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源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例如焊接用的電源裝置,特別涉及具備用于空氣冷卻的風扇的電源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現有的焊接用的電源裝置,已知有具備多個電子部件、縱長狀延伸的風路、向該風路送入風的風扇的電源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在該文獻所公開的電源裝置中, 沿著風路的側壁配置有多個電子部件,在該風路的長度方向一端部設置有風扇。通過風扇向風路內送入的風從電子部件奪取熱量并同時從風路的長度方向另一端部的出口吹出。特別容易發熱的電子部件配置在風扇的附近,從而被效率良好地進行空氣冷卻。這樣的焊接用的電源裝置在工廠等粉塵多的氛圍環境下使用,粉塵容易進入而集聚在風路內。因此,在電源裝置的運用時,需要進行如下所述的除塵作業將例如噴氣槍從風路的出口朝向風路的內部,通過壓縮空氣的噴射定期地吹走內部的粉塵。然而,在上述現有的電源裝置中,由于風在從風路的長度方向一端部向另一端部為止比較長的距離上流動,因此位于距風扇遠的位置上的電子部件與位于距風扇近的位置上的電子部件相比不易被冷卻,存在無法效率良好地冷卻在風路的側壁上配置的多個電子部件這樣的難點。另外,作為冷卻對象的多個電子部件中,越容易發熱的電子部件配置在風扇的附近,相對于風路的長度方向的位置受到制約,因此還存在部件配置的自由度沒那么高這樣的難點。在除塵作業中,由于從風路的出口向內部噴射的壓縮空氣與位于風路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的風扇直接碰撞,因此存在風扇高速反轉而發生破損的可能性。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2^644號公報
發明內容
本發明鑒于上述情況而提出,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電源裝置,從而能夠在無損多個部件的配置自由度的情況下效率良好地冷卻各種部件,進而在不會招致風扇破損的情況下容易地進行除塵作業。為了解決上述課題,在本發明中,采取了如下的技術性機構。本發明提供的電源裝置具備縱長狀延伸的風路;向所述風路送入風的風扇 ’沿著所述風路配置的多個部件,利用通過所述風路的風對所述部件進行冷卻,所述電源裝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風扇配置成向與所述風路的長度方向交叉的方向送入風。在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風扇配置在所述風路的長度方向中間部,所述風路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成為風的出口。在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中,在所述風路中的與所述風扇對置的壁上配置有散熱器,所述多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沿著所述散熱器的背面配置。
在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散熱器具有沿所述風路的長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風路的寬度方向排列的多個散熱片。在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風路沿水平方向呈直線狀延伸,并且呈由在寬度方向上對置的一對垂直壁、在上下方向上對置的上部壁及底部壁圍成的橫截面矩形形狀,所述多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沿著所述一對垂直壁中的一方配置,并且所述風扇配置成從所述一對垂直壁中的另一方的內表面吹出風。在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多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沿著所述一對垂直壁中的一方而配置在其外側。