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支撐軌道壓彎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支撐軌道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能夠減小支撐軌道加工誤差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
背景技術:
支撐軌道用于支撐運動部件,并限制運動部件的運動軌跡,使得運動部件按照設定路線運動以完成預定功能。在不同的機械設備中,支撐軌道的形狀根據運動部件的軌跡而不同,而支撐軌道的加工方式亦根據支撐軌道的材料、形狀等有所不同。以環冷機為例,環冷機主要用于對回轉窯排出的高溫氧化球團礦進行鼓風冷卻,使其溫度降低到適當范圍。環冷機主要由臺車框架、臺車、支承輥以及支撐軌道組成,支撐軌道安裝在臺車框架的下環板上,臺車上設置有臺車輪,支承輥帶動臺車運行后,臺車輪將沿著支撐軌道回轉,從而實現對氧化球團礦的冷卻。目前,上述支撐軌道的加工通常采用人工方式,技術人員操作千斤頂不斷地變換位置,在支撐軌道上重復壓弧,以形成所需外形及尺寸的支撐軌道。千斤頂的端部為點或者平面,而支撐軌道上與千斤頂作用的加工面為曲面,由于沒有其他裝置對支撐軌道進行支撐,當千斤頂向支撐軌道施加作用力時,支撐軌道的受力不易平衡,繼而容易在支撐軌道上形成力矩,導致支撐軌道發生扭曲變形,最終造成支撐軌道的加工誤差較大。由此,當臺車輪沿著該支撐軌道回轉時,勢必由于支撐軌道的加工誤差而與支撐軌道發生干涉,造成臺車發生跑偏、晃動等現象。另外,上述支撐軌道的加工采用人工方式,操作繁瑣,且工作量較大,導致技術人員的勞動強度較大,支撐軌道的加工效率較低。綜上所述,如何減小支撐軌道的加工誤差,已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支撐軌道壓彎裝置,該裝置能夠減小支撐軌道的加
工誤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包括上壓模以及分別位于所述上壓模兩側的左側下壓模和右側下壓模,所述左側下壓模端部和所述右側下壓模端部均具有能夠與支撐軌道的支撐面貼合的第一工作面。優選地,上述支撐軌道壓彎裝置中,所述上壓模端部具有能夠與所述支撐軌道的施壓面貼合的第二工作面。優選地,上述支撐軌道壓彎裝置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安裝座,所述第一安裝座包括第一底板以及分別固定于所述第一底板兩端的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左側下壓模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第一側板的內表面和所述第二側板的內表面貼合。[0012]優選地,上述支撐軌道壓彎裝置中,還包括第二安裝座,所述第二安裝座包括第二底板以及分別固定于所述第二底板兩端的第三側板和第四側板,所述右側下壓模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第三側板的內表面和所述第四側板的內表面貼合。優選地,上述支撐軌道壓彎裝置中,還包括確定所述上壓模移動距離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設置于所述左側下壓模和所述右側下壓模之間,且其位于所述上壓模下方。優選地,上述支撐軌道壓彎裝置中,所述限位件為刻度尺,所述刻度尺上滑動設置有標不桿。優選地,上述支撐軌道壓彎裝置中,所述上壓模的側面垂直設置有第一加強筋。優選地,上述支撐軌道壓彎裝置中,所述上壓模的同一側面上設置有兩個所述第一加強筋。優選地,上述支撐軌道壓彎裝置中,所述左側下壓模的側面和/或所述右側下壓模的側面垂直設置有第二加強筋。優選地,上述支撐軌道壓彎裝置中,所述上壓模與油壓機連接。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包括上壓模、左側下壓模和右側下壓模,左側下壓模和右側下壓模分別位于上壓模兩側,左側下壓模端部和右側下壓模端部均具有能夠與支撐軌道的支撐面貼合的第一工作面。該裝置工作時,通過上壓膜、左側下壓模和右側下壓模的相對運動壓彎支撐軌道,以得到具有所需形狀的支撐軌道。相比于背景技術中所介紹的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使得左側下壓模和右側下壓模與支撐軌道的支撐面貼合,進而保證兩者為支撐軌道提供更大的支撐面積,使得上壓模作用于支撐軌道上后,支撐軌道受到的力更容易平衡而不易形成力矩,從而避免支撐軌道發生扭曲變形,減小了支撐軌道的加工誤差。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的側視結構示意圖。上圖1-2 中上壓模11、左側下壓模12、右側下壓模13、第一底板141、第一側板142、第二側板143、第二底板151、第三側板152、刻度尺16、第一加強筋17、第二加強筋18。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種支撐軌道壓彎裝置,該裝置能夠減小支撐軌道的加
