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延長高速鋼軋輥使用壽命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軋鋼機械設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提高熱軋帶鋼精軋機所用的高速鋼軋輥使用壽命的方法。
背景技術:
軋輥是軋鋼生產中最重要的金屬加工變形工具,同時也是損耗較大的重要耗材。 尤其在熱軋帶鋼生產中,軋輥費用占據生產工序成本的5-8%,因此在保證板形質量的前提下,降低軋輥輥耗就成為了降低工序成本的重要途徑。由于高速鋼軋輥具有相對于其他普通軋輥來說更為優越的耐磨損、輥耗少,可以一次磨削后多次上機使用等特性,因而目前國內熱連軋廠的精軋機組大多使用這種高速鋼軋輥,雖然也有使用到第五架精軋機的,但更多的是應用在第一架精軋機(簡稱Fl)和第二架精軋機(簡稱F2)上,而Fl和F2軋輥的輥型曲線均采用的是余弦曲線,即輥身向內凹進, 且根據軋制變形的需要,Fl軋輥的凹進量大于F2軋輥的凹進量,最大的可相差85 μ m。但使用過程中發現,Fl軋機的高速鋼軋輥在多次磨削及上機使用后,其初始輥型經過幾個周期的軋制磨損后,致使軋輥凹進加深,造成F2軋機軋出的鋼板產生邊浪缺陷,不僅嚴重影響產品的質量,而且導致Fl軋輥的提前磨削,減少了高速鋼軋輥一次磨削的應用周期,極大縮短了高速鋼軋輥的使用壽命,增加了輥耗和生產成本。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簡單易行,便于操作,能顯著減少軋輥磨削次數,降低高速鋼軋輥消耗,無需投資便可立見成效的延長高速鋼軋輥使用壽命的方法。為達此目的,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延長高速鋼軋輥使用壽命的方法,所述高速鋼軋輥輥型為余弦曲線,其特點是,利用前、后兩架精軋機高速鋼軋輥的初始輥型尺寸差,實現一根高速鋼軋輥在一個磨削周期內分別在前、后兩架精軋機上重復使用。其具體方法是將具有后一架精軋機初始輥型尺寸的高速鋼軋輥安裝在后一架精軋機上使用,待該軋輥輥型磨損至接近前一架精軋機高速鋼軋輥所需初始輥型尺寸后,再將磨損后的高速鋼軋輥更換到前一架精軋機上,繼續使用至下一磨輥周期。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由于本發明根據余弦曲線輥型的特點,充分利用后一架精軋機軋輥的初始輥型尺寸大于前一架精軋機軋輥的初始輥型尺寸的實際尺寸差,尤其是結合高速鋼軋輥所具有的優異的耐磨性能,使一根軋輥可分別在前、后兩架精軋機上使用,既保證了板形質量,避免出現邊浪缺陷,又提高了高速鋼軋輥一次磨削在機使用的周期次數,減少軋輥更換和磨削加工次數,使高速鋼軋輥一次磨削在機使用周期由4次延長到8次,輥耗降低50%,極大減少了備件儲備和資金占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現了質量和成本的雙贏。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其基礎條件是熱連軋帶鋼,前兩架精軋機Fl、F2均采用高速鋼軋輥,且軋輥輥型為余弦曲線。第一架精軋機Fl高速鋼軋輥的初始輥型尺寸為-250 μ m。第二架精軋機F2高速鋼軋輥的初始輥型尺寸為-200 μ m。高速鋼軋輥在一次磨削后,在機使用周期為8個周期。首先,將第一架精軋機Fl高速鋼軋輥按照第二架精軋機F2高速鋼軋輥的初始輥型尺寸-200 μ m加工或訂貨。然后,將初始輥型尺寸為-200 μ m的高速鋼軋輥安裝在第二架精軋機F2上。在機使用5個周期后,軋輥有一定量的磨損,使輥身凹進加深,輥型增大。經觀察和測量,磨損后的軋輥輥型尺寸接近-250 μ m,與第一架精軋機Fl高速鋼軋輥的初始輥型尺寸相匹配,故將磨損后的高速鋼軋輥由第二架精軋機F2上換下。最后,將換下的高速鋼軋輥安裝到第一架精軋機Fl上繼續使用,由第6周期直至運行到第8周期結束,進入下一次磨削加工過程。
權利要求
1. 一種延長高速鋼軋輥使用壽命的方法,所述高速鋼軋輥輥型為余弦曲線,其特征在于,利用前、后兩架精軋機高速鋼軋輥的初始輥型尺寸差,實現一根高速鋼軋輥在一個磨削周期內分別在前、后兩架精軋機上重復使用;具體方法是將具有后一架精軋機初始輥型尺寸的高速鋼軋輥安裝在后一架精軋機上使用,待該軋輥輥型磨損至接近前一架精軋機高速鋼軋輥所需初始輥型尺寸后,再將磨損后的高速鋼軋輥更換到前一架精軋機上,繼續使用至下一磨輥周期。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延長高速鋼軋輥使用壽命的方法,利用前、后兩架精軋機高速鋼軋輥的初始輥型尺寸差,將具有后一架精軋機初始輥型尺寸的高速鋼軋輥安裝在后一架精軋機上使用,待該軋輥輥型磨損至接近前一架精軋機高速鋼軋輥所需初始輥型尺寸后,再將磨損后的高速鋼軋輥更換到前一架精軋機上,繼續使用至下一磨輥周期,實現了一根軋輥分別在前、后兩架精軋機上重復使用,既避免鋼板的邊浪缺陷,又減少軋輥更換和磨削加工次數,使高速鋼軋輥一次磨削在機使用周期延長一倍,輥耗降低50%,且可極大減少備件儲備,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質量和成本雙贏。
文檔編號B21B1/26GK102397874SQ20101028285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6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16日
發明者劉威, 徐延強, 朱安倫, 楊宏凱, 王健, 白雪蓮, 閻東宇 申請人:鞍鋼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