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繞線機的部件,特別涉及一種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針對制造風扇罩或其它圓形網罩的橫截面為半圓框的金屬支架的繞金屬線都是采用人手操作,將大大小小的金屬線繞成金屬圈焊接于金屬支架上,這樣就浪費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效率低下,在當代經濟飛速發展和機械自動化發達的時代,顯然手工操作的方式越來越達不到生產上的需要,必將要被淘汰。然而,市場出現代替手工操作的較高效率的自動化的繞線機,在繞線機上安裝有繞線臂,通過繞線臂將金屬線自動繞制于處于繞線模上的金屬支架上。可是,該結構的繞線機的繞線臂安裝角度只能按照單一規格的金屬支架外邊緣的弧度,不能調節,使用單一,操作不靈活,若要生產另一個規格的風扇罩或其它圓形網罩時,需要重新更換配套適合該產品圓弧度的繞線臂,提高制造成本與降低生產效率,同樣嚴重影響企業的發展。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根據金屬支架圓弧度進行調節、使用靈活多樣化、操作簡單、降低成本又提高生產效率的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包括機架和設置于機架上的驅動裝置、機械手和繞線模,繞線模與機械手的連桿分別與驅動裝置連接,機械手處于繞線模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械手上設有多方位調節的調節裝置,所述調節裝置一端與機械手適配連接,調節裝置另一端與驅動裝置固定連接,機械手通過調節裝置調節沿著繞線模圓弧邊緣的中央向外移動。所述調節裝置包括水平橫調節件、水平縱調節件以及豎向調節件,所述機械手適配安裝于水平縱調節件上,水平縱調節件適配安裝于水平橫向調節件上,水平橫向調節件適配安裝于豎向調節件上,豎向調節件固定安裝于驅動裝置上。所述水平橫調節件設有橫向夾緊件與橫向連接桿,水平縱調節件設有縱向夾緊件與縱向連接桿,豎向調節件設有豎向夾緊件與豎向連接桿。所述縱向夾緊件夾緊機械手的連桿,縱向連接桿套于橫向夾緊件上,橫向連接桿套于豎向夾緊件上,豎向連接桿固定連接于驅動裝置上。所述縱向夾緊件、橫向夾緊件以及豎向夾緊件分別通過緊固件鎖緊機械手的連桿、縱向連接桿以及橫向連接桿。所述豎向連接桿通過焊接固定于驅動裝置。所述橫向夾緊件與橫向連接桿、縱向夾緊件與縱向連接桿、豎向夾緊件與豎向連接桿分別為一體化設置。本實用新型對現有技術中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進行改進,通過增設調節裝置,該調節裝置分別與機械手、驅動裝置結構配合,使機械手在調節裝置的作用下,機械手適配不同規格的橫截面為半圓的金屬支架,使用靈活又多樣化,且機械手通過驅動裝置的驅動沿著安裝有金屬支架的繞線模的外邊緣移動并將金屬線繞制于繞線模上,實現自動化操作,簡單方便,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投入,有利于企業有發展。
圖I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圖I中A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根據圖I、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針對制造風扇罩或其它圓形網罩所使用的,其包括機架I、設置于機架I上的驅動裝置2、機械手3和繞線模4,繞線模4與機械手3的連桿分別與驅動裝置2連接,機械手3處于繞線模4的上方。由于,制造風扇罩或其它圓形網罩的金屬支架的橫截面為半圓框體,繞線模4適配金屬支架同樣制造為半圓框體,金屬支架安裝于繞線模4上。本實用新型的機械手3為了為緊貼繞線模4的外邊緣移動,將機械手3的金屬線固定于繞線模4上,該機械手3上設有多方位調節的調節裝置5,調節裝置5 —端與機械手3適配連接,調節裝置5另一端與驅動裝置2固定連接。機械手3與調節裝置5適配安裝后,調節調節裝置5,將機械手3與繞線模4的外邊緣的圓弧度一致,實現機械手3緊貼繞線模4的外邊緣,并通過驅動裝置2驅動沿著繞線模4的外邊緣運行而將金屬線固定于繞線模4上,適合制造不同規格的產品,避免重新配套更換機械手3,使用靈活,操作方便,降低制造成本,如圖I所示。根據上述進行限定,如圖2所示,所述調節裝置5包括水平橫調節件、水平縱調節件以及豎向調節件,所述機械手3適配安裝于水平縱調節件上,水平縱調節件適配安裝于水平橫向調節件上,水平橫向調節件適配安裝于豎向調節件上,豎向調節件固定安裝于驅動裝置2上。根據實際情況,本實用新型的水平橫調節件、水平縱調節件以及豎向調節件相當于圖紙上制圖的X軸、Y軸與Z軸,這樣,本實用新型的機械手3可利用水平橫調節件進行水平移動,或利用水平縱調節件縱向移動,或利用豎向調節件進行360度旋轉角度,實現多方位調節機械手3,使機械手3能根據不同規定制造產品的橫截面為半圓框的金屬支架調節弧度,進而在驅動裝置2的驅動下,機械手3能緊貼金屬支架的圓弧外邊緣移動并將金屬線準確繞制于繞線模4上,從而通過焊接使金屬線固定于金屬支架上,實現自動化,代替人手操作將金屬線繞制于金屬支架上,確保產品質量,且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根據上述進行細化限定,所述水平橫調節件設有橫向夾緊件51與橫向連接桿52,水平縱調節件設有縱向夾緊件53與縱向連接桿54,豎向調節件設有豎向夾緊件55與豎向連接桿56。