在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中,沿著所述一對垂直壁中的一方而配置在其外側的所述部件為電子部件。在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中,所述多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沿著所述一對垂直壁中的至少任一方、或者沿著所述上部壁及底部壁中的至少任一方而貫通該壁配置。在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中,沿著所述一對垂直壁中的至少任一方、或者沿著所述上部壁及所述底部壁中的至少任一方而貫通該壁配置的部件為電抗器或變壓器,且這些部件的線圈部分位于所述風路內。在所述結構中,風扇的鼓風方向成為與風路的長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因此風扇的風在分為例如兩支而從風路的長度方向兩端部吹出期間對各部件進行空氣冷卻。即,從風扇至風路的長度方向兩端部為止風所流動的距離比風路整體的長度短。由此,從風扇吹出的風迅速地奪取各部件的熱量而將其向外部釋放,效率良好地對上述部件進行空氣冷卻。 沿著風路配置的多個部件位于距風扇近的位置,因此多個部件被來自風扇的風效率良好地冷卻。由此,不需要根據部件的發熱特性來確定該部件的位置,可以將各部件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配置。另外,風扇的風從風路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排出,因此能夠減小在風路中流動的風的阻力,由此有助于部件的有效的冷卻。在除塵作業中,能夠通過例如噴氣槍從風路的長度方向一端部的出口向風路內噴射壓縮空氣。此時,壓縮空氣的噴射方向成為與風扇的鼓風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來自噴氣槍的壓縮空氣與風扇直接碰撞,因此即使壓縮空氣的強噴流也不會使風扇高速反轉。由此,根據本發明,能夠在無損多個部件的配置自由度的情況下效率良好地冷卻各種部件,進而能夠在不存在損傷風扇的可能性的情況下容易地進行使用了噴氣槍的除塵作業。參照附圖,通過以下進行的詳細說明進一步明確本發明的其他特征及優點。
圖1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電源裝置的一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從其他角度表示圖1的電源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3是沿圖1的III-III線的剖視圖。圖4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電源裝置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側視圖。圖5是圖4的V向視方向的主視圖。圖6是沿圖4的VI-VI線的剖視圖。圖7是沿圖5的VII-VII線的剖視圖。圖8是沿圖5的IIX-IIX線的剖視圖。
圖9是沿圖5的IX-IX線的剖視圖。圖10是沿圖5的X-X線的剖視圖。圖11是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電源裝置的其他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符號說明A、Al、A2 電源裝置1基底構件2箱體罩2A、2B側面部2C正面部2D背面部20吸氣孔部21通風孔部3部件30電子部件31電氣部件31A線圈部分31B端子部5散熱器50基部51散熱片6第ー隔板7A、7B第ニ隔板7C第三隔板8風扇(第ー風扇)8,第ニ風扇80.80' 吸入ロ81、81, 噴出ロ9風路(第ー風路)9,第ニ風路90.90' (風路的)出ロ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具體地說明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圖1 3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電源裝置的ー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電源裝置八 用于輸出例如電弧輝接所需要的大電流及高電壓。