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槽加工裝置和槽加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槽加工裝置和槽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車輛中,為了減輕使用者打開門時所需的力,在門和車身之間設置氣缸裝置。氣缸裝置具有在密封有空氣等氣體的缸體內滑動的活塞。活塞固定在一個端部從缸體突出的桿的另一個端部,將缸體內劃分為2個氣室。對于活塞,在內側設置有止回閥,并且,在外周部安裝有油封等密封部件。此外,在缸體的內周,沿軸向形成有從內周面朝外周面側突出的缸槽。對于該氣缸裝置,在壓縮行程中,被活塞壓縮的一側的氣室內的氣體通過在活塞上設置的止回閥及在缸體上形成的缸槽向另一個氣室流動,因此幾乎不會產生衰減力,迅速地實施壓縮行程。另一方面,在伸長行程中,活塞的止回閥成為閉閥狀態,因此,上述另一個氣室內的氣體通過在缸體上形成的缸槽而流向上述一個氣室。通過此時的流動阻力,產生伸長側衰減力,桿的朝伸長方向的速度得到控制。用于在該氣缸裝置的缸體上形成缸槽的裝置提出了各種方案。例如,專利文獻I記載的缸槽加工裝置如下這樣構成。即,具有滑動部件,其能收容在缸體內,加工輥以突出狀態旋轉自如地配設于該滑動部件,并且,以與該加工輥同軸的狀態配設有導輥;導向部件,其能收容在缸體內,并連續設置有主導向面及第I 第4副導向面,副導向面引導滑動部件的導輥,使加工輥與缸體的內表面成為非抵接狀態,主導向面引導滑動部件的導輥,使加工輥與缸體的內表面抵接,從而使該缸體能向外側鼓出,借助于滑動部件相對于缸體及導向部件的相對移動,由加工輥成型出缸槽。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9-229123號公報由于在缸體的內周面形成缸槽,若形成有從缸體的內周面朝內側突出的部位,氣缸裝置在組裝到氣缸裝置后,在活塞滑動時會損傷到安裝于活塞外周部的密封部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不形成從缸體的內周面朝內側突出的部位的方式形成缸槽的裝置。基于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槽加工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槽加工裝置用于在缸體的內周加工出缸槽,所述缸槽從內周面朝外周面側突出且在該缸體的中心線方向上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加工裝置具備第I槽加工部,其一邊與所述缸體的內周接觸一邊在所述中心線方向上移動,從而加工出所述缸槽的周向的兩端部;和第2槽加工部,其加工出該缸槽的周向的中央部,所述第I槽加工部及所述第2槽加工部的最外周部分別為以在所述缸體的周向上的中央側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山形狀,該第I槽加工部的最外周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比該第2槽加工部的最外周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大。此處,可以構成為,所述槽加工裝置具備 第I部件,其具有所述第I槽加工部;和第2部件,其與該第I部件在所述中心線方向上并列配置,并具有所述第2槽加工部,在所述第I部件與所述缸體的內周接觸并借助所述第I槽加工部使所述缸體的內周朝外周面側突出后,所述第2部件與借助該第I槽加工部而突出的部位接觸,并借助所述第2槽加工部使該部位進一步朝外周面側突出。或者可以構成為,所述槽加工裝置具備槽加工部件,所述槽加工部件具有所述第I槽加工部和所述第2槽加工部,所述槽加工部件與所述缸體的內周接觸,從而借助所述第I槽加工部及所述第2槽加工部加工出所述缸槽。從另一方面來看,本發明的槽加工方法用于在缸體的內周加工出缸槽,所述缸槽從內周面朝外周面側突出且在該缸體的中心線方向上延伸,其特征在于,使第I槽加工部一邊與該缸體的內周接觸一邊在所述中心線方向上移動,所述第I槽加工部為以在所述缸體的周向上的中央側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山形狀,使第2槽加工部一邊與借助該第I槽加工部而突出的部位的中央部接觸,一邊在所述中心線方向上移動,所述第2槽加工部為以在所述缸體的周向上的中央側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山形狀,并且所述第2槽加工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比所述第I槽加工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小。