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以制造金屬殼的模具以及金屬殼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于金屬殼,尤指一種用于制造金屬殼的模具與金屬殼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具有倒凹角的殼件,特別是在3C電子產品的應用上,因為具有倒凹角及有時會有極淺(約IOmm)的下凹深度的電子產品殼件不利于傳統金屬沖壓成形模具設計,在脫模時會在該倒凹角的部位卡模或難以組合并沖壓出極淺的凹模,因此目前該殼件多為塑膠材質并以射出成形或真空成形工法制成。但塑膠殼件與金屬殼件相較之下,雖具有較彈性的成形塑性,但卻具有散熱不佳、剛性不足、塑膠感重等缺點。此外,另一種常用技術生產倒凹角金屬殼的方式是利用橡膠材料制造的公模,并利用橡膠材料本身的彈性來便利脫模。 然而橡膠材料在使用一段時間后,即會逐漸喪失彈性因而脆化,也就是說橡膠材料公模的壽命低,此外也由于其本身會變形故使得成型品質控制不易,所以橡膠公模仍有極大的缺陷。此外,倒凹角結構亦可以透過脫蠟鑄造法加以制造,然而這對于需要大量生產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外殼而言,脫蠟鑄造法無疑的對于產量的提升或是生產速度的提高構成阻礙, 因此脫蠟鑄造法是不可行的。爰是之故,申請人有鑒于已知技術的缺點,發明出本案《一種用以制造金屬殼的模具以及金屬殼的制造方法》,用以改善上述常用手段的缺點。而透過本發明的制造方法或是模具所制造的金屬殼,由于是金屬制品,故而散熱效果即較常用的塑膠殼優良,而金屬較高的強度也增加了殼體的剛性,此外,由于金屬的比重較高,因此拿在手上較塑膠制品更具有份量感、且金屬的比熱較低,拿在手上的微涼的觸感亦使人愛不釋手。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發明一種可以制造倒凹角的金屬殼的模具,以及用以讓金屬殼體上產生倒凹角的金屬殼制造方法,通過本發明的制造方法與模具,可以輕易且快速的制造具倒凹角的金屬殼,使得如眾多消費性電子產品可以較低的價格來使用倒凹角金屬殼, 以增加產品的質感進而增加銷量。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于倒凹角金屬殼上形成一棱線,使應用此金屬殼的產品的外觀形狀的角度更具有銳利感,亦即視覺上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圓滑曲線;再者,讓使用者觸摸在棱線上時亦有銳利、鮮明的觸感,而不是圓滑且模糊的曲面。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以制造金屬殼的模具,包括一上模,具有一流體通道;一下模,與該上模呈上下相對;以及一對拉模,位于該上模與該下模之間,并與該上模及該下模形成一模穴空間,其中該對拉模與該下模之間還具有一棱線成形空間, 且與該模穴空間相通。較佳的,其中該下模更包括一第一下模,位于該模穴空間的下方;以及一第二下模,用以容納該第一下模,其中該第一下模向該棱線成形空間移動,而該第二下模則作為導引該第一下模移動的導引結構。
較佳的,其中該倒凹角成形模面是呈傾斜狀,且面向該下模。較佳的,其中該倒凹角成形模面使該模穴空間的周圍形成一工作框。較佳的,其中該工作框更包括一上框圍,靠近該上模;以及一下框圍,靠近該下模,其中該上框圍的圍長小于該下框圍的圍長。較佳的,其中該對拉模的分模線是該工作框的對角線的延伸。較佳的,其中該對拉模由該分模線分成左子模及右子模,移動該右子模和/或該左子模形成該對拉模合模與開模。較佳的,其中該左子模系固定于該下模,該右子模相對該左子模位移形成該對拉模合模與開模。較佳的,其中該對拉模更形成一凹陷部,使該模穴空間朝向該凹陷部內伸入。較佳的,其中所述上模具有一工作面,且具有一防泄件,該防泄件與對拉模相對且環繞模穴空間的外圍設置于工作面上,防泄件是由可變形材質所制成,如橡膠或硅膠。