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鍛造成型機械頂出裝置,更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
背景技術:
如
圖1所示的傳統鍛造成型機械頂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目前鍛造成型機械頂出裝置,是利用與滑塊10同步上下運動的橫桿座1,此橫桿座1,安置在鍛造成型機工作臺的下部,并在其中心位置裝有可調節高度的撞桿14,在鍛造成型機工作臺上面安裝有下模架 6,在下模架6的中心位置有一根突出于工作臺下部的頂桿11,當撞桿14上升撞到頂桿11 并繼續上升時,頂桿11上升并頂出工件,但當滑塊10上升至離工作臺17距離最遠時,頂桿 11仍在高位,妨礙下一次的上料,必須要在滑塊10下行一定距離后,再迅速加料,存在安全隱患,當滑塊10下行速度很高時,根本無法加料,為了安全,只能舍棄這種頂出方式而改用速度較慢的液壓頂出方式,雖然液壓頂出方式不存在上料困難的缺點,但是液壓頂出方式較機械頂出方式最大的區別在于速度較慢,頂出效果不是很理想,此外,由于傳統的液壓頂出方式采用工業用油,較為浪費資源。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有充分時間進行加料的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它包括內部具有容置腔的壓機架,滑動設于所述壓機架內的滑塊及橫桿座,所述滑塊與橫桿座固定連接,所述壓機架的中下段橋部位置為工作臺,所述滑塊、橫桿座分別位于所述工作臺的上面及下面,所述滑塊的下端面與工作臺的上端面分別設有模架,所述模架上分別設有相對應的模槽,所述工作臺、橫桿座上分別設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上面安裝有穿過所述模架且頂至所述模槽的頂桿,所述第二通孔內活動設有作用于所述頂桿并使其上滑的撞桿,所述頂桿的下端面與撞桿上端面之間留有間隙,且所述撞桿上端套設有第一復位彈簧,所述撞桿內由上至下依次活動安裝有過渡桿及卸力桿,所述卸力桿的下端安裝有復位彈簧座,所述復位彈簧座上套設有第二復位彈簧,所述撞桿的外壁與所述橫桿座的下半段內壁滑動配合。優選地,所述撞桿下端的壁上開設有多個圓孔,每個所述圓孔內安裝有鋼球,所述第二通孔的上半段的直徑大于其下半段的直徑,多個所述鋼球形成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通孔下半段的直徑且小于所述第二通孔上半段的直徑。優選地,所述卸力桿下端的壁上設有凹槽,所述凹槽與所述鋼球形狀相匹配,所述凹槽通過所述第二復位彈簧的彈力作用遠離所述鋼珠。優選地,所述撞桿上端的壁上開設有一對相對應的長孔,所述過渡桿上固定有一橫銷,所述長孔的寬度大于所述橫銷的截面直徑,所述橫銷穿過所述長孔且處于其中心位
3置,所述長孔與第一通孔的下端面之間留有預定距離。優選地,所述卸力桿的下端凹設有一位于軸心線的凹孔,所述第二復位彈簧的上半部安裝在所述凹孔內。優選地,所述第一通孔內壁上設有導套體,所述導套體上半段的內直徑大于下半段的內直徑,所述頂桿設于所述導套體內的上部。優選地,所述導套體的上端一體形成有導套蓋,所述頂桿的下端穿過所述導套蓋。優選地,所述復位彈簧座的外壁上固定設有擋圈,所述擋圈嵌入所述撞桿的內壁中。優選地,所述滑塊的下端向下延伸有多根拉桿,所述拉桿依次穿過所述工作臺及橫桿座,且穿過所述橫桿座的拉桿通過設在所述橫桿座兩邊的螺母與所述橫桿座固定。優選地,所述螺母與橫桿座之間的拉桿上套設有墊圈。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結構后,使得滑塊下行后的回程中,在滑動至離開最低點大約二分之一行程的距離時,頂桿就會因為第一復位彈簧及撞桿內的橫銷、過渡桿、卸力桿、 鋼珠的相互配合使頂桿及時回落,從而首先實現了快速頂出的功能同時又延長了可以加料的時間,克服了傳統機械頂出裝置加料困難的缺點,以及避免了因采用液壓頂出方式從而帶來能源浪費的缺點,達到了節能高效的目的。