從又一方面來看,本發明的槽加工方法用于在缸體的內周加工出缸槽,所述缸槽從內周面朝外周面側突出且在該缸體的中心線方向上延伸,其特征在于,使具有2個槽加工部的槽加工部件一邊與該缸體的內周接觸一邊在所述中心線方向上移動,所述2個槽加工部是以在所述缸體的周向上的中央側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山形狀的2個槽加工部,且一個槽加工部的從頂部傾斜的 傾斜角度比另一個槽加工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小。(發明效果)根據本發明,能夠以不形成從缸體的內周面朝內側突出的部位的方式形成缸槽。
圖1是示出實施方式的氣缸裝置的概略結構的圖。圖2是示出第I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的概略結構的圖。圖3 Ca)是圖2的11IA-1IIA部的剖視圖,圖3 (b)是圖3 Ca)的IIIB-1IIB部的剖視圖。圖4是圖3 (b)的IV-1V部的剖視圖。圖5是圖3 (b)的V-V部的剖視圖。圖6 (a) (f)是示出第I缸槽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在缸體上形成缸槽的情形的圖。圖7是在缸體上形成的缸槽的放大圖。圖8是示出第2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的概略結構的圖。圖9 Ca)是圖8的IXA-1XA部的剖視圖,圖9 (b)是圖9 Ca)的IXB-1XB部的剖視圖。圖10 (a)是圖9 (b)的XA-XA部的剖視圖。圖10 (b)是圖10 (a)的XB部的放大圖。
圖11 (a) (d)是示出第2缸槽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在缸體上形成缸槽的情況的圖。標號說明I…氣缸裝置,2…缸體,2a…缸槽,4…活塞,9…密封部件,10…第I加工部,20-第2加工部,30…支承部件,40…滑動部,50…導向部,70…滑移裝置,100…槽形成裝置,110…加工部,130…支承部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圖1是示出實施方式的氣缸裝置I的概略結構的圖。氣缸裝置I是為了減輕使用者打開車門時所需的力而安裝在門和車身之間的裝置。氣缸裝置I具備密封了空氣等氣體的缸體2和在缸體2內滑動的活塞4。缸體2為薄壁圓筒狀的部件,圓筒的中心線方向(以下,有時也僅稱為“中心線方向”)的一個端部封閉,另一個端部開口。在該缸體2中形成有從內周面朝外周面側突出并且沿中心線方向延伸的缸槽2a。此外,氣缸裝置I具備桿5,在該桿5的中心線方向的一個端部安裝有活塞4,并且該桿5的另一個端部側朝缸體2的外部突出;桿導向件6,其配置在缸體2中的另一個端部,且對桿5向中心線方向的移動進行導向;和同樣位于缸體2中的另一個端部側且配置得比桿導向件6靠一個端部側的氣封7。
在活塞4的內側設有止回閥8,并在活塞4的外周部安裝有0型圈等密封部件9。此外,利用活塞4及密封部件9等將缸體2內劃分為2個氣室。S卩,缸體2內被劃分為由活塞4、密封部件9及缸體2的中心線方向的一個端部所圍成的一個氣室3A ;和由活塞4、密封部件9、缸體2及氣封7所圍成的另一個氣室3B。在該氣缸裝置I中,在壓縮行程中,一個氣室3A內的氣體通過在活塞4設置的止回閥8及在缸體2形成的缸槽2a而流向另一個氣室3B,因此幾乎不會產生衰減力,壓縮行程迅速地進行。另一方面,在伸長行程中,活塞4的止回閥8成為閉閥狀態,因此,如圖1中箭頭所示,另一個氣室3B內的氣體通過在缸體2形成的缸槽2a而流向一個氣室3A。由于此時的流動阻力而產生伸長側衰減力,桿5向伸長方向的速度得到控制。接下來,對在缸2形成缸槽2a的槽形成裝置100進行說明。<第I實施方式>圖2是示出第I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100的概略結構的圖。槽形成裝置100具備能夠收容在缸體2內且能沿中心線方向移動的桿狀的滑動部40 ;能夠收容在缸體2內且對滑動部40沿中心線方向的移動進行導向的桿狀的導向部50 ;支承缸體2的支承部件60 ;和使滑動部40沿中心線方向移動的滑移裝置70。