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翻邊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翻邊模具。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為提高翻邊零件的加工效率,實現翻邊零件連續加工的機械化作業,通常都要在翻邊模具上設置翻邊模頂件脫模機構。授權公告號為CN201711448U的專利公開了一種翻邊模薄板料頂件脫模機構,如圖1所示,在翻邊凸模8的側面凸臺的滑孔內設置有滑動柱5,該滑動柱5通過螺栓將L形狀的頂件滑塊4固聯在一起。在滑動柱5內開設有圓孔,在該圓孔內設置有彈簧,在彈簧7和翻邊凹模1的作用下,滑動柱5在翻邊凸模8 的圓孔中做上下滑動。頂件滑塊4隨著滑動柱5上下滑動,在滑動過程中,頂件滑塊4的側向凸臺緊貼在翻邊凸模8的表面上,以完成頂件作用。同時,在翻邊凸模8的側向凸臺端面上設置有伸出翻邊凸模8側面凸臺滑孔端面的限位板6,在滑動柱5的下方設有限位臺階, 該限位板6與限位臺階用以限制滑動柱5向上的運動距離,用以實現對滑動柱5的限位作用。采用圖1所示的頂件脫模機構,首先將待加工零件壓緊在翻邊凸模8的上端面上, 壓料器2下行壓住待翻邊零件。翻邊凹模1隨上模座3向下運動。通過翻邊凹模1和頂件滑塊4的接觸面帶動頂件滑塊4和滑動柱5下行,隨著翻邊凹模1繼續下行,翻邊凹模1 完成對零件的翻邊。在翻邊的同時,翻邊凹模1將頂件滑塊4和滑動柱5下壓,彈簧7被壓縮。當翻邊完成后,翻邊凹模1隨著上模座3向上運動,隨著翻邊凹模1繼續上行至退出翻邊凸模8后,壓力器2也開始上行。此后松開零件,在彈簧7的彈力作用下上行的頂件滑塊 4,開始接觸翻邊后零件邊緣且在翻邊凸模8的側壁上向上滑動,直到滑動柱5上行至與限位板6接觸,此時,頂件滑塊4連通滑動柱5在彈簧7的作用下向上運動,完成將翻邊的零件頂出翻邊凸模8。由上所述得出,采用上述翻邊模具需在凸模的外周設置導向機構、頂出機構以及頂出機構的預壓機構,從而增加翻邊模具的零部件數量,使其結構復雜,且增大翻邊模具的體積,增加其設置空間。同時,采用上述翻邊模具,翻邊前需將外周頂出機構先壓下,然后再進行翻邊,增加了翻邊工序,延長了翻邊過程的周期。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能夠自動頂出被翻邊部件的翻邊模具。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翻邊模具,包括上模和與該上模相配合的下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模內設置有頂出機構。由上所述得出,由于將頂出機構設置于下模的內部,與現有技術中在翻邊凸模的外側設置頂出機構相比,能夠簡化翻邊模具的結構,且減小翻邊模具的體積。另外,由于將頂出機構設置于下模的內部,在對被翻邊部件進行翻邊的過程中即可實現對頂出機構的壓縮,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省略對頂出機構的預壓過程,從而簡化其工序,縮短翻邊過程的周期。優選的,所述頂出機構包括在所述下模內沿合模方向開設的導向孔,在該導向孔內沿所述導向孔的軸向設置的彈簧,該彈簧的一部分從所述導向孔向外伸出,并且,在所述導向孔上形成有限制所述彈簧向著遠離所述上模側方向運動的限位部。由上所述得出,當被翻邊部件受到上模的觸壓時,由于導向孔上的限位部對彈簧形成阻擋,則彈簧處于被壓縮狀態;當彈簧處于被釋放狀態時,根據彈簧的復位原理,彈簧將沿著導向孔向著上模側方向運動,則對被翻邊部件形成一定的頂起作用,從而實現自動頂起被翻邊部件。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簡化翻邊模具的結構,同時,能夠省略對頂出機構的預壓過程,從而簡化其工序,縮短翻邊過程的周期。