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型材切割設備,尤其是一種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
背景技術:
目前,鋁合金、塑鋼等型材下料雙角鋸廣泛應用于門窗、幕墻加工行業,主要用途 是將型材切割成45度角,以便型材90度對接。但是現在所應用的雙角鋸在進行切割完型 材后,由于底部平臺的阻擋,不能自動進行落料,在進行取料時,切刀須退回后才能取下,增 加了勞動強度,加工速度慢,而切刀在退回時,由于切刀的旋轉,會將切割好的型材斷面再 次掃切,致使型材表面不光滑有毛刺,影響加工質量,降低精度。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45度角不掃料落 料鋸,該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具有加工快速,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勞動強度,不掃料,提高 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的特點。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括機頭切刀和機頭平臺, 機頭切刀包括左機頭切刀和右機頭切刀,機頭平臺包括左機頭平臺和右機頭平臺,其特征 是在左機頭切刀和右機頭切刀之間的型材下部設置有落料空間。進一步地,可在左機頭切刀和右機頭切刀之間且位于型材的下方設有托料器。所述的左機頭平臺設置在左機頭切刀的左側,右機頭平臺設置在右機頭切刀的右 側。所述的托料器為伸縮式。本實用新型的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能自動落料和自動送料,加工快速,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勞動強度,切刀不需退回即可 進行落料,能夠實現不掃料,提高了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等特點。
附圖1是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的主視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圖1中所示的A-A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左機頭平臺,2、左機頭切刀,3、左機頭立板,4、左托料器,5、型 材,6、右托料器,7、右機頭切刀,8、右機頭立板,9、右機頭平臺。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說明書附圖1和附圖2對本實用新型的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作以下詳細地 說明。本實用新型的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其結構包括機頭立板、機頭切刀和機頭平 臺,所述的機頭立板包括左機頭立板3和右機頭立板8,機頭切刀包括左機頭切刀2和右機頭切刀7,機頭平臺包括左機頭平臺1和右機頭平臺9,在左機頭切刀2和右機頭切刀7之 間的型材5下部設置有落料空間,在左機頭切刀2右側的左機頭立板3上設置有可伸縮的 左托料器4,在右機頭切刀7左側的右機頭立板8上設置有可伸縮的右托料器6,所述的左 托料器4、右托料器6、右機頭平臺9和左機頭平臺1的型材支撐部相齊平,所述的左托料器 4和右托料器6為1個,也可以為多個。所述的左機頭平臺1設置在左機頭切刀2的左側,右機頭平臺9設置在右機頭切 刀7的右側。所述的設置在左機頭立板3和右機頭立板8上的左托料器4和右托料器6通過氣 動或液動方式控制伸縮。所述的左托料器4和右托料器6為一圓柱體,也可以為方形板。所述的落料空間為型材能落下并脫離開刀具即可。工作時,將需加工的型材5放在左機頭平臺1和右機頭平臺9上,按下啟動按鈕 后,左托料器4和右托料器6伸出,左機頭切刀2和右機頭切刀7開始轉動伸出,待左機頭 切刀2和右機頭切刀7伸出截開型材5后,左機頭切刀2和右機頭切刀7靜止等待,將左托 料器4和右托料器6退回至初始狀態,則切開的型材5落下,左機頭切刀2和右機頭切刀7 縮回初始狀態即退回到機頭立板后部,可將落下的型材5接入小車內,而左機頭切刀2切下 的廢料則沿左機頭平臺1落下,一個工作循環結束。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當上述實施例的機頭切刀變換呈V型角度 時,可以通過提料器,從機頭切刀上方將型材提起,實現不掃料。除說明書所述的技術特征外,均為本專業技術人員的已知技術。
權利要求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包括機頭切刀和機頭平臺,機頭切刀包括左機頭切刀和右機頭切刀,機頭平臺包括左機頭平臺和右機頭平臺,其特征是在左機頭切刀和右機頭切刀之間的型材下部設置有落料空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其特征是,在左機頭切刀和右機頭切 刀之間且位于型材的下方設有托料器。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其特征是所述的左機頭平臺設 置在左機頭切刀的左側,右機頭平臺設置在右機頭切刀的右側。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其特征是所述的托料器為伸縮式。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屬于型材切割設備,其結構包括機頭切刀和機頭平臺,機頭切刀包括左機頭切刀和右機頭切刀,機頭平臺包括左機頭平臺和右機頭平臺,其特征是在左機頭切刀和右機頭切刀之間的型材下部設置有落料空間。本實用新型的45度角不掃料落料鋸具有能自動落料,加工快速,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勞動強度,切刀不需退回即可進行落料,實現不掃料,提高了加工精度和加工質量等特點。
文檔編號B23D33/00GK201579478SQ20092027853
公開日2010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10日 優先權日2009年11月10日
發明者楊文堂 申請人:楊文堂