圖3 (a)是圖2的IIIA-1IIA部的剖視圖。圖3 (b)是圖3 (a)的IIIB-1IIB部的剖視圖。滑動部40具備用于形成缸體2的缸槽2a的周向的兩端部的作為第I部件的一例的第I加工部10 ;用于形成缸槽2a的周向的中央部的作為第2部件的一例的第2加工部20 ;和在末端部側設置有對這些第I加工部10和第2加工部20進行支承的支承部31的桿狀的支承部件30。第I加工部10和第2加工部20沿中心線方向并列配置。圖4是圖3 (b)的IV-1V部的剖視圖。第I加工部10具備圓盤狀的第I加工輥11,其作為第I槽加工部的一例,通過與缸體2的內周面接觸,從而使缸體2的周向的一部分以從缸體2的內周面側朝外周面側突出的方式變形;和圓筒狀的一對第I導輥12,它們分別配置在第I加工輥11的兩端面。第I加工輥11和一對第I導輥12同軸配置,并以被支承部件30的支承部31支承的第I軸13為旋轉軸進行旋轉。圖5是圖3 (b)的V-V部的剖視圖。第2加工部20具備圓盤狀的第2加工輥21,其作為第2槽加工部的一例,通過與缸體2的內周面接觸,從而使缸體2的周向的一部分以從缸體2的內周面側朝外周面側突出的方式變形;和圓筒狀的一對第2導輥22,它們分別配置在第2加工輥21的兩端面。第2加工輥21和一對第2導輥22同軸配置,并以被支承部件30的支承部31支承的第2軸23為旋轉軸進行旋轉。此外,第I加工棍11的最外周部Ila為鈍角的山形狀,第2加工棍21的最外周部21a為銳角的山形狀。換言之,第I加工輥11的最外周部Ila的角度a I比第2加工輥21的最外周部21a的角度a 2大。S卩,第I加工棍11的最外周部Ila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比第2加工輥21的最外周部21a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大。此外,第I加工輥11的最外周部Ila的寬度tl比第2加工棍21的最外周部21a的寬度t2大,以最外周部Ila的寬度方向的中心和最外周部21a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相同的方式安裝。
支承部件30在一個端部(末端部)側設有對這些第I加工部10和第2加工部20進行支承的支承部31,在比支承部31靠另一個端部側設有桿32。支承部31形成為從上看時為日語“q”字狀(參照圖3 (a)),在其內側收納第I加工部10及第2加工部20。此外,在支承部31形成有對第I軸13的兩端部分別進行支承的支承孔31a ;和對第2軸23的兩端部分別進行支承的支承孔31b。支承孔31a及支承孔31b各自形成為長孔以使第I軸13及第2軸23能在與中心線方向及第I軸13的軸心正交的方向移動。導向部50的一部分外表面(圖2中為下側的面)形成為沿著缸體2的內周面的圓周面。此外,在該導向部50的遍及中心線方向的整個區域設有能夠收納滑動部40的第I加工部10及第2加工部20的加工部收納部51。如圖4、圖5所示,加工部收納部51具有將第I加工部10的一對第I導輥12及第2加工部20的一對第2導輥22分別支承為能夠滾動的2個支承面511,在2個支承面511之間設有用于收納第I導輥12及第2導輥22的凹部512。從圖3 (b)來看時,支承面511從缸體2的一個端部側朝另一個端部側由以下部分依次構成從缸體2的一個端部側到另一個端部側上升的上升傾斜面511a ;作為水平面的主水平面511b ;從一個端部側到另一個端部側下降的下降傾斜面511c ;和作為水平面的副水平面51 Id。上升傾斜面511a將第I加工部10的一對第I導輥12以滾動狀態向圖2的箭頭A方向引導,此時,使第I加工部10的第I加工輥1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Ila從不與缸體2的內周面接觸的狀態(以下,稱為“非接觸狀態”)逐漸成為與缸體2的內周面接觸的狀態(以下,稱為“接觸狀態”)。同樣,上升傾斜面511a將第2加工部20的一對第2導輥22以滾動狀態向圖2的箭頭A方向引導,此時,使第2加工部20的第2加工輥2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21a相對于缸體2的內周面從非接觸狀態成為接觸狀態。主水平面511b將第I加工部10的一對第I導輥12以滾動狀態向圖2的箭頭A方向引導,此時,使第I加工部10的第I加工輥1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Ila與缸體2的內周面成為接觸狀態。