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殼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下模;提供一對拉模于該下模之上,并將該對拉模合模,使該對拉模與該下模形成一模穴空間;置放一胚料于該對拉模之上;提供一上模,并將該上模與該對拉模合模,使該胚料夾設于該上模與該對拉模之間;提供一工作流體,自該上模朝向該胚料注入,以使該工作流體推擠該胚料,進而使該胚料產生塑性變形并進入該模穴空間,使該胚料成為一殼件;以及向上推擠該下模,使該殼件在該下模與該對拉模之間形成棱線。如上述的方法,其中在該步驟提供一對拉模于該下模之上時,該下模與該對拉模之間更形成一棱線成形空間。如上述的方法,其中該工作流體是液體。如上述的方法,其中該工作流體是氣體。如上述的方法,其中更包括步驟加熱該胚料。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還提供一種用以制造倒凹角金屬殼的模具組合,包括 一倒凹角成形模具,該倒凹角成型模具更包括一上模,具有一流體通道;一下模,與該上模呈上下相對;以及一對拉模,位于該上模與該下模之間,并與該上模及該下模形成一模穴空間其中一胚料是設于該上模與該對拉模之間;該模具組合還包括一棱線成形模具,包括 一下成形模,用以承載一殼件;一上成形模,位于該下固定模上方,使該殼件夾持于該下成形模與該上成形模之間;以及一定位模,用以定位該殼件,其中該殼件是該胚料以該倒凹角成形模具制造而成,而該下成形模與該上成形模之間,更形成一棱線成形空間。如前述的模具組合,其中該模穴空間自該下模到該上模呈漸縮狀。如前述的模具組合,其中該模穴空間向該對拉模凸出,而該對拉模則具有一凹陷部。如前述的模具組合,其中該對拉模具有一凸出部,凸入該模穴空間。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再提供一種倒凹角金屬殼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提供一下模;提供一對拉模于該下模之上,并將該對拉模合模,使該對拉模與該下模形成一模穴空間;置放一胚料于該對拉模之上;提供一上模,并將該上模與該對拉模合模,使該胚料夾設于該上模與該對拉模之間;提供一工作流體,自該上模朝向該模穴空間注入,使該工作流體推擠該胚料,進而使該胚料產生塑性變形并進入該模穴空間,使該胚料成為一具有倒凹角的殼件;取出該殼件,并將該殼件裁邊而成為一半成品;提供一下成形模,并將該半成品置放于該下成形模;提供一定位模與一上成形模,使該半成品位于該下成形模的上方, 而該定位模與該上成形模則同位于該半成品的上方,且該定位模與該下成形模夾固該半成品,而該上成形模與該下成形模之間則產生一棱線成形空間;以及將該下成形模與該上成形模相互接近,使該倒凹角于該棱線成形空間內形成棱線。
圖1至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制造方法步驟圖與模具示意圖;圖8至圖9,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制造方法步驟圖與模具示意圖;圖10,為本發明棱線成型模具另一實施例示意圖;以及圖11至圖14,為本發明對拉模的各實施例與動作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1 上模111 流體通道112:工作面113:開口114:防泄件12 下模121 第一下模122 第二下模13 對拉模13,分模線13a:左子模13a,左間隙模13b 右子模13b,右間隙模13c 倒凹角成型面13F 工作框13F,上框圍13F”下框圍131 第一子模132 第二子模133:第三子模134:第四子模30 下成型模31 定位模32 上成型模A 胚料B 殼件
B’ 倒凹角結構C 棱線G 棱線成型空間P:工作流體S 模穴空間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針對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用以制造金屬殼的模具以及金屬殼的制造方法的較佳實施例進行描述,請參考附圖,但實際的配置及所采行的方法并不必須完全符合所描述的內容,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能在不脫離本案的實際精神及范圍的情況下,做出種種變化及修改。請參閱圖1至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制造方法步驟圖與模具示意圖。