電源裝置ム通常在エ廠等粉塵多的氛圍 環境下使用。電源裝置ム具備基底構件1、箱體罩2、構成電源電路的各種部件3、散熱器5、第ー 隔板6、兩個第ニ隔板7ム、78、及冷卻用的風扇8。在裝置內設有由基底構件1的ー部分、第 ー隔板6的ー部分、及第ニ隔板7A、7B圍成的空洞狀的風路9。該風路9沿電源裝置A的前后方向(以下,稱為“F方向”)縱長狀延伸。另外,在裝置內,在風路9的外側方設有由基底構件1的一部分、箱體罩2的一部分、第一隔板6的一部分、及第二隔板7A、7B圍成的部件3的配置空間Bl和風扇8的配置空間B2。基底構件1是F方向長的長矩形形狀的平板構件。在基底構件1的下表面經由托架軸支承有多個車輪10。基底構件1能夠通過這些車輪10在地面上移動。在基底構件1 的上表面中央部,第二隔板7A、7B隔開規定的間隔而相互對置配置。箱體罩2為例如金屬制,用于對裝置內進行保護。箱體罩2呈能夠相對于基底構件1裝拆的箱狀,具有沿著基底構件1的兩側部構成鉛垂面的兩個側面部2A、2B、沿著基底構件1的前端部及后端部構成鉛垂面的正面部2C及背面部2D。在一方的側面部2A的靠F 方向兩端部的區域設有用于將外部空氣向風扇8的配置空間B2引導的吸氣孔部20。吸氣孔部20由比較小的多個狹縫孔構成。在正面部2C及背面部2D的與風路9對應的區域設有用于將來自該風路9的風向外部引導的通風孔部21。為了通風良好,通風孔部21由比較大的多個孔構成。部件3是在工作時容易發熱的部件,是構成例如電源電路的開關元件或二極管、 電容器這樣的電子部件,進而是變壓器或電抗器這樣的電氣部件。上述部件3貫通第二隔板7A而直接安裝于散熱器5。由此,來自各部件3的熱量被迅速地向散熱器5傳遞。散熱器5是例如鋁制的散熱構件,具有固定在第二隔板7A上的基部50、從基部50 延伸出而沿F方向延伸且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個散熱片51。在與第二隔板7A對置的基部 50的局部經由螺釘(省略圖示)等直接安裝有部件3。多個散熱片51是將從基部50傳遞來的熱量向空氣中效率良好地散出的部分,為了提高散熱效果,表面積增大。該散熱器5具有與第二隔板7A同程度的大小,具有遍及風路9的全長這種程度的長度方向尺寸。在本實施方式中,散熱器5也成為冷卻對象。需要說明的是,散熱器的大小也可以比第二隔板7A第一隔板6為例如金屬制,將裝置內的空間分為上層和下層的空間。第一隔板6 呈與基底構件1同程度大小的矩形形狀,在箱體罩2的上下方向中間位置水平配置。第一隔板6構成部件3的配置空間Bi、風扇8的配置空間B2、及風路9這些下層的空間的上部壁。需要說明的是,雖未特別圖示,但在上層的空間也設有部件等。第二隔板7A、7B為例如金屬制,將裝置內的下層的空間分為部件3的配置空間Bi、 風扇8的配置空間B2、風路9這些空間。第二隔板7A、7B具有與基底構件1同程度的F方向尺寸,相對于基底構件1及第一隔板6垂直配置。第二隔板7A、7B成為部件3的配置空間Bi、風扇8的配置空間B2、風路9這些空間的垂直壁。在第二隔板7A上設有方窗70,該方窗70用于使散熱器5的基部50 —部分向配置空間Bl露出,從而能夠在該部分安裝部件 3。該方窗70由基部50閉塞。在第二隔板7B的F方向中間部設有使風扇8面對風路9的開口 71 (參照圖3)。風扇8是由例如多個葉片和電動機一體化而成的軸流式風扇,在其電動機的軸向兩端側具有空氣的吸入口 80及排出口 81。該風扇8中,排出口 81與第二隔板7B的開口 71 一致地配置。即,風扇8配置在風路9的長度方向中間部,排出口 81位于面對風路9的內側的位置。由此,風扇8的鼓風方向成為與風路9的長度方向在水平面內交叉的方向。吸入口 80位于配置空間B2,與側面部2A的內表面隔開規定的間隔對置。由此,側面部2A成為與吸入口 80對置的風扇對置壁。在該側面部2A中的吸入口 80的正面區域沒有設置吸氣孔部20。即,吸入口 80相對于位于側面部2A的靠F方向兩端部的吸氣孔部20離開一定程度。風路9利用來自風扇8的風對散熱器5進行空氣冷卻,并將這些風向長度方向兩端部引導。該風路9以第二隔板7A、7B為在寬度方向上對置的一對垂直壁、進而以第一隔板6的一部分及基底構件1的一部分為在上下方向上對置的上部壁及底部壁而圍成,形成為橫截面矩形形狀。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成為風吹出的出口 90。