述上線架總成和下線架總成均設于所述立柱上。上述電火花線切割放電穿孔裝置,結構設計合理,占地面積小,成本低,將線切割加工機床和電火花穿孔機組合成一臺機床,將放電穿孔和電火花切割兩種加工方法集中到一臺機床上完成。本裝置具有線切割機構和穿孔機構,避免了對工件的多次裝夾和定位,消除了定位誤差,提高了加工精度;同時,節省了工件裝夾和定位的耗時,一次編程可以完成穿孔和切割,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加工效率。所述線切割機構和穿孔機構可共用一套放電控制系統,節省成本。此外本裝置加工方便,通用性好,功能齊全,可實現多種穿孔需要,尤其對微細孔和異型孔加工優勢明顯。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側視圖。以下是本實用新型零部件符號標記說明:底座100、滑軌110、線切割機構200、走絲機構210、X軸滑動座220、滑動塊221、導軌222、Y軸滑動座230、夾具240、上線架總成250、下線架總成260、穿孔機構300、立柱310、Z軸直線導軌副311、第一滑動體320、導滑套321、第二滑動體330、滑桿331、銅管夾頭340、電機350、滾珠絲桿副360、銅管導向器370。
具體實施方式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技術手段以及所達到的具體目的、功能,解析本實用新型的優點與精神,藉由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的詳述得到進一步的了解。一種電火花線切割放電穿孔裝置,包括底座100,所述底座100上設有線切割機構200和穿孔機構300,既可以對待加工工件進行切割,又可以對待加工工件進行穿孔,操作方便,有效地減少了二次裝夾的誤差和對刀校正時間,大大提高了加工速度。所述穿孔機構300包括立柱310、第一滑動體320、第二滑動體330和銅管夾頭340。所述立柱310設于所述底座100上,所述立柱310的一側設有Z軸直線導軌副311,所述第一滑動體320沿Z軸直線導軌副311上下滑動。所述第一滑動體320上設有導滑套321,所述第二滑動體330的一側設有滑桿331,所述導滑套321套設于所述滑桿331外,所述第二滑動體330通過所述導滑套321和滑桿331連接所述第一滑動體320。所述第二滑動體330經滑桿331和導滑套321沿第一滑動體320左右移動,且所述第二滑動體330隨著所述第一滑動體320上下移動。所述第二滑動體330的端部設有電機350和滾珠絲桿副360,所述銅管夾頭340套設于滾珠絲桿副360上,所述電機350驅動滾珠絲桿副360運作,所述滾珠絲桿副360帶動銅管夾頭340上下運作,以完成銅管的往復運動及銅管的進給。工作時,所述銅管夾頭340帶動銅管上下運動進行電火花穿孔。 所述第二滑動體330的端部設有銅管導向器370,所述銅管導向器370與銅管夾頭340同軸,銅管穿過所述銅管導向器370固定設于銅管夾頭340上,所述銅管夾頭340帶動銅管上下運作。工作時,所述銅管導向器370保證銅管在上下運動過程中不出現偏擺,提高穿孔精度。所述線切割機構200包括走絲機構210、X軸滑動座220、Y軸滑動座230、夾具240、上線架總成250和下線架總成260 ;所述走絲機構210設于所述底座100的一端部,所述底座100的另一端上部設有滑軌110,所述X軸滑動座220底部設有滑動塊221,所述X軸滑動座220上部設有導軌222,所述X軸滑動座220沿所述滑軌110移動,所述Y軸滑動座230沿所述導軌222移動,所述夾具240設于所述Y軸滑動座230上;所述上線架總成250和下線架總成260均設于所述立柱310上。所述X軸滑動座220沿著底座100上的滑軌110移動,同時帶動所述Y軸滑動座230移動;所述Y軸滑動座230在隨著所述X軸滑動座220移動的同時,所述Y軸滑動座230也沿著X軸滑動座220的導軌222移動。在穿孔作業時,所述第一滑動體320沿著所述Z軸直線導軌副311上下滑動,所述第一滑動體320帶動所述第二滑動體330上下移動,進而控制所述銅管導向器370的高度,以適應不同厚度的加工工件。所述第二滑動體330通過所述導滑套321和滑桿331向所述夾具240上方移動,使所述銅管導向器370處于夾具240的正上方,進行放電穿孔加工。穿孔作業完成后,所述第一滑動體320滑動至所述Z軸直線導軌副311的上端,所述第二滑動體330向遠離夾具240的方向移動,并停靠在所述立柱310旁,避免阻礙線切割加工工件的進行。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緊湊,加工方便,定位精度高,占地面積小,成本低,將線切割加工機床和電火花穿孔機組合成一臺機床,將放電穿孔和電火花切割兩種加工方法集中到一臺機床上完成,避免了對工件的多次裝夾和定位,消除了定位誤差,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加工效率。此外本裝置加工方便,通用性好,功能齊全,可實現多種穿孔需要,尤其對微細孔和異型孔加工優勢明顯。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電火花線切割放電穿孔裝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設有線切割機構和穿孔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機構包括立柱、第一滑動體、第二滑動體和銅管夾頭,所述立柱設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立柱的一側設有Z軸直線導軌副,所述第一滑動體沿Z軸直線導軌副滑動;所述第二滑動體連接第一滑動體,所述第二滑動體的端部設有電機和滾珠絲桿副,所述銅管夾頭套設于滾珠絲桿副上,所述電機驅動滾珠絲桿副運作,所述滾珠絲桿副帶動銅管夾頭上下運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火花線切割放電穿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動體上設有導滑套,所述第二滑動體的一側設有滑桿,所述導滑套套設于所述滑桿外,所述第二滑動體經滑桿和導滑套沿第一滑動體左右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火花線切割放電穿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動體的端部設有銅管導向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火花線切割放電穿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銅管導向器與銅管夾頭同軸,銅管穿過所述銅管導向器固定設于銅管夾頭上,所述銅管夾頭帶動銅管上下運作。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火花線切割放電穿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切割機構包括走絲機構、X軸滑動座、Y軸滑動座、夾具、上線架總成和下線架總成;所述走絲機構設于所述底座的一端部,所述底座的另一端上部設有滑軌,所述X軸滑動座底部設有滑動塊,所述X軸滑動座上部設有導軌,所述X軸滑動座沿所述滑軌移動,所述Y軸滑動座沿所述導軌移動,所述夾具設于所述Y軸滑動座上;所述上線架總成和下線架總成均設于所述立柱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火花線切割放電穿孔裝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設有線切割機構和穿孔機構,穿孔機構包括立柱、第一滑動體、第二滑動體和銅管夾頭。立柱設于底座上,立柱的一側設有Z軸直線導軌副,第一滑動體沿Z軸直線導軌副滑動;第二滑動體連接第一滑動體,第二滑動體的端部設有電機和滾珠絲桿副,銅管夾頭套設于滾珠絲桿副上,電機驅動滾珠絲桿副運作,滾珠絲桿副帶動銅管夾頭上下運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緊湊,加工方便,有效地減少了二次裝夾的誤差和對刀校正時間,大大提高了加工速度,消除了定位誤差,提高了加工精度。
文檔編號B23H7/02GK202922057SQ20122053269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8日
發明者張國軍, 邵新宇, 李海洲, 黃禹, 趙業強, 蘇潤華, 李建 申請人: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 東莞華科精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