工誤差。為了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圖I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包括上壓模11、左側下壓模12和右側下壓模13,左側下壓模12和右側下壓模13分別位于上壓模11兩側。具體實施時可將上壓模11固定,操作左側下壓模12和右側下壓模13相對于上壓模11運動,也可將左側下壓模12和右側下壓模13固定,操作上壓模11相對于兩者運動,鑒于操作成本及精度的考慮,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將左側下壓模12和右側下壓模13固定于工作臺上,上壓模11則可以在驅動機構的作用下運動。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的關鍵改進之處在于,左側下壓模12端部和右側下壓模13端部均具有能夠與支撐軌道21的支撐面貼合的第一工作面,該支撐面為支撐軌道21在上壓模11的作用下與左側下壓模12和右側下壓模13的接觸面。上述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工作時,將支撐軌道21放置于左側下壓模12和右側下壓模13上,驅動機構帶動上壓膜11向支撐軌道21的第二工作面施加作用力,使得支撐軌道21發生彎曲,通過控制上壓膜11的移動距離保證支撐軌道21的尺寸R,以得到具有所需形狀的支撐軌道21。相比于背景技術中所介紹的內容,本實用新型提實施例供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保證了支撐軌道21的第一工作面在運動過程中與左側下壓模12和右側下壓模13上的支撐面貼合,進而保證兩者為支撐軌道21提供更大的支撐面積,使得上壓模11作用于支撐軌道21上后,支撐軌道21受到的力更容易平衡而不易形成力矩,從而避免支撐軌道21發生扭曲變形,減小了支撐軌道21的加工誤差,緩解了沿著支撐軌道21運動的設備與支撐軌道21發生干涉的現象,保證該設備不易出現跑偏、晃動等問題。上述上壓模11與支撐軌道21可為點接觸,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上壓模11端部具有能夠與支撐軌道21的施壓面貼合的第二工作面。此方案中,支撐軌道21在發生彎曲的過程中,其與上壓模11的接觸面積有所增大,從而保證了支撐軌道21的壓彎過程更加平穩,進一步降低了支撐軌道21發生扭曲變形的概率,使其加工誤差更小。為了便于左側下壓模12的安裝固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還包括第一安裝座,該第一安裝座包括第一底板141以及分別固定于第一底板141兩端的第一側板142和第二側板143,左側下壓模12的兩側面分別與第一側板142的內表面和第二側板143的內表面貼合。將左側下壓模12裝配至第一安裝座內,即可實現方便、可靠地固定左側下壓模12的目的。依循上述技術構思,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還包括第二安裝座,該第二安裝座包括第二底板151以及分別固定于第二底板151兩端的第三側板152和第四側板,右側下壓模13的兩側面分別與第三側板152的內表面和第四側板的內表面貼合。將右側下壓模13裝配至第二安裝座內,便可進一步提高該軌道壓彎裝置工作時的可靠性。更進一步地,可將上述第一底板141和第二底板151連接起來,以保證第一安裝座和第二安裝座相對固定,避免兩者發生相對移動后對支撐軌道21的加工精度造成不良影響。為了更快速地確定上壓模11的移動距離,以嚴格保證支撐軌道21的尺寸R,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還包括用于確定上壓模11移動距離的限位件,該限位件設置于左側下壓模12和右側下壓模13之間,且其位于上壓模11下方。上述限位件具體為具有特定長度的桿件,當支撐軌道21的下邊緣移動至該桿件的上端時,即可停止操作,從而準確控制支撐軌道21的尺寸。更進一步的技術中,上述限位件還可為刻度尺16,且該刻度尺16上滑動設置有標示桿。根據支撐軌道21的不同尺寸要求,靈活調整標示桿在刻度尺16上的位置,既能夠更加方便地控制上壓模11的運動,還可以擴大上述支撐軌道壓彎裝置的適用范圍,顯著提高了該裝置的綜合性能。優選的技術方案中,上壓模11的側面垂直設置有第一加強筋17,該第一加強筋可提高上壓模11的承壓能力,使得上壓模11在較長的工作壽命內完成尺寸相對較大的支撐軌道21的壓彎操作。具體地,上述第一加強筋17可分布于上壓模11的一個側面,也可以在上壓模11的兩個側面上均設置第一加強筋17,或者在上壓模11的同一側面上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第一加強筋17,以強化上壓模11的強度。