從風扇8向風路9內送入的風與散熱片51接觸而向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分成兩支,從該散熱片51奪取大量的熱量并同時從出口 90吹出。S卩,在風路9內從風扇8至出口 90為止風所流動的距離為風路9整體的長度的一半左右,這些風迅速地向外部排出。由此,部件3經由散熱器5被效率良好地冷卻。從出口 90吹出的風通過設置在箱體罩2的正面部2C及背面部2D的通風孔部21迅速地向外部吹出。接下來,說明上述電源裝置A的作用。電源裝置A在動作中輸出焊接用的大電流及高電壓,隨之多個部件3發熱而導致其溫度升高。各部件3的熱量除向配置空間Bl的空氣中傳遞外,還相對于散熱器5直接傳遞。此時,由于作為散熱器5的原材料的金屬與空氣相比導熱系數大,因此在各部件3產生的熱量向散熱器5效率良好地傳遞。散熱器5通過多個散熱片51與空氣接觸的表面積大。因此,散熱器5帶有的熱量被多個散熱片51向風路9內的空氣中效率良好地散出。風扇8工作時,吸入口 80周邊的空氣被風扇8取入,這些空氣作為風沿與風路9的長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從排出口 81向風路9內送出。伴隨于此,外部空氣從吸氣孔部20向配置空間B2流入。此時,如圖3所示,位于離開吸入口 80的位置上的吸氣孔部20成為空氣的流入阻力,在吸入口 80附近與吸氣孔部20附近之間產生足夠的壓力差。由此,配置空間B2內成為負壓。從吸氣孔部20吸入到配置空間B2內的含有粉塵的空氣向吸入口 80減速·滯留的同時流動,其間粉塵被充分去除,風扇8能夠取入粉塵的量更少的空氣。因此,有效地抑制從風扇8與風一起進入風路9內的粉塵。從風扇8送入到風路9內的風與散熱器5直接接觸,沿著散熱片51向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流動。此時,由于風與多個散熱片51效率良好地接觸,因此從各散熱片51的表面奪取大量的熱量。另外,從風扇8吹出的風向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分成兩支,在比較的短的距離中流動而從兩側的出口 90向外部排出。因此,在風路9中流動的風的阻力變小,迅速地從出口 90將風排出。由此,將散熱器5效率良好地空氣冷卻,并且經由該散熱器 5將部件3也效率良好地冷卻。由于風扇8位于風路9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因此沿著風路9配置的多個部件3恰好位于該風扇8的周邊。S卩,風路9的長度方向上的風扇8與各部件3的距離與風路9整體的長度相比短,各部件3配置在相對于風扇8比較近的位置。通過這樣的風扇8與部件3 的位置關系也能夠將多個部件3效率良好地冷卻。因此,不需要根據部件3的發熱特性來確定各部件3的位置,能夠將多個部件3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地配置。此外,在上述電源裝置A中,在風路9中流動的風的阻力減小,因此能夠實現風扇8的小型化和輕量化,進而實現風扇8的低噪聲化和低消耗功率化。在上述電源裝置A的運用時,由于一定程度的粉塵與空氣一起進入風路9內,因此比較長時間使用后的風路9內容易成為如下狀態粉塵進入且集聚在散熱器5的散熱片51 的間隙等中。若在這樣的狀態下使用電源裝置A,則散熱器5的散熱效果減弱,甚至部件3 沒有被充分冷卻,其結果是,部件3可能會發生熱損傷。因此,運用時,進行使用未圖示的噴氣槍定期地吹走風路9內的粉塵這樣的除塵作業。在使用了噴氣槍的除塵作業中,從基底構件1拆下箱體罩2而使風路9的出口 90 成為露出的狀態,其后,將噴氣槍的空氣噴出口從例如風路9的一方的出口 90朝向內部而噴射壓縮空氣。壓縮空氣成為沿著風路9的長度方向的噴流,將堆積在例如散熱片51間的粉塵強力地向另一方的出口 90吹出。另外,從噴氣槍噴射出的壓縮空氣的噴射方向成為沿著風路9的長度方向的方向,即成為與風扇8的鼓風方向交叉的方向。由此,來自噴氣槍的壓縮空氣成為不易對風扇 8的葉片直接作用風壓的噴流。因此,在使用了噴氣槍的除塵作業時,不會發生會因壓縮空氣的強噴流而使風扇8高速反轉的情況,不存在使該風扇8的葉片和旋轉軸承破損的可能性。進而,根據上述電源裝置A,由于抑制從風扇8與風一起進入到風路9內的粉塵,因此能夠延長到進行除塵作業為止的期間,提高動作效率。