該縱向夾緊件53夾緊機械手3的連桿,縱向連接桿54套于橫向夾緊件51上,橫向連接桿52套于豎向夾緊件55上,豎向連接桿56固定連接于驅動裝置2上。根據實際應用,縱向夾緊件53、橫向夾緊件51以及豎向夾緊件55分別通過緊固件鎖緊機械手3的連桿、縱向連接桿54以及橫向連接桿52,該緊固件為螺釘,而豎向連接桿56通過焊接固定于驅動裝置2。其中,橫向夾緊件51與橫向連接桿52、縱向夾緊件53與縱向連接桿54、豎向夾緊件55與豎向連接桿56分別為一體化設置。即,分別擰松安裝于縱向夾緊件53、橫向夾緊件51、豎向夾緊件55的緊固件,可使機械手3的連桿、縱向連接桿54、橫向連接桿52分別與縱向夾緊件53、橫向夾緊件51、豎向夾緊件55存在調節的空間。機械手3的連桿在縱向夾緊件53上向上或向下移動,或者,機械手3的連桿在縱向夾緊件53所存在的間隙中作圓周旋轉來調節角度,從而適配安裝于繞線模4上的金屬支架的外邊緣的高度,再擰緊縱向夾緊件53上的緊固件,使機械手3鎖緊于縱向夾緊件53上;以及,調節縱向連接桿54在橫向夾緊件51上向前或向外移動,或者,將縱向連接桿54在橫向夾緊件51所存在的間隙中作圓周旋轉角度,使縱向連接桿54對應設于繞線模4上的用于固定金屬線的定點,再擰緊橫向夾緊件51上的緊固件,使機械手3 將金屬線準確定位于繞線模4上;還有,橫向連接桿52帶動機械手3以豎向夾緊件55為定點可作圓周旋轉,方便調節機械手3擺動轉向的角度,使機械手3緊貼繞線模4的外邊緣弧度,實現機械手3準確將金屬線定位于繞線模4上,不用人手操作,全自動化控制,適用于大型企業的批量生產,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上述具體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效果較好的具體實施方式
,凡與本結構相同或等同的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結構,均在本申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包括機架(I)和設置于機架(I)上的驅動裝置(2)、機械手(3)和繞線模(4),繞線模(4)與機械手(3)的連桿(31)分別與驅動裝置(2)連接,機械手(3)處于繞線模(4)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械手(3)上設有多方位調節的調節裝置(5),所述調節裝置(5)—端與機械手(3)適配連接,調節裝置(5)另一端與驅動裝置(2)固定連接,機械手(3)通過調節裝置(5)調節沿著繞線模(4)圓弧邊緣的中央向外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裝置(5)包括水平橫調節件、水平縱調節件以及豎向調節件,所述機械手(3 )適配安裝于水平縱調節件上,水平縱調節件適配安裝于水平橫向調節件上,水平橫向調節件適配安裝于豎向調節件上,豎向調節件固定安裝于驅動裝置(2)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橫調節件設有橫向夾緊件(51)與橫向連接桿(52),水平縱調節件設有縱向夾緊件(53)與縱向連接桿(54),豎向調節件設有豎向夾緊件(55)與豎向連接桿(56)。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縱向夾緊件(53)夾緊機械手(3)的連桿(31),縱向連接桿(54)套于橫向夾緊件(51)上,橫向連接桿(52)套于豎向夾緊件(55)上,豎向連接桿(56)固定連接于驅動裝置(2)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縱向夾緊件(53)、橫向夾緊件(51)以及豎向夾緊件(55)分別通過緊固件鎖緊機械手(3)的連桿(31)、縱向連接桿(54)以及橫向連接桿(52)。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豎向連接桿(56)通過焊接固定于驅動裝置(2)。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橫向夾緊件(51)與橫向連接桿(52 )、縱向夾緊件(53 )與縱向連接桿(54)、豎向夾緊件(55 )與豎向連接桿(56)分別為一體化設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繞線機用的可調節繞線裝置,包括機架和設置于機架上的驅動裝置、機械手和繞線模,繞線模與機械手的連桿分別與驅動裝置連接,機械手處于繞線模上方,所述機械手上設有多方位調節的調節裝置,所述調節裝置一端與機械手適配連接,調節裝置另一端與驅動裝置固定連接,機械手通過調節裝置調節沿著繞線模圓弧邊緣的中央向外移動。本實用新型使機械手在調節裝置的作用下,機械手適配不同規格的橫截面為半圓的金屬支架,使用靈活又多樣化,且機械手通過驅動裝置的驅動沿著安裝有金屬支架的繞線模的外邊緣移動并將金屬線繞制于繞線模上,實現自動化操作,簡單方便,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投入。
文檔編號B21F3/00GK202555728SQ20112057090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31日
發明者吳兆超 申請人:吳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