為了延長左側下壓模12的工作壽命,可在左側下壓模12的一個或兩個側面上垂直設置第二加強筋18,該第二加強筋18的外形結構可根據左側下壓模12的受力特性進行調整,以達到結構強化與成本控制的良好平衡。同理地,可在右側下壓模13的一個或兩個側面上也設置第二加強筋18。上述各方案中,向上壓模11施加壓力的驅動機構可以有多種,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優選為油壓機。技術人員通過控制油壓機確定上壓模11的移動距離、施加于上壓模11上的作用力大小等參數,而無需直接操作上壓模11,有效提高了上述支撐軌道壓彎裝置的自動化程度,減少了技術人員的工作量,從而降低了技術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支撐軌道21的加工效率。當然,以上所述的各種實施例的結構,可以在排除相互矛盾的情況下任意組合,以達到更好的效果。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ー種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壓模(11)以及分別位于所述上壓模(11)兩側的左側下壓模(12)和右側下壓模(13),所述左側下壓模(12)端部和所述右側下壓模(13)端部均具有能夠與支撐軌道(21)的支撐面貼合的第一工作面。
2.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模(11)端部具有能夠與所述支撐軌道(21)的施壓面貼合的第二工作面。
3.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安裝座,所述第一安裝座包括第一底板(141)以及分別固定于所述第一底板(141)兩端的第一側板(142)和第二側板(143),所述左側下壓模(12)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第一側板(142)的內表面和所述第二側板(143)的內表面貼合。
4.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安裝座,所述第ニ安裝座包括第二底板(151)以及分別固定于所述第二底板(151)兩端的第三側板(152)和第四側板,所述右側下壓模(13)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第三側板(152)的內表面和所述第四側板的內表面貼合。
5.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確定所述上壓模(11)移動距離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設置于所述左側下壓模(12)和所述右側下壓模(13)之間,且其位于所述上壓模(11)下方。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為刻度尺(16),所述刻度尺上滑動設置有標示桿。
7.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模(11)的側面垂直設置有第一加強筋(17)。
8.按照權利要求7所述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模(11)的同一側面上設置有兩個所述第一加強筋(17)。
9.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下壓模(12)的側面和/或所述右側下壓模(13)的側面垂直設置有第二加強筋(18)。
10.按照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壓模(11)與油壓機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支撐軌道壓彎裝置,包括上壓模(11)以及分別位于所述上壓模(11)兩側的左側下壓模(12)和右側下壓模(13),所述左側下壓模(12)和所述右側下壓模(13)端部均具有能夠與支撐軌道(21)的支撐面貼合的第一工作面。該裝置工作時,通過上壓膜、左側下壓模和右側下壓模的相對運動壓彎支撐軌道,以得到具有所需形狀的支撐軌道。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支撐軌道壓彎裝置使得左側下壓模和右側下壓模與支撐軌道的支撐面貼合,進而保證兩者為支撐軌道提供更大的支撐面積,使得上壓模作用于支撐軌道上后,支撐軌道受到的力更容易平衡而不易形成力矩,從而避免支撐軌道發生扭曲變形,減小了支撐軌道的加工誤差。
文檔編號B21D7/06GK202803853SQ201220410320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7日
發明者朱強龍 申請人:朱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