圖4 10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電源裝置的其他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該圖所示的電源裝置Al在上下各層具有與前述的實施方式的風路同樣的風路。在以下的說明中, 對與前述實施方式中的結構要素相同或類似的結構要素標注相同或類似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電源裝置Al具備基底構件1、箱體罩2、構成電源電路的電子部件30及電氣部件 31、散熱器5、第一隔板6、第二隔板7A、7B、第三隔板7C、及第一及第二風扇8、8,。在裝置內設有由第二隔板7A的下側部分、第三隔板7C、及基底構件1的一部分圍成的第一風路9,并且與該第一風路9不同而另行設置有由第一隔板6的一部分、第二隔板7A的上側部分、第二隔板7B、及第三隔板7C的一部分圍成的第二風路9’。在裝置內,在第一及第二風路9、9’ 的外側方設有由基底構件1的一部分、箱體罩2的一側面部2A的一部分、第一隔板6的一部分、第二隔板7B、及第三隔板7C的一部分圍成的風扇8、8’的配置空間B2。電子部件30 等的配置空間Bl與比第一隔板6靠上方的空間連續。如圖6所示,在基底構件1的上表面中央部,與該上表面垂直地配置有第二隔板 7A。以包圍該第二隔板7A的下側部分單面和基底構件1的上表面一部分的方式配置有第三隔板7C。如圖4所示,箱體罩2的側面部2A成為相對于第一及第二風扇8、8’的對置壁。在該側面部2A中的靠F方向兩端部的區域設有吸氣孔部20。吸氣孔部20用于將外部空氣向風扇8、8’的配置空間B2引導,與前述的實施方式同樣由比較小的多個狹縫孔構成。如圖 5及圖9及圖10所示,通風孔部21設置在正面部2C及背面部2D中與第一及第二風路9、 9’對應的區域。如圖10所示,電子部件30為開關元件或二極管、電容器這樣的電子部件,與前述的實施方式同樣通過第二隔板7A的方窗70直接安裝與散熱器5的基部50。如圖6及圖8所示,電子部件30沿著第二隔板7A的上側部分配置。如圖9所示,電氣部件31為變壓器或電抗器這樣的電氣部件,具有線圈部分31A和端子部31B。線圈部分31A的至少前端部位于第一風路9內,端子部31B配置在與電子部件30相同的配置空間Bl內。S卩,電氣部件 31配置成貫通第二隔板7A的下側部分且面對配置空間Bl及第一風路9。用于這樣的電源裝置Al中的電氣部件31比較大因此重。因此,為了取得電氣部件31固定時的重量平衡, 調整面對第一風路9的線圈部分31A的突出量,使線圈部分31A貫通第二隔板7A而固定。 需要說明的是,電氣部件31的線圈部分31A的繞組可以露出,或者繞組也可以由模制樹脂密封。如圖6及圖10所示,散熱器5具有固定于第二隔板7A的基部50、從基部50延伸出而沿F方向延伸且沿上下方向排列的多個散熱片51。在面向第二隔板7A的基部50的一面上通過螺釘(省略圖示)等直接安裝有電子部件30。如圖10更好地圖示那樣,該散熱器 5形成得比第二隔板7A的方窗70大,在F方向上與風路9’的全長同程度或比風路9’的全長短。在本實施方式中,散熱器5也成為冷卻對象。需要說明的是,散熱器5也可以配置成沿著第二隔板7A在F方向上排列多個。如圖6所示,第一隔板6將風扇8、8’的配置空間B2或第二風路9’這樣的空間與電子部件30的配置空間Bl上下分開。第一隔板6在F方向上具有與基底構件1同程度的長度,其寬度方向一端與第二隔板7A的上端垂直接合。由此,第一隔板6水平位于箱體罩 2的上下方向中間部。第一隔板6成為風扇8、8’的配置空間B2及第二風路9’的上部壁。第二隔板7A用于將第一及第二風路9、9’和配置空間Bl分隔開。第二隔板7A也具有與基底構件1同程度的F方向尺寸,相對于基底構件1及第一隔板6垂直配置。S卩,第二隔板7A成為第一及第二風路9、9’的垂直壁。在該第二隔板7A的上側部分設有方窗70, 該方窗70用于使散熱器5的基部50 —部分向配置空間Bl露出,從而能夠在該部分安裝電子部件30。該方窗70由基部50閉塞。在第二隔板7A的下側部分設有供電氣部件31貫通且能夠與電氣部件31嵌合的開口(省略符號)。第二隔板7B用于將第二風路9’與配置空間B2分隔開。第二隔板7B也具有與基底構件1同程度的F方向尺寸。第二隔板7B相對于第二隔板7A的上側部分對置配置,其上端及下端與第一隔板6及第三隔板7C垂直接合。即,第二隔板7B成為第二風路9’的垂直壁。在第二隔板7B的F方向中間部設有使第二風扇8’面對第二風路9’的開口 71’(參照圖10)。第三隔板7C是包圍第一風路9的截面L字狀的部件。第三隔板7C也具有與基底構件1同程度的F方向尺寸。第三隔板7C的水平部分的前端與第二隔板7A的中央部垂直接合,另一方面,鉛垂部分的基端與基底構件1垂直接合。