優選的,所述頂出機構還包括在所述彈簧的靠近所述上模側的一側設置的浮料塊,以及在所述導向孔內設置的導向桿,其中,所述彈簧設置于該浮料塊與所述限位部之間,該導向桿貫穿所述彈簧并與該浮料塊連接,在所述導向桿的遠離所述上模側的一端形成有凸臺,在所述導向孔內形成有凸臺限位部,所述凸臺被該凸臺限位部卡止。由上所述得出,通過在彈簧的靠近上模側的一側設置浮料塊,能夠增大與被翻邊部件的接觸面積,有利于被翻邊部件對彈簧實現壓縮以及確保被翻邊部件的順利頂出。另外,由于彈簧設置在浮料塊與限位部之間,并且該浮料塊與導向桿的一端相連,通過設置在導向桿另一端的凸臺限位部能夠限制導向桿向著靠近上模側方向運動,從而限定連接于導向桿上的浮料塊向著靠近上模側方向運動,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實現對浮料塊的運動行程的控制,同時,還能夠防止彈簧從導向孔中彈出。優選的,在所述翻邊凸模的邊緣內側沿周邊設置有多個所述浮料塊。由上所述得出,由于在翻邊凸模的邊緣內側設置多個浮料塊,能夠使被翻邊部件受力均衡,有利于頂出被翻邊部件,避免因其受力不均衡而使被翻邊部件發生變形。優選的,至少在所述翻邊凸模的拐角處設置一浮料塊。由上所述得出,由于被翻邊部件的拐角處的翻邊一般為收縮翻邊,其容易緊貼在翻邊凸模上,因此,在翻邊凸模的拐角處設置浮料塊,能夠確保順利頂出被翻邊部件。
圖1為現有技術中翻邊模具的頂出機構;
圖2為頂出機構中的浮料塊在翻邊模具上的分布示意圖;圖3為圖2中A-A向的剖視圖;圖4為翻邊模具處于開模狀態的示意圖;圖5為翻邊模具處于卸料板壓料狀態的示意圖;圖6為翻邊模具處于合模狀態的示意圖;圖7為翻邊模具處于翻邊頂出狀態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以對鈑金外周翻邊產品進行頂出為例,結合附圖2-7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4所示為翻邊模具處于開模狀態下的示意圖,如圖4所示,所述翻邊模具由上模和下模組成,其中上模包括上安裝板1、上模座2、上支撐腳3、第一彈簧4、卸料板5、翻邊凹模6、上墊板7 ;下模包括浮料塊8、彈簧9、導向桿10、下支撐腳11、下安裝板12、下模座13、 翻邊凸模14、浮料定位銷15、定位架16以及下墊板17 ;上模固定在壓力機上滑塊上,可隨著滑塊上下運動,下模固定在壓力機下墊板17上,固定不動。在下模的邊緣內側設置有翻邊模具的頂出機構,其中,該頂出機構包括有導向孔、 導向桿10、彈簧9以及浮料塊8。由于將頂出機構設置于翻邊模具的內部,與現有技術中在翻邊凸模的外側設置頂出機構相比,能夠簡化翻邊模具的結構,且減小翻邊模具的體積。圖2所示為浮料塊8在翻邊凸模14上的分布示意圖,浮料塊8對稱設置在翻邊凸模14的邊緣內側,例如,浮料塊8設置于距離翻邊凸模14的邊緣外側的5毫米處,采用這種設置方式,能夠使鈑金部件受力均衡,有利于頂出鈑金部件,避免因鈑金部件受力不平衡而使其邊緣發生變形。同時,在翻邊凸模14的拐角處也設置有浮料塊8。由于鈑金部件在翻邊凸模14的拐角處一般為收縮翻邊,其容易緊貼在翻邊凸模14上,采用這種設置方式, 能夠確保翻邊凸模14的拐角處的鈑金部件能夠被順利頂出。圖3所示為圖2中A-A向的剖視圖,如圖3所示,在翻邊凸模14的邊緣內側開設有第一通孔18,在下墊板17上開設有與第一通孔18同軸的第二通孔19,在下模座13上開設有與第一通孔18和第二通孔19共軸的階梯孔20,且該階梯孔20為通孔。由第一通孔 18、第二通孔19以及階梯孔20構成本發明所述的導向孔,其中,第一通孔18的直徑大于第二通孔19的直徑以形成第一臺階部18a,第二通孔19的直徑小于階梯孔20的靠近該第二通孔19端的直徑以形成第二臺階部19a(構成本發明所述的限位部),階梯孔20沿其軸向分為兩部分,其中,靠近第二通孔19側的部分的直徑小于其遠離第二通孔19側的部分的直徑,形成第三臺階部20a(構成本發明所述的凸臺限位部)。