其中揭示的是制造金屬殼的模具組合,尤其是制造具有倒凹角、且在倒凹角上形成棱線的金屬殼。請繼續參閱圖1,并配合圖2與圖3,在此模具組合中,首先提供的是一倒凹角成型模具,具有一內設有一流體通道111的上模11與一下模12,下模12與上模11呈上下相對,此外,為了形成倒凹角且方便脫模,在上模11與下模12之間更設置一對拉模13,此對拉模13是呈左右相對者,又此對拉模13更分為左子模13a與右子模13b,當左子模13a與右子模1 合模, 且上模11再與下模12合模之后,則對拉模13、上模11,與下模12共同形成一模穴空間S。 對拉模13開模和合模的方式可依成形精度、模具開發成本、現場空間等因素有下列不同的選擇,如左子模13a與右子模1 系各自由不同驅動元件(圖中未揭示)驅動、左子模13a 與右子模13b由同動機構(圖中未揭示)連接而由驅動元件(圖中未揭示)驅動,或選擇左子模13a或右子模13b的其中一者固定于下模12,另一者由驅動元件驅動。而在圖2中的模穴空間S兩側的左子模13a與右子模1 則還形成了一倒凹角成形面13c。倒凹角成形面13c呈傾斜狀且表面是偏向下模12。較佳的,上模11還包含一防泄件114,防泄件114與對拉模13相對且環繞模穴空間S的外圍設置于工作面112上,防泄件114是由可變形材質所制成的,如橡膠或硅膠。請參閱圖1至圖4,當欲制造倒凹角金屬殼時,胚料A即夾設于上模11的工作面 112與對拉模13之間,此時,模穴空間S即形成于胚料A之下,以及對拉模13與下模12之間,此時即可以開始進行壓力成型。接著,提供工作流體P,通常是高壓的液體,因此亦可說是進行液壓成型,而工作流體P即是自流體通道111朝向胚料A施加壓力,而工作流體P則是從開口 113流出,而由于胚料A下方的模穴空間S就是一個空的空間,無法提供胚料A支撐,當工作流體P作用于胚料A時,胚料A受到工作流體P的加壓而產生變形,因此,請配合圖4,胚料A因為工作流體P的加壓而變形,最后,變形的胚料A會進入模穴空間S(請配合圖3)而貼覆于模穴空間S的內面。當上模11向下模12合模而夾持胚料A時,防泄件114 會因上模11向下的施壓而變形,并完全貼合胚料A。當工作流體P自開口 113流出朝向胚料A施加壓力時,變形并完全貼合胚料A的防泄件114起了密封作用,可使工作流體P不會從胚料A與工作面112之間泄漏,從而快速建立起成型坯料A的壓力。此外,如工作流體P 是氣體,則胚料A尚需被加熱。之后,將工作流體P排出,上模11與對拉模13分離,對拉模 13的左子模13a與右子模1 各自朝左右方相互遠離,即可取出殼件B。圖5中的虛線部分即是所謂的廢料,將廢料去除就是完整的殼件B。請注意,在殼件B的左右兩端所顯示的即是本發明所述的倒凹角結構B’,而此倒凹角結構B’的形成則是透過上窄下寬的模穴空間S,換言之,就是模穴空間S自下模12至上模11是呈漸縮狀,此漸縮狀的形成則是透過倒凹角成形面13c完成。所以如果不利用對拉模13形成模穴空間S兩側的漸縮狀結構,而直接以下模12形成,則將產生無法脫模的窘況。請參閱圖6與圖7,所揭露的是一棱線成型模具,以及棱線的成型步驟。棱線成型模具包括一下成型模30,用以承載殼件B,也就是將殼件B置放于下成型模30上,下成型模30通常也有將殼件B予以固定的功能,且下成型模30與倒凹角結構B’的下表面貼合; 還包括一上成型模32,位于所述下成型模30的上方,透過上成型模32與下成型模30將殼件B夾持住,具體的,上成型模32與倒凹角結構B’的上表面貼合。此外,再配合一定位模 31 (或為壓料板),將殼件B壓持而確實的固定在下成型模30上。當定位模31與下成型模 30將殼件B固定之后,上成型模32亦與下成型模30 —同將殼件B夾持,且上成型模32與下成型模30之間形成了一個棱線成型空間G,亦即此二成型模之間具有一定距離,以供兩者相互接近時的預留空間。請繼續參閱圖6與圖7,當上成型模32、下成型模30、與定位模31將殼件B固定并均就位之后,上成型模32與下成型模30就互相靠近,因而擠壓殼件B,使得殼件B在其倒凹角的部位進一步的受到擠壓而變形成為更加的扁平狀,也就是原本如圖5所示比較圓弧狀的倒凹角外緣(即外圓角),會因為受到上成型模32與下成型模30的兩相擠壓而變得比較銳利,意即外圓角的半徑變小了,如此就可以改變原本邊角較為圓滑的金屬殼而成為邊角較銳利的棱線C。當然,透過不同的棱線成型空間G的位置,可以使金屬殼上的棱線C產生于不同的位置。