由此,第三隔板7C的水平部分成為第一風路9的上部壁及第二風路9’的底部壁,其鉛垂部分成為與第二隔板7A的下側部分對置的第一風路9的垂直壁。在第三隔板7C的鉛垂部分中的F方向中間部設有使第一風扇8面對第一風路9的開口 71 (參照圖9)。如圖6所示,第一風扇8具有空氣的吸入口 80及排出口 81。第一風扇8中,排出口 81與第三隔板7C的開口 71 一致配置。即,第一風扇8配置在第一風路9的長度方向中間部,排出口 81位于面對風路9的內側的位置。由此,第一風扇8的鼓風方向成為與第一風路9的長度方向在水平面內交叉的方向。吸入口 80位于配置空間B2,與側面部2A的內表面隔開規定的間隔對置。在該側面部2A中的吸入口 80的正面區域沒有設置吸氣孔部20。 即,吸入口 80相對于位于側面部2A的靠F方向兩端部的吸氣孔部20離開一定程度。如圖6所示,第二風扇8’具有空氣的吸入口 80’及排出口 81’。第二風扇8,中, 排出口 81,與第二隔板7B的開口 71,一致配置。即,第二風扇8,配置在第二風路9,的長度方向中間部,排出口 81’位于面對風路9’的內側的位置。由此,第二風扇8’的鼓風方向成為與第二風路9’的長度方向在水平面內交叉的方向。吸入口 80’位于配置空間B2,與側面部2A的內表面隔開規定的間隔對置。在該側面部2A中的吸入口 80’的正面區域也沒有設置吸氣孔部20。S卩,吸入口 80’相對于位于側面部2A中的靠F方向兩端部的位置的吸氣孔部20離開一定程度。如圖9所示,第一風路9利用來自第一風扇8的風對電氣部件31直接冷卻,并將這些風向長度方向兩端部引導。第一風路9以第二隔板7A的下側部分及第三隔板7C的鉛垂部分為在寬度方向上對置的一對垂直壁、進而以第三隔板7C的水平部分及基底構件1的一部分為在上下方向上對置的上部壁及底部壁而圍成,形成為橫截面矩形形狀。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成為風吹出的出口 90。從第一風扇8送入到第一風路9內的風與電氣部件31的線圈部分31A直接接觸而向第一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分成兩支,從該線圈部分 31A奪取大量的熱量并同時從出口 90吹出。S卩,在第一風路9內從第一風扇8至出口 90為止風所流動的距離比第一風路9整體的長度短,這些風迅速地向外部排出。由此,通過在第一風路9中流動的風效率良好地對電氣部件31進行空氣冷卻。從出口 90吹出的風通過設置在箱體罩2的正面部2C及背面部2D的通風孔部21迅速地向外部吹出。如圖10所示,第二風路9’利用來自第二風扇8’的風對散熱器5進行冷卻,并將這些風向長度方向兩端部引導。第二風路9’以第二隔板7A的上側部分及第二隔板7B為在寬度方向上對置的一對垂直壁、進而以第一隔板6的一部分及第三隔板7C的水平部分為在上下方向上對置的上部壁及底部壁而圍成,形成為橫截面矩形形狀。第二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成為風吹出的出口 90’。從第二風扇8’送入到第二風路9’內的風與散熱器5 直接接觸而向第二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分成兩支,從該散熱器5奪取大量的熱量并同時從出口 90’吹出。S卩,在第二風路9’內從第二風扇8’至出口 90’為止風所流動的距離也比第二風路9’整體的長度短,這些風迅速地向外部排出。由此,電子部件30經由散熱器 5被效率良好地冷卻。從出口 90’吹出的風通過設置在箱體罩2的正面部2C及背面部2D 的通風孔部21迅速地向外部吹出。接下來,說明上述電源裝置Al的作用。在電源裝置Al的動作中,電子部件30及電氣部件31發熱而導致這些部件的溫度升高。電子部件30的熱量除向配置空間Bl的空氣中傳遞外,還相對于散熱器5直接傳遞。 傳遞到散熱器5的熱量被多個散熱片51向第二風路9’的空氣效率良好地散出。另一方面, 電氣部件31中,線圈部分31A最容易發熱,該線圈部分31A的熱量向第一風路9’的空氣中傳遞。第一及第二風扇8、8’工作時,吸入口 80、80’周邊的空氣被第一及第二風扇8、8’ 取入,這些空氣作為風沿與第一及第二風路9、9’的長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從排出口 81向風路9、9’內送出。相伴于此,外部空氣從吸氣孔部20向配置空間B2流入。