以下結合附圖中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圖1是傳統鍛造成型機械頂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圖4是圖2中A-A面剖視圖。圖中1-橫桿座;2-墊圈;3-螺母;4-拉桿;5-壓機架;6_下模架;7_下模槽;8_上模槽;9-上模架;10-滑塊;11-頂桿;12-導套蓋;13-導套體;14-第一復位彈簧;15-撞桿; 16-橫銷;17-工作臺;18-過渡桿;19-卸力桿;20鋼球;21-第二復位彈簧;22-復位彈簧座;23-擋圈。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參閱圖2、圖3、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它包括內部具有容置腔的壓機架5,滑動設于壓機架5內的滑塊10及橫桿座1,滑塊10與橫桿座1 固定連接,壓機架5的中下段橋部位置為工作臺17,滑塊10、橫桿座1分別位于工作臺17 的上面及下面,滑塊10的下端面與工作臺17的上端面分別設有模架,模架上分別設有相對應的模槽,工作臺17、橫桿座1上分別設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上面安裝有穿
4過模架且頂至模槽的頂桿11,第二通孔內活動設有作用于頂桿11并使其上滑的撞桿15,頂桿11的下端面與撞桿15的上端面之間留有間隙,且撞桿15上端套設有第一復位彈簧14, 撞桿15內由上至下依次活動安裝有過渡桿18及卸力桿19,卸力桿19的下端安裝有復位彈簧座22,復位彈簧座22上套設有第二復位彈簧21,復位彈簧座22的外壁上固定設有擋圈 23,擋圈23嵌入撞桿15的內壁中,用以將復位彈簧座22固定在撞桿15上,使其不會下落, 撞桿15的外壁與橫桿座1的下半段內壁滑動配合。撞桿15與橫桿座1的臺階狀內壁的結構聯系為撞桿15下端的壁上開設有四個圓孔,每個圓孔內安裝有鋼球20,第二通孔的上半段的直徑大于其下半段的直徑,呈臺階狀,四個鋼球20形成的直徑大于第二通孔下半段的直徑且小于第二通孔上半段的直徑,當外力作用橫桿座1向上滑動時,鋼球20受到橫桿座1的呈臺階狀的內壁的帶動與撞桿15
一并向上運動。其中,卸力桿19下端的壁上設有凹槽,凹槽與鋼球20形狀相匹配,凹槽通過第二復位彈簧21的彈力作用遠離鋼珠20,若是作用于第二復位彈簧21向下的力,則鋼珠20落入凹槽內,此時撞桿15不會隨著橫桿座1 一并向上運動。此外,撞桿15上端的壁上開設有一對相對應的長孔,過渡桿18上固定有一橫銷 16,長孔的寬度大于橫銷16的截面直徑,橫銷16穿過長孔且處于其中心位置,且長孔與第一通孔的下端面之間留有預定距離。本實施例中,為了使得第二復位彈簧21更好的作用于卸力桿19,卸力桿19的下端凹設有一位于軸心線的凹孔,第二復位彈簧21的上半部安裝在凹孔內。第一通孔內壁上設有導套體13,導套體13上半段的內直徑大于下半段的內直徑, 頂桿11設于導套體13內的上部,且導套體13的上端一體形成有導套蓋12,頂桿11的下端穿過導套蓋12。滑塊10的下端向下延伸有多根拉桿4,拉桿4依次穿過工作臺17及橫桿座1,且穿過橫桿座1的拉桿4通過設在橫桿座1兩邊的螺母3與橫桿座1固定,且螺母3與橫桿座1之間的拉桿4上套設有墊圈2。以下詳細本實施例的工作原理當滑塊10下行打擊存放在模槽內的工件后并上行到離工作臺17 —定距離時,鋼球20帶動撞桿15上行,隨后滑塊10繼續上行,撞桿15又帶動頂桿11繼續上行,即頂出工件,此時,第一復位彈簧14被壓縮而積聚了能量,工件頂出后,滑塊10繼續上行至橫銷16 撞到了導套體13的下端面,若滑塊10繼續上行,隨之帶動撞桿15 —并上行,但是橫銷16 受到裝在第一通孔內的導套體13下端面的抵擋,且橫銷16處于長孔的中間位置,則在撞桿 15上行的過程中,與橫銷16固定連接的過渡桿18帶動卸力桿19下移,此時,第二復位彈簧21被壓縮,當卸力桿19下行一段距離后,鋼球20被繼續上行的橫桿座1壓入撞桿15內部,即落入卸力桿19上的凹槽中,撞桿15不再受到橫桿座1臺階狀內壁的作用力,即撞桿 15因此不再隨滑塊10及橫桿座1的上升而上升;與此同時,第一復位彈簧14起作用而將撞桿15壓下,頂桿11在重力作用下落下,當滑塊10上升到離工作臺17最高時,一直保持頂桿11在落下的位置,在下一工作循環之前,操作人員有充足的時間上料,同時,在滑塊10 從最高點到最低點的鍛壓過程中,由于第二復位彈簧21的彈性作用,卸力桿19上升,將鋼 20擠回圓孔內,如圖4所示,恢復成初始狀態,從而完成一個動作循環。