圖8至圖9,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制造方法步驟圖與模具示意圖。其中揭示的是制造金屬殼的模具,尤其是在同一模具上制造具有倒凹角、且在其倒凹角上還形成棱線的金屬殼。請繼續參閱圖8,在此模具中揭示的是一內設有流體通道111的上模11,還包括下模12,與上模11呈上下相對,此外,為了形成倒凹角且方便脫模,在上模11與下模12之間還設置了一對拉模13,此對拉模13是呈左右相對者故稱對拉模,又此對拉模13更分為一左間隙模13a’與一右間隙模1北’,當左間隙模13a’與右間隙模13b’合模,且上模11再與下模12合模之后,則對拉模13、上模11、與下模12共同形成模穴空間S(請參考圖3)。較佳地,上模11包含一防泄件114,防泄件114是相對對拉模13且環繞模穴空間 S的外圍設置于工作面112上,防泄件114是由可變形材質所制成,如橡膠或硅膠。同樣地, 當上模11夾持殼件B時,防泄件114能完全貼合殼件B并起密封作用,使工作流體P不會從殼件B與上模11之間泄漏,快速建立起成型坯料A的壓力。請繼續參閱圖8,與圖3有所不同的是,圖8的實施例中,對拉模13與下模12之間更具有一棱線成型空間G,與模穴空間S相通。圖8的棱線成型空間G是左間隙模13a’ 與右間隙模13b’相對下模12的一側內縮而減少厚度所形成,亦即對拉模13的左右兩部分與下模12有間隙,致使對拉模13與下模12之間得以出現所述的棱線成型空間G。此外, 圖8還揭露下模12還分為第一下模121與第二下模122,第一下模121設于第二下模122 內,使第二下模122作為導引第一下模121的移動之用。同樣的,左間隙模13a’與右間隙模13b’能以各自運動方式或以同動方式進行合模與開模,也可選擇左間隙模13a’或右間隙模13b’的其中一個固定于第二下模122,另一個可對第二下模122相對運動進行合模與開模。請配合參閱圖9,當第一下模121向上擠壓殼件B時,由于棱線成型空間G的存在,而使第一下模121有向對拉模13移動的空間,故而透過第一下模121與對拉模13兩者的擠壓,而將殼件B的倒凹角處的材料擠壓出棱線。請參閱圖10,為本發明棱線成型模具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10與圖8或圖9不同的是,圖10揭露的對拉模13與圖1所揭露者相同,其具有一左子模13a與一右子模13b, 而下模12則與圖8、圖9所揭露的相同,下模12分為第一下模121與第二下模122。上模 11亦具有流體通道111。當胚料A (請參考圖幻被對拉模13與上模11夾設,而第二下模 122與對拉模13抵接,至此,第一下模121、對拉模13與上模11即形成模穴空間S。其中與圖8實施例不同的是,圖10的第一下模121的厚度比第二下模122的厚度薄,使得第一下模121并未貼附于對拉模13,而是與對拉模13距離一特定距離以形成棱線成型空間G,且棱線成型空間G與模穴空間S相通。同樣地,左子模13a與右子模1 系能以各自運動方式或以同動方式進行合模與開模,也可選擇左子模13a或右子模13b的其中一個固定于第二下模122,另一個可對第二下模122相對運動進行合模與開模。此外,圖10的上模11也包含一防泄件114,關于防泄件114的詳細說明請參考之前的內容,于此不再贅述。當欲將胚料A (請參考圖3)成型時,將工作流體P朝模穴空間S灌入,使得胚料A 因為流體的壓力而朝向模穴空間S變形而成為如圖10所示的殼件B,此時殼件B在棱線成型空間G的附近即產生了一個倒凹角結構,接著,再將第一下模121朝向殼件B擠壓,由于棱線成型空間G提供了第一下模121移動的空隙,因此,第一下模121與對拉模13可以類似捏夾的加工方式,將殼件B的倒凹角結構夾扁一些,因此,原本形狀較為圓滑的倒凹角結構就會因為被夾扁后而顯得比較銳利,亦即,原本倒凹角的外圓角的半徑較大,經第一下模 121與對拉模13的捏夾后,其外圓角的半徑變小了。請參閱圖11至圖14,為本發明的對拉模的各實施例與動作示意圖。首先請參閱圖11與圖12,其中將對拉模13分為第一子模131、第二子模132、第三子模133,以及第四子模134,對拉模13成開模狀態時則如圖11,而對拉模13自己合模時則如圖12,且在對拉模13內形成工作框13F,如配合圖3、圖10,則工作框13F就是對拉模13接觸到模穴空間S 的兩側的位置。