在第一通孔18內設置有浮料塊8,該浮料塊8的靠近上模側的表面與被翻邊產品相接觸,其遠離上模側的一側設置有彈簧9和導向桿10,其中,彈簧9套裝在導向桿10上。 導向桿10由階梯孔20的遠離上模側的一端依次貫穿階梯孔20、第二通孔19且延伸至第一通孔18內與浮料塊8形成連接。導向桿10具有桿狀部,在其靠近上模側的端部上形成有螺紋10a,在浮料塊8的遠離上模側的一側開設有與該螺紋IOa相配合的螺紋孔(未圖示),通過該螺紋IOa與螺紋孔的配合使浮料塊8穩固地連接至導向桿10上;在導向桿10 的遠離上模側的端部形成有圓形凸臺20b,該凸臺20b設置于第三臺階部20a處,其直徑大小介于階梯孔20的所述兩部分的直徑之間。下面結合圖4-7所述的鈑金部件的翻邊模具的具體結構對翻邊模具的工作原理進行詳細地描述。圖4所示為翻邊模具處于開模狀態。將上工序鈑金部件21放置到下模的翻邊凸模14上,由定位架16及浮料定位銷15進行定位,由浮料定位銷15支撐鈑金部件21。其中,浮料塊8的靠近上模側的表面與鈑金部件21的遠離上模側的表面相接觸,彈簧9受到鈑金部件21的輕度壓縮,根據彈簧9的復位原理,彈簧9對浮料塊8形成一定的反向力,從而使浮料塊8對鈑金部件21形成一定的支撐作用。圖5所示為翻邊模具處于卸料板壓料狀態。在圖4所示狀態下,上模隨著壓力機滑塊向下運動,首先卸料板5接觸鈑金部件21,卸料板5繼續隨著滑塊向下運動,由第一彈簧4提供的壓力使卸料板5將鈑金部件21壓到翻邊凸模14上。其中,浮料塊8受到鈑金部件 21的壓縮并對彈簧9進行壓縮,使其在第一通孔18和第二通孔19內向著遠離上模側方向運動,直至浮料塊8的靠近上模側的表面與翻邊凸模14的靠近上模側的側表面相平行。同時,在彈簧9的被壓縮過程中,由于彈簧9的遠離上模側的一端抵靠在第二臺階部19a處, 該第二臺階部19a能夠阻止彈簧9繼續向著遠離上模側方向運動,從而對彈簧9形成一個向著上模側方向的推壓力,則使彈簧9處于被壓縮狀態。圖6所示為鈑金外周翻邊模具處于合模狀態。在圖5所示狀態下,上模繼續隨壓力機滑塊向下運動,卸料板5壓住鈑金部件21保持不動,翻邊凹模6隨著上模向下繼續運動,直至翻邊凹模6與翻邊凸模14完成鈑金部件的外周翻邊。其中,在通過翻邊凹模6與翻邊凸模14的配合來對鈑金部件21進行翻邊的過程中,浮料塊8 一直保持圖4所示的與翻邊凸模14相平行的狀態,彈簧9 一直處于被壓縮狀態。圖7所示為鈑金外周翻邊模具處于翻邊頂出狀態。在圖6所示狀態下,完成翻邊后,上模隨著壓力機滑塊向上運動,其中,彈簧9處于被釋放狀態,根據彈簧的復位原理,彈簧9將沿著第二通孔19向著靠近上模側方向運動,則浮料塊8在彈簧9的彈力作用下對鈑金部件21形成一定的頂起作用,從而將翻邊后的鈑金部件21從翻邊凸模14的靠近上模側的一側自動頂起。同時,浮料塊8在彈簧9的作用下向著靠近上模側方向運動時,與浮料塊 8相連的導向桿10亦在階梯孔20、通孔19、通孔18內向著靠近上模側方向運動,在其運動過程中,凸臺20b將會被卡在第三階梯部20a處,能夠限定導向桿10繼續向著上模側運動, 從而限定浮料塊8的運動。由上圖4-7所述可以看出,采用上述翻邊模具,由于將頂出機構設置在下模的內部,在對鈑金部件21進行翻邊的過程中即可實現對頂出機構中彈簧9的預壓,與現有技術相比能夠簡化其工序,縮短翻邊過程的周期。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總之,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例如,頂出機構也可以不用彈簧結構,而是采用電磁機構,利用電磁鐵的同性相斥的原理實現頂出。或者利用密閉的壓縮空氣代替彈簧結構實現頂出。