同樣,主水平面511b將第2加工部20的一對第2導輥22以滾動狀態向圖2的箭頭A方向引導,此時,使第2加工部20的第2加工輥2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21a與缸體2的內周成為接觸狀態。下降傾斜面511c將第I加工部10的一對第I導輥12以滾動狀態向圖2的箭頭A方向引導,此時,使第I加工部10的第I加工輥1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Ila相對于缸體2的內周面從接觸狀態成為非接觸狀態。同樣,下降傾斜面511c將第2加工部20的一對第2導輥22以滾動狀態向圖2的箭頭A方向引導,此時,使第2加工部20的第2加工輥2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21a相對于缸體2的內周面從接觸狀態成為非接觸狀態。副水平面51 Id將第I加工部10的一對第I導輥12以滾動狀態向圖2的箭頭A方向引導,此時,使第I加工部10的第I加工輥1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Ila與缸體2的內周面成為非接觸狀態。同樣,副水平面511d將第2加工部20的一對第2導輥22以滾動狀態向圖2的箭頭A方向引導,此時,使第2加工部20的第2加工輥2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21a與缸體2的內周面成為非接觸狀態。支承部件60具有在形成缸槽2a時抑制缸體2移動的缸體抑制部61、和抑制導向部50移動的導向部抑制部62。滑移裝置70由與支承部件30的桿32的基端部連結的周知的液壓缸裝置構成。接下來,對以上那樣構成的第I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100的作用進行說明。圖6是示出第I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100 (參照圖2)在缸體2形成缸槽2a的情形的圖。在滑動部40的支承部件30安裝第I加工部10及第2加工部20,以使第I加工部10的一對第I導輥12與上升傾斜面511a接觸的方式將第I加工部10收納于導向部50的加工部收納部51 (參照圖3、圖4),在該狀態下,將這些滑動部40及導向部50向未加工出缸槽2a的缸體2內插入(參照圖6 (a))。此時,第I加工部10的第I加工輥1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Ila及第2加工部20的第2加工輥2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21a相對于缸體2的內周面成為非接觸狀態。接下來,借助滑移裝置70使滑動部40相對于導向部50及缸體2在中心線方向上朝圖2的箭頭A方向相對移動。由此,第I加工部10的一對第I導輥12沿著上升傾斜面511a滾動,第I加工棍1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Ila相對于缸體2的內周面從非接觸狀態逐漸成為接觸狀態。進而,借助滑移裝置70使滑動部40相對于導向部50及缸體2在中心線方向上朝圖2的箭頭A方向相對移動,從而使第I加工部10的一對第I導輥12沿著主水平面511b相對地滾動。由此,第I加工輥1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Ila以與缸體2的周向的一部分接觸的狀態在中心線方向上移動,缸體2的內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沿著中心線方向以從內周面側朝外周面側突出的方式變形(參照圖6 (b)、圖6 (C))。隨著滑移裝置70使滑動部40在中心線方向上移動,第2加工部20的一對第2導輥22與上升傾斜面511a接觸,并沿著上升傾斜面511a滾動(參照圖6(b))。由此,第2加工輥2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21a,相對于缸體2的內周的、通過第I加工輥11變形后的部位的一部分從非接觸狀態逐漸成為接觸狀態。此外,隨著滑移裝置70使滑動部40進一步在中心線方向上移動,第2加工部20的一對第2導輥22沿著主水平面511b相對地滾動移動。