而為了便利脫模的考慮,圖12所示的四個子模的分割是自工作框13F的各角落向外形成分模線13’。此外,在圖12中可見到工作框13F更具有上下緣,分別是上框圍 13F’與下框圍13F”,由于圖12是俯視對拉模13,故而下框圍13F”以虛線表示,而上框圍 13F’與下框圍13F”之間即是倒凹角成形面13c,可見上框圍13F’的周長小于下框圍13F” 的周長,亦即顯示出倒凹角成形面13c是由下而上的呈漸縮狀(請同時配合圖2)。請繼續參閱圖13與圖14,亦為本發明的對拉模的各實施例與動作示意圖。其中將對拉模13分為左子模13a與右子模1 (請配合圖3),對拉模13成開模狀態時則如圖13, 而對拉模13自己合模時則如圖14,且在對拉模13內形成一工作框13F。而為了便利脫模的考慮,圖14所示的兩個子模的分割是自工作框13F的對角的角落向外形成分模線13’。此外,在圖14中可見到工作框13F更具有上下緣而分別是上框圍13F’與下框圍13F”,由于圖 14是俯視對拉模13,故而下框圍13F”以虛線表示,而上框圍13F’與下框圍13F”之間即是倒凹角成形面13c,可見上框圍13F’的周長小于下框圍13F”的周長,亦即顯示出倒凹角成形面13c是由下而上的呈漸縮狀(請同時配合圖2)。
之所以要使用對拉模13的原因即在于倒凹角的結構,請配合圖3,若不使用對拉模,并假設圖面上元件13與元件12為一體,則殼件B的倒凹角結構就會卡在模穴空間S內無法取出,這是因為模穴空間S的開口較小,也就是說對拉模13的倒凹角成型面13c (請配合圖幻是傾斜狀且面向下模12,換言之,就是模穴空間S自下模12向上模11呈現漸縮狀。 更進一步來說,只要在模穴空間S的側面部分有凹凸形狀,如不采用如對拉模13的側面橫向開合的模具,就會有無法脫模的情形。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模具以及一種方法,即一種用以成型一個具有倒凹角結構的金屬殼的模具,以及一種制造倒凹角金屬殼的制造方法。更進一步而言,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可以在倒凹角結構上形成棱線的模具,以及此棱線的制造方法。進一步的,若以模具組合的方式實現,則是透過一倒凹角成型模具先行制造出具有倒凹角的金屬殼件,之后再透過一棱線成型模具將棱線制造出來;或透過本發明前述的圖8、圖9的實施例,透過設置一棱線成型空間,即可將棱線在倒凹角結構上擠制、捏制出來,以達成制造出具有倒凹角結構的金屬殼的目的。更進一步而言,除了制造出具有倒凹角結構的金屬殼,更在此倒凹角結構上制造棱線,使得金屬殼的外觀更加新穎好看,更具有質感,并且兼顧手感與整體質感, 而外觀的質感正是眾多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重要賣點,因此本發明對于金屬殼的制造方法與模具的創新,具有重大的貢獻。上述實施例僅為了方便說明而舉例,雖遭熟悉本技藝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權利要求書所欲保護者。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以制造金屬殼的模具,包括 一上模,具有一流體通道;一下模,與該上模呈上下相對;以及一對拉模,位于該上模與該下模之間,并與該上模及該下模形成一模穴空間,其中該對拉模與該下模之間還具有一棱線成形空間,且與該模穴空間相通。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中該下模還包括 一第一下模,位于該模穴空間的下方;以及一第二下模,用以容納該第一下模,其中該第一下模向該棱線成形空間移動,而該第二下模則作為導引該第一下模移動的導引結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中該對拉模還形成一倒凹角成形面,是呈傾斜狀,且偏向該下模。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其中該倒凹角成形面使該模穴空間的周圍形成一工作框,該工作框還包括一上框圍,靠近該上模;以及一下框圍,靠近該下模,其中該上框圍的圍長小于該下框圍的圍長。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其中該對拉模的分模線是該工作框的角落向外延伸。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其中該對拉模由該分模線分成左子模及右子模,移動該右子模及/或該左子模形成該對拉模合模與開模。