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通過螺紋IOa和螺紋孔的配合實現浮料塊8和導向桿10 的連接,然而并非局限于此,浮料塊8和導向桿9還可通過卡合機構形成連接。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階梯孔20為階梯孔,然而并非局限于此,還可采用通孔來代替該階梯孔20,則凸臺20b可設置于該通孔的遠離上模側的端部,且與下模座13的遠離上模側的表面相接觸。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在通孔18和通孔19的連接處形成有第一臺階部18a,然而并非局限于此,該第一臺階部18a為非必須設置的結構。例如,可直接在翻邊凸模14和下墊板17上開設同軸且直徑相同的一通孔來替代上述實施例中的第一通孔18和第二通孔 19以及第一臺階部18a。
權利要求
1.一種翻邊模具,包括上模和與該上模相配合的下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模內設置有頂出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翻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出機構包括在所述下模內沿合模方向開設的導向孔,在該導向孔內沿所述導向孔的軸向設置的彈簧(9),該彈簧(9)的一部分從所述導向孔向外伸出,并且,在所述導向孔上形成有限制所述彈簧(9)向著遠離所述上模側方向運動的限位部(19a)。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翻邊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出機構還包括在所述彈簧(9) 的靠近所述上模側的一側設置的浮料塊(8),以及在所述導向孔內設置的導向桿(10),其中,所述彈簧(9)設置于該浮料塊(8)與所述限位部(19a)之間,該導向桿(10)貫穿所述彈簧(9)并與該浮料塊(8)連接,在所述導向桿(10)的遠離所述上模側的一端形成有凸臺OOb),在所述導向孔內形成有凸臺限位部OOa),所述凸臺(20b)被該凸臺限位部(20a)卡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翻邊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翻邊凸模(14)的邊緣內側沿周邊設置有多個所述浮料塊(8)。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翻邊模具,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翻邊凸模(14)的拐角處設置一浮料塊(8)。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能夠自動頂出被翻邊部件的翻邊模具。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翻邊模具,包括上模和與該上模相配合的下模,在下模內設置有頂出機構,該頂出機構包括在下模內沿合模方向開設的導向孔,在該導向孔內沿導向孔的軸向設置的彈簧,該彈簧的一部分從導向孔向外伸出,并且,在導向孔上形成有限制彈簧向著遠離上模側方向運動的限位部。
文檔編號B21D45/02GK102319807SQ20111030287
公開日2012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9日
發明者侯敏, 黃 俊 申請人:海爾集團公司, 青島海爾模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