由此,第2加工輥2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21a使通過第I加工輥11變形后的部位的一部分沿著中心線方向以進一步從內周面側朝外周面側突出的方式變形(參照圖6 (C))。從第I導輥12及第2導輥22都沿著主水平面511b相對地移動的狀態,滑移裝置70進一步使滑動部40在中心線方向上移動時,第I導輥12沿著下降傾斜面511c滾動。由此,第I加工輥1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Ila相對于缸體2的內周面從接觸狀態逐漸成為非接觸狀態(參照圖6 (d))。進而,滑移裝置70使滑動部40在中心線方向上移動,使第I導輥12沿著副水平面511d滾動(參照圖6 (e))。隨之,第2導輥22沿著下降傾斜面511c滾動(參照圖6 (e))。由此,第2加工輥2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21a相對于缸體2的內周的、通過第I加工棍11變形后的部位從接觸狀態逐漸成為非接觸狀態。最后,滑移裝置70使第I導輥12及第2導輥22都沿著副水平面511d滾動,將第I加工部10及第2加工部20從缸體2拉出,結束缸槽2a的加工作業(參照圖6 (f))。由此,在缸體2形成缸槽2a。圖1是在缸體2所形成的缸槽2a的放大圖。如上所述,第I加工輥11的最外周部Ila為鈍角的山形狀,第2加工輥21的最外周部21a為銳角的山形狀。此外,第I加工輥11的最外周部Ila的寬度tl比第2加工輥21的最外周部21a的寬度t2大,以最外周部Ila的寬度方向的中心與最外周部21a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相同的方式安裝。因此,第I加工輥11用于形成缸槽2a的周向的兩端部,第2加工輥21用于形成缸槽2a的周向的中央部。由此,即使由于使缸體2的內周以從內周面側朝外周面側突出的方式變形的原因,會形成朝缸體2的中心側突出的部位,借助第2加工輥21的寬度小且為銳角的最外周部21a,也不易從缸體2的內周面朝中心側突出。此外,對于缸體2的內周,首先,借助第I加工輥11使之變形,然后,借助第2加工輥21使通過第I加工輥11變形后的部位的中央部以進一步從內周面側朝外周面側突出的方式變形。以該第I加工棍11的最外周部Ila的寬度方向的中心與第2加工棍21的最外周部21a的寬度方向的中心相同的方式安裝。因此,第2加工輥21易使通過第I加工輥11變形后的部位的中央部變形,借助第2加工輥21所形成的部位易沿著中心線方向以更高的精度形成為相同形狀。因此,根據采用了利用第I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100形成有缸槽2a的缸體2的氣缸裝置1,即使活塞4在中心線方向上滑動,也可抑制對在活塞4的外周部安裝的密封部件9帶來損傷的情況。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作為第I加工輥11的最外周部Ila及第2加工輥21的最外周部21a的形狀,分別例示了具有從頂部傾斜的面的形狀,但并未特別限定于上述形狀。例如,第I加工棍11的最外周部Ila或第2加工棍21的最外周部21a也可以形成為用曲面連接頂部和下端部。該情況下,第I加工輥11的最外周部Ila的連結頂部和下端部的面彼此所成的角(a I)比第2加工輥21的最外周部21a的連結頂部和下端部的面彼此所成的角(a 2)大即可。〈第2實施方式>第2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100相對于第I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100,滑動部40不同。以下,僅對與第I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100不同的地方進行說明。圖8是示出第2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100的概略結構的圖。圖9 (a)是圖8的IXA-1XA部的剖視圖。圖9 (b)是圖9 Ca)的IXB-1XB部的剖視圖。第2實施方式的滑動部40具備用于形成缸體2的缸槽2a的加工部110 ;和桿狀的支承部件130,在其末端部側設有對加工部110進行支承的支承部131。支承部件130僅僅是支承部131的形狀不同,其他方面與第I實施方式的支承部件30相同。圖10 (a)是圖9 (b)的XA-XA部的剖視圖。圖10 (b)是圖10 (a)的XB部的放大圖。