7.如申請專利范圍第6項所述的模具,其中該左子模系固定于該下模,該右子模相對該左子模位移形成該對拉模合模與開模。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中上模還具有一工作面,其面對該對拉模與該模穴空間,且上模還包括一防泄件,前述防泄件與對拉模相對且環繞模穴空間的外圍設置于上模的工作面上。
9.一種殼件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提供一下模;提供一對拉模于該下模之上,并將該對拉模合模,使該對拉模與該下模形成一模穴空間;置放一胚料于該對拉模之上;提供一上模,并將該上模與該對拉模合模,使該胚料夾設于該上模與該對拉模之間; 提供一工作流體,自該上模朝向該胚料注入,以使該工作流體推擠該胚料,進而使該胚料產生塑性變形并進入該模穴空間,使該胚料成為一殼件;以及向上推擠該下模,使該殼件在該下模與該對拉模之間形成棱線。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該步驟提供一對拉模于該下模之上時,該下模與該對拉模之間更形成一棱線成形空間。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該工作流體是氣體,且更包括一步驟加熱該胚料。
12.—種用以制造倒凹角金屬殼的模具組合,包括 一倒凹角成形模具,包括一上模,具有一流體通道; 一下模,與該上模呈上下相對;以及一對拉模,位于該上模與該下模之間,并與該上模及該下模形成一模穴空間,其中一胚料是設于該上模與該對拉模之間;以及一棱線成形模具,包括 一下成形模,用以承載一殼件;一上成形模,位于該下成形模上方,使該殼件夾持于該下成形模與該上成形模之間;以及一定位模,用以定位該殼件,其中該殼件是該胚料以該倒凹角成形模具制造而成,而該下成形模與該上成形模之間,更形成一棱線成形空間。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模具組合,其中該模穴空間自該下模到該上模呈漸縮狀。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模具組合,其中上模還具有一工作面,其面對該對拉模與該模穴空間,且上模還包括一防泄件,前述防泄件與對拉模相對且環繞模穴空間的外圍設置于上模的工作面上。
15.一種倒凹角金屬殼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提供一下模;提供一對拉模于該下模之上,并將該對拉模合模,使該對拉模與該下模形成一模穴空間;置放一胚料于該對拉模之上;提供一上模,并將該上模與該對拉模合模,使該胚料夾設于該上模與該對拉模之間; 提供一工作流體,自該上模朝向該模穴空間注入,使該工作流體推擠該胚料,進而使該胚料產生塑性變形并進入該模穴空間,使該胚料成為一具有倒凹角的殼件; 取出該殼件,并將該殼件裁邊而成為一半成品; 提供一下成形模,并將該半成品置放于該下成形模;提供一定位模與一上成形模,使該半成品位于該下成形模的上方,而該定位模與該上成形模則同位于該半成品的上方,且該定位模與該下成形模夾固該半成品,而該上成形模與該下成形模之間則產生一棱線成形空間;以及將該下成形模與該上成形模相互接近,使該倒凹角于該棱線成形空間內形成棱線。
全文摘要
一種用以制造金屬殼的模具,包括一上模,具有一流體通道;一下模,與該上模呈上下相對;以及一對拉模,位于該上模與該下模之間,并與該上模及該下模形成一模穴空間,其中該對拉模與該下模之間還具有一棱線成形空間,且與該模穴空間相通。本發明名稱為用以制造金屬殼的模具以及金屬殼的制造方法。
文檔編號B21D22/02GK102189175SQ20101013226
公開日2011年9月21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9日 優先權日2010年3月9日
發明者李明富, 蔡盛祺, 鄭炳國, 陳泰昌 申請人: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