此時,與前述的實施方式同樣地,位于離開吸入口 80、80’的位置上的吸氣孔部20成為空氣的流入阻力,在吸入口 80、80’附近與吸氣孔部20附近之間產生足夠的壓力差。由此,配置空間B2內成為負壓。從吸氣孔部20吸入到配置空間B2內的含有粉塵的空氣向各風扇8、8’的吸入口 80、80’減速 滯留并同時流動,其間粉塵被充分地去除,第一及第二風扇8、8’能夠取入粉塵的量更少的空氣。因此,有效地抑制從上述風扇8、8’與風一起進入到第一及第二風路9、9’內的粉塵。從第一風扇8送入到第一風路9內的風分成兩支而向該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流動并同時與電氣部件31接觸。此時,由于風與電氣部件31的線圈部分31A直接接觸,因此從該線圈部分31A有效地奪取熱量。另外,從第一風扇8吹出的風向第一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分成兩支,在比較短的距離中流動而從兩側的出口 90向外部排出。因此,在第一風路9中流動的風的阻力減小,風迅速地從出口 90排出。由此,效率良好地對電氣部件 31進行空氣冷卻。從第二風扇8,送入到第二風路9’內的風與散熱器5直接接觸,沿著散熱片51向該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流動。此時,由于風與多個散熱片51效率良好地接觸,因此從各散熱片51的表面奪取大量的熱量。另外,從第二風扇8’吹出的風向第二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分成兩支,在比較短的距離中流動而從兩側的出口 90’向外部排出。因此,在第二風路9’中流動的風的阻力減小,風迅速地從出口 90’排出。由此,效率良好地對散熱器 5進行空氣冷卻,并且經由該散熱器5效率良好地對電子部件30進行冷卻。上述第一及第二風路9、9’分為上層和下層,因此位于上層的電子部件30及位于下層的電氣部件31在不相互受到熱的影響的情況下被第一及第二風扇8、8’的風冷卻。由此,能夠效率良好地對電子部件30及電氣部件31進行空氣冷卻。另外,在例如比上層的散熱器5靠下層的電氣部件31更容易因發熱而溫度變高的情況下,作為下層的第一風扇8,可以采用鼓風風力比較強的風扇或大型的風扇。即,第一及第二風扇8、8’可以采用冷卻能力不同的風扇。進而,在例如電子部件30及電氣部件31的動作時間上不同的情況下,相應地可以使第一及第二風扇8、8’工作的時刻分別不同。在本實施方式的電源裝置Al中,第一風路9的長度方向上的第一風扇8與電氣部件31的距離、或第二風路9’的長度方向上的第二風扇8’與電子部件30的距離比上述風路9、9’整體的長度短,電子部件30及電氣部件31配置在與相對于各風扇8、8’比較近的位置。因此,電子部件30或電氣部件31可以在沿著第一及第二風路9、9’的F方向上一定程度上自由地配置。本實施方式的電源裝置Al中,還進行使用了噴氣槍的除塵作業。此時,將噴氣槍的空氣噴出口從例如第一風路9的一方的出口 90朝向內部而噴射壓縮空氣。壓縮空氣成為沿著第一風路9的長度方向的噴流,將附著在電氣部件31的線圈部分31A上的粉塵向另一方的出口 90強力地吹走。從噴氣槍噴射出的壓縮空氣的噴射方向成為沿著第一風路9的長度方向的方向,即成為與第一風扇8的鼓風方向交叉的方向。由此,在使用了噴氣槍的除塵作業時,不會發生因壓縮空氣的強噴流而使第一風扇8高速反轉的情況,不存在使該風扇8 的葉片和旋轉軸承破損的可能性。同樣地,在第二風路9’中,也能夠使用噴氣槍來進行除塵作業,此時也不存在使第二風扇8,的葉片和旋轉軸承破損的可能性。根據這樣的電源裝置Al,也能夠抑制從第一及第二風扇8、8’與風一起進入到第一及第二風路9、9’內的粉塵,因此能夠延長到進行除塵作業為止的期間,提高動作效率。
圖11表示本發明所涉及的電源裝置的其他實施方式。該圖所示的電源裝置A2通過對圖1 3所示的電源裝置A追加電氣部件31并將其配置在規定的位置而成。在圖11所示的電源裝置A2中,電氣部件31配置成線圈部分3IA貫通構成風路9 的上部壁的隔板6而位于風路9內。來自風扇8的風與電氣部件31的線圈部分31A和散熱器5的散熱片51接觸并同時向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流動,從出口 90向外部吹出。 根據這樣的結構,能夠效率良好地對沿這一個風路9的不同壁配置的多個部件進行空氣冷卻。需要說明的是,此外,在配置有風扇的垂直壁、或與上部壁對置的底部壁上配置部件也能夠得到同樣的效果。