加工部110具備圓盤狀的加工輥111,其作為槽加工部件的一例,通過與缸體2的內周面接觸,從而使缸體2的周向的一部分以從缸體2的內周面側朝外周面側突出的方式變形;和圓筒狀的一對導輥112,它們分別配置在加工輥111的兩端面。加工輥111和一對導輥112同軸配置,并以在支承部件130的支承部131所固定的軸113為旋轉軸進行旋轉。此外,加工輥111的最外周部Illa具有用于加工缸槽2a的周向的兩端部的第I槽加工部121 ;和用于形成缸槽2a的周向的中央部的第2槽加工部122。第I槽加工部121分別在兩端部具有以隨著靠向第2槽加工部122而朝向外周側的方式形成的傾斜面,這些傾斜面相互所成的角為鈍角。第2槽加工部122為銳角的山形狀。換言之,第I槽加工部121的兩傾斜面所成的角的角度P I比第2槽加工部122的角度P 2大。支承部件130在一個端部(末端部)側設有對加工部110進行支承的支承部131,在比支承部131靠另一個端部側設有桿32。支承部131形成為從上看時為日語“u,,字狀(參照圖9 (a)),在其內側收納有加工部110。此外,在支承部131形成有對軸113的兩端部分別進行支承的支承孔131a。支承孔131a形成為長孔以使軸113能在與中心線方向及軸113的軸心正交的方向移動。接下來,對以上那樣構成的第2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100的作用進行說明。圖11是示出第2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100在缸體2形成缸槽2a的情形的圖。在滑動部40的支承部件130安裝加工部110,以使加工部110的一對導輥112與上升傾斜面511a接觸的方式將加工部110收納于導向部50的加工部收納部51 (參照圖10),在該狀態下,將這些滑動部40及導向部50向未加工出缸槽2a的缸體2內插入(參照圖11(a))。此時,加工部110的加工輥11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Illa相對于缸體2的內周面成為非接觸狀態。接下來,借助滑移裝置70使滑動部40相對于導向部50及缸體2在中心線方向上朝圖8的箭頭A方向相對移動。由此,加工部110的一對導輥112沿著上升傾斜面511a滾動,加工輥11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Illa相對于缸體2的內周面從非接觸狀態逐漸成為接觸狀態。進而,借助滑移裝置70使滑動部40相對于導向部50及缸體2在中心線方向上朝圖8的箭頭A方向相對移動,從而使加工部110的一對導輥112沿著主水平面511b相對地滾動。由此,加工輥11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Illa以與缸體2的周向的一部分接觸的狀態在中心線方向上移動,缸體2的內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沿著中心線方向以從內周面側朝外周面側突出的方式變形(參照圖11 (b))。從導輥112沿著主水平面511b相對地移動的狀態,滑移裝置70進一步使滑動部40在中心線方向上移動時,導輥112沿著下降傾斜面511c滾動(參照圖11(c))。由此,力口工輥111的與導向部50相反側的最外周部Illa相對于缸體2的內周面從接觸狀態逐漸成為非接觸狀態。最后,滑移裝置70使導輥112沿著副水平面511d滾動(參照圖11(d)),將加工部110從缸體2拉出,結束缸槽2a的加工作業。由此,在缸體2中形成與圖7所示的同樣形狀的缸槽2a。S卩,借助設于加工輥111的兩端部的傾斜面相互所成的角為鈍角的第I槽加工部121,形成了缸槽2a的周向的兩端部,借助銳角的山形狀的第2槽加工部122,形成了缸槽2a的周向的中央部。由此,即使由于使缸體2的內周以從內周面側朝外周面側突出的方式變形的原因,會形成朝缸體2的中心側突出的部位,借助寬度小且為銳角的第2槽加工部122,也不易從缸體2的內周面朝中心側突出。此外,第I槽加工部121和第2槽加工部122設置在為I個部件的加工輥111上,因此,缸槽 2a易于遍及中心線方向的整個區域形成為相同形狀,且易于形成為在周向上對稱的形狀。因此,根據采用了利用第2實施方式的槽形成裝置100形成有缸槽2a的缸體2的氣缸裝置1,即使活塞4在中心線方向上滑動,也可抑制對在活塞4的外周部安裝的密封部件9帶來損傷的情況。
權利要求