5[0032] 以上實施方式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它包括內部具有容置腔的壓機架(5),滑動設于所述壓機架(5)內的滑塊(10)及橫桿座(1),所述滑塊(10)與橫桿座(1)固定連接,所述壓機架(5)的中下段橋部位置為工作臺(17),所述滑塊(10)、橫桿座(1)分別位于所述工作臺(17)的上面及下面,所述滑塊(10)的下端面與工作臺(17)的上端面分別設有模架,所述模架上分別設有相對應的模槽,所述工作臺(17)、橫桿座(1)上分別設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上面安裝有穿過所述模架且頂至所述模槽的頂桿(11),所述第二通孔內活動設有作用于所述頂桿(11)并使其上滑的撞桿(15),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桿(11)的下端面與撞桿(1 上端面之間留有間隙,且所述撞桿(1 上端套設有第一復位彈簧(14),所述撞桿(1 內由上至下依次活動安裝有過渡桿(18)及卸力桿(19),所述卸力桿(19)的下端安裝有復位彈簧座(22),所述復位彈簧座0 上套設有第二復位彈簧(21),所述撞桿(1 的外壁與所述橫桿座(1)的下半段內壁滑動配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撞桿(15)下端的壁上開設有多個圓孔,每個所述圓孔內安裝有鋼球(20),所述第二通孔的上半段的直徑大于其下半段的直徑,多個所述鋼球00)形成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二通孔下半段的直徑且小于所述第二通孔上半段的直徑。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力桿(19) 下端的壁上設有凹槽,所述凹槽與所述鋼球00)形狀相匹配,所述凹槽通過所述第二復位彈簧的彈力作用遠離所述鋼珠00)。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撞桿(1 上端的壁上開設有一對相對應的長孔,所述過渡桿(18)上固定有一橫銷(16),所述長孔的寬度大于所述橫銷(16)的截面直徑,所述橫銷(16)穿過所述長孔且處于其中心位置,所述長孔與第一通孔的下端面之間留有預定距離。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力桿(19) 的下端凹設有一位于軸心線的凹孔,所述第二復位彈簧的上半部安裝在所述凹孔內。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內壁上設有導套體(13),所述導套體(1 上半段的內直徑大于下半段的內直徑,所述頂桿 (11)設于所述導套體(13)內的上部。
7.根據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套體 (13)的上端一體形成有導套蓋(12),所述頂桿(11)的下端穿過所述導套蓋(12)。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彈簧座(22)的外壁上固定設有擋圈(23),所述擋圈03)嵌入所述撞桿(15)的內壁中。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塊(10)的下端向下延伸有多根拉桿G),所述拉桿(4)依次穿過所述工作臺(17)及橫桿座(1),且穿過所述橫桿座(1)的拉桿(4)通過設在所述橫桿座(1)兩邊的螺母( 與所述橫桿座(1) 固定。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3)與橫桿座⑴之間的拉桿⑷上套設有墊圈O)。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鍛造成型快速機械頂出裝置,它包括內部具有容置腔的壓機架,滑動設于壓機架內的滑塊及橫桿座,滑塊與橫桿座固定連接,壓機架的中下段橋部位置為工作臺,工作臺、橫桿座上分別設有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的上面安裝有穿過模架且頂至模槽的頂桿,第二通孔內活動設有作用于頂桿并使其上滑的撞桿,頂桿的下端面與撞桿的上端面之間留有間隙,且撞桿上端套設有第一復位彈簧,撞桿內由上至下依次活動安裝有過渡桿及卸力桿,卸力桿的下端安裝有復位彈簧座,復位彈簧座上套設有第二復位彈簧,撞桿的外壁與橫桿座的下半段內壁滑動配合。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頂出料快捷,便于加料,具有節能高效的優點。
文檔編號B21J13/14GK202146965SQ201120222848
公開日2012年2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8日
發明者吳寶根 申請人:昆山正大新成精密鍛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