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實施方式。上述各實施方式所示的結構只不過是一例,在各權利要求所記載的事項的范圍內的各部的變更均包括在本發明的范圍內。可以將電子部件以面對風路內側的方式配置在該風路中。配置在一個風路中的風扇的數量可以為多個。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源裝置,其具備 縱長狀延伸的風路;向所述風路送入風的風扇; 沿著所述風路配置的多個部件,所述電源裝置利用通過所述風路的風對所述部件進行冷卻,其特征在于, 所述風扇配置成沿相對于所述風路的長度方向交叉的方向送入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源裝置,其中,所述風扇配置在所述風路的長度方向中間部,所述風路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成為風的出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源裝置,其中,在所述風路中的與所述風扇對置的壁上配置有散熱器,所述多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沿著所述散熱器的背面配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源裝置,其中,所述散熱器具有沿所述風路的長度方向延伸且沿所述風路的寬度方向排列的多個散熱片。
5.根據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源裝置,其中,所述風路沿水平方向呈直線狀延伸,并且呈由在寬度方向上對置的一對垂直壁、在上下方向上對置的上部壁及底部壁圍成的橫截面矩形形狀,所述多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沿著所述一對垂直壁中的一方配置,并且所述風扇配置成從所述一對垂直壁中的另一方的內表面吹出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源裝置,其中,所述多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沿著所述一對垂直壁中的一方而配置在其外側。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源裝置,其中,沿著所述一對垂直壁中的一方而配置在其外側的所述部件為電子部件。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源裝置,其中,所述多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沿著所述一對垂直壁中的至少任一方、或者沿著所述上部壁及底部壁中的至少任一方而貫通該壁配置。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源裝置,其中,沿著所述一對垂直壁中的至少任一方、或者沿著所述上部壁及所述底部壁中的至少任一方而貫通該壁配置的部件為電抗器或變壓器,且這些部件的線圈部分位于所述風路內。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源裝置,從而能夠在無損多個部件的配置自由度的情況下效率良好地對各種部件進行冷卻,進而在不會使風扇破損的情況下容易地進行除塵作業。所述電源裝置(A)具備縱長狀延伸的風路(9);向風路(9)送入風的風扇(8);沿著風路(9)配置的多個部件(3),利用通過風路(9)的風對部件(3)進行冷卻,其中,風扇(8)配置成沿與風路(9)的長度方向交叉的方向送入風。風扇(8)配置在風路(9)的長度方向中間部,風路(9)的長度方向兩端部成為風的出口(90)。
文檔編號B23K9/10GK102189310SQ201110060010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0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10日
發明者衛藤哲彌, 吳羽真佳, 永見一敏, 田島弘恒, 真鍋陽彥, 蒲生勇 申請人:株式會社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