1.一種槽加工裝置,所述槽加工裝置用于在缸體的內周加工出缸槽,所述缸槽從內周面朝外周面側突出且在該缸體的中心線方向上延伸,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加工裝置具備 第I槽加工部,其一邊與所述缸體的內周接觸一邊在所述中心線方向上移動,從而加工出所述缸槽的周向的兩端部;和 第2槽加工部,其加工出該缸槽的周向的中央部, 所述第I槽加工部及所述第2槽加工部的最外周部分別為以在所述缸體的周向上的中央側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山形狀,該第I槽加工部的最外周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比該第2槽加工部的最外周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加工裝置具備 第I部件,其具有所述第I槽加工部;和 第2部件,其與該第I部件在所述中心線方向上并列配置,并具有所述第2槽加工部, 在所述第I部件與所述缸體的內周接觸并借助所述第I槽加工部使所述缸體的內周朝外周面側突出后,所述第2部件與借助該第I槽加工部而突出的部位接觸,并借助所述第2槽加工部使該部位進一步朝外周面側突出。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槽加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加工裝置具備槽加工部件,所述槽加工部件具有所述第I槽加工部和所述第2槽加工部, 所述槽加工部件與所述缸體的內周接觸,從而借助所述第I槽加工部及所述第2槽加工部加工出所述缸槽。
4.一種槽加工方法,所述槽加工方法用于在缸體的內周加工出缸槽,所述缸槽從內周面朝外周面側突出且在該缸體的中心線方向上延伸,其特征在于, 使第I槽加工部一邊與該缸體的內周接觸一邊在所述中心線方向上移動,所述第I槽加工部為以在所述缸體的周向上的中央側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山形狀, 使第2槽加工部一邊與借助該第I槽加工部而突出的部位的中央部接觸,一邊在所述中心線方向上移動,所述第2槽加工部為以在所述缸體的周向上的中央側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山形狀,并且所述第2槽加工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比所述第I槽加工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小。
5.一種槽加工方法,所述槽加工方法用于在缸體的內周加工出缸槽,所述缸槽從內周面朝外周面側突出且在該缸體的中心線方向上延伸,其特征在于, 使具有2個槽加工部的槽加工部件一邊與該缸體的內周接觸一邊在所述中心線方向上移動,所述2個槽加工部是以在所述缸體的周向上的中央側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山形狀的2個槽加工部,且一個槽加工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比另一個槽加工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小。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槽加工裝置和槽加工方法。提供以不形成從缸體的內周面朝內側突出的部位的方式形成缸槽的技術。槽形成裝置(100)用于在缸體(2)的內周加工出從內周面朝外周面側突出且在中心線方向上延伸的缸槽(2a),并具備第1加工輥(11),其一邊與缸體(2)的內周接觸一邊在中心線方向上移動,從而加工出缸槽(2a)的周向的兩端部;第2加工輥(21),其加工出缸槽(2a)的周向的中央部,第1加工輥(11)及第2加工輥(21)的最外周部為以在缸體(2)的周向上的中央側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山形狀,第1加工輥(11)的最外周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比第2加工輥(21)的最外周部的從頂部傾斜的傾斜角度大。
文檔編號B23D79/00GK103028783SQ201210202248
公開日2013年4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7日
發明者島井賢一 申請人:株式會社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