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減震器下支座孔口整形專用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減震器下支座孔口整形專用模具。
背景技術:
在汽車產品更新換代的過程中,汽車減震器下支座下壓板需要進行重新設計加工以適應產品更新的要求。新設計的汽車減震器下支座下壓板在加工過程中,需要對加工成的中間部件進行縮頸和整形。目前的縮頸加工方法為側向擠壓或旋壓而成,此加工方法中, 由于擠壓或旋壓所使用的凹模需分若干瓣形成上端面環槽,環槽外表面出現凸線,而且,加工效率低、質量不穩定。而且,不能同時達到整形的目的,產品加工難度大。在新產品的設計中考慮使用沖壓方法進行縮頸加工,以降低加工難度。縮頸加工后還需要進行孔口翻邊。 但是,由于金屬材料特性的要求,一次翻邊加工的加工量不能達到最終的加工要求,孔口翻邊后還需要進行孔口整形。目前還沒有適宜的孔口整形模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汽車減震器下支座孔口整形專用模具,以便翻邊加工后對孔口進行整形,滿足縮頸沖壓加工后產品后續加工的需要。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汽車減震器下支座孔口整形專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總成和下模總成,所述上模總成包括上模板、上壓板、模柄、打料桿、凸模,所述上壓板上端與上模板固定連接,所述上壓板的下端與凸模固定連接,所述上模板上安裝有模柄,所述打料桿穿過所述模柄、上模板、上壓板、凸模,所述凸模為與孔口翻邊相對應的環形;所述下模總成包括下模板、凹模墊板、凹模,所述凹模墊板下端與下模板固定連接,所述凹模墊板上安裝有凹模,所述凹模中心處設置有與工件翻邊處以下部分相對應的工件安放槽,整形后工件的翻邊部分落在凹模的上端面上;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通過相配合的導柱和導套滑動連接。本實用新型具有下述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汽車減震器下支座孔口整形專用模具能夠對翻邊加工后的工件孔口進行整形,滿足縮頸沖壓加工后產品后續加工的需要,簡化了產品加工工藝,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產品質量,保障了產品質量的穩定性。而且,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汽車減震器下支座孔口整形專用模具的示意圖;圖2為加工前工件的示意圖;圖3為加工后工件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汽車減震器下支座孔口整形專用模具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包括上模總成和下模總成,所述上模總成包括上模板2、上壓板3、模柄4、打料桿5、凸模6,所述上壓板3上端與上模板2固定連接,所述上壓板3的下端與凸模6固定連接,所述上模板2上安裝有模柄4,所述打料桿5穿過所述模柄4、上模板2、上壓板3、凸模6,所述凸模3為與孔口翻邊相對應的環形。所述下模總成包括下模板8、凹模墊板9、凹模7,所述凹模墊板9下端與下模板8固定連接,所述凹模墊板7上安裝有凹模7,所述凹模7中心處設置有與工件 10翻邊處以下部分相對應的工件安放槽,整形后工件的翻邊部分落在凹模的上端面上。所述上模板2和下模板8通過相配合的導柱1和導套11滑動連接。圖2為加工前工件的示意圖,圖3為加工后工件的示意圖。使用時,將一次翻邊后的工件翻邊處以下部分放置在凹模的工件安放槽內,被整形部分的孔口處一次加工的翻邊突出凹模上端面。動力設備帶動上模板、上壓板、凸模下移,凸模與凹模配合將圖2中工件翻邊部分12整形到圖3所示的形狀。
權利要求1. 一種汽車減震器下支座孔口整形專用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總成和下模總成,所述上模總成包括上模板、上壓板、模柄、打料桿、凸模,所述上壓板上端與上模板固定連接,所述上壓板的下端與凸模固定連接,所述上模板上安裝有模柄,所述打料桿穿過所述模柄、上模板、上壓板、凸模,所述凸模為與孔口翻邊相對應的環形;所述下模總成包括下模板、凹模墊板、凹模,所述凹模墊板下端與下模板固定連接,所述凹模墊板上安裝有凹模,所述凹模中心處設置有與工件翻邊處以下部分相對應的工件安放槽,整形后工件的翻邊部分落在凹模的上端面上;所述上模板和下模板通過相配合的導柱和導套滑動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減震器下支座孔口整形專用模具,以便翻邊加工后對孔口進行整形,滿足縮頸沖壓加工后產品后續加工的需要。上模總成包括上模板、上壓板、模柄、打料桿、凸模,上壓板上端與上模板固定連接,上壓板的下端與凸模固定連接,上模板上安裝有模柄,打料桿穿過所述模柄、上模板、上壓板、凸模,凸模為與孔口翻邊相對應的環形;下模總成包括下模板、凹模墊板、凹模,所述凹模墊板下端與下模板固定連接,凹模墊板上安裝有凹模,凹模中心處設置有與工件翻邊處以下部分相對應的工件安放槽,整形后工件的翻邊部分落在凹模的上端面上;上模板和下模板通過相配合的導柱和導套滑動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模具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文檔編號B21D19/00GK202123158SQ20112020277
公開日2012年1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16日
發明者楊本軍 申請人:天津雙鑫機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